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道實踐性研究]科學研究的實踐性倫理原則包括
發(fā)布時間:2020-02-15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摘要 本文以山東大學威海新聞調查小組所作出的深度報道為例,分析如何認識深度報道的價值與意義,如何正確實現深度報道記者的選題定位,如何在海量的新聞信息中實現告知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統(tǒng)一,在新聞各元素的價值博弈中實現其最高的社會價值。
關鍵詞 深度嚴肅定位 價值博弈
中圖分類號 G206 文獻標識碼 A
Practical Research of In-depth Reporting
――Taking the Case of News Research Group
Zhou YiHuang Yuhao
(Weihai School of journalism, Shandong university, Weihai 264209;Beijing News, Beijing 100061)
Abstract Taking the in-depth reporting of news research goupe of Shand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how to recognize the value and the meaning of in-depth reporting, how to find the topic’s location of in-depth reporting journalists, how to make the reports’ information value and society value towards harmony in a great many news, and achives the most important society value in the conflict among news elements’ value.
Key wordsdeepnessseriousnessorientationvalueconflict
身處這個經濟與文化全面轉型、社會變動劇烈、信息傳播全面提速的時代,公眾每天都遭遇海量的信息。作為媒介,作為公眾代言人的記者,不僅有義務去報道那些已哄傳街巷的新聞事件、茶余飯后娛樂大眾的小道消息,還要去揭示公眾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的本質,調查隱藏在表象背后的真相,解讀與觀察新的社會現象,以求公正與正義。①深度報道多角度、深層次的特點決定了其在信息傳播中釋疑解惑的歷史重任。筆者結合山東大學威海新聞研究所新聞調查小組師生在《中國社會導刊》、《記者觀察》、《新京報》等新聞報刊發(fā)表的數十篇深度報道,以此為例,對深度報道的原理與實踐進行探討。
一、正確理解深度報道
1.海量信息下的公眾知情權
傳統(tǒng)媒體正受到新媒體的嚴峻挑戰(zhàn)。面對新媒體的快捷、互動、海量信息,傳統(tǒng)媒體必須尋找證明自身存在必要性的理由。其中,深度報道和報道深度就是傳統(tǒng)媒體難以替代的強項。
廣播、電視、網絡、手機、電影、直投雜志、移動媒體……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的競爭導致的信息輪番轟炸,讓更多的人、更多、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世界與社會的動向,但海量的信息流入也讓公眾“亂花漸欲迷人眼”,無所適從,不知應該相信誰。而深度報道作為更全面、更詳實、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發(fā)展的過去、現在與將來之間的復雜聯系,還原各重要元素的細節(jié)準確性的報道,已經成為新的信息傳播環(huán)境中公眾知情權重要的一部分。
高校新聞專業(yè)是一個在觀念意識上比較前衛(wèi)的傳媒研究與實踐場所,比較媒體而言,它能夠擺脫信息的瑣碎與功利,更加容易宏觀地把握輿論導向,判斷各種信息的社會意義、文化背景與新聞價值。因此,在高校新聞專業(yè)開展新聞調查,進行深度報道的實踐,是訓練一支高素質的記者隊伍有效的手段與過程。山東大學威海新聞研究所新聞調查小組針對諸多社會問題,深入實際,展開調查,受到了明顯的實踐效果。
2.娛樂大環(huán)境下的嚴肅、厚重。
新聞娛樂化一是指在內容上偏向軟新聞,注重報道名人趣事、帶煽情性、刺激性的新聞、體育新聞、花邊新聞等;或者將硬新聞軟化處理,尋找時政、經濟、法律、國際新聞中故事性強的元素突出描寫。二是指在表現形式上強調描述,通過描述新聞中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細節(jié),使各種新聞內容衍變?yōu)槿の缎、戲劇化的新聞?
但深度報道以其思想的深邃與前瞻而成為大眾文化日趨娛樂化的今天依然保持其所應有的責任、真實、厚重與嚴肅的特征。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深度報道的深度其實是指其特有的新聞深度思想,指在新聞報道客觀真實的基礎上,鼓勵記者從整體上和不同側面上更深入地報道新聞事物的本質與聯系,它不忌諱自我的觀點與態(tài)度融入報道,但是要用事實說話,要告訴受眾更深刻、更接近真相的道理。②
案例之一:《皖北鄉(xiāng)村“聲色”調查》(《記者觀察》2006年5月(上)期)是調查小組記者黃玉浩在春節(jié)期間參加皖北小梁鄉(xiāng)一個婚禮之后采寫的報道。經調查發(fā)現,流傳于皖北一帶的的嗩吶戲和泗洲戲已經演變成“脫衣秀”,成為當地農民婚喪嫁娶各種禮儀的主要形式。農村文化市場的長年貧瘠,如何豐富農民的文化消費才是解決“聲色”問題的根本。種種跡象表明,目前農村的文化消費市場還處于成長的初級階段,體制還不夠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滯后,所以豐富農民的文化消費、提高農民的文化品味、規(guī)范農村文化市場的秩序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當務之急。該報道通過鄉(xiāng)村中的一場婚禮的“脫衣秀”表演,審視中國當下農村文化諸類狀況,上升到一個十分嚴肅的社會問題。
2.多維視角下的真相與偏見
深度報道是可以甚至必須體現出記者本人的主觀看法的,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樣的事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從不同深度、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階段來看這個事物,真相就有了多維視角下的可塑性,真相與偏見一再地靠近,確是兩條無限延伸的平行線,無限接近卻永無相交的可能,而這正是深度報道存在的可能性與必要性。③
案例之二:為了驗證“掃大街的大媽都能做北京民辦高校的招生代理”這個行業(yè)內公開的“秘密”,新聞調查小組記者編造了這樣一個“善意的謊言”:暗訪記者化名王剛,假稱安徽淮北某職業(yè)高中校長之子,因學校曾在春季招收了一批初中未畢業(yè)的學生, 眼看這批學生今年春季就要畢業(yè),在無法保證其完全就業(yè)的情況下,學校號召學生繼續(xù)學習,進入高等學校深造,所謂的王剛來京聯系這批學生春季入學事宜。新聞調查小組記者通過“更接近真相”的途徑,以一個學生的視角了解了北京民辦高校的亂象(參見2006年2月(上)《記者觀察》的《北京流動高校大揭底》)。
一個事件從不同角度觀察,有不同的立場、成色。最明顯的例子,是對同樣一個新聞事件,媒體之間的報道是不同、甚至是沖突的。如果沒有原創(chuàng)權,我們就無法從實證的層面辯解真?zhèn),但是記者可以從不同側面進行展現。
二、深度報道關于選題的角色定位
對于一個深度報道的記者來說,嚴肅厚重與負責任的角色定位要求其具有更高的自律與自我要求,首先需要了解國家的輿論大環(huán)境、政策方針、目前群眾的關注焦點、社會重大問題,那么選題的思路如何梳理、定位呢?
1.從小事中揭開大主題
群眾無小事,所謂小事的背后總是蘊藏著深刻的社會動因。案例之三:我校新聞調查小組發(fā)表在《記者觀察》2006年第八月(上)的《高考錄取地下交易黑幕》通過少數不法分子的地下交易調查,把矛頭指向了高考考生的身份認證制度與高校戶籍制度的銜接漏洞。這則深度報道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案例之四:民工問題關系到新農村建設,是國計民生的大問題。選擇典型案例,解剖分析,由點及面,是深度報道的優(yōu)勢!丁懊窆せ摹辈换摹罚ā队浾哂^察》,2006年11月)就是從農民就業(yè)這樣一個細微的角度來探討內陸縣域經濟的發(fā)展方向。農民王志勝已經45歲了,文化程度不高,沒有什么技能,但他參加春節(jié)后政府舉辦的勞務招聘會,竟被常熟市濱江勞動服務公司順利錄用,當上碼頭裝卸工,月收入六七百元。政府都會對農民進行法律和技能方面的義務培訓,通過勞動局宣傳員挨村挨戶的講解和宣傳,鼓勵農民外出務工,同時還設立了小額無息貸款為比較困難的農民工提供路費。在農民工積累了足夠的資金、經驗,政府出臺優(yōu)惠政策鼓勵他們回到家鄉(xiāng)進行投資創(chuàng)業(yè),解決更多的農民就業(yè),走出去,回得來,留得住――這就是作為勞動力輸出地發(fā)展經濟的特有模式,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對于某些落后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具有很好的借鑒。
2.從“我在現場”到“本刊記者”
所有的記者都追求原創(chuàng)新聞,即我在現場,也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能抓住新聞的第一落點,但這并不現實,因為搶第一落點的新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正如不是每個記者都有機會去伊拉克,身臨世貿大廈的倒塌等等,隨著信息傳播的日益發(fā)展,新聞的新,其時效性的新,只存在于理論上的可能,每一個新聞事件發(fā)生以后,無孔不入的各式媒體都蜂擁而至,“我在現場”的意義將越來越被淡化。
那么如何在海量的信息競爭中能脫穎而出,“本刊記者”則成了救命稻草。正如同樣的深度事件,《南方周末》會以人文、感性、關懷、正義的角度來報道,《三聯生活周刊》會以白領喜歡的理解方式加以解讀,《中國新聞周刊》會更加嚴肅認真,中央電視臺的《記者調查》會質詢事件的背后真相,總之,對于新聞事件,更多地要發(fā)出“本刊記者”的話語、觀點與建議,這是培養(yǎng)深度報道品牌的不二法門。
案例之五: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汀羅鎮(zhèn)皂二村農民李俊民,靠回收加工廢品為生,一手創(chuàng)辦的“愛心家園”以!皳臁绷骼藵h而出名,自1997年起,十年來他“無償”收養(yǎng)了近千名流浪漢,其中300多人在其幫助下回到了家。2005年,中央電視臺、《南方周末》、新華網等國內數十家媒體爭相對其事跡進行報道,而成為媒體“英雄”的李俊民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質疑與爭議,一個普通的農民為什么要收養(yǎng)這些無家可歸、身患殘疾的流浪漢?他拿什么來養(yǎng)這些人,他的經濟收入從何而來?如此典型的人物事跡為什么當地政府一直保持低調和沉默?他目前面臨什么樣的壓力與困境?為什么對他的流言蜚語、爭議與質疑不斷?這群流浪漢的真實生存狀態(tài)到底是什么樣子的?2006年4月27日,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遠赴千里之外的山東省東營市扮成一名流浪漢的尋親者,與李俊民“愛心家園”里的流浪漢們生活在一起,對他們進行了“零距離”的接觸與觀察,并對李俊民進行了一次為期兩周的暗訪與調查。
經過調查小組記者的調查,給李俊民定性為一個有頭腦的有善心的農民商人是比較準確的。記者認為李客觀上做了一件好事,因為這些流浪漢的生活待遇確實比以前好很多,他還免費至少是相當廉價地使用了這批沒有自我能動意識的勞動力,那么他在這個過程中也得名得利了,這正是很多人不滿的地方,因為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做好事是必然要貼本的,要奉獻的。但記者認為,李頗具市場化的援助機制才是符合科學規(guī)律的。盡管諸多媒體報道了“瘋人王”李俊民,但作者根據獨辟奇徑的分析角度還是寫出了《暗訪山東瘋人王》一文(《中國社會導刊》2006年6月)。
不回避熱點、焦點、爭議點,重大事件上能聽到“本刊記者”的聲音,是一篇好的深度報道必須要體現出來的。
三、平衡心態(tài)下的價值博弈
做深度報道的記者關鍵要有一顆平和的心,充滿公正與正義,要善感敏銳,對新聞事件的諸多要素予以整合,滿懷激情卻要冷靜地駕奴,不會深陷新聞而失冷靜客觀,這種平衡的心態(tài)非常重要。新聞工作者牢固樹立的一種態(tài)度、一種意識――我們的報道,要“貨真價實”,有根有據,不能道聽途說,不能為了轟動效應而“炒作”。如果不能冷靜、理性地分析事實、開展報道,讀者就會懷疑你的可信度,也就談不上什么權威性、指導性。所以,我們的記者,要不斷提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斷寫出既有新意又令人信服的報道。任何帶有偏見與刻板成見作出的報道都不會是好的作品。(緊轉第21頁)
。ňo接第66頁)
案例之六:覃紀虎在深圳打工12年,做了12年義工,5年內獻血10600毫升;他曾是深圳市20大杰出義工之一,與叢飛一起成為深圳義工的“名片”;他曾獲“全國無償獻血獎”銀質獎章,并被人們稱為獻血英雄。就是這樣一個英雄,窮困潦倒,家破人亡,遠走他鄉(xiāng),帶著多病的女兒四處奔走呼號,面對這樣的場景相信大部分人會落下同情的眼淚,但筆者通過他的言行舉止更深刻地意識到這一幕社會悲劇的本質――覃紀虎已經嚴重地依賴與迷信媒體,而忘了面對苦難時的自強不息。(《背負英雄之名的“流浪”者》,《記者觀察》,2006年11月)
深度報道記者不是“揭黑記者”,不是只關注社會的陰暗面,不是以向別人“潑臟水”來炒作自己的“作秀”記者,一個優(yōu)秀的深度報道記者以及一篇負責任的報道,必然要平衡把握,綜合比較新聞事件的各元素的社會價值,正面的、負面的,最后經過精心的處理來達到最大、最好的社會價值體現,負面新聞正面做,負面新聞起到正面效果,這都是深度報道記者對新聞事件進行價值博弈后的選擇!柏撁鎴蟮馈本劢褂谀切┡c現行社會秩序和道德標準相沖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現象。犯罪、丑聞、性攻擊、事故以及自然災害等一類事件往往是它注重的焦點。它的目的不在于歌頌光明或倡導,而在于暴露社會敏感灰暗的一面,以使公眾矚目、警醒和震驚。而這也只是深度報道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內容,但決不是全部。
注釋
周海燕:《調查性報道采訪與寫作》,新華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頁。
杜駿飛:《深度報道原理》,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56 頁。
郭增榕:《深度報道――獨家新聞的一個秘訣》,《新聞戰(zhàn)線》,2006年第12期。
相關熱詞搜索:實踐 深度報道 研究 深度報道實踐性研究 深度報道研究 對深度報道有研究的外國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