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汶川 別忘唐山 汶川天空出現(xiàn)巨型眼睛
發(fā)布時間:2020-03-30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當時姚文元還提出一個口號,叫“抗震不忘批鄧”,還要在救災前線搞階級斗爭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大地震,全國動容。 這一年,張廣友46歲,他已經(jīng)在新華社記者的崗位上工作了很多年,在此前他以記者之筆記錄過三年大饑荒、“文革”武斗、1975年淮河大水災。
在地震發(fā)生三個多小時后,張廣友從北京出發(fā)前往唐山,成為第一個到達唐山災區(qū)的新華社記者。當天晚上,在唐山機場,張廣友度過了他終生難忘的夜晚!皺C場上有5000多名等待外運的重傷員,很多人在尚未運出時就死掉了,活人死人很難分清,周圍不時傳來呻吟聲、哭泣聲、喊叫聲,讓人心碎……”
從這一天開始,一直到9月9日毛澤東去世的近50天里,張廣友都在唐山,他用手中的筆記錄下了唐山大地震的一幕一幕,寫了大量的內(nèi)參報道,在那個特殊年代中留下特殊的記錄。時至今日,這些當年的“機密”,除一小部分公開發(fā)表外,多數(shù)處在塵封之中。張廣友的一篇唐山地震見聞,直到10年后,才在《農(nóng)民日報》上公開發(fā)表。
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大地震,舉世皆哀。從《農(nóng)民日報》總編位置上退休在家的張光有想起了唐山,“電視上的那些畫面和我當年在唐山看到的幾乎一模一樣!睆垙V友說。
與唐山大地震相比,中國政府在此次四川地震中迅捷、及時的反應,贏得了國人和世界的好評。
但回顧那一段并不遙遠的歷史,或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看待當下。
拉開路上的尸體,車才過得去
人物周刊: 唐山地震的消息,您是怎么知道的?
張廣有 :1976年7月28日凌晨3點42分,唐山地震發(fā)生時,我住在甘家口的新華社宿舍,當時一陣搖晃,人全跑下來了。稍微穩(wěn)定下來,我就騎自行車去了新華社。到新華社后,發(fā)現(xiàn)記者們正四處打聽消息。因為當時北京地震臺的儀器在地震中毀掉了,搞不清震中在哪里。當時新華社的文教記者顧邁南是專門負責跑國家地震局的,他在早上6:20從國家地震局打來電話,才知道震中可能在唐山。后來才知道,是從地震中逃出來的一個名叫李玉林的人,通報的消息。地震發(fā)生近三個小時后,新華社才發(fā)了內(nèi)部消息,公開發(fā)消息是三天后。
人物周刊: 您是什么時間到現(xiàn)場的?
張廣有: 早上6點鐘到社里,等知道震中的消息之后,我趕緊向領導報告,從新華社要了一輛奔馳小轎車,和幾位同事一起就出發(fā)了。當時也就是早上7點鐘吧。到唐山是當天下午6點多吧。
我們剛進唐山市,又遇上7.1級的余震。我當時坐在副駕駛的位置,好不容易從車上下來,我趕緊抱住路邊一棵樹,才躲過這次余震。
人物周刊:當時的唐山什么樣子?
張廣有:站在唐山最繁華的新華路上,向南一望,一片廢墟,連一塊完整的墻都找不到。馬路邊上被搶救出來的死尸成排成堆。死人堆里還有活人的呻吟聲。
路上尸體太多了,我們的司機就說,我不敢軋。他對我說:老張,你下去把尸體拉開,你不拉我不敢過,死的我也不敢過。我下來把擋在路上的幾具尸體拉開,車才過去。但前面又有尸體橫在路上,我只好再下去拉。直到現(xiàn)在我印象非常清楚,我拉的那些人有的身上基本上沒什么衣服。
人物周刊:您關于唐山地震見聞的報道,為什么1986年才公開發(fā)表?
張廣有: 1982年,這篇報道刊登在新華社內(nèi)部刊物《新聞業(yè)務》上,頂多算是半公開發(fā)表。1986年,這個報道才公開發(fā)表,當時我已經(jīng)調(diào)到《農(nóng)民日報》工作,是以紀念唐山大地震10周年的名義發(fā)表的。當時的題目叫《抹不掉的記憶――唐山地震當天見聞》。
在災難面前,生命是沒有階級的
人物周刊:您是什么時候知道汶川地震消息的?
張廣有:5月12號四川省汶川縣發(fā)生強烈地震之后,我是在下午4點鐘從廣播里聽到消息的,后來看到新華社好像是在地震發(fā)生一個多小時后就發(fā)布了消息。當時我就感慨,這和唐山大地震比起來,政府通報消息快多了呀!
人物周刊:怎么看待兩次地震中,國家領導人對災難的反應?
張廣有:兩次地震發(fā)生后,國家都派了大批軍隊和醫(yī)療隊抗震救災,但高層對地震的反應速度還是有區(qū)別。唐山地震時,政治環(huán)境特殊,據(jù)說,毛主席也很重視。唐山地震發(fā)生幾天后,由華國鋒任團長陳永貴任副團長的中央慰問團才趕到唐山。
反觀這次四川地震,政府反應非常迅速。5月12日上午,溫家寶還在河南考察小麥生產(chǎn),知道地震的消息,當天就到了成都,第一時間到達地震前線,相比之下進步多了!
人物周刊:怎么看兩次地震中,政府對待國際救援的態(tài)度?
張廣有:唐山地震時,我們國家是一個外援也不要。當時的地震我們報了7.8級,有人說是8級。去唐山慰問的國務院總理華國鋒就講:“外國人想來中國,想給援助,我們堂堂中華人民共和國,用不著別人插手,用不著別人支援我們!”而在唐山地震后不久,羅馬尼亞發(fā)生大水災,我們也提供了援助。為什么別的國家有災害的時候,我們都提供援助,而我們自己發(fā)生災害的時候,不能接受外來援助呢?
那個時候國家強調(diào)自力更生,因為長期受階級斗爭觀念的影響,給人道主義救援也打上了階級烙印,把人道主義分為資產(chǎn)階級的和無產(chǎn)階級的。過去老怕外國人進來刺探情報、搞顛覆,有災情消息也不敢發(fā)。這都是不對的。這種時候,如果有外國人借機搞情報,那將受到全世界的譴責。
這次大地震不但接受了國外的物資援助,還允許很多國家和地區(qū)的救援隊進來,特別是臺灣的救援隊進來,這是兩岸加強交流的好機會。這就是進步。
我覺得接受外來援助是出于一種人道主義的考慮。面臨災難,首先考慮的是人的生存權,這才是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
人物周刊:如何評價四川這次抗震救災?
張廣有:這次四川地震的震級從7.8級修訂為8級,在這個過程中,基本上保證了公開透明,得到了國人的擁護和世界的好評。
現(xiàn)在默哀三分鐘,設立哀悼日,降半旗志哀,領導人出面悼念死者,這是過去沒有過的。唐山死了24萬多人也沒這待遇啊。當時說都不敢說。
這次地震讓我最感動的是它從實踐上基本兌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實際上是對過去階級斗爭理論的否定,在災難面前,生命是沒有階級的!爸灰幸环窒M,就要盡百倍的努力!
既要“報喜”也要“報憂”
人物周刊:您如何看待兩次地震中的新聞報道?
張廣有:唐山地震之后,主管新聞宣傳的是姚文元,當時記者發(fā)稿有很多限制,不讓說死人,死傷數(shù)字也不讓說。只讓說救災,什么八方支援,抗震救災,英雄好漢全出來了。而且,公開報道在數(shù)量上不要超過15條。
此外,當時姚文元還提出一個口號,叫“抗震不忘批鄧”,還要在救災前線搞階級斗爭。當?shù)乩习傩蘸貌蝗菀渍伊思埌,寫上批鄧的標語,拍了照片后發(fā)回北京。這些都是形式主義!不光唐山大地震,那時有很多自然災害不允許公開報道,比如1975年的淮河大水災,不但不允許公開報道,還不讓飛機飛過災區(qū)上空。就是為了瞞住災情。
很多時候,這些做法容易掩蓋問題的根源。唐山大地震的傷亡數(shù)字,是1979年第一次全國地震工作會議時,才公布于世的,死亡24萬多人。這時,地震已經(jīng)過去了三年了。
這次四川地震中的信息發(fā)布很及時,每天都有災區(qū)的最新信息,每天都公布死傷人數(shù)。這也可能與《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實施有關,無論如何,我們的社會是進步了的。
人物周刊:兩次地震中,記者的工作有何不同?
張廣有:那個時候發(fā)報道不像現(xiàn)在,需要有電話。地震當天,我好不容易從軍隊在唐山機場的臨時救災指揮部里找到全唐山唯一一部聯(lián)通北京的電話,在征得部隊領導的同意后,我從筆記本上扯下幾片紙,坐在地上就開始寫稿。
唐山地震報道結束后,新華社給了我一個“人定勝天”的胸牌,算是對唐山地震的總結。
我現(xiàn)在年紀大了,身體條件也不如以前了,再加上經(jīng)濟條件不允許,去不了地震現(xiàn)場了。否則,我肯定去四川采訪了。我覺得記者就應該是這樣。
人物周刊:在這種大規(guī)模的自然災害中,媒體應該發(fā)揮什么作用?
張廣有:長久以來,“報喜不報憂”成了某些人的思維定勢,即使對這么大規(guī)模地震災害的報道也要突出“事故出英雄”,淡化災害事故的真實情況和原因,以達到保住某些人“烏紗帽”的目的。
這就好比,一個人掉進陷阱爬出來后興高采烈地講他是如何爬出來的,可就是不說他是怎么掉下去的。
媒體在報道災害時,要反映真實情況,既要“報喜”也要“報憂”;記者應該對事實負責,對歷史負責。
當然,某些人也不能把媒體都當成“挖墻腳”的。
相關熱詞搜索:汶川 唐山 記住 記住汶川 別忘唐山 記住汶川別忘唐山 記住汶川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