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課堂結課
發(fā)布時間:2018-06-22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摘 要:語文教學如同寫作,要重視課文的導入,也要講究課堂的結尾藝術。結課形式多樣、生動活潑,要做到水到渠成、首尾呼應、言簡意賅、令人回味、學以致用。
關鍵詞:語文;課堂;結課
語文教學如同寫作,要重視課文的導入,也要講究結尾的藝術,不能只停留在總結課文內(nèi)容的層面上。明人謝榛在《四溟詩話》中指出:“凡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意思是說文章的開頭要響亮,如爆竹炸開,使人為之一震;而結尾要有韻味,如巨鐘撞響,使人覺得余音繞梁,回味無窮。因此認真思考如何結束一堂課是必要的。
一、歸納性
結課時教師要對所學內(nèi)容進行梳理、概括,使學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深化理解,進而鞏固、掌握所學知識,提高認識。比如《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一課中,三個自然段(總分結構)具體寫了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和味道,且每段的語言結構都相似。結尾時,老師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將課文的結構安排(先寫楊梅果形狀的可愛,再寫楊梅果顏色的可愛,最后寫楊梅果味道的可愛)和語言特點(注意通過親身感受寫出楊梅果的特點和自己對它的喜愛)加以總結,使學生在以后的閱讀中會主動去關注類似寫法,在寫作中加以運用。
二、激勵性
教師的結課語言充滿激情,往往能撥動學生的情思之弦,激發(fā)他們的美好情感,收到發(fā)人深省的藝術效果。如詩歌《黃河頌》結課時,教師在雄渾激昂的《黃河大合唱》歌曲中,聲情并茂地說: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她養(yǎng)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我們要繼承黃河偉大而堅強的精神,堅信不管是雪災,還是地震,任何困難都壓不垮偉大的中國人民。讓我們攜起手來,共筑中國夢!
三、趣味性
一堂課有時因內(nèi)容較平淡或容量大、節(jié)奏快等原因,課將結束時學生的學習情緒往往較低落。這時如果采用游戲、表演等輕松活潑的形式來結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老山羊請客》《小公雞和小鴨子》《丑小鴨》等這類課文時,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戴上頭飾,分角色以表演的方式來進行,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子高漲了起來,積極參與游戲活動,在愉悅的氛圍中鞏固了新知、培養(yǎng)了能力。
四、靈活性
語文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結尾時必須安排語言鞏固練習,但用復述、練習等單調(diào)的方式來完成,效果很難得到保證。如教學《靜夜思》這首古詩時,最后環(huán)節(jié)將需要識記的生字編入兒歌,體現(xiàn)了結課方式的靈活多樣,“讀寫結合”更是扎實有效。
qīng chén,
校yuán里真měi。
yáng guāng( )zhào在草地上,
小草wàng( )著tài yáng媽媽,
mī著圓圓的yǎn jīng,
jǔ( )著小手chàng qǐ了gē。
yè( )wǎn,
校yuán里zhēn安jìng( )。
月guāng( )sǎ在草地上,
小草dī( )下頭,
pī著shā shì de白shuāng( ),
在大地媽媽的大chuáng( )上睡著了。
五、開放性
結課時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出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然后自由發(fā)言,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思維和表達能力,提升個性品質(zhì)。例如教《丑小鴨》,結課時在幻燈片上打出:學習了這篇童話故事,你知道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再如:我懂得了……我學會了……使我吃驚的是……我發(fā)現(xiàn)……我認識到……我體會到……
六、延伸性
這種結課方式可使教學的主題內(nèi)容得到進一步擴展,使教學內(nèi)容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促使學生運用已知去探尋未知,拓寬了知識面。如教學常識性課文《太陽》,結課時提出兩個問題:①太陽的溫度那么高,熱量那么大,我們能否利用太陽能為我們做事?做什么事?②據(jù)科學家的推斷,太陽的熱能總有一天會用盡,到那時地球上會到處是一片黑暗和寒冷,我們應該怎么辦?問題一出,學生感到很新鮮,都爭先恐后發(fā)表意見,除用課內(nèi)知識回答外,還把在課外讀物中學到的知識有理有據(jù)地發(fā)表出來。
七、幽默性
記得有人說:“課堂上當你說再見時,要使學生的臉上帶著笑容。”幽默的結課常常能收到這樣的效果。如教《曼谷的小象》,結課時突然停電了,巧的是這時下課鈴聲響了起來,“看來,小象幫著拉車很累了,它也要休息了,下課!鼻〉胶锰幍匾痪,機智詼諧,充滿情趣,一堂課就這樣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結束了。
八、意境性
教學結尾引導學生回味、想象,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這樣的結課往往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感情共鳴,對文本中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難忘。如《孔乙己》一文結課時,指著課題問:“孔乙己有腳嗎?”學生脫口大聲說:“有!”“那他最后一次喝完酒是用腳走的嗎?”學生頓了頓,小聲答道:“用手爬走的。”“孔乙己用一雙滿是泥污的手走了,走了,走出了生活的舞臺……”在低沉緩慢的語氣中題目“孔乙己”三個字被擦了,留下的一片空白,包含著不盡的潛臺詞,它讓學生在思考體味中去意會。
總之,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根據(jù)文、境、人、情等因素精心設計結課方式,使學生把課堂上得到的信息與已知的信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留給學生回味和想象的余地,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呂叔湘.關鍵在于一個“活”字[J].語文學習,1991(10).
[2]韓青.淺談語文課堂教學藝術[J].語文教學通訊,2010(3).
[3]錢加清.語文教學論要[M].延邊大學出版社,2001.
。空S編輯 范昕欣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