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響抗日第一槍的事件 岔巴子打響“革命”第一槍
發(fā)布時間:2020-03-23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各地將會舉行各種重大而莊嚴的紀念活動。然而時間拉回到100年前的武昌城,辛亥革命打響第一槍的前夜,“快活里”卻有幫“小人物”居然要“搞定清政府”?!
這就是武漢市說唱團“活到就要活快活”系列2011年賀歲喜劇《一槍拍案驚奇》。
這一次,“快活里”的鄰居們集體“清穿”,說唱團用他們特有的詼諧搞笑的方式,為大家呈現(xiàn)了在急劇變化的歷史大背景下,草根階層由蒙昧到覺悟的過程。
這是說唱團首次接觸歷史題材的舞臺劇,也是第一次使用自己的原創(chuàng)劇本,說唱團團長陸鳴認為,算上這一部,“活到就要活快活系列”一共推出了五部舞臺劇,但只有《一槍拍案驚奇》(下稱《一槍》)才算得上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原創(chuàng)戲劇”,也可以說是說唱團的首部“大片”。
小人物要“搞定”清政府
2010年4月份,說唱團當年的賀歲喜劇《一碗都是我的》還在全省巡演當中,按照說唱團的工作規(guī)程,2011年的賀歲劇的劇本大綱這時候就必須要出來了,是按照“活到就要活快活”系列(下稱“快活”系列)繼續(xù)娛樂下去,還是換個口味,以免審美疲勞?
說唱團團長,也是“快活里”的“嘎巴子”陸鳴這時拍板,上“大戲”:“2011年是‘辛亥革命年’,這是一件很‘上層’的大事,不過我想,任何大事件都應該有它的基礎,這次我想引一幫草民來‘鬧革命’”。
歷史劇是說唱團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題材,他們請來了《杠上開花》的編劇、武漢市創(chuàng)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冰來操刀這個劇本,劇情圍繞一把“槍”在清末的“快活里”展開,人物仍然是武漢人所熟悉的岔巴子、嘎巴子、味口、半吊子……只不過岔巴子和嘎巴子二人的“鄰里矛盾”上升到了“階級矛盾”,嘎巴子在劇中飾演一個清廷總兵,成了大多數(shù)人的對立面。
現(xiàn)在的劇名是陸鳴改的,李冰當初給它起名《搞定清政府》,陸鳴覺得“這名字太大了”,而且看不出來是一出喜劇,于是改成《一槍拍案驚奇》,“不過我覺得現(xiàn)在的名字還是不很理想,等到年中巡演的時候還是要改,就叫《一槍驚奇》。”
李冰是山東人,雖然在武漢生活多年,要把劇本寫得原汁原味還是有點困難,不過說唱團歷來有一個傳統(tǒng)――最終劇本的成型都凝聚著集體的智慧,大家必須聚集在一起,每個人根據(jù)自己的角色進行討論和再創(chuàng)作。
每年排一部賀歲舞臺劇,這是說唱團的主要工作,但是,作為領導的陸鳴還是有他自己另外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把說唱團給“捏”在一起,不然,作為國營演出團體的說唱團可能早就面臨著散攤子的窘境了。
原創(chuàng)“大片”,做的衣服比改的好
其實“快活”系列每一部都是大戲,但是只有《一槍》才能算得上是一部“大片”。
《活到就要活快活》、《杠上開花》這兩部戲劇本雖然也是原創(chuàng),但每一出戲都更像是一個個小品的連綴,直到《一碗都是我的》才開始有了戲劇結構,不過,這部戲的劇本是改編自英國的一部經典政治劇,用副團長李道南的話來說,“改的衣服總是不那么好!
《一槍》就是為說唱團量身定做的“衣服”,戲劇結構嚴謹,人物沖突強烈,尤其是臺詞竟然出現(xiàn)了“穿越”,比《一碗都是我的》還要爆笑。
曲藝演員擅長說學逗唱,最大的特點是一個人扮演多個角色,甚至可以隨時“跳進跳出”角色,而且每個人的個性都非常強。而真正的戲劇,比如說話劇,要求演員你就是你在臺上所飾演的那個人,絕對不可能有“出戲”的現(xiàn)象。曲藝演員演喜劇,既要真實的演出角色彼時彼景的真實感受,又要運用一切手段和觀眾互動,調動觀眾的情緒,讓觀眾直接參與到戲中。一臺戲下來2個多小時,每個演員幾乎沒有喘氣的機會,觀眾看著也非!斑^癮”。陸鳴覺得,戲中必須要保留曲藝的東西,要不然就只是演一臺話劇的話,跟“人藝”有什么區(qū)別?“你要是沒自己的特點,你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曲藝”的東西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最突出的就是劇中演員和觀眾的互動,由于劇情的需要快活里的人決定臨時在觀眾席找一個人上臺來“裝洋人”。陸鳴說,互動對觀眾演技沒任何要求,就是一種娛樂,但是對演員來說每次卻都是挑戰(zhàn),“每次演到這一段的時候,我自己的心里都沒底,先是擔心沒人主動上來,上來了又不知道這次來的是個什么樣的人,不知道這位即興上臺來的觀眾會如何表演。有一次有一個喝得有點微醉的人上來,劇中是需要他往后仰,結果他往前倒,倒我身上了,我沒辦法,我只好一直攙著他演。”這直接的“后果”就是,臺下的觀眾更加爆笑不已。
與民同樂,大家共同“抬莊”,或許這就是武漢人熟悉的“嘎巴子”、“岔巴子”和他們的“快活里”。
走出湖北,全國巡演不是頭一遭
說唱團的每一部戲,在武漢的反響都不錯,但是礙于方言的問題,都很難走出湖北省,甚至是武漢市。
陸鳴和他的團隊也做過嘗試,把劇中的方言改成彎管子普通話,但是總覺得不是那么“對勁”:“方言是最有力量的,普通話是最沒有感情色彩的,所以彎管子普通話是有點尷尬的。而且以前幾部戲都是小品的連綴,基本是靠語言來讓觀眾發(fā)笑的,所以要走出去很難”。
但是《一碗都是我的》卻嘗試成功了,去年,《一碗都是我的》受保利院線的邀請在外省做了巡演。尤其是在河南、安徽兩省的演出,反響好得出乎意料,在合肥的那一場演出,臺下的歡呼聲和掌聲甚至比武漢演出時還激烈。
《一碗》試水的成功讓陸鳴信心大增,相較之下,《一槍》對于語言的依賴更加小,主要靠人物性格和劇情的魅力來吸引人,而且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題材,對全國甚至全世界的華人來說,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如今《一槍》在武漢已經演了三十多場了,今年除了7到9月份將在保利院線演出之外,來自臺灣的話劇導演、也是該部戲的導演陳立華還準備將這部戲介紹到臺灣演出,預計今年年內《一槍》將演滿100場。陸鳴說,說唱團是武漢人的說唱團,一直扎根于武漢本土,受到了武漢人民的厚愛,“如今是時候應該走出去,來宣傳武漢、回報武漢了。”■
【故事梗概】
辛亥革命前夜,清軍官嘎巴子不慎將漢陽兵工廠為皇帝打造的貢品手槍丟失,揀到手槍的船工岔巴子大禍臨頭,一把槍牽動了快活里所有人的命運。為了免除死罪,岔巴子、味口、災麥子、半吊子、黑皮、小啞巴等人絞盡腦汁試圖藏槍,不料人多手雜越藏越亂,算命先生、下崗太監(jiān)、黑道老大、拉纖媒婆等人也被紛紛卷入,大家精心設計的藏槍計劃也被嘎巴子一一破解。在與官府的周旋中,岔巴子走投無路,四面楚歌,他漸漸覺醒,最后終于將槍交給了革命黨,辛亥革命一槍打響……
【經典臺詞和劇情】
嘎巴子:我拿你好有一比啊,一堆紅薯開研討會,盡說苕話。
栽麥子:你們在我窗下搞么斯?岔巴子:(其實在挖坑埋槍)偷菜。栽麥子:我網線都沒安你偷么個菜呀?
秀梅被嘎巴子搶親的時候說:我寧愿坐在破船上笑,也不愿坐在大轎里哭!
志鵬(革命黨):你想不想進入一個新世界?(暗指推翻清政府) 岔巴子:新世界?那里消費太貴,我不去!
岔巴子是個江上擺渡的,嘎巴子說他不擺渡就會餓死,他反駁道:只要長江還在,我就不會失業(yè)。未必很多很多年以后,江上會修起一座橋,取名“長江大橋”?又未必又很多很多年后,江上又建一座橋,取名“長江二橋”?還不分單雙號?
相關熱詞搜索:打響 革命 岔巴子 岔巴子打響“革命”第一槍 岔巴子 岔巴子是什么意思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