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文化心理學與跨文化心理學的比較與整合 跨文化溝通智慧樹答案

發(fā)布時間:2020-03-03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摘要 文化心理學和跨文化心理學都是心理學的文化轉向之產物,二者都重視對文化的研究,要求把文化納入心理學的研究范圍,因而有很多方面相似,但也存在著一些本質的不同。跨文化心理學是在不改變科學主義心理學的基本原則或假設的前提下對其加以修正,而文化則與之相反,它要從根本上否定科學主義心理學的硬核。不過,二者各有優(yōu)劣,在心理學研究中應把二者整合起來,以便相互取長補短,共同發(fā)展。
  關鍵詞 文化心理學,跨文化心理學,文化。
  分類號 B84-09
  
  
  文化與心理學的關系經歷了“文化心理學”跨文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文化+跨文化心理學,正愈來愈受到心理學家的普遍關注。文化心理學與跨文化心理學雖然代表兩種不同的心理學發(fā)展方向,但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由相互攻訐到相互接納、吸收,形成整合之勢[1]。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二者各有優(yōu)劣,呈互補態(tài)勢。為更好地整合它們,進一步明晰和把握心理學的發(fā)展方向,有必要對二者加以分析、比較。
  1 跨文化心理學的基本內涵
  什么是跨文化心理學?(1)有人認為“是對人類行為及其傳播的科學研究,探討社會和文化力量形塑和影響行為的途徑或方式[2]!痹摱x界定了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強調世界上人的行為之差異及個體行為與文化語境的聯(lián)系。(2)有人認為“是對不同文化條件下的心理變量進行明確、系統(tǒng)地比較,以確定行為差異發(fā)生的前因和過程!盵3]該定義明確指出文化和行為是因果關系。(3)有人更加關心心理學知識的普遍化,認為是“對來自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文化中的人的研究,使用相同的測量方法,測定一般心理學號理論的適用范圍及其有限性,并修正它們以使其更具普遍性[4]!保4)有人突出文化經驗的種類及由之引發(fā)的人類行為差異,認為“是對不同文化種群成員的經驗性研究。這些文化種群有不同的經歷,這些經歷導致行為方面的可預測的意義之差異[5]!保5)有人則提出文化變遷及其與個體行為的關系,認為“是關于行為和經驗的系統(tǒng)研究,這些行為和經驗發(fā)生在不同的文化中,受文化的影響,或導致在現(xiàn)存文化中變化[6]!保6)還有人從研究變量的角度出發(fā),認為是“對不同的文化和種族群體中的個體心理機能的相似性和同一性、心理變量與社會文化、生態(tài)學和生物學變量之間關系及這些變量當前變化的研究[7]。”
  盡管每個人看法都各有差異,但存在一些共同方面。首先,都把跨文化心理學看作是一種研究方法或研究策略,即一種比較方法和策略。許多跨文化心理學家認為,“跨文化心理學一直是由其比較方法而不是由其內容來界定。”[8]一些人指出:“跨文化心理學首先或主要是一種方法!盵9]其次,都把文化看作是自變量或準自變量,把人的心理和行為看作是因變量,力圖確證二者間的因果關系。第三,都認為存在著跨文化的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基本規(guī)律和基本的心理活動過程,跨文化心理學就是要探究這些基本規(guī)律和基本過程,以找出人類心理和行為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東西。第四,都強調應從生態(tài)、文化、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去理解人的心理和行為,既要研究心理和行為的共同性一面,也要研究其差異性一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對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目的的看法基本相同。其目標主要有三:首要的和最為明確的目標是檢驗現(xiàn)有的心理學知識和理論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為了能更為有效的檢驗心理學理論的普遍性效度”[10],“用來自于全世界多種多樣的人的資料來做跨文化心理學研究,以檢驗有關人類行為的假設。”[2]其二是研究其他文化,以發(fā)現(xiàn)在自己有限的文化經驗中不會出現(xiàn)的心理變異。其三是整合和系統(tǒng)化上述研究所獲得的材料,構建更具普適性的心理學體系。該目標之所以必要,是因為研究者在實現(xiàn)第一目標時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的心理學知識的普適性十分有限,在完成第二個目標時發(fā)現(xiàn)一些新異的心理現(xiàn)象,這些新異的現(xiàn)象需要用概括性和普遍性更高的理論加以解釋。有人把這三個方面概括為估價、驗證和修正,即(1)全面估價現(xiàn)有心理學理論的泛文化適宜性,把之應用于以前未涉及到的文化中;(2)驗證它們在新文化語境中的適用性;(3)以此為基礎,對它們進行深刻的、基礎性修正[11],構建超越現(xiàn)有理論和方法的文化界限或范圍的真正具有普適性和更大包容性的心理學[9]。
  2 文化心理學的基本含義
  何謂文化心理學?(1)有人認為是研究“近經驗概念”的一門學科。所謂“近經驗概念”,是指人所獲得的,隱藏在其行為背后,一般不為他所意識或覺察的,但支配其行為的經驗或觀念,即文化意義和資源。該概念包含了兩種基本含義:一是文化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與刺激的意義相聯(lián)系的或者說表現(xiàn)在刺激的意義之中的心理和行為;二是意義與心理的關系是一種相互建構的關系。(2)有人認為是研究人類對制度性刺激的反應的一門學科。該定義說明:文化心理學研究的是人對刺激的反應;不過,這里的刺激并不是客觀刺激,而是制度性刺激。制度性刺激是具有一定社會意義的刺激,它是人類有意義活動的結果。由此說明文化心理學研究的實際上是人對意義的反應,即由意義制約的行為。(3)有人認為是研究以人造物為中介的文化與心理的相互建構的一門學科。該概念包含三層含義:文化心理學研究的是人的實踐活動或文化與心理的相互作用過程;文化與心理相互建構;這種建構過程是以人造物為中介的,由于人造物是由人來創(chuàng)造和使用的,它既是人的文化活動的結果,體現(xiàn)出人的文化活動水平,同時又是文化活動的始點,以此為基礎進一步進行文化活動,因而它必然具有對人來說的意義。(4)我國有學者以海德格爾的詮釋現(xiàn)象學為基礎,認為“文化心理學所開展的正是人文領域已開發(fā)的課題――宗教感、詩意、鄉(xiāng)愁、情愛與生病等活動……”[12]它“用‘早已經在文化/社會之中’的眼睛注視人的‘世界’……以‘豐富的理解’為其典范,承認對世界的‘多重構’,并進行揭露……以‘者’的語言局戲來看到世界的實在!盵12](5)也有學者認為,是“了解不同歷史文化建構而成的世界中,人類意識或心靈的多變性……研究心理學的民族和文化來源!盵13]它“研究人類高層的心理活動及心理功能”,“強調被研究主體所存在之脈絡的重要性”,重視“社會文化環(huán)境及其行動意義的重要性”,“主張文化觀念是人類存在的獨特媒介”[13]。
  上述定義雖差異很大,但基本含義大致相同。通過對它們的概括,可把文化心理學界定為研究人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行為的心理學取向或學科[14]。其中文化心理或文化行為,是指人在一定的語境中具有的、對一定文化刺激作出的、該文化所規(guī)定的反應,即特定文化中的人內在固有的對刺激的解釋和以此為基礎表現(xiàn)出的行為模式或方式。文化刺激,是指某一種(族)群在其進化和發(fā)展中,根據自己的需要或一定的目的,而賦予一定意義或價值的刺激,即對該種(族)群的人具有特定意義或價值的刺激。由此可以說,文化心理或文化行為是人依據賦予給刺激的特定意義或價值所表現(xiàn)出的心理或行為。對種(族)群和文化中的個人來說,文化心理或文化行為的形成過程即刺激的意義的取得過程是心理與文化的相互構建過程。由于刺激的意義或價值對于特定的文化語境中的人來說都是特殊或有差異的,因此,對它的研究應在具體的文化語境中體驗、認識、解釋與探究。
  3 文化心理學與跨文化心理學的比較
  3.1 文化心理學與跨文化心理學的差異
  從上述分析來看,跨文化心理學與文化心理學有很大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
  3.1.1 從對文化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觀點來看
  跨文化心理學用進化論的觀點看待文化,注重文化的共同性和文化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這樣,把文化差異看作是文化發(fā)展水平低的表現(xiàn),把文化間性(各民族的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差異,以及在交往過程中不能或很難進行交流的東西。所有這些東西,民族間很難共享或相互認同)看作為不利于文化發(fā)展的“落后的”乃至“有害的”東西,認為這種現(xiàn)象“不應該”存在;假定不同的有差異的文化只是文化進化的不同程度的表現(xiàn),處于文化進化的不同水平或階段。另外,跨文化心理學把文化看作是外在于人的,文化是影響人的變量,它需要被人內化[15]。由此,它依據實證主義的定位,把文化看成是靜態(tài)的,把研究限制于客觀的、第三者(third-person)的分析上[8],注重因果關系的二元分離范式和客觀化模式,假定文化具有客觀性質,心理和行為受文化的影響,強調用觀察、實驗、內容分析、問卷和量表等方法描述和說明文化的作用。
  與此相反,文化心理學從其相對主義、多元論的立場出發(fā),認為各文化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何文化先進、何文化落后的問題,文化差異是文化多樣性、豐富性的表現(xiàn),不同的文化都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合理性[14]。突出某種或某些文化而忽視、否定其他文化是文化沙文主義的表現(xiàn),不利于文化的發(fā)展。因此,應突出差異性,強調多元共存,異質共生。文化心理學把文化看作是內在于人的,文化與心理相互構成。由此它(1)強調語境中的中介活動;(2)注重發(fā)生學方法,并把這一方法寬泛的理解為包括歷史的、個體發(fā)生學和微發(fā)生學的等多種水平分析;(3)試圖在日常生活事件中為其分析與解釋奠定基礎;(4)假定心理形成于并表現(xiàn)在人們共同的中介行為中,心理在重要意義上被“共同建構”;(5)突出個體在其發(fā)展中主觀能動性;(6)反對因果性、刺激-反應式和說明式的科學,而贊同這樣的科學,它強調心理在活動中自然形成和心理活動在解釋網絡中的中心作用。
  3.1.2 從文化與心理的關系上來看
  跨文化心理學把文化與心理的關系看作是影響與被影響的關系,認為人的行為是由外在于人的客觀因素如自然環(huán)境因素、經濟發(fā)展水平、政治制度等決定的,文化是這些客觀因素中的一個方面。換言之,把文化看作是與心理或行為不同的外部因素,強調對文化的控制、利用。由此認為,心理學研究應通過對文化等因素的分析來描述和理解行為,考察文化對心理或行為有什么影響以及如何影響心理或行為,以達到用文化來解釋心理或行為之目的。
  而文化心理學把文化與心理的關系看作是相互建構、互為因果的關系[16]。文化是人用自己的心理構筑或規(guī)整的世界圖景,而心理在這種構筑和規(guī)整活動中被改造,從而進化為人的心理,具有新的意義、結構和功能。文化與心理是一體兩面,文化是人的世界的基本特征,人的世界是文化的,這樣就不必到人及其世界的文化性質之外尋找什么本質或第一因,人及其世界就是文化性質本身!叭思仁俏幕澜绱髲B的建筑師,同時又是這個大廈的磚瓦!盵17]具體地說,人在實踐活動中,一方面依據自己的心理(意志、需要、認識等)來改造世界,賦予世界新的圖景(如梅花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就不只是一種植物的花,它更意味著堅強),使它文化化,適合于人;另一方面,人又運用心理來認識和體驗世界,獲得有關世界的知識和心靈把握。在這一過程中,世界和人本身都文化化了。世界轉化為主體化了的世界,成為文化的組成部分;而人的心理也在活動中在刺激的不斷作用下形成、發(fā)展和深化,具有文化特征,成為文化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又將它轉化為進一步的文化創(chuàng)造活動。由此可以說,心理是與外在文化世界相應的內在世界,而外在文化世界是心理這一內在世界的表達或展現(xiàn)。正是內在文化世界(心理或精神)使外在文化世界成為可認識、意向和寄情的,自然事物變得對人有意義,而意義又反過來制約和進一步模塑心理。打個比方來說,“我們的心理好比是計算機的硬件(hardware),文化就像是軟件(software)。依靠下載的軟件的種類,計算機可進行差異很大的操作。”[8]由此來看,文化心理學認為,刺激的(文化)意義而不是客觀特性對人的行為具有決定作用。由于意義是主觀的,因此可以說人的行為是由主觀因素決定的。這些主觀因素有信仰、認知等,由此在理解人的行為時,應分析或了解刺激或事物對人的意義和人的其他主觀因素。
  3.1.3 從方法論和研究策略上來看
  跨文化心理學采用了科學主義的基本觀點,堅持二元論、基礎主義、本質主義和歸因主義,首先設定一種與現(xiàn)象世界相分離的“本質”,或者設定一種與現(xiàn)象世界相分離的存在方式,作為世界的本原或“真存在”;其次,設定人能夠認識這種“本原”或“真存在”,并以此為基礎,探究人“怎樣”達至這種可能的認識,實際上把認識的目標設定為在人的思維中(語言中)對那種設定的“本原”或“真存在”的重述和再現(xiàn);第三,一般說來,這種探究和認識有或符合一定邏輯,而這種邏輯與事物發(fā)展的邏各斯一致或重合。換言之,跨文化心理學假定有普適性知識,存在客觀真理,現(xiàn)象背后有本質,事物有其存在的普遍性基礎或規(guī)律,科學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究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基礎和規(guī)律,確立明確的因果關系,了解事物的本體或實體與第一因。由此它首先追問“文化和心理是什么?”“文化和心理是怎樣發(fā)生的?”“其存在和發(fā)展的原因是什么?”在具體研究策略和方法上,它強調客位研究(etic approach)、異文化研究和控制研究,區(qū)分研究中的主體(研究者)和客體(被研究者或研究對象),堅持價值中立,強調量化方法,重視說明和預測,傾向于祛語境化(decontextulized),尤其是沒有語境的問卷法、實驗室實驗法等。
  而文化心理學則采用了后現(xiàn)代主義和新解釋學的基本觀點,認為根本不存在什么本質、基礎或第一因,即使存在,也像康德所講的那樣只能認識現(xiàn)象而不能認識它們(物自體)。它認為,任何研究都是文化負載的,即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中進行的,都要受到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語境影響;每種文化都應當從它自己的參照系,包括它自己的生態(tài)、哲學和宗教語境中去理解;一切知識都是相對的,都是人的主觀建構的結果;心理總存在文化差異,文化是一種媒體,其中不可避免地鑲嵌著不同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結構[18]。由此它拋開傳統(tǒng)的二元對立觀,不為世界設置本原或第一因,而是追問“世界是怎樣的?”對之進行一種切身(有在場感)的現(xiàn)實關照和言說。它認為文化是人的現(xiàn)實生命存在和其世界及其優(yōu)化過程,人的現(xiàn)實生命存在是文化的本體。余德慧認為:“不必去尋找另外一個‘文化因素’來影響個人,或在個人之外再加上‘社會化’或‘內化’;人的背景底蘊的一切‘可知能力’――語言、關系與社會實踐――全部都在文化/社會的形構之中!幕侨嗽缫颜f明自己為人的根本依據,不必另外設定一個叫做‘文化力量’來模塑自己為‘人’[12]!庇纱,在具體研究策略上,它強調主位研究(emic approach)、同文化研究和生態(tài)學研究,重視現(xiàn)實性研究而反對研究的“人為性”,強調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互為主體的關系,采用哲學解釋學方法,重視研究雙方的視域融合。文化心理學認為,應對特定文化中的現(xiàn)象進行認真深入的密集性研究。在具體的研究方法上,它認為人種學研究方法和質化方法是最為有用的,在研究任務上重視描述和理解,強調在“真實生活”境遇中收集材料,研究許多變量和它們相互作用的語境,其基本研究是綜合的、整體的,而非決定論或確定性的[19]。
  3.1.4 從根本目的或目標上來看
  跨文化心理學力圖研究各式各樣的文化和種族中的心理機能的相似性和差異性,評估這些心理機能的變化和發(fā)展,以此為基礎,對不同文化中的心理和行為加以或明或暗與自覺不自覺地比較,發(fā)展更具包容性和普遍性的心理學[7]。
  而文化心理學的目的則是力圖增進對歷史和社會文化語境中的人的理解,以此為基礎,理解心理和文化在具體的語境中如何互為說明、規(guī)定和相互建構,除了偶爾暗含即不明確地比較外,盡力避免不同文化間的直接對比或比較。
  3.2 二者的聯(lián)系
  文化心理學與跨文化心理學雖有明顯的區(qū)別,但又相互影響、密切相關。主要表現(xiàn)在:
  第一,二者都重視文化的作用,都強調對文化的研究。文化心理學和跨文化心理學作為心理學文化轉向的產物,都非常重視文化在心理和行為的發(fā)展與表現(xiàn)中的作用,都反對忽視文化因素,強烈要求把文化納入心理學的研究范疇。
  第二,跨文化心理學是文化心理學的基礎,文化心理學是在跨文化心理學研究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變異;而文化心理學是跨文化心理學研究與發(fā)展的深入,是對跨文化心理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文化心理學是跨文化心理學的一種特殊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或形式,是跨文化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反之亦然。
  第三,二者是一種互補而不是對立的關系,它們結合起來將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許多心理學家都已認識到這一點并開始自覺地把二者整合起來?缥幕睦韺W家Triandis對文化心理學的態(tài)度不再那么強硬反而變得溫和,在研究上開始采取一種妥協(xié)的、折衷的方式。Miller試圖有意識地在文化心理學和跨文化心理學之間牽線搭橋。最為明顯的可能要數文化心理學家Shweder的態(tài)度轉變。在1997年他曾勾勒出一個試圖記錄世界上所有主要道德系統(tǒng)的方案。不管一個人如何解釋這一方案,它都暗含著在當代個性心理學中十分流行的普遍性的個性系統(tǒng)。這可以看作是其態(tài)度改變的強有力的指示器。即使是社會建構論者Gergen也不時地表現(xiàn)出對跨文化心理學的友好態(tài)度,至少他已承認跨文化心理學的貢獻[8]?缥幕睦韺W家Vijver認為,“兩種取向都有它們的長處和短處,認為僅一種取向起作用是幼稚無知的……把二者結合起來將增進我們有關文化和心理的關系方面的知識。擺在我們面前的主要的方法論任務是從‘修正的觀點’改變到真正的文化觀。依靠前者我們主要采用和修正盛行的方法論,而后者則超越具體的文化語境界限[9]!
  文化心理學和跨文化心理學家之所以表現(xiàn)出上述態(tài)度改變,主要是因為他們已逐漸認識到這兩種取向都有一定優(yōu)勢和各自無法超越或克服的問題或局限性,單利用一種研究模式不能很好地解決一些復雜的心理學問題。二者的結合而不是相互排擠、對立可以相互彌補對方的缺陷。具體地說,文化心理學可以彌補文化描述方面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似乎是跨文化心理學的一個內在固有的、自身無法克服的問題,而跨文化心理學能為研究文化和人的行為提供一個一致的和可靠的方法論路徑;文化心理學研究有助于加深對文化心理和行為的理解,而跨文化心理學研究則可產生明顯的對比效應,即不同的文化心理和行為,尤其是其他文化心理和行為與本土文化心理和行為之間的巨大差異和鮮明對比,會引起研究者的敏銳注意,產生深刻印象。文化心理學家Boesch認為,它們的關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因為每一取向都在適當的地方被需要,都是有價值的。我國臺灣學者余安邦、楊國樞、黃應貴等人也認為應把二者結合起來。黃應貴指出:縱觀文化研究史,大凡對自己的文化研究有大成者,往往是經過異文化的洗禮而避免己文化的偏見和盲點以后才取得的。如研究美國文化最成功的人類學家Schneider、研究日本文化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中根千枝和研究英國文化大有成者的Strathern等,莫不是先個別研究了Yap、Nayar和美拉尼西亞等異文化后,才各自寫出《American Kinship》、《Japanese Society》、《After Nature》等有關他們自己社會的人類學名著[20]。由此來看,文化心理學研究與跨文化心理學研究結合起來,能產生巨大的系統(tǒng)效應。這就要求在研究文化心理時,既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又要面向世界,走向其他文化。質言之,最為理想的做法是兩種方法都使用,這樣最有可能獲得可靠的、有效的結果。
  4 結語
  通過上述比較、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啟示:(1)整合文化心理學與跨文化心理學。以上分析表明,文化心理學和跨文化心理學各有優(yōu)缺點[21],二者相互補充、密切聯(lián)系,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把二者結合起來,既用客觀的方法,又用主觀的方法;既注重量化研究,也注重質性研究;既采用比較的方法,又運用其他方法;從多個角度全方位地研究心理和行為,以便構建更為完善、系統(tǒng)、合理的心理學理論。(2)注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主觀性一面,把研究對象與內容的主客觀性質結合起來。從當代心理學的發(fā)展來看,心理學研究愈來愈重視文化,突出文化的主觀性質和人的心理與行為的其他主觀性方面,并出現(xiàn)主客觀整合之趨勢。當前心理學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之態(tài)勢,在繼續(xù)不斷深入對心理和行為的客觀性一面的研究的基礎上,如認知神經科學、聯(lián)結主義認知心理學、行為范式的認知心理學等的興起與迅猛發(fā)展,開始更加突出人的心理和行為的主觀性一面,如建構主義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等對刺激的意義的重視與強調。這就啟示我們應對心理進行全面的、多維度的探討,尤其要注意心理和行為的主觀性質(原因是以往對之過于忽視),如刺激對人的意義以及它對行為的影響等,了解意義與心理和行為如何相互作用,以便對心理和行為能加以更為合理的描述、解釋、說明、預測和調控。(3)以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為為研究對象,加強這方面的研究。無論從跨文化心理學的角度還是從文化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人的心理和行為總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差異性,換言之,中國人具有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人不同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因此,無論是從中國的心理學應為中國人服務還是從為世界心理學作出貢獻的角度講,都應把是中國文化納入到心理學的研究范疇,研究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和行為,以探討中國人的優(yōu)化和發(fā)展途徑,建立真正適合中國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理論與研究體系。Trandis指出:“在得到中國的資料之前,心理學不可能成為一門普遍有效的科學,因為中國人口占了人類很大比例,對于跨文化心理學來說,中國能夠從新的背景上重新審查心理學的成果。在這樣做時,中國的心理學家應該告訴西方的同行,哪些概念、量度、文化歷史因素可以修正以前的心理學成果。[22]”我國許多心理學家無論是前輩如潘菽先生還是當代人都注意到這一問題,強烈呼吁研究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為。這既是我國心理學發(fā)展的需要,也是社會和人的發(fā)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葉浩生. 西方心理學研究新進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26~238
  [2] Berry J W, Poortinga Y H, Segall M H, et al.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3
  [3] Eckensberger L H. The necessity of a theory for applied cross-cultural research. In Cronbach L H, Drenth P J D ed. Mental tests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The Hague: Mouton, 1972. 100
  [4] Triandis H C, Malpass R, Davidson A R.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Bienni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972, Vol.1: 1
  [5] Brislin R W, Lonner W J, Thorndike R M. Cross-cultural research methods. New York: wiley, 1973
  [6] Triandis H C. Introduction to Handbook, In Triandis H C, Lambert W E. Handbook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Vol.1, Perspectives. Boston: Allyn & Boston,1972. 1
  [7] Adamopoulos J, Lonner W J. Culture and psychology at a crossroa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David Matsumoto. The handbook of culture & psychology. 2001. 15~25
  [8] Kim U. Culture, science, and indigenous psychologies: An integrated analysis. In David Matsumoto. The handbook of culture & psych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54~58
  [9] Vijver F V D. The evolution of cross-cultural research methods, In David Matsumoto. The handbook of culture & psych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78~92
  [10] Dawson J L M. Theory and research in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Bulletin of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1971. 291~306
  [11] David Matsumoto. The handbook of culture & psych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4
  [12] 余德慧. 文化心理學的詮釋之道. 本土心理學研究,1996, 6: 146~199
  [13] 余安邦. 文化心理學的歷史發(fā)展與研究進路:兼論與生態(tài)史學的關系. 本土心理學研究,1996, 6: 2~52
  [14] 李炳全,葉浩生. 文化心理學的基本內涵辨析. 心理科學,2004,27(1): 62~65
  [15] 葉浩生. 多元文化論與跨文化心理學的發(fā)展. 心理科學進展,2004,12(1):144~151
  [16] 楊莉萍. 從跨文化心理學到文化建構主義心理學. 心理科學進展,2003, 11(2): 220~266
  [17] 李鵬程. 當代文化哲學沉思.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
  [18] 李炳全,葉浩生. 主流心理學的困境與文化心理學的興起. 國外社會科學,2005, 1 :4~12
  [19] 李炳全. 論文化心理學在心理學方法論上的突破. 自然辯證法通訊,2005,27(4):40~45
  [20] 黃應貴. 從人類學的立場看心理學本土化與本土契合性. 本土心理學研究,1997, 8: 181~186
  [21] 霍涌泉. 心理學文化轉向中的方法論難題及整合策略. 心理學探新,2004,24(1):12~15
  [22] 萬明鋼. 文化視野中的人類行為――跨文化心理學導論. 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6. 7
  
  
  
  Comparing and Integrating Cultural Psychology with A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Li Bingquan
 。‥ducational Department,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61, China)
  Abstract: Both of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a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were products of the cultural turn of psychology and took account of the study of culture and called for taking culture into the sphere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There we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m, but there existed some difference in essence. A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ameliorated scientist psychology on condition that didn’t negate its basic principles or presumptions, but cultural psychology was antithesis to it, which denied the hard-core of scientist psychology from its foundation. In fact, each of them had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therefore, they should be integrated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 order that they would learn from other strong points to offset one"s weaknesses each other and advance together.
  Key words: cultural psychology, a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culture.
  

相關熱詞搜索:心理學 跨文化 整合 文化心理學與跨文化心理學的比較與整合 跨文化心理學 跨文化心理學答案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