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5元工藝品批發(fā)市場 [臺灣木雕中華精神]
發(fā)布時間:2020-02-25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一刀一筆觸,一筆一乾坤。自古以來,木材上的刀刀痕痕之美,無論是生活實用或純供欣賞,都在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對中華文化而言,木雕藝術起源相當的早,距今7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出土文物中,即有木雕魚的發(fā)現。在《禮記?曲禮下》中:“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典制六材。”即把木工列為“六工”之列,可見其在傳統(tǒng)工藝中的地位。春秋戰(zhàn)國時的木器之上已有精美的鏤刻雕飾,秦漢兩代的木雕工藝更趨于成熟。到了唐代,中華工藝技術大放光彩,木雕工藝日臻完美,尤其是佛像木雕,更成為千古流傳的杰作。明清之后,木雕藝品的題材又明顯地注入了許多生活風俗,歷史典故與傳說故事,例如:平安如意,五谷豐登吉慶有余,松鶴延年等吉祥意喻,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雅俗共賞而深受歡迎的生活藝術。
臺灣木雕藝術傳承了祖國大陸漳,泉閩,客地區(qū)的傳統(tǒng)木雕工藝。在臺灣鄉(xiāng)土文化中,從實用的建筑雕刻到膜拜的神像乃至于生活器物的精雕細琢,都一一顯現出臺灣木雕所蘊涵的中華精神。而這精神的根源即是源于早年間來自閩粵先民來臺拓墾。隨著閩南系傳統(tǒng)建筑的傳承發(fā)展,一大批掌握木雕技藝的閩粵先民渡海來臺,謀生立業(yè)。這些匠師將傳統(tǒng)木雕技藝發(fā)揮于廟宇、宅邸的雕梁木柱斗拱藻井,門欄神龕等建筑裝飾上,也培養(yǎng)出臺灣本土的木作鑿花匠師、器物木雕以及神像木雕匠師,此后近百余年來逐漸在臺灣各地生根茁壯。在臺灣木雕界享有盛名的工藝大師中,閩粵籍人士占了相當大的比重,這在以佛像為主的人物雕刻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被譽為臺灣佛像雕刻“三條龍”的陳俊檉,林起鳳、林邦銓都來自大陸福州。陳俊檉生于1894年,是福州流派創(chuàng)始人柯傳鐘的得意門生。他擅長木雕、泥塑、脫胎佛像。赴臺后,他雕刻了許多佛像佳作,深受島內鄉(xiāng)民的喜愛。在臺灣有著“木雕佛像狀元”之稱的林福清,1890年生于福州,到臺灣后廣納徒弟,培植后生,基隆的陳連紫,竹北的彭木泉便是其高徒。彭木泉在林福清的指導下,悉心鉆研福州傳統(tǒng)雕刻技法,并在此基礎上加以融匯創(chuàng)新:他雕刻的人物形神兼?zhèn),靜中含動,富有個性色彩,被人們稱為“阿枝師”。
1945年臺灣光復,三義木雕源起者吳進寶的后人,為再次提升三義木雕藝術品質,專門派人“尋根”福州,重金禮聘福州木雕藝人林永金等四人到三義帶徒傳藝,福州木雕再次為三義木雕注入了新鮮血液。此后。三義木雕產業(yè)水準不斷提升,逐漸由家庭副業(yè)轉為小型工場,進而形成企業(yè)化生產經營模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三義木雕外銷日本及歐美等地,成為臺灣舉足輕重的出口產業(yè)。三義木雕的這些成就,自然有著祖國大陸傳統(tǒng)木雕技藝的一份功勞。時至令日,臺灣木雕工藝擁有多層次的豐富面貌,傳襲著早年間度海先民帶來的傳統(tǒng)技藝,也注入臺灣原住民,平埔族文化,西洋美學及東洋文化,充分表現出堅忍開拓,調適自然環(huán)境的族群特性,融合薈萃成為臺灣鄉(xiāng)土文化藝術的主流。
遍布在臺北,臺南、苗栗,嘉義,北港、彰化,新竹等地木雕藝人手下的工藝。都有著傳承大陸傳統(tǒng)木雕工藝的影子。而遍布全臺的木雕珍寶,如豐原慈濟宮的十八羅漢,北港朝天宮的文昌帝君、新埔廣和宮的三山國王,普陀巖觀音菩薩等也無不散發(fā)著濃郁的中華傳統(tǒng)木雕工藝的韻味。
彰化鹿港,桃園大溪以及苗栗三義,因頗具規(guī)模,被譽為全臺三大木雕產地。在三地隨處可見木雕工藝品店,工作坊。其中鹿港木雕以中華傳統(tǒng)風格木雕為主,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題材多以民間傳說,戲曲人物,歷史故事及佛、神、祖,仙,吉祥圖案和文房四寶博古玩賞為木雕主題。而太溪木雕常利用各類樹木的虬根疤節(jié)為原料,利用木材本色和天然造型,隨形造藝,因材施藝,刀工、刀法隨意性較強,作品往往以天然逼真取勝。其中三義木雕可謂引領全臺木雕,僅三義即占全臺木雕產業(yè)的60%以上,而三義木雕在造藝方面,也融臺了鹿港的傳統(tǒng),大溪的天然,以至現代抽象風格。素有“木雕城”之稱的三義鄉(xiāng)街道兩旁多是木雕商店,而三義木雕博物館更是全臺唯一一座專業(yè)性木雕博物館。
相關熱詞搜索:臺灣 木雕 中華 臺灣木雕中華精神 中華木雕網 中華文化圖片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