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感覺、有效果的音樂課堂教學
發(fā)布時間:2018-06-21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摘要:音樂教師的使命是以音樂育人,提高個人的審美素質。目前,我們的音樂課是通過音樂進行思想教育,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帶領學生一起參與音樂活動上。教師對教學課件的依賴性也比較大,很少甚至沒有哪位音樂教師通過親身教學演示來組織教學。執(zhí)教時,學生有較強的“配合”教師回答問題的意識,并常以“妙語連珠”式的回答贏得滿堂喝彩。整堂課學生沒有“被音樂吸引的感覺”,更沒有在教師的引領中進入純音樂的活動中。音樂是聽覺藝術,無論創(chuàng)作、表演、欣賞等各類音樂活動都離不開聆聽、聆聽是音樂學習最主要的途徑。關于音樂應該在“聽中感受”還是在“聽后言說”,我們的音樂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固然也重視聆聽過程中的感受體驗,但更傾向于對“聽后感”的言說,重點沒有傾向于在聆聽過程中的音樂感受,學生在聆聽時需要有太多的音樂外思考,不需要盡情享受瞬間的音樂感覺,這都是錯誤的教學意識。總體來說:“聆聽后言說音樂”方式下學生的心理壓力會比“聆聽中感受音樂”的學生來得大。
關鍵詞:音樂;課堂;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2-0019
一、對音樂教學中美學觀的思考和教師基本功的思考
音樂美學觀決定了音樂教學的“方向性”,教師基本功決定了音樂教學的“專業(yè)性”,學習方式?jīng)Q定了音樂教學的“過程性”。在學界存在有思辨主義、形式主義、表現(xiàn)主義(或稱表情主義)三種美學觀點。我國在制定《音樂課程標準》時是綜合借鑒了上述三種美學觀點的,對思辨主義的借鑒是:音樂學習更應該注重音樂學習的價值在于音樂之外;對形式主義的借鑒是:音樂學習更應該注重音樂形式要素的敏銳感覺;對表現(xiàn)主義的借鑒是:確定以審美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和價值觀念。我們的《音樂課程標準》汲取了三種美學觀點的長處,把“在完成‘知識和技能’教學的同時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洗禮,并通過‘過程與方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體驗”的美好愿望都寄托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但是,由于我們在意識形態(tài)上長期受思辨主義美學觀的影響,導致我們在理解《音樂課程標準》時,過于關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xiàn),甚至存在其他的兩個目標圍著“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轉的傾向,于是才出現(xiàn)了我們的音樂課總是千方百計地將教學的關注點歸結于對音樂外意義的理解的現(xiàn)象。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音樂的教育教學過程是豐富多彩的,面對“鮮活”與“豐富”,我們常常感概良多,音樂教師的音樂基本功有哪些?不外乎音樂感受力,音樂表現(xiàn)力,音樂創(chuàng)造力,音樂知識面和理解力等,當然,與音樂相關的姊妹藝術(如美術、舞蹈、戲劇、文學等)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能力(也包括電腦操作技能)也是作為一個音樂教師所應該具備的,但作為音樂教師最重要的基本功自然是音樂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而我們不少音樂教師卻熱衷于對課件的制作的關注。音樂教學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審美主體對于音樂的各種聽覺能力(如節(jié)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聲感、結構感、形象感等等)是審美能力的基礎。音樂教學的基礎也應該首先放在聽覺能力的培養(yǎng)上。愛聽音樂和會聽音樂決不是一回事,在課堂中,教師要教給學生必要的音樂技能和音樂知識,指導學生用音樂的語言感受音樂,分析音樂,進而表達情感。有效聆聽是指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讓學生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體驗蘊涵于音響效果中的藝術美,從審美的體驗過程中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即把音樂的音響轉化為人的審美過程。
二、音樂教學中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
說到課堂教學,首先怎樣備寫好教案,是教師們首要思考的問題,寫教案過程中有些內容是明確的,有些內容是不確定和隱形的。如: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分析是明確的,教學方法;學情分析,教學反思都是不確定的,教學形式是自己長期教學所形成的具有自己特點和獨特風格的。明確的內容主要是備教材,教師要認真研究你所要教的教學內容,定好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提前想好解決重點、難點的措施。不確定的內容主要是備學生,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知識積累、學習的關注度,還有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敏感性、反應速度、學習效果等。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我注重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愉快的音樂實踐活動(聽、看、唱,討論、聯(lián)想、想象及律動)中,主動地去發(fā)現(xiàn),去探究,去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xiàn)音樂,并在一定基礎上創(chuàng)造音樂。作為一門學科必然有它自身的體系,音樂也不例外,音樂課是實踐性很強的教學活動。這是因為音樂藝術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所造成的。無論是音樂表演、音樂欣賞,他們都與各種形式的時間活動密不可分。就音樂教學活動而言,學生離開了演唱、演奏、創(chuàng)作、鑒賞等音樂時間活動,就很難獲得直接經(jīng)驗。在教學準備階段,筆者對教材進行全面分析,對教材的目的、目標都進行了正確的把握。并根據(jù)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而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取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是從“要我學——我想學——我要學”這一過程轉變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一方面,在教學模式上采用一些適當?shù)陌l(fā)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啟發(fā),誘發(fā)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另一方面,通過大量的實物展示與課件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音樂教學中,在比較枯燥的欣賞和樂理課上,學生的興趣比較低落,教學比較難開展。大膽的在這些教學中加入適當?shù)挠螒虮硌,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四分音符(學生用“走”來感知);八分音符(學生用“跑”來感知),每節(jié)課抽出幾分鐘的時間,用不同節(jié)拍節(jié)奏組合的訓練來調節(jié)課堂氣氛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音樂的課堂重點在于把握歌曲教學的深度,在歌曲教學中,設計一步一步的環(huán)節(jié)突出歌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由于每一次教學對象的變化,教學設計也無法一成不變。而在每次教學中反映出的問題恰恰是給學生和教師帶來了驚喜,在預設不足的時候生成也就產(chǎn)生了。
作為音樂教師,我們不只要有細心,更要有恒心,只要我們能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倡導“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fā),以聽覺為主”的教學理念,將學生從原本對音樂無意識地聽,進入對音樂內涵的感受和理解。使學生學會聆聽,在聆聽中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從而更好地享受音樂,表現(xiàn)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
(作者單位:寧夏銀川市興慶區(qū)第二十中學 750000)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