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短文
發(fā)布時間:2017-02-10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清明短文篇一:清明話柳閱讀及答案
《清明話柳 》閱讀題及答案 章博
清明節(jié)前后,古人習慣在門上插柳,頭戴柳環(huán)之俗,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之說。清代楊韞華《山壙棹歌》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姐妹,一枝斜插綠云翹!龟P于清明插柳戴柳之俗,傳說柳是「鬼怖木」,可以避邪。北魏農(nóng)學家賈思勰在《齊門要術》中所謂「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之說。因此,在我國民間,柳枝向來被視為降除瘟疫的象征。
南海觀音菩薩一手拿楊柳枝,一手托甘露凈瓶!笚钪羲,遍灑三千」,掃除人間煩惱垢濁,祛病消災。僧人極信仰柳,在誦經(jīng)禮前,必用柳枝疏牙刮舌,清潔口齒,柳成了僧人對佛教虔誠之物。
古人在日常生活實用中,知道柳枝可以「祛病消災」,但由于當時科學未發(fā)達,還未解開柳樹的「植物精氣」和含殺菌素之謎。其實柳樹在我國戰(zhàn)國時期,就應用在醫(yī)藥上,醫(yī)學家扁鵲用柳葉熬膏治療疔瘡腫痛。三國時華佗用柳枝治療骨折。古代印第安人當頭痛發(fā)熱時,就用搗爛的樹皮敷在前額上,起到退熱止痛的作用,這種「土醫(yī)」在一些部落里,直沿用至今,因而稱柳樹為「神奇之樹」。
柳樹能治病這種功能,直到一九七五年,美國哈佛大學植物生理學家克萊蘭,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搗爛的柳樹皮汁含有阿斯匹林的主要成分水楊酸。后來醫(yī)學界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阿斯匹林對人體的解熱鎮(zhèn)痛機能是間接的,其真正的直接因素是阿斯匹林促使人體分泌更多的前列腺素。這種激素可以調節(jié)人體各方面的功能。
國外有一項研究結果表明,阿斯匹林的活性成分水楊基酸,具有防御植物病害的作用,它既可使柳樹在早春搶先抽芽吐綠,又可使其有極強的生命力。所以繁殖柳樹十分容易,順插或倒插柳枝都可以成活,有「無心插柳柳成蔭」之說。而且柳枝婀娜多姿,又具抗污染能力,是一種優(yōu)良的庭院和路堤綠化觀賞樹。如果將阿斯匹林放入花瓶水中可延長鮮花壽命。
「柳」與「留」諧音,自漢代流行的「折柳相贈」情感民俗流行至今。唐代大詩人杜牧《獨柳》曰:「含煙一枝柳,拂地搖風久。佳人不忍折,悵望回纖手」。描寫情侶兩人將行,心里難舍難分,連欲折柳條也不忍。劉禹錫在《楊柳枝》道:「春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乖娙伺c情人橋上相別后,年年月月在柳樹底下苦苦癡等,卻渺無音訊。
「折柳送別」與「植柳留念」已成為我國民間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唐代文成公主遠嫁西藏的松贊干布,特地從長安帶去柳樹種苗,植于拉薩大昭寺周圍,以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因此,這些樹被稱為「唐柳」、「公主柳」。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時,發(fā)動群眾治理西湖,在堤上栽植楊柳,美化環(huán)境,創(chuàng)建了今日西湖的「人間天堂」。陽春三月,筆者游覽到西湖,此時正值桃紅柳綠,空氣清新,眼前展現(xiàn)出一幅幅大自然生機勃勃的畫圖,令人心曠神怡。(陳培棟)
1、我國古代形成清明節(jié)插戴柳枝的習慣原因。
2、選文①段中應用的兩段民謠有何作用? 請模仿第一個小標題,擬定出第二個。
3、第六段中的“幾乎沒有哪一種樹木和老百姓的生活這樣貼近”中的“幾乎”為什么不能去掉。
參考答案 1、我國古代形成清明節(jié)插戴柳枝的習慣原因有(1)、可以避邪(2)、虔誠之物(3)、可以祛病消災(4)、柳樹能治病
2、引用民謠證明我國自古就把柳樹最為可以避邪之物!竟聿蝗搿
3、幾乎不能去,因為,它包含一些特殊情況,如果去掉不符合客觀,這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嚴密性。
清明短文篇二:清明節(jié)優(yōu)美散文范文
清明節(jié)優(yōu)美散文范文
清明節(jié)優(yōu)美散文如下文
清明雨,匯成一條思念的河
清明時節(jié),心里總是慌慌的、凄凄的、寂寂的,一種惶恐悵惘的憂傷。不知什么時候起,天空下起了雨,淅淅瀝瀝的,浸濕了我的眼眶,浸透了我的衣衫,一滴滴雨水,穿過我寒戰(zhàn)的軀體,匯集在我的心房,波濤洶涌,洋洋灑灑,匯成了一條思念的河。把我?guī)У搅松x死別的現(xiàn)場,那一幕幕一樁樁的往事,像風鈴般,在我耳畔回響。難忘,銘記的殤。
微寒薄涼的北風從我耳旁掠過,呼嘯搖曳,像是在嗚咽,像是在詠唱:清明時節(jié)桃李笑,野地荒冢話凄涼。烏啼鵲噪昏喬木,陰陽兩隔誰斷腸。一聲聲哀嚎,一聲聲低泣,仿佛來自蒼穹,仿佛在耳邊回響。
我遙望天籟,夜幕,籠罩了一片有生機的氣象,黑絲絨般的夜空中懸掛著顆顆閃爍的星星,像是一滴滴晶瑩的淚滴,顆顆璀璨,滴滴欲墜下。像是在訴說一個個遙遠哀婉的故事,聲淚俱下,痛不可抑。
我仿佛看見千里之外,荒涼的枯山峻嶺旁,百墳拱起,千碑林立,煙雨籠罩了萬家冢院,荊棘雜草凄迷在肅穆的墓碑旁,斷魂哭泣的人們,跪倒在祖先旁,燃起一炷香,點燃心中無限的哀思和惆悵,許上一個個心愿,讓天地永存,讓死者安息,讓活著的人們,背起行囊,不辜負前人的重望。
媽媽,女兒不孝,到不了你的身旁,就在這十字路口,能夠通往天堂的方向,點燃心中的思念,把我心里滾滾的思念之水向你流淌。
風瀟瀟,飄蕩著濃濃哀思,雨綿綿,淋漓著靡靡悲情,我劃亮手中的火柴,幽蘭的火苗,迅速在寄托中蔓延,冥幣飛舞,火焰發(fā)出噼里啪啦的聲響,像是我心中滴落的淚滴,重重地敲打著我的心房。
祭拜的香火在半空中裊裊升起,直達我遙望的方向,媽媽,你在天堂,還好嗎?是不是一樣在把我們牽掛,媽媽,在凄寒霜凍的夜里,別忘了把棉衣穿上,媽媽,有爸爸的陪伴,你們的家園,是不是陽光明媚,燦爛輝煌。
媽媽,我思念你,我把思念的苦水,匯成了涓涓的河流,在夜色里發(fā)光,我把思念的甜蜜,釀成醇厚的米酒,散發(fā)著醉人的芳香,我把思念的旋律,譜寫成一首歌謠,在寂靜的深夜為你歌唱。
月光下,清明的細雨,像是串成竄的珍珠,紛至杳來,遠遠望去,像是密密麻麻的銀線,在天際閃耀,猶如積蓄在我心頭,無限的想往。剪不斷,絲絲纏繞,悱惻心田。
雨纏綿,風哀泣,任憑狂風暴雨,媽媽,我也跪拜在你幽魂的面前,任眼淚滂沱流成河,依然向你訴說著我無盡的緬懷和思念?粗乓稽c點化為灰燼,我不忍離去,不忍離開你的身旁。
上文是清明節(jié)優(yōu)美散文
清明短文篇三:閱讀理解 清明
清明 姚化勤
還是唐人的清明雨,紛紛斜斜,銷人魂魄;還是宋代的楊柳風,微微徐徐,迎于不妻。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子孫上墳來。”一個古老的節(jié)日,仿佛仍在家鄉(xiāng)一古老的豫東平原上氤氳著,一如遍野的麥苗,蒼蒼郁郁。 然而,這已經(jīng)不是家鄉(xiāng)傳統(tǒng)意義上的清明了。相似的惟惟有迷蒙的雨,纏綿的風,以及相沿成俗的祭祖形式.它的靈魂伴著父親一代人的謝世,恐怕早就喪失殆盡了。
此刻,我站在葬著爺奶的祖墳前,不禁想起兒時跟隨父親前來掃墓的情景,想起當時的請明節(jié)。
那是怎樣的一個節(jié)日啊!絕非僅僅添墳燒紙、擺設供品的祭祖形式,也絕非單單“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的耕耘勞,它更多地凝聚著先人遺傳的美德,該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千古詩句,是幼苗對陽光,子女對父母、對祖輩的深深感恩。
進入農(nóng)歷二月中下旬,清明節(jié)蒞臨了。鄉(xiāng)親們對已故親人的懷念,就像自然地向著陽光生長的禾苗,也泛青拔節(jié)、萌發(fā)葳蕤起來。到了清明節(jié)的當天,子孫們則早早地趕到祖塋。當虔誠地祈禱已故的親人們“尚饗”的時候,便油然地想起了他們的恩德,想起了自己的責任,甚至會反躬自問:我們的行為有無玷污祖先的地方?不能建功立業(yè),起碼可以做一個真正的人,讓列祖列宗們放心地享用自己的祭品吧?
聽母親講,父親青年時,正趕上家鄉(xiāng)鬧黃水爺奶討飯在外地,曾經(jīng)念過幾年“子曰”“詩云”的父親,幾次放過被人聘為教師的機會,推車販鹽,扛活打工,拼命地多掙錢以養(yǎng)家糊口。累死累活十多年,終于實現(xiàn)了爺奶的遺囑——拉扯著三位年幼的叔叔成家立業(yè)。等黃水過后,又起回爺奶的遺骨,安葬自己歸來開墾的田土。為此,他做出了多大的犧牲!以至肚里的墨水全變成了汗珠,滋潤出一個大寫的長子長兄的形象。
一種古老綿文化,仿佛潤物無聲的雨,悄悄地潛入禾苗的根部,將后輩們滋養(yǎng)(轉 載 于:m.newchangjing.com 蒲 公英文 摘:清明短文)成一茬茬泥土般忠厚的莊稼人。父親時代,村里的民風淳厚,溫馨和諧,也可以用兩句唐詩來形容: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一老人們的生活閑適而安逸,雖然不夠富裕,但一戶戶籬笆小院里父慈子孝,爺孫相樂,并不乏浸濡著古典意味的殷殷親情。休說作奸犯科或傷風敗俗了,即使輕浮放浪都是一種過錯,至于不贍養(yǎng)父母的不肖子孫,更會遭人吃唾棄。
可如今,盡管風雨依舊,時令依舊,而實質上,昔日的清明節(jié)已經(jīng)徒具其表了,猶如失去靈魂的人,僅剩下了一具行尺走肉。依舊的風里,你再難尋見“杖藜扶我過橋東”的悠然老人,他們被子孫當作包袱拋在了外邊。爹住瓦房兒住樓,爺爺奶奶住村頭——住進村頭的小屋里,打發(fā)著凄涼的暮年。依舊的雨中,你也再難覓到“遙指杏花村”的牧童了,他們也逐漸進化為城里的孩子,變成金絲籠里的鳥,囚起天真,囚出對“龍”“風”的期望,又小皇帝般地頤指氣使,因為他們的父母大多做了亦城亦鄉(xiāng)的打工族,他們丟掉了泥土的本色,不倫不類地嫁接起
城里人的新潮和作派,于是,偏僻的鄉(xiāng)村里也出現(xiàn)了燙發(fā)描眉的女孩,出現(xiàn)了未婚先孕的村姑,更出現(xiàn)了寶貴兒女、奴仆老人的現(xiàn)象。試想,誰會舍得自己的小寶寶去
做什么牧童呢?
直到15年前,沿海的村莊恐怕全現(xiàn)代化了,這兒仍在使用大概還是秦漢時發(fā)明的三吊彎鐵犁,繼續(xù)演繹著文人們稱作“田園牧歌”的恬淡和清貧。沒想到,自從第一對打工的青年搬回村里第一臺電視機,人們思想大變,一心掙錢,日漸富裕,日漸時髦起來。“牛背橫笛信口吹”的牧童,包括轆轆搖月亮的風景,尤其四世同堂的家庭全走到了盡頭。從這大野的深處。我分明感覺出了古老鄉(xiāng)村斷裂的歡樂和痛苦,莫非任何變革都必須付出代價?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文化也要一步步地淡出生活?記得父親病故時,舉村皆哀,家家來人奉禮致祭。可幾年后,待到四叔逝世,抬棺的青年們,竟然提出了要收“抬棺錢”!銅臭熏心,以至于此。應該說從那時起,我的純樸的村莊也死了一死在一個靈魂泯滅、金錢至上的小樓換茅屋的時代里。
雨越發(fā)地密了,迷蒙一片;風越發(fā)地緊了,咝咝作響。想起父親,想起四叔,驀地也想起一句古話:倉廩實而知禮儀?晌业闹鸩礁黄饋淼泥l(xiāng)村呢?禮儀哪去了?難道它只是一種
上墳的形式?想著,想著,我忘了墳前的潮濕,不禁雙膝下跪,心中默默地呼喚著:爺爺、父親,我的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啊,魂兮歸來! ——(選自《散文選刊》2010年第2期)
19.作者認為,清明應該是個具有著哪些蘊涵的節(jié)日?(4分)
20.根據(jù)上下文,解釋文中畫線句子的含意。(4分)
(1)肚里的墨水全變成了汗珠,滋潤出一個大寫的長子長兄的形象。(2分)
(2)昔日的清明節(jié)已經(jīng)徒具其表了,猶如失去靈魂的人,僅剩下了一具行尸走肉。(2分)
21.這篇文章使用了對比的手法,作者是如何進行對比的?通過對比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情感?(4分)
22.面對傳統(tǒng)文化的逐漸淡化,我們應該持一種怎樣的態(tài)度呢?請結合全文,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6分)
參考答案
19.①祭奠先人;②耕耘勞作的開始;③對父母、對祖輩的深深的感恩;④想起自己的責
任,對自己的行為反躬自問。⑤滋養(yǎng)淳樸民風,營建溫馨和諧生活。(每點1分,答對4點即可得滿分)
20.(1)父親在爺奶去世后,牢記爺奶囑托,舍棄了輕松的生活,用自己的辛苦勞作拉扯
著三位年幼的叔叔成家立業(yè),并重新安葬父母,他成為孝敬父母、愛護幼弟的典范。(2分。意思對即可)
(2)現(xiàn)在的清明節(jié)已經(jīng)不具有原本的內涵,失去了實際意義,成為了一種上墳的形式。
表達了作者對清明節(jié)文化傳統(tǒng)喪失的遺憾之情。(2分。意思對即可)
21.①過去父慈子孝,爺孫相樂,同住一院,親情濃濃;現(xiàn)在老人們獨居陋室,暮年凄涼。
②過去民風淳樸,人心單純;現(xiàn)在卻本色盡棄,人心不古。③過去孩子們田野放牛,自由快 樂,天真野性;現(xiàn)在被圈養(yǎng)溺愛,頤指氣使。④過去有著“田園牧歌”般的恬淡和清貧;現(xiàn)在 銅臭熏心,靈魂泯滅、金錢至上。(2分)
通過上述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深眷戀,對現(xiàn)在傳統(tǒng)文化逐漸淡出人們生活
的遺憾、惋惜。(2分)
22.(示例)傳統(tǒng)文化是我國幾千年文明的積淀,有著豐富的意蘊,深刻的內涵,是我們
每個炎黃子孫要去繼承和發(fā)揚的。(2分)像清明節(jié)這樣的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它能使人們不忘先祖,感恩父母,反思自我,它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它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2分)然而,近年來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傳統(tǒng)文化在漸漸退去往日的色彩,雖然現(xiàn)在經(jīng)濟發(fā)展了,人們生活富足了,但很多人卻喪失傳統(tǒng)美德,長此以往,會造成我們整個民族精神的迷失。(2分)(如果從反面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