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道德【莊子的道德轉身】
發(fā)布時間:2020-02-14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摘要]在中國思想史上,或者說倫理思想史上,老子開啟了一條與儒家迥異的道德路徑,實現(xiàn)了道德訴求與關懷的第一次重要的轉身,深刻地影響了當時之人與后來之人。而莊子,去老子不遠的一個憤世嫉俗者,則在老子道德論的基礎之上,從認識論上的相對主義與不可知主義出發(fā):進一步實現(xiàn)了對儒家道德信條的批判與否定,并通過對此的背離與解構,突破了儒家道德的封閉與局限,將道德的意義與價值引向了一種更高的精神境界的存在之中,即人有限中的無限性,也即所謂的逍遙游。
[關鍵詞]儒家道德;精神境界;有限與無限:逍遙游
[中圖分類號]B2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0)08-0147-1.5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無疑是禮崩樂壞的時代。自三代以來所承襲的道德觀念與價值體系已經被猛烈的社會變革?擊得殘破不已。它不僅表現(xiàn)在貴族統(tǒng)治階級的衰落以及世襲制的解體,同時出現(xiàn)了社會階層的巨變。社會精神風貌也漸次由價值理性轉變?yōu)楣ぞ呃硇,由《史記》中李斯的剖心表白可見一斑。莊子看到了社會巨變所導致的人類精神的扭曲與可怕,尤其是道德的淪喪與敗壞也看到了儒家道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并對其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告誡人們拋棄所謂的儒家道德倫理觀,順應自然,返璞歸真,真正達到無是非無善惡的境界。
一、經驗認識的相對,|生與主觀性
莊子揭露TA類知識經驗的相對性與主觀性,并且認為它是不確定的、不可靠的,對于同一認知主體,如莊子所描述的“狙公賦芋”,朝三暮四,朝四暮三,是同一認識主體的認識的不確定與不可靠。莊子認為,人們慣常所認定的經驗世界、經驗事物在性質、功能、價值上的種種差別,都來自于認得認知上的判定,是人的心智強加給外界的?η锼分,莊子說道,“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可以看出,人的認知及其分辨純?yōu)橹饔^,極不可靠,是“隨其成心而師之”所造成的,因而人的這種認知完全沒有意義。這顯然是莊子有感于社會的急劇變動而發(fā)的。既然認得認知不確定、不可靠,那么,人們所強加給外界的認知同樣是主觀的、不可靠的,人們的道德所依賴的主觀見解就必定是不可靠的。人們通常以自己的是非為是非,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道德上的界定亦然。《齊物論諍中,莊子再次指出,“即使我與若辯,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是非無標準,“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這種對立的觀點得不到統(tǒng)一,也不可能證明。這種相對主義的切入,使人們看到了自身經驗背后的道德的不可靠, 以及由此帶來的道德是非善惡的不可靠,對是非善惡的判斷根本不可能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因此,莊子從他的認識論上的相對主義出發(fā),得出“齊善惡等是非”的相對主義道德觀,而且進一步否認了道德有差別的觀點。
二、回歸自然,反對儒家道德束縛
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莊子明確反對儒家所宣揚的仁義道德,而且反對以儒家所謂的以圣人的標準為標準來規(guī)范At『]之間的關系,因為他看到了社會中的不合理現(xiàn)象,并揭露了剝削階級道德虛偽的一面,視其為愚弄眾人的工具。在莊子看來,“至德之世,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為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比藗儜摪粗居械谋拘匀ド睿杂勺栽,不受約束,根本不需要仁義道德的說教。而儒家所謂的仁義道德是違逆人的本然的,“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無聲不亂,孰應六律。夫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圣人之過也。”(《莊子,馬蹄》)社會中所出現(xiàn)的弊端,都是由圣人推行仁義所導致的,而且推行越多,社會秩序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糟糕,賢與不肖,智與愚,善與惡,是與非,都是圣人,也即是儒家道德所導致的人?的扭曲。
而且,莊子還認識到,“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其國,所?者豈獨其國也?并與其圣知之法而盜之!(哎莊子,祛篋》)莊子同樣提出一個有名的觀點,即“?亦有道”,圣人所推行的道德同樣可以用于強盜之間,所謂的統(tǒng)治階級的道德,與?賊的道德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在莊子看來,盜賊盜的是財物金錢,圣人所盜的是天下,是仁義道德。兩者都扼殺7A們的淳樸天性,任何外在的賦予與堅執(zhí)都是違背人原初使然,只有無所作為,才能返璞歸真,才能找到并成為本真的自己。莊子在《應帝王》中指出,渾沌之所以七日而死,就在于倏忽二帝的“有為”,而人類同樣如此。正是圣人們的有為,教導u門什么是仁義道德,才導致民心澆漓,社會不安。
莊子由此批判了儒家的虛假道德,指出其間的狹隘與偏頗,以一種更為深刻的眼光看到其回歸社會后所出現(xiàn)的問題。他在批判的同時,固然是帶著消極的情懷,但是,他是超越的。莊子希望通過對道德善惡的超越實現(xiàn)對人們的救贖,也實現(xiàn)對社會的整合。
三、人的重塑
莊子拋卻了倫理之中內蘊的價值關懷,從人們的內心出發(fā),超越某種現(xiàn)實的彼此約束。他雖然看得清楚而且真切,但他給予的卻也并非一個更有價值的理念。他希望的是逍遙游,是與物同一。雖是不與世爭,而與世浮沉,泯滅于彼此之間的界限,但這仍是旨歸于一種境界的提升。他所賦予人的不是可以依循的能處理塵世中紛繁關系的準繩,而是強調對價值的超越,正是由于價值的彼此沖突與制約,使得人與人之間不斷地出現(xiàn)混亂,莊子意欲彌合此種差異,以其汪洋恣肆的語言開啟了一扇通往?明之境的大門。他看到了分,也想到了合。他所踐行的是一種非價值的價值,因為,境界畢竟不是一種價值。
他看到了塵世的不安與混亂,看到了某種價值的崩潰。他同樣痛手[臁,并且抨擊得不遺余力,他的曠達超邁,乃至于振翅于污漬之上的逍遙,看似爽逸,實際上卻是帶著隱忍的悲哀,他借此超邁并洞察人世間的諸多弊端,以一種更為寬闊、更為激進的視角與語言,撕裂了遮蓋在人心之上的虛偽面紗。他是破的,因為他擊中了當時社會與人L,的要害,擊中了儒家道德的要害。但他又是立的,因為在他斫破儒家虛假道德的同時,給人們提供了\/方可以歸依的凈土。他實現(xiàn)7信值的超越,也實現(xiàn)了道德的超越。他的齊物論乃是對,咖介值與道德的消弭,并借此指向他苦心訴求的境界之中,這種境界摒除了倫理道德的現(xiàn)實價值關壞,而指向一種更高的存在。
在這種境界中,他的道德原則是無原則,他的道德目標是無目標,他的道德判斷是無判斷。因為他知道,一切無可無不可。他知道人們的認知是搖擺的、不確定的、不可靠的,是可以非,非可以是。他走到了一切事物的背后,發(fā)現(xiàn)了世界是沉靜的,是廣闊的,佛所說法,多即是一,一即是多。在莊子看來,這是不能用價值衡量的,一旦落入價值,則是泥于俗、毀天機、傷馬之質、賊人之性,故得魚忘筌,得意忘言,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睨于萬物。這種遺落或是遺忘,仍是對價值的鄙棄與拋擲,同樣歸本于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是渾沌。無耳無目,卻足以聞見視聽。
相關熱詞搜索:莊子 轉身 道德 莊子的道德轉身 莊子山木 六年級莊子列子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