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田國強:和諧社會和市場體制:效率、公平與法治

發(fā)布時間:2020-06-03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始于1978年的中國經濟改革已經走過了28年的歷程,無論是在經濟增長還是經濟體制轉型等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的總體水平都得到了顯著提高,經濟制度環(huán)境及其經濟體制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也隨之凸顯,人們越來越發(fā)現只是從考慮經濟發(fā)展、注重經濟效率的角度,推行經濟改革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更深層次地從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等多個方面綜合地來研究中國經濟體制轉型和制度建設問題,挖掘并解決其內在的矛盾,這也許就是為什么中央在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這一宏偉目標。

  通過近30年的改革,經濟增長了,同時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分配不公、機會不均、貧富差別過大、社會矛盾激化、國有資產流失、貪污腐敗、欺詐現象增多、誠信危機、環(huán)境污染和國民基礎教育薄弱等,導致了某種程度上的社會不和諧及潛在的社會危機,對和諧社會的建設構成了重大挑戰(zhàn),從而使得中國的改革和發(fā)展正面臨著新的攻堅階段和十字路口。一些學者對這些改革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觀點和建議。對改革進行反思是必要的,但過猶不及,反思過頭了就不是好事,令人擔心,有人基于利益分配的不滿甚至將問題意識形態(tài)化,以至于產生了懷疑和否定改革方向的思潮。

  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疑問?我認為某些片面反對改革的觀點已經起了誤導作用。當前社會諸多不和諧是有其深層次的體制性原因的,有相當多的社會矛盾與現在正處于轉型過程中有關,與農村土地制度、國有企業(yè)產權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稅收制度以及政府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和現代市場體制的建立還不夠完善有關,而與市場化改革的方向無關。現代市場經濟制度與和諧社會是內在一致的,本質上相容的。實現和諧社會的辦法不是回到傳統(tǒng)的國家所有制和政府管制經濟,而應是加速改革,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民主法治制度。

  

  和諧社會目標如何理解

  

  和諧社會講的就是人與自然、人與人和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的社會,分別對應著效率、公平與法治的改進與完善。

  對于和諧社會,胡錦濤主席提出了六大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的和諧。我的理解是,由這六大特征決定的和諧社會講的就是人與自然、人與人和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的社會,建立和諧社會就是建立一個這三方面之間沒有根本沖突的社會,也就是要建立一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高度發(fā)達的社會。

  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主要是通過提高經濟效率和增加經濟活力來體現的,屬于物質文明方面的范疇,強調的是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環(huán)境的有效保護,因為一個和諧的社會不可能建立在資源浪費和環(huán)境惡化的基礎上,所以,應該保持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和高速發(fā)展。通過提高經濟效率,促進經濟發(fā)展及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來不斷增強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主要是通過公平正義、誠信友愛來實現,屬于精神文明建設的范疇。公平和正義是人類追求美好社會的永恒主題。公平正義就是要妥善處理和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的利益和矛盾,它不僅僅表現為收入分配的公平,更重要的是表現為人們在經濟政治社會方面的機會的均等以及在法律條件下人人平等;
誠信不僅是現代社會所要求的重要道德規(guī)范之一,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之一,強調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強調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就須以國家法治作為基礎,以政府經濟政策制度作為保障,以社會道德文化作為支撐。通過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誠信友愛不斷增強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基礎。

  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主要是通過完善民主法治制度建設,讓社會安定有序來實現,屬于政治文明建設的范疇。法治意味著整個社會的運轉服從于法律的權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高于人情、法律高于權力。為了做到真正的依法治國,依法辦事,法治要與民主相結合,以民主作為保障。制定法律要保證充分尊重民意,尊重人們民主權利,尊重并維護公眾的社會參與權、意志表達權及民主監(jiān)督權,使社會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為了社會安定有序,需要健全和完善社會組織機制和社會公約管理制度來維護社會穩(wěn)定及處理各種社會矛盾。通過建設安定有序的社會,使人民群眾安居樂業(yè),社會保持安定團結。完善民主法治的制度建設,保證社會安定有序,不斷增強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基礎。

  因而,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分別對應著效率、公平與法治的改進與完善,分別屬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方面建設的范疇。和諧社會的構建就是要對這三方面給出實質性的內涵,進而通過進一步深化和完善這三方面的建設進行具體實施。具體說來,和諧社會就是通過經濟不斷發(fā)展來加強物質文明方面的建設,通過發(fā)展先進文化來進行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設,通過完善民主法治制度建設不斷加強政治文明方面的建設。

  

  和諧社會與市場經濟是否相容

  

  一個相對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可以達到和諧社會所應滿足的六大特征。

  既然目標被確立為建立和諧社會,那么是否存在某種制度安排能實施它呢?是否存在一套制度安排,在尊重了每個經濟個體對其個人利益追求的同時,也能達到社會的和諧呢?我認為這樣的機制是存在的,這就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現代市場經濟體系。因為一個相對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可以達到和諧社會所應滿足的六大特征。和諧社會的構建與現代市場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是一致的。我們可以根據現代經濟學的一些基本理論結果和中國經濟改革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具體實證,簡單地作些論證和闡述,完整的文章在我個人網頁上可找到。

  和諧社會的首要特征是民主法治社會,沒有民主法治就沒有和諧社會,F代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市場經濟是不能夠良好運行的,F代市場經濟體制區(qū)別于傳統(tǒng)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基本特征在于其制度的基礎是法治(the rule of law),也就是依法治國。為什么要強調依法治國?法治的第一個作用是約束政府對經濟活動的任意干預;
否則,獨立的企業(yè)制度和自由交易就沒有根本的保障,那么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礎就不存在了。法治的第二個作用是約束經濟人行為,其中包括產權界定和保護,合同和法律的執(zhí)行,維護市場競爭。對經濟發(fā)展來說,最重要的,是合同要得到執(zhí)行,財產要得到保護,誰也不能掠奪別人的財富。這樣,人們就會把自己的資源和精力全部投入于創(chuàng)造財富,經濟才能發(fā)展,社會才能富裕。因而,對一個國家經濟長遠發(fā)展的保證就是依法治國。

  那么對依法治國的保證又是什么呢?是民主。法治和人治的區(qū)別不在于有沒有法制,而在于法治是否建立在民主基礎之上。法治有個自身無法解決的難題是:誰來監(jiān)督執(zhí)法者?如果執(zhí)法者本身不受法律的約束,法律只是用來制約公眾的,這樣的社會就不能稱之為法治社會,而是法制(rule by law)社會,即以法去管制他人的社會。中國古代“刑不上大夫”的司法理念,就說明中國在封建主義時期不是法治社會,最多只能算是法制國家。世界上其他國家在封建社會時期也都一樣,這與現代市場經濟體制是根本不相容的,所以現代市場經濟國家都不得不由法制轉向了法治。那么,怎樣才能制約執(zhí)法者,使法制變成法治?這就是民主。防止執(zhí)法者成為法治的破壞者,從根本上保證法治,這就是民主的好處。因此,民主和法治是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制度保障,也是建立現代市場經濟制度的根本制度基礎。

  和諧社會的其次特征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就是生產發(fā)展,生活富裕,生態(tài)良好。生產發(fā)展、生活富裕實質上講的是經濟效率的問題。在現代市場經濟制度下,人們?yōu)榱俗非罄,相互競爭,使得經濟充滿活力,可以很好地解決效率問題。學過高級微觀經濟學中的一般均衡理論的人知道,有一個論證市場最優(yōu)性的定理,即福利經濟學第一基本定理,它是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正式表述,認為自由競爭的市場可以導致社會福利的最大化。該定理指出,在一定的技術性約束條件得到滿足時,競爭的市場制度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

  資源有效配置在現代經濟學中指的是帕累托有效或帕累托最優(yōu)。帕累托有效配置指的是沒有任何改進余地的資源配置,即不存在其他的資源配置,使得至少有一部分人變好而沒有人變差。如果一個社會的資源配置不是帕累托有效,就存在浪費,或者是資源資產浪費,或者勞動力浪費,那么人就不會與自然保持和諧關系。當然,單純的市場制度在解決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也許會失靈,這時需要與政府共同發(fā)揮作用,而不是取消市場制度。當企業(yè)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可能會產生破壞作用時,政府可以制定稅收制度,采用規(guī)制方法、設計激勵機制、明晰產權等,用來解決生態(tài)環(huán)保的問題。

  從理論上來講是這樣,那么實踐上呢?我們每一個中國老百姓,應該信服這一點,通過中國經濟28年的改革,絕大多數家庭的收入水平大大提高,中國的經濟和國際地位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市場經濟確實在人與自然的和諧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雖然人與自然的關系還存在一些不和諧因素,比如環(huán)境保護有所欠缺,但這是沒有充分重視的問題,是政府政策不到位所致。

  和諧社會另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把公平和正義作為核心社會價值取向,追求平等友愛、和睦融洽的社會。我認為,現代市場經濟制度與政府作用的結合能較好地解決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由于政府、大眾及學者都非常關注社會公平、結果平等問題,我想在這里多花點時間講一講。

  盡管當前市場化改革暴露出來的不少問題是由于體制轉型處于非均衡狀態(tài),在改革過程中不可能完全避免,但也有許多是人為因素造成的,F代市場體系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要盡量地創(chuàng)造機會均等的條件。其實,許多人所反對的并不是結果的不平等,而是對機會不公,對政府官員尋租行為泛濫不滿。市場經濟體系的發(fā)展恰恰要求機會均等。在這種情況下,機會均等和經濟效率是可以一致和相容的。

  資源的有效配置與平等配置是兩個非常不同的概念,它們代表了不同的價值取向!敖Y果平等”(equality of outcome),即所有人對資源的配置相等,也是一個社會想要達到的理想目標。但結果平等是一種絕對平均的概念,只是考慮了客觀因素,完全沒有考慮個人主觀偏好。每個人的愛好不一樣,把所有商品平等分給每一個人雖然看起來公平,但不見得大家都滿意。因而更合理的公平標準應該將主觀和客觀因素綜合起來,例如,按照每個人都不嫉妒其他人的資源配置結果來定義公平結果(equitable out come),則更加具有政策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一個社會的資源配置只有同時滿足帕累托有效和公平配置標準,才是資源公正配置的社會。因此,和諧社會中的資源配置必須是公平的而且有效的,其中資源的有效配置保證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而資源公平的配置保證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市場制度盡管能很好地解決效率的問題,但完全靠市場的作用不能解決涉及到收入和財富分配公平的問題,資源的有效配置也可能意味著嚴重的收入分配不均,也就是說市場在解決結果不公平方面也許會失靈,于是就需要政府發(fā)揮作用。通過政府和市場的共同作用,至少在理論上就能較好地解決結果公平的問題。

  這與現代微觀經濟理論中的結果是一致的,可稱之為結果公正定理(outcome fairness theorem)。講的是:只要每個人的初始稟賦的價值相等,通過競爭市場的運作,在一些技術性約束條件下,就可以導致既有效率也是公平的資源配置結果。這個結果的政策性含義是,一個和諧社會理所當然要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保證他們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發(fā)展機會,保證他們都能夠接受教育,都能夠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參與社會生活,都能夠依靠法律和制度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政府應通過真正的義務教育,通過調節(jié)稅制,通過遺產稅的辦法,為大眾創(chuàng)造一個盡可能公平競爭的起點,然后讓市場去運作,我們就可以達到既是公平的,也是有效率的資源配置。這個結果對解決當今社會的越來越大的貧富差別和社會不公,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此外,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的經濟活動必須以誠信為本,否則不可能長期生存下去。誠信未能在當今社會廣泛建立,其原因就是市場體系沒有完全規(guī)范,信號機制、信息機制和輿論機制還沒有很好地發(fā)揮作用。越是市場經濟成熟的地方,在經濟活動中出現欺騙的可能性就越小,溫州的發(fā)展歷程也說明了這一點。在相對完善的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下,人們會有較穩(wěn)定的預期和長期投資行為,社會成員才能守信用、重合同,市場的作用會使得失信者在經濟上得到懲罰,(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守信者從長遠來說則會得到回報,所以現代市場制度能夠解決誠信為本的問題。

  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的完善和成熟也會讓社會充滿活力。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yōu)榱俗非罄婧拓敻,需要進行競爭,因而會有巨大的激勵進行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和發(fā)明活動,使得社會經濟充滿活力。中國28年的市場化改革已經充分地說明了此點。改革大大地調動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讓整個社會充滿了活力,人們的創(chuàng)造活力得到了激發(fā)、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源泉也得到了充實。在完善的現代市場體系下,由于產權的明晰,個人利益的保護和驅動,社會將會更進一步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chuàng)造,一切積極因素得到充分的調動,各行各業(yè)人們的創(chuàng)造活力得到充分激發(fā),社會的開放性和競爭的活力在現代市場制度環(huán)境下將會得到充分保證。

  最后,現代市場經濟制度能較好地解決社會安定有序問題。現代市場經濟制度也是以中等收入階層占主體作為一個基本特征的,它能較好地解決社會安定有序問題,具有發(fā)達的現代市場經濟國家的社會秩序一般都比較安定,很少有社會不穩(wěn)的情況發(fā)生。中產階層基本上都有產有業(yè),能夠安居立業(yè),享受到現代社會帶來的好處,成為社會安定有序的重要因素。

  

  經濟學家責任何在

  

  經濟學家有責任弄清楚,通過什么樣的改革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

  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設定后,作為經濟學家我們能做些什么呢?從以上討論,我們知道和諧社會的構建與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是緊密相關、殊途同歸的。但是,和諧社會的構建與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相容性并不是無條件的,只有在規(guī)范的制度環(huán)境及一些特定的約束條件下,現代市場經濟體制才能實現和諧社會所具有的特征。現代經濟學中一些理論結果為我們追求和諧社會提供了現實的和可操作的政策依據,我們經濟學家有責任弄清楚,通過什么樣的改革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

  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結果公正定理的理論結果的具體實現,是有許多制度性和技術性約束條件的,如信息完全、市場競爭、交易成本為零、產權明晰、公平競爭的起點、初始收入相同、不存在外部性等等。在現實中滿足上述條件的市場經濟體制幾乎是不存在的,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理論結果沒有了現實意義。盡管這些理論結果只是理想的狀態(tài),但它們是基準,是參照系。正如我們每個人都很難達到雷鋒的標準,但不能因此就不要學雷鋒,我們還是要學雷鋒來不斷地向這個標準靠近。理解了這一點,在進行理論研究和制定政策的時候,就要盡量改善這些約束條件,凡是有益于現代市場經濟體系建立的條件我們要盡量創(chuàng)造,使實際經濟制度環(huán)境不斷逼近理想狀態(tài)。

  經濟學家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設性的政策建議,但也有許多不足,有些問題我們沒有考慮清楚。比如說,國有資產的流失,我們也講產權明晰,但對產權明晰的過程和辦法考慮的不是那么周到,產生了不少問題,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我們經濟學家的失職,對現代經濟學中的一些精髓思想和理論結果理解的不是那么透徹,有時是生搬硬套。中國和諧社會的建立需要考慮到中國的具體國情和民俗,因而對現代經濟學的應用方面要注意與中國的國情和現實環(huán)境相結合。經濟學者的任務之一就是繼續(xù)為中國市場化改革給出好的政策建議,要因人、因事、因時、因地,靈活地應用現代經濟學中一些理論結果,或發(fā)展出適合中國現實環(huán)境的經濟理論,來解決現實問題。

  總之,我的基本結論就是,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現代市場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是高度一致的。這樣,為了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改革的大方向仍然是建立與完善現代市場經濟制度,以實現社會公正為著力點。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是一個深刻的以市場化改革為取向的制度變遷或體制創(chuàng)新的過程。要以市場化改革為動力,通過深化改革,切實克服影響社會和諧的機制弊端,建立健全制度規(guī)范,為和諧社會提供體制保障。因此,通過對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完全能夠促進構建和諧社會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

相關熱詞搜索:和諧社會 法治 體制 公平 效率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