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觀出現(xiàn)在定格的剎那|時光定格唯美句子
發(fā)布時間:2020-04-05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第一次看到意大利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是在剛進大學的時候,我選了一門影視鑒賞課程,只是為了等那個滿腹經(jīng)綸白發(fā)蒼蒼的教授講讀完理論后盡快看到那些以觀摩的名義放映的影片!锻底孕熊嚨娜恕肪褪窃谀莻時候看的。但是說實話,那時候年少無知,喜歡的電影是那些非常注重視覺沖擊力和高科技的好萊塢模式。黑白膠片的《偷自行車的人》根本無法引起我們的興趣。耐著性子看完,了解了大概的情節(jié):一個窮人的自行車被偷了,然后他去偷別人的車。這樣平凡無奇的故事,在中國每天都會發(fā)生。
幾年后的今天,我從杰夫?安德魯?shù)摹秾а菀曇皑D―遇見250位世界著名導演》(以下統(tǒng)稱《導演視野》)中,看到了一幅畫面:一個臉上布滿羞愧和困惑的失業(yè)男子,因偷竊自行車被群眾揪住,殘酷的是,他賴以為生、載著他四處貼海報的自行車早先已被偷,他因找不到車在絕望中才去偷別人的車。這是《偷自行車的人》最后偷車人被抓的瞬間,劇照上,眾多人的圍觀,那種鄙夷的表情,偷車人滿臉的羞愧和無奈的復雜表情的對比,讓這個鏡頭中道德批判的意義開始喪失了犀利,變得分外的模糊,從而成為了電影史上一個定格的經(jīng)典。早有評論指出,之所以觀眾并不討厭偷車人,反而給予最大的同情,那是因為攝影機采取了偷車人的兒子――一個天真無邪的兒童的視角。劇情中,兒子和他的父親走遍大街小巷去尋找他們丟失的自行車,那個孩子見證了父親焦慮、困惑,直至最后的絕望,也把觀眾的感情牽引到同情的漩渦中,所以我們?nèi)萑趟狄惠v別人的自行車,而且甚至替他祈禱希望他不會被人發(fā)現(xiàn)。這個時候觀眾的感情和導演的理性開始巧妙錯位,德?西卡選擇了理智處理敘事的發(fā)展,讓這個偷車人當場被抓,與此同時,觀眾注視到他被憤怒且鄙夷的眾人圍在中間的時刻,情感從而陷入更深的同情漩渦不可自拔。
這部電影被譽為意大利20世紀40年代新現(xiàn)實主義的典型――羅馬的實景,非職業(yè)的演員,簡單的故事,都取材自意大利戰(zhàn)后勞工的赤貧狀況。法國著名電影評論家安德烈?巴贊在一篇對導演德?西卡的評論中指出,新現(xiàn)實主義首先是一種本體論立場,其后才能是一種美學立場。他的意思是說,首先應(yīng)該注重表現(xiàn)事物的原貌,保持事件現(xiàn)象學意義上的完整性,然后才能提到電影中技巧性的東西。而安德魯在他的《導演視野》中恰恰顛覆了巴贊的理論。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安德魯從全世界選出不同的電影和導演,范圍是從電影史萌芽到現(xiàn)今。而決定這250位入選的標準就是是否有獨特的、個人化的“視覺風格”。他對此的解釋是:“250位創(chuàng)造者如何用電影敘事的特殊文法要素――構(gòu)圖、燈光、攝影機移動、色彩、剪輯――來表達其‘視野’。”從這樣的主旨出發(fā),他選取的250張劇照就是為了體現(xiàn)這些導演的“視覺風格”,唯一不同的是,一位導演的視覺風格在他的影片中可能是移動的、完整的,甚至是演變的,但是用一張張劇照把這些“視覺風格”固定化、定格化、經(jīng)典化,就是安德魯在本書中要做的事情。這樣做以后,就不得不涉及到這樣一部被選取的影片的“細節(jié)”。因為只有細節(jié)才能被定格。安德魯這樣解釋“細節(jié)”的問題:“也許真正能理解剖析電影視覺風格是將電影從頭到尾欣賞一遍,但是本書至少能將一個影像的細節(jié)拉長欣賞,這些影像在銀幕上稍縱即逝,可能有些細節(jié)根本沒被注意,更別說其重要性了!边@樣注重一個細節(jié)詮釋一部電影,一個瞬間代表一位具有自己強烈個人印記的導演的方法無疑具有“一粒沙中見世界,一瓣花中看人情”的機敏和巧妙。
相關(guān)熱詞搜索:出現(xiàn)在 奇觀 定格 奇觀出現(xiàn)在定格的剎那 定格奇觀 精彩的瞬間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