世界著名攝影大師_訪談錄:攝影家眼中的世界遺產
發(fā)布時間:2020-02-16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編者按:世界各地的自然文化遺產因其獨特性而各具風情,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去親自一探究竟,大多數人只能透過媒體的介紹去認識和了解世界遺產的歷史與文化價值。傳播知識,開闊眼界,媒體的作用在這樣的情形下得以凸顯。無論是風景壯麗秀美的自然遺產還是獨具人文價值的文化遺產,我們都通過攝影師的辛勤勞動而得以一飽眼福。最近我們分別采訪了兩位以拍攝世界遺產而著稱的攝影家,請他們談談他們眼中的世界遺產,對于媒體從業(yè)人員來說,或許能夠啟發(fā)我們報道世界遺產的新思路。
劉世昭:為了保護鄉(xiāng)野的民俗風情
作為國內署名的風光攝影家、《人民中國》雜志社首席攝影記者,劉世昭數十年來走遍大江南北,用手中的鏡頭記錄下許多令人難忘的美好瞬間。他的很多作品,包括三峽纖夫裸體拉纖的組照,在國內外都曾獲得廣泛好評。
最近幾年劉世昭集中精力拍攝中國的世界遺產,部分作品陸續(xù)在《人民中國》雜志上刊載。劉世昭拍攝善于動腦筋,常能在一般人忽視的地方找到拍攝的新角度,令人耳目一新。我們的采訪,就從他手中正在進行的工作開始。
記者:您是怎樣開始拍攝世界遺產的?
劉世昭:《人民中國》雜志社從2000年開始創(chuàng)辦了“巡游世界遺產”這個欄目,隔月一期的介紹中國的世界遺產。這個工作已經持續(xù)了四年,我的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投入到這個欄目里面去了。我們這個欄目主要是向日本讀者介紹中國的遺產,有文化的,有自然的。從讀者的反饋情況來看,這個欄目受讀者的歡迎程度穩(wěn)居前三名。
記者:那在拍攝的時候您是抱著怎樣的觀念去從事創(chuàng)作的呢?
劉世昭:拍攝世界遺產,每個人的視角不同。我不是一個自由攝影師,我拍照必須服從雜志,而且拍片的時間也有限制,不可能無限制的延長。如果要盡量拍好,就要找一個好的角度。比如明清皇陵主要指坐落于湖北鐘祥的明顯陵、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及易縣的清西陵。這里是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這些帝王的陵墓各有特色,但如果連續(xù)地拍,就很容易在不懂行的人眼中變得枯燥無味。正如長城完全可以寫一本書,出一本畫冊或者用上很多的篇幅做連續(xù)報道,像目前這樣七八頁的文章是遠遠不足以說明問題的。
在這有限的篇幅里我必須選擇最好的來拍。不僅是拍出來,連設計版面出來后,如果我不滿意,比如覺得太小了,我就會讓設計放大。在去一個地方之前,我會看資料,了解哪些是主要的東西,能夠代表景觀的,必須要拍的。比如黃山的峰、石、松、云、泉是主要的,那我拍的照片里就要涉及到。故宮是很宏偉的建筑,建筑面積達2萬平方米,有近萬間屋子,出一本書都未必能面面俱到,所以要取舍,所以我重點拍了三大殿。
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古跡涵蓋了自然和人文方面的許多內容和知識。我們說明我們的文化,用宣傳世界遺產的這樣方式,是國外的受眾容易接受的。目前中國的世界遺產只有29項,實在與我們的實際情況不相符。畢竟從文化的角度講,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具有世界上罕見的5000年不間斷的文明史和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自然帶和獨特的景觀區(qū)。對于人文地理的宣傳,要注意增加知識性和趣味性,相對于電視、電臺而言,我們這樣的平面媒體要做深度的報道,對大家感興趣的東西,不要貪多求大,而要從小的方面去映射。
記者:您在拍攝的過程中,感觸最深的是什么?
劉世昭:現代社會對古老文明的沖擊太大了。早先我在周莊拍片子的時候,那時候交通極其不方便,當時昆山縣政府的接待人員到車站接我,然后用車送我去碼頭,我坐了一個多小時的船才到周莊。那時水岸四周的橋樓保存非常完好,飛檐朱欄,雕梁畫棟,古色古香。今年我再去時,人太多了,原來那種寧靜的感覺被打破。我想拍幾張好片子,想早點起床,拍拍沒人的街道,結果四點鐘出門一看,好的觀景點都有美院學生在畫畫。
我拍彝族阿細人的祭火節(jié)時,當時表演活動是在村子中央的廣場,但是我知道會有一個模仿當年阿細人祖先鉆木取火的儀式,是在村子的一棵老樹下,于是從中午我就盯著那幾個寨子中最有威望的長老和巫師。下午三時左右,是祭“火神”的時辰。我看著那幾個人離開了廣場,就跟了上去,拍到了整個祭祀的全過程,后來有縣里干部讓這幾位老人到廣場上把剛才殺雞、鉆木、取火的過程再表演一遍,被老人拒絕了,說“火神”已經請來了,哪有再請一遍的道理。一個當地電視臺的記者提前一個星期就到了村子,結果一直在表演的廣場上傻等,把“請火神”這么重要的場面就錯過了。當時我拍的照片發(fā)表在雜志上,日本專家說,這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場面以為 只有非洲才有,沒想到中國也有。
其實非洲的那些模仿原始人類用樹皮、樹葉遮體,然后用粗狂地跳動和吶喊來揮灑欲望釋放激情的表演已經成為當地旅游的節(jié)目,只要你給錢,他天天在那里表演。剛才我說的阿細人取火的場面也可能在當地發(fā)展旅游后由一年一次變成天天演出,但是真正意義上的民族節(jié)目就沒了。從另一種角度看,申請世界遺產,就是為了保護這些扎根在鄉(xiāng)野間的民俗風情,發(fā)掘我們國家中有那些不差于已經被評上世界遺產的古跡和民俗。
記者:您拍攝了這么多的世界遺產,也曾經參觀過國外的世界遺產,您能說說您的感受嗎?
劉世昭:我在巴黎的時候,看見巴黎的老街道并不寬闊,甚至可以說有點狹窄,早年形成的城市格局和規(guī)模被完好地保存下來了。有這樣一個規(guī)定:老城區(qū)的房子不能超過8層,如果你想蓋摩天大樓,可以,到新城區(qū)去蓋。這樣處理,讓人不得不佩服法國人的文化保護意識及其功勞。而北京城就不能比了。最近好像要重修永定門,重新蓋的永定門,它能跟原來的那個一樣嗎?不一樣。感覺不對了。所以我們必須建立這樣一個意識:遺產是不可多得的東西,失去了就不可能再回來的。在瑞士,即使不是世界遺產的那些老房子都改造得非常好,它不是 將老房子全部推倒,而是在老房子內部加以改造,使它現代化,附合現代人的生活,但是它的外觀、它的形式完全是傳統(tǒng)的,一點不變的。
我們國家畢竟是發(fā)展中國家,雖然北京、上海等發(fā)達城市猛一看,感覺和發(fā)達國家的城市沒什么區(qū)別, 那畢竟是少數地區(qū)。很多地區(qū),尤其是偏遠山區(qū),當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還是有待提高的,所以大家看到的事物不同,比如三峽,游客看見是山清水秀,當地老百姓卻覺得是窮山惡水。為什么?那里石頭山居多,能夠種莊稼的地很少。我在桂林漓江的時候,曾經問當地的政府官員,為什么不把漓江申報世界遺產啊?漓江多美啊,在世界上的名氣也不小,經常是某國家的領導人來了中國就提出要游漓江。當地的官員是這樣回答我的,世界遺產講究的是真實性,漓江邊上原本有很多與自然風光很和諧的民居,可是有人把它拆了改成瓷磚的。有一所希望小學也建在漓江邊上,乘船游漓江,可以看見“希望小學”那四個金字,很顯眼。但是建希望小學的地方肯定也是地方財政緊張的地方,這些貧困的地區(qū)好不容易有一所學校,你總不能把它拆了吧。
實際上我們已經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中,一個是實際存在的現實世界,另一個則是由媒體等信息構成的世界。現代媒體時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給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真相的窗戶。好比我拍的三峽,很多讀者都喜歡,那是因為我對三峽纖夫多些敏感,因為我懷著記錄、傳達真相的目的走訪了三峽。傳播真相是媒體不可推卸的責任。
記者:您是如何開始拍攝世界遺產的?
周劍生:我決定拍攝世界遺產純屬偶然。1988年,我正在日本留學。一天,在銀座的路上匆匆行走,突然看到索尼大樓的墻面上掛著一幅秘魯的空中城市――馬丘比丘的巨型圖片。我被那印加帝國遺址的神秘景色所震撼,定住腳久久不能離去。心中有個呼喚:“今生一定要去這個地方”。后來,我知道那是一張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宣傳保護世界遺產的廣告片。自那時起,我萌生了去拍攝“世界遺產”的想法。這次在蘇州大會期間舉辦的攝影展是我這8年來的一個總結。
記者那您是如何拍攝世界遺產的呢?
周劍生:作為個人自費,要拍攝“世界遺產”這樣的大題目,必然要面臨兩個難題,時間和金錢。在這兩方面我并不富有,甚至還遠不及他人,應該說是勇氣和努力成就了我。在拍攝“世界遺產”的過程中,我總結出一套自己的拍攝方法,每次出行至少要去六、七個國家,這就大大降低了成本。另外是做好案頭功課,決不打無準備之仗。在每次臨行前,我都盡可能地搜集有關拍攝對象的資料和地圖,據此制定拍攝的路線、方法、角度,最后甚至能將地圖印在腦子里,一到目的地就按照計劃拍攝,速戰(zhàn)速決,拍完就走。
省時省錢是一方面,拍攝效果才是最重要的,我的拍攝原則是寧缺毋濫。世界遺產多是攝影人熱衷拍攝的對象,更出現在很多大師級的作品中。我的作品很少與人雷同,這與我的案頭工作很有關系。我觀摩別人的作品,總是在考慮如何變換角度,盡量避免與前人的重復。
由于資金有限,我經常在拍攝中“土法上馬”。比如拍攝埃塞俄比亞的拉利貝拉巖石教堂。教堂建在2600米高的巖石高原上,且入地十幾米深,我計劃拍攝它的全貌,又不可能用航拍,這時“土法”就有用于。我找來3根竹竿,用布條將其連接在一起,在竹竿頂端綁好攝像機和照相機,雇了幾個當地孩子將竹竿撐起,這樣做成了一個“單腳架”。就憑著這隨風搖曳的“單腳架”,利用攝像機的屏幕取景,用10米長的快門線拍攝,終于拍到了航拍也難達到的效果。
記者:既然這么艱苦,您是如何堅持下來的呢?您認為拍攝世界遺產的意義在哪里?
周劍生:作為一個海外華人,我認為不僅應向世界介紹中國,更有向中國介紹世界的責任。這些遺產遺跡向人們述說著各自歷史的輝煌,展示著人類祖先在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上所走過的軌跡。“世界遺產”屬于人類共同的財產,它們向人們提示熱愛自己的文化和歷史與理解、尊重他國的文化和歷史是不可分割的,教育人們在自己的價值觀以外還有其他的價值觀,在自己的民族以外還有其他的民族,要他人尊重自己首先應尊重他人,人應該自豪但切莫驕傲。有一次,在馬里染上了當地的傳染病,我獨自躺在小旅館的床上發(fā)高燒。閉著眼,又看到了那徐徐上升環(huán)繞在陽光中的煙霧。我想即使自己隨那煙霧去了,可我的世界遺產攝影展一定會舉辦,一定會在中國舉辦,人們會理解我,我的女兒會以我而自豪的。
相關熱詞搜索:攝影家 世界遺產 訪談錄 訪談錄:攝影家眼中的世界遺產 攝影家眼中的世界遺產 試論世界遺產的出路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