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大選,華人的機會在哪?] 歐盟華人
發(fā)布時間:2020-03-17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放眼歐洲,英國華人在民主選舉中走在了前列。從建立自己的網絡,發(fā)展自己的社團,到培養(yǎng)自己的候選人,所有這一切,相對于所在國成熟的民主體系來說,僅僅是做了基本功課,未來的突破點在哪里,也許歐洲華人可以從2009年歐盟選舉中學到更多。4日,歐洲議員大選開始投票。所謂歐洲議員(MEP),是目前歐盟27國在斯特拉斯堡歐洲議會中的代表。根據人口比例,各國歐洲議員人數不一。這場MEP選舉,在動員選民人數上僅次于印度大選。
近年來,華人參政參選也蔚為潮流。但是歐盟內部存在巨大差異性,華人在各國的政治活躍程度不同。到目前為止,荷蘭、英國、法國等國的華人在參政方面更加積極和有經驗。值得關注的是,4月20日,歐盟國家華人組織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開會,旨在分析華裔候選人在當地的參選策略,試圖在全歐洲達成一個統(tǒng)一的支援網絡。
據與會者透露,當時各國華人候選人之間辯論,只有來自英國的19歲候選人張敬龍?zhí)岢隽讼鄬η逦恼V,強調三點:降低倫敦唐人街租金;解決中文學校經費來源;處理黑工造成的社會問題。
回顧MEP歷史,迄今只有英國與荷蘭的華人角逐過MEP職位。2005年,曾有荷蘭華人參選,但是沒有成功。在2006年,英國華人發(fā)起了“華人參政計劃”(BC Project),英國華人律師李貞駒(Christine Lee)女士是這個項目的推手。走過3年時間,設立電臺,做研討,這個項目終于迎來了一個亮點:張敬龍的參選。根據筆者了解的情況,張敬龍是目前歐洲唯一參選MEP的華裔候選人。
華人從政現狀:一個年輕的特例
5月9日,筆者在倫敦唐人街一家KTV包廂里,采訪了張敬龍先生和他的競選顧問胡沛成先生。胡沛成是倫敦國際廣播電臺華人節(jié)目DJ,張敬龍曾經在該電臺當過志愿者,后也變成一名DJ。張敬龍父親是香港人,母親是菲律賓人,全家8年前移居英國,8年后,張敬龍站出來競選MEP。
胡沛成對張敬龍的評價,“一個能夠和別人迅速拉近距離的人”,他買一包口香糖也能和售貨員熱情地聊天問好。生性活躍的張敬龍對于社會活動有著高于同齡人的熱情。在參選MEP之前,他服務所在的社區(qū),區(qū)議員曾邀請他參加今年的地方選舉。張敬龍也因自己的社會活動,贏得了一些獎項。
關于競選,胡沛成說,他們至今沒有自己的固定辦公室,有時候,做生意的朋友幫忙,才可以臨時使用他們的辦公室。而KTV包廂不時也充當一下吃飯和辦公的場所。
參選MEP需要交納5000鎊的保證金,出身平凡的張敬龍,通過網絡和現場活動,發(fā)起了“一人一鎊募捐”活動。他從李貞駒律師行獲得1000鎊資助之后,通過他個人的努力,終于籌足了保證金,使他有資格成為倫敦選區(qū)的候選人之一。
張敬龍的出場,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架勢,競選顧問、登記報名、造勢拉票、政綱分析和法律咨詢都已經具備。按照他的計劃,他每天需要參加三個活動,見一家社團。實際上,他都超額完成。在投票進入最后一周,他開始跑到倫敦最繁華的牛津街站臺拉票。
在歐盟國家逐漸右轉的時代里,華人開始涉入政壇,除了學習選舉規(guī)則之外,將面臨一些特定的挑戰(zhàn)和局面。第一,面對潛在的種族主義威脅,華人能否齊力推舉同一候選人?第二,華人的政綱會不會呈現一種反種族主義的“種族色彩”?本文結合張敬龍的例子,全面探討海外華人參政時所面臨的挑戰(zhàn)和困境。
華人參政的挑戰(zhàn)
華人在英國政治版圖上幾乎是個空白,聲音相當微弱。2008年,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tǒng)之后,英國也討論會不會有一個黑人首相,但是這個話題持續(xù)了幾天就消失了。
如果以議員作為成就指標,來評估華人參政的成就,則華人幾乎是隱身狀態(tài)。英國有西敏寺議會(貴族院和平民院)、地區(qū)議會(北愛、蘇格蘭、威爾士三地)和市郡議會三個層級。平民院的議員,就是MP(member of parliament),實際的權力核心,當中至今沒有華人。而上議院議員、地區(qū)議會和市、區(qū)議員中,有一些華人身影。但是,與其他族裔(如印巴等地區(qū)民族)相比,相當弱勢。上議院議員,鄧蓮如女男爵(Lydia Selina Dunn)是目前唯一的一例,其成名是香港回歸前,在英國議院流淚陳情,要求英國政府在回歸之后,給香港移民以居留或入籍待遇。但是上議院議員不是普選選舉產生,看的是個人的聲望和資歷,門檻極高。
歐洲議員是一個新機會。英國MP投票是單一制(first-past-the-post),類似于賽馬,誰第一個沖過終點誰就贏,贏者通吃,規(guī)則簡單。在這種規(guī)則下,華人人口被稀釋在全英646個選區(qū)內,基本上沒什么影響力。以倫敦為例,有73個MP選區(qū),每個區(qū)的選民只能投該區(qū)MP。因此,即使倫敦有20萬華人,但被選區(qū)分流,加上同胞投票熱情不高,沒有可能當選。
歐洲議員選舉采取了一個比例制投票。英國分成12個選區(qū),一個區(qū)內,有若干個席位。倫敦就是一個選區(qū),有8個席位。這就意味著,假如倫敦有20萬華人,理論上可以不受自己居住區(qū)的限制,全部投給一個候選人。
倫敦華人人口集中的優(yōu)勢,是張敬龍看重的突破點。到目前為止,倫敦有110名候選人競爭8個席位。年僅19歲的張敬龍是唯一的華裔,也是僅有的5名獨立候選人中的一位。
他在接受筆者采訪時,強調了獨立、少數族裔和年輕人這三大關鍵詞。根據筆者觀察和了解,所謂獨立,是指不依靠任何政黨力量來參選,自己打造選舉機器。少數族裔是張敬龍主攻的票倉,這個落點結合他中國和菲律賓的背景,希望帶來足夠的選票。年輕,也是張敬龍非常看重的優(yōu)勢,他覺得自己可以帶動身邊的青年人來關注政治;在媒體資源方面,博客、youtube、twitter、Facebook這些在去年美國選舉中常見的工具,已為張敬龍團隊所嫻熟地使用。
華人參政,特別是參選,政黨政治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命題。所謂政黨政治,就是依托黨的選舉機器和資源,來展開選舉活動,吸引選票。但是,英國政黨在推選出一個候選人之前,會考察這個人在當地的號召力,對本黨的忠誠度,以及在黨內的人脈資歷。一個地方的議席,不管是全國性還是地區(qū)性的,被黨內一個家族壟斷也不鮮見。比如,曾經在中國大陸被介紹過的Tony Benn,他是老工黨的代表人物,如今他年僅18歲的孫女,將會代表工黨出戰(zhàn)下次大選,雖然有反對意見,卻蓋不過Benn家族在黨內的強勢。因此,以人脈和時間積累而言,今天的英國華人至多算第五代,任何時值新生代的華裔,黨內年頭都沒有熬夠,想要在白人為主流的英國政黨中脫穎而出,獲得提名都很困難。
迄今為止,級別最高的華裔議員是北愛議會的議員盧曼華女士。盧曼華女士的競選活動,曾經 在當地華人媒體中受到關注,但是決定其當選的還是她背后的黨――北愛民族聯合黨(Alliance),目前是北愛地方議會第五大黨,占據議會108席中的7個席位。
華人選戰(zhàn)實力僅僅局限于市議員這一層。而絕大多數仍然是依靠黨派力量,如倫敦紅橋區(qū)議員陳德梁就是仰仗保守黨。稍有突破的要數威靈頓郡議員成世雄,當初他與當地自民黨發(fā)生沖突――自民黨希望他為黨內另外一名候選人讓路,貢獻他的票源――成世雄憤而退黨,改走獨立候選人路線,結果當選。但是這種模式,其他華人很難復制。
政黨支持這個重要的選舉因素,在歐洲議員選舉中也是至關重要。在上一屆歐洲議員中,78名英國籍的歐洲議員中,沒有獨立候選人。
拋開政黨機器,張敬龍押寶在少數族裔和提升投票率兩個策略點上。張敬龍的父親是香港人,母親是菲律賓人,因此這兩個族群是他的票倉。以華人為例,根據2001年人口調查,英國大約有24萬華人,絕大多數在倫敦。目前倫敦有8個歐洲議員的名額,由于歐盟議員采取的是比例制投票,根據胡沛成估算,參照上屆的數據,如果張敬龍能夠拿到1.5萬多張選票,他基本上可以當選。
但是胡沛成坦言,華人社區(qū)投票沒什么統(tǒng)計數字,根據他的估算,華人社區(qū)的投票率低于10%。10%是一個相當低的比例,卻也是一個非常高難度的目標。2004年歐盟大選,英格蘭投票率是35%,其中80%選民投了英國三大黨和英國獨立黨的候選人,而獨立候選人的選票不足1萬張。
張敬龍想依靠個人努力,將華人投票比例拉高,至少超過1萬張上限,看起來是非常困難。英國民調機構YouGov5月份調查數據預測,英國保守黨、工黨和自民黨將瓜分8個席位,分別是5、2、1的分配結果。2008年,YouGov曾經準確地預測了保守黨鮑里斯當選倫敦市長的票數,預測力非同一般。
如果以盧曼華女士的競選路線為參照,張敬龍也可打少數族裔牌,但是他的“獨立候選人”,是一個相對初級的政治運作,實際上是一種個人行為。因為盧曼華女士在北愛的貝爾法斯特以當記者和組織華人社團起家,深耕了超過30年。她參選背后是北愛地區(qū)的第五大黨民族聯合黨在支持。這個聯盟在北愛的政治版圖中,避開北愛天主教民眾和親英派的對峙,抓住了中間選民。相比之下,張敬龍出生于香港,11歲移民英國,在倫敦才8年。
主流話語外的開墾
競選活動需要大幅度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張敬龍團隊所能覆蓋的媒體,主要限于中文媒體。以倫敦為例,他接受過BBC中國網和鳳凰衛(wèi)視歐洲臺的采訪,《星島日報》(粵語讀者為主)、《英中時報》(大陸背景)和《倫敦時報》(大陸背景)有所報道,基本上是華人圈內的造勢,且以這4家的功效加總,對華人社會仍然缺乏號召力。在目前英文媒體中,除了菲律賓背景的社區(qū)報紙,其他主流報紙根本沒有對張敬龍進行報道。
平心而論,MEP選舉,主要是政黨行為,借助黨的選舉機器,各黨力推自己的候選人。在獨立候選人群體中,張敬龍表現已經足夠活躍和努力,但是,媒體不會無緣無故地給候選人過多的曝光,更不會因為你是華人,就給你更多曝光機會。
在英文媒體中,MEP選舉討論集中三大話題:第一,大選結果對布朗前途的影響;第二,英國右翼政黨不列顛民族黨、英國獨立黨是否會取得突破;第三,英國的歐洲政策走向如何。顯然張敬龍的參選不能讓媒體找到興奮點,沒有呼應這三個大話題。
張敬龍選擇了一個非常“不政治”的定位,他強調自己不是一個政治人(politician),而是一個協調人(mediator)。這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定位,試圖規(guī)避開“政客”的傳統(tǒng)形象,從積極方面來說,這是一個實用靈活的策略;但是,也有淪為沒有主見者的嫌疑。特別是在英國這樣一個選舉國家,政治人物可以有靈活的手腕,但是也需要一個integrity(品質),選民不相信一個不敢對著民眾大聲地說“Yes”或“No”的候選人。
張敬龍和其他歐洲華人社團所熱衷的華工流動,是一個非主流的窄話題。這個話題在華人社區(qū)中非常受關切,符合張敬龍主攻華人選票的定位。但是這個路徑至少面臨兩大障礙物:
第一,如果走出華人社區(qū),它將成為一個不是非常討喜的選項。以英國為例,內政部在用工上鼓勵中餐館引入非華人勞工,理由是餐飲應該能夠制定一個標準,讓所有的人都可以掌握。最然這一規(guī)定低估了中餐的特殊性,但是政府在嚴控勞工方面的立場,非常清楚。尤其是隨著英國不列顛民族黨的快速崛起,英國社會開始擔憂黑工問題會刺激本土民族情緒發(fā)酵。
第二,一個窄化的利益訴求,并不是一個MEP應有的全部綱領。作為一個國家的代表,他必須對主流的話題,作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6月4日,歐盟投票開始。張敬龍的團隊進入了最后的沖刺。放眼歐洲,英國華人在民主選舉中走在了前列。從建立自己的網絡,發(fā)展自己的社團,到培養(yǎng)自己的候選人,所有這一切,相對于所在國成熟的民主體系來說,僅僅是做了基本功課,未來的突破點在哪里,也許歐洲華人可以從2009年歐盟選舉中學到更多。
相關熱詞搜索:大選 歐盟 機會 歐盟大選,華人的機會在哪? 歐盟大選 華人的機會在哪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