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博弈 身邊的博弈在線閱讀
發(fā)布時間:2020-02-18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要在現代社會做一個有文化的人,你必須對博弈論有大致的了解!报D―薩繆爾森 ■關于博弈論 假如你正跟戀人用手機通電話,突然信號斷了。這時,你會立即撥電話過去,還是等你的戀人撥電話過來?
很顯然,你是否應撥電話過去,取決于你的戀人是否會撥過來。如果你們其中一方要撥,那么另一方最好是等待;如果一方等待,那么另一方就最好是撥過去。因為如果雙方都撥,那么就會出現線路忙;如果雙方都等待,那么時間就會在等待中流逝。
這,就是博弈!
在一場博弈中,你必須考慮對方的選擇以確定你自己的最優(yōu)選擇,而對方也必須考慮你的選擇來確定他的最優(yōu)選擇。你從博弈中得到的――在博弈論中稱為贏利(payoffs)――不僅取決于你自己的行動,也取決于對方的行動;同樣,對方從博弈中得到的贏利,不僅取決于對方的行動,也將取決于你所采取的行動。而你們當中的每一方,都試圖盡可能地最大化自己的贏利。
在這場電話博弈中,如果你知道戀人不會撥過來(比如以前斷線時就是她在等待電話),那么你的最優(yōu)行動就是撥過去;當然也可能相反,比如她打給你的電話免費,而你也知道這點,那么你的最優(yōu)行動就是等待對方撥過來。總之,你們的行動相互影響又相互依賴。這正是博弈最本質的特征。
■博弈范例
為了更好地理解人際之間的博弈互動行為,我們先來看幾個小故事。
別人的紅包更誘人
如果你與對手的行為相互影響,那么你們之間就構成一個博弈局勢。
身處博弈之中,你需要運用策略思維來選擇行動。若無策略思維,結果幾乎等于失敗。且看下面一個例子。
?故事模型
話說一地主家有兩個長工――張三和李四。轉眼到了年關,地主給了張三、李四每人一個紅包。兩個人都看到自己紅包里裝的是1000元錢,但不知道對方紅包里裝的是多少。這時地主發(fā)話了:“你們拿的紅包里,每個紅包的錢可能是以下兩個數字之一:1000元和3000元,F在你們如果愿意跟對方換紅包的話,可以由我來公證,但你們每人要支付100元公證費給我!
張三心想:假定我跟李四交換紅包,若他是1000元,我就相當于虧損100元公證費,這種可能性是50%;若他是3000元,則扣除公證費100元,我還凈賺3000-1000-100 =1900元,這種可能性也是50%,所以,我的預期凈賺價值是50% x(-100)+50% x 1900=900元。這樣看來,我跟李四交換是很劃算的。
李四心里的想法跟張三一樣。他也覺得跟張三換紅包是很劃算的。
于是張三、李四異口同聲地對財主說:“我們愿意換。”
地主露出了一絲狡詐的微笑:“真愿意換?”
“愿意!”張三、李四毫不猶豫。
結果,正如讀者諸君所料,張三、李四各自虧損了100元收入,未得到任何好處。只有地主用他小小的伎倆騙到了200元錢。
有的讀者會問:張三和李四的推理究竟在哪個環(huán)節(jié)發(fā)生了錯誤呢?其實他們先前的推理都沒錯,而且他們都提出愿意跟對方交換也沒錯。錯,就錯在當地主再次詢問是否愿意交換時,他們仍然同意交換――這就是缺乏策略思維的后果。如果張三和李四懂得策略思維,那么在地主再次詢問時,他們就會拒絕交換。為什么呢?原因在于:地主第一次問大家是否愿意交換,既然張三表示愿意,那么李四就應該想到:“如果張三是3000塊,他肯定不會同意跟我換,現在他同意跟我換,說明他也是1000塊,因此我不應跟他換!蓖瑯,既然張三看到李四同意交換,也應該做相同的推理,得到不換的結論。所以地主再次詢問時,策略思維之后的答案應該是不換,這樣他們就不會損失一筆所謂的公證費了。
這個例子說明,在互動情形中,缺乏策略思維,難免會犯錯誤。
是否應置敵人于死地
人們常常認為“對待敵人應該像秋風掃落葉那樣殘酷無情”,但在某些博弈中,最好的策略反而可能是放敵人一條生路。
“空城計”,大家耳熟能詳。雖然對這一故事的真實性仍有爭議,但是其中的對局卻令人感慨萬千。有許多人認為,諸葛亮利用司馬懿多疑的性格而大膽擺下空城計,司馬懿果然中計。但是,也有一種博弈論的解讀認為:并非司馬懿不敢攻城(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也不至于看不出空城計),而是司馬懿并不想過早地除掉諸葛亮。為什么呢?因為司馬懿一直受曹真等人的排擠,曾經被貶為平民。只因諸葛亮伐魏無人可擋,最后曹魏又不得不請司馬懿出山?梢哉f,正是因為諸葛亮的存在,才使得曹魏對司馬懿有所依賴。司馬懿自己可能也很清楚,在自己未能掌握軍國大權的時期,一旦諸葛亮倒下,也就是他自己被逐出朝廷甚至遭迫害的日子。于是,司馬懿在空城計前面退卻了。后來,司馬懿不斷擴充軍權,大權獨攬――那是為了自己和家族不致在諸葛亮死后被曹魏挾制和迫害。這也許是一些曲解,大家姑且當做講笑話吧。但是,其中的道理是成立的。既然兔死狗烹,那么獵狗最好就不要讓兔子全部死掉。
為什么只要1美元不要10美元
人類的策略行為,并不僅僅體現在戰(zhàn)爭這樣的大事件中。很多聰明的博弈可能并沒有一個像三國這樣宏大的斗爭背景,反而,它們可能只是日常生活的細屑瑣事。
?故事模型
曾經有一個小孩子,家境貧寒,只好上街乞討。令人奇怪的是,對路人的施舍,他只接受1美元,而不要路人給的10美元。
世界上居然有這樣的傻瓜,10美元不要而只要1美元!這個消息傳開了,更多的人都想見識這個傻瓜,他們紛紛掏出10美元和1美元來給小乞丐。小乞丐總是選擇接受1美元。更多人都覺得很好奇,總是不斷有路人來做“實驗”。
后來,有人問這個小乞丐為什么那么笨不要10美元的鈔票。小乞丐的解釋是:如果我拿了10美元的鈔票,那我就是一個智力正常的人,也就不會再有那么多的人用1美元來做實驗看我傻不傻了。
原來,小乞丐不但不傻,簡直就是聰明絕頂。因為他非常清楚自己面臨的是一個長期重復博弈。在目前的一個單期中,對他來說最好的行動是接受10美元而放棄1美元。不過,既然一旦接受10美元就不會有人再出于“好奇”給他1美元,那么,接受10美元雖然可算是短期內發(fā)一筆小財,但是卻損失了細水長流的許許多多的1美元。為了眼前的一點小財而放棄長遠的利益,顯然是不劃算的。
故事中的小乞丐通過裝傻的策略性行為,樹立起了“傻”的聲譽,獲得了長期接受他人施舍的好處。這個故事也說明了長期關系對于博弈行為的重要影響。在單次的博弈中,人們沒有未來的交手機會,因此都會完全按照自己在當期的利益選擇行動;而在長期關系的博弈中,人們往往可能會因為長期的利益而寧愿在本期付出一些代價。廠商為什么愿意花費代價去建立“聲譽”?因為短期付出的聲譽成本可以由長期的聲譽收益來補償。員工為什么愿意忘我工作?因為這樣的努力付出可以使他得到老板的認可而獲得晉升或加薪等長期的收益?梢韵胂,如果一個員工沒有了未來(比如他明天就要退休了),他今天還會忘我地工作嗎?
■囚徒困境
應當隨時考慮別人的利益,條件是不這樣做自己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
――(瑞士)阿爾弗雷德?莫勒爾(Alfred Mohler )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當我們在公路上遇到塞車的時候,如果大家都規(guī)規(guī)矩矩地排在車道內,而有一個人違規(guī)駛入人行道,那么他就會得到便宜。但如果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想法,并且付諸行動的話,則人人都要吃虧。這樣的情況經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即每個人都守規(guī)矩,那么一個不守規(guī)矩的人就會獲得好處;但若每個人都不守規(guī)矩,則人人都會失利。
這樣的現象后面,是否隱藏著某些特定的結構?之所以要問這樣一個問題,原因在于,如果某些現象不斷重復出現,其背后通常會有某種特定的結構存在。一旦有特定結構存在,我們就可以建立相應的模型來分析此類現象。答案是顯然的,因為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正是分析此類現象的模型。當然,一旦掌握囚徒困境模型,則任何時候碰到此類現象我們都可以馬上清楚地理解到現象的發(fā)生機理;這就是模型化思維的好處。
囚徒困境模型
囚徒困境模型是用一個小故事來表達的。
?故事模型
兩個人因盜竊被捕,警方懷疑其有搶劫行為但未獲得確鑿證據可以判他們犯了搶劫罪,除非有一個人供認或兩個人都供認。即使兩個人都不供認,也可判他們犯盜竊物品的輕罪。
囚徒被分離審查,不允許他們之間互通消息,并交代政策如下:如果兩個人都供認,每個人都將因搶劫罪加盜竊罪被判2年監(jiān)禁;如果兩個人都拒供,則兩個人都將因盜竊罪被判處半年監(jiān)禁;如果一個人供認而另一個拒供,則供認者被認為有立功表現而免受處罰,拒供者將因搶劫罪、盜竊罪以及抗拒從嚴而被重判5年。
我們用贏利表(payoffs table)將兩名囚徒面臨的博弈問題表示如下:
贏利表是兩個局中人且策略離散情形常用的一種表達博弈的工具。其解讀方式是這樣的:最左邊是局中人1(本例中為囚徒甲),最上邊是局中人2(本例中為囚徒乙);左邊的“拒供”、“供認”是局中人1的策略,上邊的“拒供”、“供認”是局中人2的策略;四個單元格是雙方策略的組合情況(本例中每人有2個策略,策略組合就有2×2=4個),每個單元格即一種策略組合;每個單元格中有兩個數字,第一個數字代表局中人1(左邊那個人)的贏利,第2個數字代表局中人2(上邊那個人)的贏利。
從圖1贏利表中可發(fā)現,如果兩個囚徒都拒供,則每個人判0.5年;如果兩個囚徒都供認,則每個人判2年。相比之下,兩個囚徒都拒供是一個比較好的結果。
但是,這個比較好的結果實際上不大容易發(fā)生。因為每個囚徒都會發(fā)現:
?如果對方拒供,則自己供認便可立即獲得釋放,而自己拒供則會被判0.5年,因此供認是較好的選擇;
?如果對方供認,則自己供認將被判2年,而自己拒供則會被判5年,因此供認是較好的選擇;
?無論對方拒供或供認,自己選擇供認始終是更好的。
由于每個囚徒都發(fā)現供認是自己更好的選擇,因此,博弈的穩(wěn)定結果是兩個囚徒都會選擇供認。我們把這種穩(wěn)定結果稱為博弈的納什均衡(納什均衡是由數學家納什提出的一個均衡概念,因此被命名為納什均衡)。
這樣的博弈均衡結果多少有點令人意外。他們?yōu)槭裁床豢梢杂喠⒁粋攻守同盟,都選擇“拒供”從而獲得一個對大家都更有利的結果呢?若兩個人在被捕前曾在關二爺面前發(fā)誓決不招供,那么他們能不能達成合作,選擇拒供呢?即使如此,合作可能還是難以達成,原因很簡單,一旦兩個人被捕面臨隔離審查,每個人都會擔心對方會背棄盟約。如果囚徒甲是堅守盟約的人,那么囚徒乙正好可以在事前誘使他訂立盟約,然后被捕后囚徒乙就可以通過背盟而逍遙法外;囚徒甲當然也很清楚做一個堅守盟約的人很可能被囚徒乙利用,所以他為什么又要堅持盟約呢?反過來,如果乙是堅守盟約者,推理也一樣。結果是,兩個囚徒之間不可能達成穩(wěn)定的盟約。
囚徒困境通常被看做個人理性沖突和集體理性沖突的經典情形。因為在囚徒困境局勢中,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利益做出決策,但是最后的結果卻是集體遭殃,F實中諸多的問題和現象,正是囚徒困境問題的翻版。
現實中的囚徒困境
價格戰(zhàn)
價格戰(zhàn)是市場競爭中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上網搜索,可以發(fā)現家電、手機、空調、飛機票……無不充滿價格戰(zhàn)。而我要講的例子是彩電價格戰(zhàn)上的一段插曲。
?故事模型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彩電行業(yè)競爭加劇,價格戰(zhàn)烽煙四起。由于彩電行業(yè)是寡頭控制(編者注:寡頭,意指為數不多的銷售者。在寡頭壟斷市場上,只有少數幾家廠商供給該行業(yè)全部或大部分產品,每個廠家的產量占市場總量的相當份額,對市場價格和產量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最大的9家彩電廠商占據了70%的彩電市場,這樣的市場上博弈互動的特征就更為突出。1999年4月,長虹為擴大市場突然宣布彩電降價,這給彩電業(yè)帶來了巨大震動。隨即,康佳、TCL、創(chuàng)維達成默契:建立彩電聯(lián)盟。直到4月20日下午,康佳仍表示不降價,但當晚康佳突然改變主意,搞得TCL,創(chuàng)維措手不及。4月24日,本來三方準備坐下來商討降價后的進一步策略,結果又是康佳爽約,于是價格戰(zhàn)立即蔓延開來。但是,大家都降價對于擴大各自的市場其實并無多大幫助,反而削減了各自的利潤――這是有事實為證的,1996~2000年,彩電行業(yè)連續(xù)發(fā)生8次降價戰(zhàn)斗,信息產業(yè)部統(tǒng)計資料顯示,中國彩電行業(yè)進入全面虧損。信息產業(yè)部有關官員透露,彩電價格戰(zhàn)使國家損失147億元;而一位彩電企業(yè)的老總則說,整個行業(yè)的實際損失最少200億元。
價格戰(zhàn)于人于己都不利,但為什么彩電廠商還在打價格戰(zhàn)呢?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簡單的囚徒困境博弈來加以解釋。
假設彩電市場有兩個寡頭,現在面臨降價與不降價的選擇。甲降價而乙不降價,甲擴大了市場,贏利增加80單位,乙市場縮小,贏利增加-100單位;反之,乙降價而甲不降價,則乙增加80單位,甲增加-100單位。倘若都降價,則各增加-50單位;都不降價,則都保持原來的銷售利潤,增加利潤為0。整個選擇及其結果可以用贏利表表示(見圖2):
顯然,從雙方最好的結果來看,就是都“不降價”。但如同囚徒困境一樣, “降價”是每個企業(yè)的優(yōu)勢策略:給定對方不降價,我最好降價(不降價得到0,降價得80);給定對方降價,我更得降價(不降價得-100,降價得-50)。
當然,大家可能還會想,企業(yè)之間是否可以進行某種聯(lián)合來維持價格不降呢?真實的情況是,2000年6月9日,TCL、海信、創(chuàng)維、廈華、樂華、金星、熊貓、西湖等九家彩電企業(yè)歃血結盟,召開了第一次具有“壟斷”意味的彩電聯(lián)盟峰會,實際上就是一個價格聯(lián)盟。結果到聯(lián)盟生效之日時,大多數彩電商家仍然保持降價,聯(lián)盟成為一紙空文。當年8月,康佳響應長虹在全國范圍降價20%,撕毀本無約束力的聯(lián)盟協(xié)議,價格聯(lián)盟宣告破產。直到現在,我們還經?梢钥吹讲孰妰r格戰(zhàn)的影子。
公共資源的過度使用
哈。℉ardin)于1968年在《科學》雜志發(fā)表的論文《公共地悲劇》是一篇經常被引用的文獻。文章表達了這樣一個思想:如果人們只關注個人福利,公共資源就會被過度使用。這一思想可由如下一個假想的故事說明。
?故事模型
一片公共草地可以養(yǎng)羊,但是隨著養(yǎng)羊的數量增加,草地在羊的身上創(chuàng)造出的價值是減少的。假設養(yǎng)2只羊時,每只羊可帶來價值100元;養(yǎng)3只羊時每只羊將帶來價值60元;養(yǎng)4只羊時每只羊將帶來價值40元。假設有兩個牧民決定養(yǎng)羊的數量,每個牧民可決定養(yǎng)1只還是2只。則該博弈的贏利表可表示如下(見圖3):
顯然,該草地最有效率的放羊數量應是兩個牧民各養(yǎng)1只,他們各自得到100元價值,草地創(chuàng)造的總價值為200元。但是,牧民甲會想:若對方(牧民乙)養(yǎng)1只,則我養(yǎng)1只才100元,養(yǎng)2只可以有120元,我應養(yǎng)2只;若對方養(yǎng)2只,則我養(yǎng)1只才60元,養(yǎng)2只可以有80元,我還是應養(yǎng)2只。無論如何,牧民甲選擇“養(yǎng)2只”是優(yōu)勢策略。同理,“養(yǎng)2只”也是牧民乙的優(yōu)勢策略。最后結果是大家各養(yǎng)了2只(合計4只),各自得到80元,草地創(chuàng)造總價值為80+80=160元――這是一個最差的結果,因為各養(yǎng)1只的總價值是200元,一個養(yǎng)1只另外一個養(yǎng)2只的總價值是180元。公共草地被過度放牧濫用。
公共資源的濫用在生活中很常見,深海捕魚、大氣污染、國有資產的流失……都是此方面的例子。而這些現象的存在,說明了對公共財產界定私有產權的重要性。
公共品的短缺
當人們關注個人福利的時候,不僅會使公共資源被過度濫用,也會出現公共品供給短缺的情況。這同樣可以由囚徒困境來解釋。大家可能都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家里的燈壞了,很快會被修好;而公共過道里的燈壞了,則很長一段時間都沒人修。原因是公共過道的燈具有公共品性質,每個人的優(yōu)勢策略是等待別人來修,而不是自己花成本去修,結果大家都在等待而沒人去修。希望別人承擔代價而自己享受好處的行為,在經濟學中被稱為“免費搭車”行為。當大家都想免費搭車的時候,實際上誰也搭不了誰的車,這就陷入了囚徒困境。
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也面臨囚徒困境。一所學?梢赃x擇素質教育,也可以選擇應試教育。如果所有學校都選擇素質教育,對于培養(yǎng)人才將是更好的。但是,給定其他學校選擇素質教育而自己選擇應試教育,則自己可以在升學等考試中取得突出的成績;給定其他學校選擇應試教育,則自己更應選擇應試教育才不至于在升學等考試中落下太遠。結果,每所學校都陷入選擇應試教育的囚徒困境之中。
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報復與懲罰
假如每一個拒供的囚徒都可以在刑滿釋放后對供認的囚徒實施報復(比如殺他全家),那么每個囚徒就可能因擔心未來的報復而在現在選擇拒供,使得“拒供,拒供”成為均衡的結果。合作達成了。
不過,這種合作是脆弱的,警方可以輕易摧毀此類合作。比如,宣布對拒供者判處死刑,就會使得上述合作機制失去效力。因為,對方拒供而自己供認,實際上對方已經被置于死地,有誰會擔心一個死人的報復呢?
由囚徒當事人的報復機制形成的合作雖然脆弱,但是卻提供了一條走出囚徒困境的可行思路:只要對囚徒不合作行為的懲罰是足夠的并且可信的,那么就可以使囚徒的行動轉到合作的軌道上來。
現實中,的確有很多犯罪團伙的成員,被捕后拒不坦白,很大程度上與一個由第三方實施的懲罰機制有關。因為在犯罪團伙、黑社會中,如果出賣“兄弟”,將永遠無法在江湖立足,并且其家人也將受到黑社會的追殺。正是這樣的第三方懲罰機制,使得報復和懲罰是可信的,從而促成了囚徒的合作。
“人質”方案
在囚徒困境中,每個囚徒之所以選擇供認,是因為每個囚徒都發(fā)現選擇供認是符合個人利益的。他們當然也清楚這種自利行為的后果是集體失利,每個人的狀況都將更糟糕。因此,如果每個人都相信對方不會招供,并且每個人都相信對方相信自己不會招供,每個人都相信每個人都相信對方相信自己不會招供……那么合作拒供的結果也可以出現。
在這里,合作的關鍵是相互的信任,以及對相互信任的相互信任……也就是說,如果可以克服信任問題,那么合作達成也是可能的。順理成章,促進信任的“人質”方案,常常也會促進合作,走出囚徒困境。
在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之間都希望達成合作,但同時又擔心對方會背盟(畢竟總是有其他國家來利誘對方背盟),它們之間也構成了典型的囚徒困境;如果對方要背棄盟約,我更應背棄盟約;如果對方堅守盟約,則我不必死心眼跟它同生共死。所以,(背盟,背盟)是一個囚徒困境式的均衡結果。當時克服背盟囚徒困境的方法是互相派送人質。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些人物,比如秦始皇、燕太子丹、趙長安君等年輕時都曾作為盟國人質。
忠誠文化
有時候,建立一種相互忠誠的文化也可以幫助走出囚徒困境。至少我們發(fā)現,有一些犯罪團隊成員或黑社會成員在警察局拒不坦白是因為要講“江湖義氣”。江湖義氣是一種對同伴忠誠的文化。
在軍隊中,也會通過培養(yǎng)對戰(zhàn)友的忠誠來克服囚徒困境。在一場戰(zhàn)斗中,沖到最前面是最危險的,相對落后是相對不那么危險的。而且相對落后往往也并不能判定某個人有臨陣逃脫的意向,因此軍法是用不上的。那么,囚徒困境模型告訴我們,理性的士兵將沒有人愿意沖在最前面,每個人都等待著他人沖鋒陷陣――但這并不是事實,軍人們在戰(zhàn)場上總是勇往直前。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危急情況下人們更容易合作,但也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軍隊在一個軍人的職業(yè)早期就使其牢牢樹立了與戰(zhàn)友同甘共苦、同生共死的忠誠觀念。
“囚徒困境”究竟有多嚴重
“囚徒困境”被認為是人類社會一個非常糟糕的問題。人們自利的做法結果是使每個人都受到傷害。因此,人們常常為如何走出囚徒困境而殫精竭慮。
但是,我個人的看法是,如果能想出克服囚徒困境的辦法當然是最好,不過即便一時想不出好辦法也不必過于擔憂。人類的理性大概有時候會提醒人們不要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譬如,我們一般認為大群體的合作是相當困難的,但即便是數以千計的人面臨自然災害而需要團結抗災的時候,合作常常很容易達成。這當中有囚徒困境問題,因為每個人可能都想自己一個人不努力對群體的影響只有1/1000,可以忽略不計,因此讓別人努力而自己偷懶可能是不錯的想法。但事實上可能很少有人這樣做。人們合作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一種急于擺脫危險的心理,或者大家共同戰(zhàn)勝苦難的精神……不管怎樣,合作已經產生。所以,盡管我們看到生活中確實存在大量的囚徒困境,但是面臨災難性的囚徒困境的時候,人們常常還是能夠表現出一種合作行為的。這樣看來,人類面臨的囚徒困境問題可能沒有想像中的那么嚴重,至少沒有嚴重到危害人類社會安全的地步。軍備競賽的囚徒困境增加了世界戰(zhàn)爭的危險,但是在整個20世紀,一直籠罩在核陰影下的后半葉,反而比前半葉和平得多,難道不是嗎?正是因為大家對日益增加的危險更為關注,因此大家也就更為謹慎地刻意避免觸發(fā)戰(zhàn)爭,這就是20世紀后半葉的國家斗爭歷史。
尤其是,當我們承認人有時可能并不完全采取純粹自利的行為之后,囚徒困境大概就并不足以讓我們對人類的未來產生擔憂。人的純粹自利行為會受到道德約束。有時候,通過不道德的手段也可以獲得經濟上的好處,但大多數時候人們并不會因為一點蠅頭小利而放棄道德底線。譬如坐出租車也可能是一個囚徒困境,因為你完全可以坐了出租車不給錢。當然,你不給錢,出租車司機可能會揍你一頓,因此你才給他錢;但問題是即使你給了錢,他還是可以揍你一頓,并把你扭送到警察局說你沒給錢。你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表明你付了錢的,所以你還得乖乖地再付一筆錢。但事實上,你乘出租車時可能從來沒有擔心過司機會揍你一頓并再索取你一筆錢。這是為什么呢?也許唯一的解釋就是這個社會還保持最起碼的誠信和正義,你不會耍賴坐霸王車,司機也不會揍你并多要錢,大家都還是會講一點道德的。
在列維特(S. Levitt, 2005年克拉克獎得主)和都伯納的暢銷書《魔鬼經濟學》(Freakonomics)中講到了保羅?費爾德曼(Paul Feldman)的故事。
?故事模型
費爾德曼專門在一些公司的辦公區(qū)派送甜餅,而且他出售甜餅的方式很特別,是在甜餅箱旁邊放一個盒子,拿了甜餅的人自覺地將現金放在盒子里。由于沒有人監(jiān)管甜餅箱和盒子,因此費爾德曼能夠收入多少就全看那些拿甜餅的人有多自覺。他從1984年開始專門出售甜餅,每年大約要投放7000個盒子。為了了解自己的經營狀況,費爾德曼對每一個派送點的甜餅銷售量和收入都有詳細的記載。而他的數據表明,盜竊甜餅的事件(拿了甜餅不付錢)的確存在,但至少在87%的情況下,人們是誠實的,會為甜餅付出相應的價格。
這個例子同樣表明,人們的道德和誠實,可能比經濟學家所想像的要好。
。ㄕ浴渡磉叺牟┺摹罚緩娭,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定價:28.00元)
相關熱詞搜索:博弈 身邊 身邊的博弈 身邊的博弈txt下載 身邊的博弈讀后感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