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食更“挑話”
發(fā)布時間:2018-06-22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在旅行社發(fā)起的“1+1”“2+1”親子活動中,裴培和張子鳴不期而遇,兩個同園不同班的大班男孩都是和媽媽一起來參加活動的,兩天一晚的活動期間,孩子和家長很快都熟悉起來。
張子鳴的媽媽覺得,同是男孩同樣調皮,但裴培似乎就是比自己家的兒子懂事,特別是吃飯的時候。
到了晚上聚餐的時候,子鳴媽媽看到裴培什么菜都吃,一點兒不挑食,可自己的兒子卻仍然不吃素,還把他碗里的菠菜、茄子都挑在桌上。媽媽忍不住生氣了,對兒子說:“你看裴培弟弟,人家還比你小,什么菜都吃得香,你這孩子怎么就不愛吃素菜,告訴你好多遍了,蔬菜里含維生素,不吃會營養(yǎng)不良的。菠菜里含鐵、茄子是少有的紫色食物,含很多維生素P……”
“我不要放P!睆堊峪Q抗拒地對媽媽說,同桌的孩子哄笑起來。
這時候,裴培媽媽溫和地對張子鳴說:“阿姨發(fā)現(xiàn),這家酒店的上湯菠菜和蒜茸蒸茄子不合你的口味,如果是菠菜拌腐皮或咸魚茄子煲你可能就會喜歡吃了!
“嗯嗯,是的是的,”裴培附和媽媽說:“‘湘粵情’的菠菜卷和‘老街坊’的藕圓都是很好吃的蔬菜,我最喜歡吃了。”
餐后,張子鳴的媽媽向裴培媽媽請教,怎么才能讓孩子不挑食。
裴培媽媽告訴她:你看到的是孩子挑食,其實孩子更挑的是“話”。
解讀孩子行為時,切忌貼標簽。像“挑食”“不愛吃蔬菜”這類就是貼標簽。大人把“標簽”貼上后,孩子的行為反而被固化了。所以很多時候,孩子是被家長指出他“挑食”后,才真的開始“挑食”了,而在這之前,他僅僅是覺得某道菜不好吃而已。
將消極情緒/行為最小化。所謂最小化是指:當孩子出現(xiàn)某種消極情緒或消極行為時,家長要將這一情緒或行為圈定在一個最小的范疇里。比如:如果孩子不吃藕,而大人的回應是:這孩子怎么不喜歡吃藕?孩子就由此記住了自己不喜歡吃藕,以后凡是藕都本能地覺得不喜歡吃。而當別人說:“你家孩子不喜歡吃藕”時,家長也應該及時給予澄清:“并不是,他喜歡吃素菜,喜歡吃藕,只是覺得‘同仁居’(特定酒店)周二(特定時間)輪班廚師(特定人物)炒的糖醋藕片(特定作法)不合他口味!比缓髮⒆诱f:“下次我們可以改吃桂花糯米藕,或者到‘清香園’吃炒藕片,或者喝排骨燉藕湯……”這種說法給孩子的印象便是:自己是喜歡吃藕的,僅僅是今天這一特殊情況下的炒藕片不喜歡吃而已。
“最大化”肯定積極情緒/行為。所謂最大化是指:當孩子表現(xiàn)出某種積極情緒或積極行為時,家長應及時加以肯定,并將這一情緒或行為賦予最大范疇的定義。在實際生活中,絕大多數(shù)的家長都習慣把孩子的消極表現(xiàn)最大化,積極表現(xiàn)卻最小化。比如:當你夸獎某個滿頭大汗在拍球的孩子:“喲,你家孩子很愛運動么?!”往往這時家長就會自謙:“哪里呀,他就只愛拍個皮球而已,平時讓他多走幾步路都懶得走,游泳也不肯學,跆拳道也不肯學……”而正確的“打開方式”是:在別人夸孩子球拍得好時,家長自豪地說:“是的,咱家孩子愛運動!”然后對孩子說:“哪天你高興了,爸再帶你游泳去!”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