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文藝復興不是類人孩們的項目工程
發(fā)布時間:2020-06-03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一.
不斷聽到呼喚我們中國文藝復興的說法兒,人們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文藝復興的盛世盛況。這種想法當然沒什么錯兒。它反證我們今天所接觸到的信息說明我們所知的“中國的文藝”離復興尚有距離,即使有人說存在一些不為人知的文藝,那些文藝非常了不起,比如“我的文藝”、“你的文藝”、“他的文藝”等個人或群體的文藝非常偉大光榮,但如果它或它們確實不為公眾所知,同樣說明我們目前的社會文明程度還較低,至少,我們的社會還有不少野蠻、專斷的地方,它充斥成見、愚昧,扼殺了這些優(yōu)秀文藝的傳播。
如果我們對文藝、知識、思想抱有知人論世的理解,我們知道,真正的文藝、知識、思想自身是一種力量,一種協(xié)從羅致的力量,可以潤物無聲般地深入人心。因此,盡管文藝復興的希望在國力日益強大之時也越來越可望可即,但我們應該明白,文藝復興不是可以預測的。尤其是,文藝復興不是工程、運動能夠實現(xiàn)的,不是申請立項就可以完成的。
更為關鍵的是,文藝復興不是子民臣民類人孩式的原子個人所能擔當的。這話似乎大家也都同意。文藝復興的立言立功立德者,幾乎都是偉大的生命個體,是成年人,是孩子眼中巨人式的精神成果。如果他們自己立不起來,他們像孩子一樣趴著、蹣跚著,甚至權宜勢利著,他們的作品,也只能是涂鴉之作,瞞騙之作,裝傻充嫩的低幼之作。
有人因此說,因為某個時代的人全是奴隸奴才,所以那個時代肯定出不了大作品,他們都不是復興文藝的“那塊料”。這話似乎能說得過去。但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的事,當兒子接班時,父親會擔心地想過,我兒子像是做官的人嗎?有人就會勸父親寬寬心:官嘛,做做就像了。由此推理文藝復興之事,我們可以理解,只要奴隸奴才們知道另外一個世界的存在,只要他們有高于既存的夢想,他們心向往之并精進追求,他們仍會有創(chuàng)造的大收獲。
有人鐵定地說,因為我們不是公民,所以我們搞不了文藝復興;
因為我們搞不了文藝復興,所以我們做子民的苦日子遙遙無期。這就太悲觀了。事實上,文藝復興在文明的進程里,不是雞與蛋的問題,而是如上說個體發(fā)心發(fā)愿的問題,是個體對一個時代經驗的無間體驗和表達的問題。如法西斯猖獗的時候,托馬斯-曼就說過,我在哪里,德國就在哪里。他牛,了不起,因為他個人的精神確實表達了一個文明的德國。
如果一個人只是呼號,只是喊叫說要有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永遠也來不了;
如果他自身就體現(xiàn)了某種觀念、思想、文明精神,他即使不說,他也仍參與了文藝的復興。當然,這里有一些滑稽角色,比如胡適之先生,他希望并向往中國的文藝復興,但他和人們事后才發(fā)現(xiàn),他參與領導了一場偉大的文藝復興。這就像我曾經說的,踏破鐵靴,回向自身。我們表達真理,我們必須在真理之中,我們建設現(xiàn)代化,我們必須在現(xiàn)代性之中。一個“非常道”故事是,河南的某青年神往北大,以為那校園里出沒的都是理想主義者,待他考上北大,非常失望,有一天在校園里走著,突然大悟:原來理想主義者就是我啊。他也因此不敢妄自菲薄,努力學習,終于學成成為社會棟梁。
二.
什么是真正的文藝?各人有各人的標準,最為有效的檢驗方法,可能是它是否挑戰(zhàn)了人們的心智并且同樣能夠挑戰(zhàn)另外時空中的人們的心智。以此標準來看,我們幾十年來曾大紅大紫過的文藝,確實難以作為文明的營養(yǎng),既不能給今天的人們以美的享受,又拿不出手,讓外人承認。除非我們以某種文藝外的力量,強迫中外人士欣賞這些作品。
在今天世界知識壓倒性地重構了地方文明,并要求地方知識能參與校正服務于世界知識的時代,如果地方知識仍只能自說自話,甚至只是摹仿、學舌世界知識,我們很難指望地方文明會有什么“文藝復興”。它們只是世界文明的一個摹本或對應物。如果我們的吃穿住用等生活資料領域,以及能源、交通、金融等生產領域,其核心思想、技術都源于別人,我們被別人協(xié)從羅致,這雖然強于被人脅從羅致,但我們的文藝復興之說就只能是一句空話。我們最多在技術的運用、知識的學習中有模有樣,我們難以做到創(chuàng)新。
如前說,創(chuàng)新、大創(chuàng)造的文藝自身有一種文明的力量,使不同時空的人類不由自主地為之吸引。那種以為橫空出世、驚濤拍岸的力量,那種大聲喧嘩、廣場狂歡般的媚雅媚俗媚時,未必是我們理解的文藝。
我們中國人當然不應甘于做世界知識的受體,我們也應該主動地做點兒貢獻。但光有善良的愿望還不行,還得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正當其時的成果。文藝復興當然是最有可能的了。但文藝復興如前說,不能是類人孩們的項目工程;
同時,復興之文藝不是書齋頭腦里的絕緣體,它是跟社會進程相關的,它參與了社會,它的理想追求、價值審判無不應時而生,套一句俗話,一切文藝并非純粹的語言文字或音符組合,而是歷史敘事,是歷史的產物。那些以為在為未來社會寫作思考的人,那些以為自己避世即可寫成經典的人,無異于緣木求魚。
三.
有人說,在國力強大的今天,國家完全可以實現(xiàn)民族文化的復興。夏商周工程、清史工程,等等,都轟轟烈烈。但是,但是,而今安在哉?
以政帶工的工業(yè)化是權貴式的,以政帶學的文藝是鸚鵡式的。體制、工程、行政力量帶動不了工業(yè)化的健康發(fā)展,也帶動不了文藝的繁榮。比如,現(xiàn)代中國的文藝復興——新文化運動,就跟體制性的力量無關。
關于我們當代的文藝復興,最早是郭沫若喊出來的,他在《科學的春天》里預言我國春天的來臨。他借用恩格斯關于文藝復興的名言“這是一個需要巨人也產生了巨人的時代”,認為我們的時代也需要巨人。20多年后,張遠山、周澤雄在盤點20世紀的文藝時說過這樣的話:“這讓我奇怪了很久:什么時代是不需要巨人只需要奴才的?文藝復興的史實告訴我們,真正需要巨人的時代,一定能產生巨人。郭沫若報信至今已過去了二十年,然而巨人就像戈多一樣苦等不來,這到底是由于郭沫若再次謊報了時代精神,還是證明這個春寒料峭的時代并不真正需要巨人?”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