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雪峰:農(nóng)村家庭代際關系的變遷——從“操心”說起
發(fā)布時間:2020-06-13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在河南汝南縣農(nóng)村調查,常聽到農(nóng)民講“操心”一詞。所謂“操心”,就是父母要盡到撫育子女的責任,撫育子女的責任大致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將子女養(yǎng)大成人,二是為子女完成婚嫁,尤其是幫兒子娶到媳婦。因為計劃生育造成農(nóng)村性別比例的失衡和年輕女孩大量進城,農(nóng)村青年談婚論嫁幾乎不太可能僅憑一己之力。因此,在汝南農(nóng)村,父母為子女的操心,主要就變成了為兒子娶媳婦準備基礎條件,并最終讓兒子娶妻生子。在汝南農(nóng)村,以及我們調查過的其他農(nóng)村如安徽、遼寧、湖南、山西農(nóng)村,要為兒子娶回媳婦,必須先建一棟象樣的新房子,否則,根本就不會有人來給自己的兒子提親。因此,父母為兒子操心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汝南農(nóng)村,農(nóng)民計算了一下,生一個兒子至少要花10萬元才能完成“操心”的任務。要是生了兩個兒子就得花20萬元。20萬元對于一對普通的農(nóng)民夫婦,實在是難以積攢起來的天文數(shù)字的任務,也因此,“生兩個兒子哭一場”成為汝南農(nóng)村的俗語,也是真實寫照。
因為農(nóng)村婚姻市場上男青年的弱勢地位,未來的媳婦就會在被娶回來之前,與愿意“操心”的公公婆婆談條件。比如最基本的是有一棟象樣的房子,比如嫁過來后即與父母分家,分家時不能帶債務(但要分債權),婚禮要達到什么檔次,三大件必須齊備,“三金”及其他要求必須滿足,等等。甚至未來的媳婦與兒子合伙向父母提出要求,從而為即將建立的小家庭打下物質基礎。
因為中國農(nóng)村經(jīng)濟狀況基本處于“溫飽有余、小康不足”的階段,父母為兒子建房娶媳婦,就要花費一生積蓄。兒子結婚后,父母一般只能住在舊房子中,手中沒有可用積蓄,而且要背一身債務。如果父母還年輕,還有勞動能力,父母就要在喪失勞動能力之前拼命勞作,一為還債,二是積攢養(yǎng)老所需。盡管如此,在農(nóng)村調查那些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人的處境仍然很是不好,一般情況下,子女按時足額給老年人生活費就算孝順,日常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大都談不上。有老人哭訴說,人老了想要日子過得好一點,是不可能的事情。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喊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孤苦例子,實在是太多太常見了。相反倒是那些無兒無女的“五保戶”因為有國家和集體的照顧,日子過得還不錯。那些只生了兩個女兒的家庭,因為不必花錢“操心”,經(jīng)濟條件也不錯,這些“雙女戶”就成為生了多個兒子的父母所羨慕的對象。
問題是,為什么父母要為兒子“操心”,為什么非得為兒子“建房、娶媳婦”,非要抱孫子。汝南農(nóng)民說,作為父母,若沒有完成操心的任務——就是沒有為兒子建房娶媳婦,就會吃不香,睡不著,就會覺得沒有完成人生任務,就會死不瞑目。而操完了心,自己就完成了人生任務,就死而無憾了。相關地,在汝南農(nóng)村,衡量一個人是否老人的標準是子女是否都已成家,衡量一個喪事是喜喪還是悲喪的標準是其子女是否已經(jīng)成家。子女都已經(jīng)成家了,即使去逝時的年齡不是很大,但去逝時畢竟已無牽掛,也就可以安心去死,也就可以算作喜喪了。
顯然,父母為子女“操心”是在完成自己的文化義務,是依據(jù)地方上所有人一直以來所習慣的因此不被問為什么、也不會深入反思的共識在行動。雖然有汝南農(nóng)民說,“聽說江浙農(nóng)村父母只養(yǎng)子女到18歲就不管了”,但畢竟那是聽說且那是遙遠的江浙農(nóng)村的事情,而在汝南農(nóng)村,一個人竟然不按其地方性共識盡“操心”的文化義務,那他還是人嗎?還算父母嗎?還配受人尊敬嗎?總之一句話,父母為子女操心,是不用考慮原因的,是不能計算成本的,甚至是不需要回報的。汝南一個婦女說,即使我兒子將來對我不好,畢竟也是我的兒子,又不是好了別人!也就是說,為子女操心也是為自己操心,為骨肉親情操心,為子女好,讓子女好,比讓自己好更為重要。
這種文化義務和骨肉親情還有更多讓父母“操心”的理由,比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子女結婚了才能傳宗接代,比如兒孫繞膝,孫子孫女所帶來的天倫之樂令人陶醉,比如為兒子舉辦體面的婚禮所帶來的面子也很讓人滿足。等等。
不過,一旦子女尤其是媳婦開始為小家庭的未來作打算,一旦媳婦借自己在農(nóng)村婚姻市場上的優(yōu)勢地位來提婚嫁條件,一旦媳婦與兒子合謀來算計父母,且子女往往愿意只承擔很少的義務卻要求很大的權利時,承擔著幾千年來文化義務的操心的父母們還是會多少感覺到其中的怪異之處。他們盡了一生的全力來為子女操心,而子女卻在他們年老時僅僅按五保戶的標準“每年600斤麥子,每月20元零花錢”來支付生活費,子女住在漂亮寬敞的樓房而自己卻住在低矮潮濕的舊房,自己對子女滿懷關愛而子女卻覺得老年人涕眼橫流太臟,尤其是農(nóng)村到處都出現(xiàn)子女虐待父母,“老年人沒有正常死亡的”時候,父母們就不只是感覺到了代際之間的剝削關系,而且他們必須要反思這種剝削關系,要為自己的將來留上一手,要在為子女“操心”的同時,也為自己的未來作些打算。
當父母不擔心子女未來會對自己不好,父母認為子女與自己是一家人,是一體的,是自己的骨肉時,父母為子女的“操心”就是盡全力地操心,能操多少心就操多少心。一個家庭中,父母子女齊努力,就沒有什么困難的事情不能做成。但是,一旦父母認識到了子女有子女的考慮,自己還要為自己考慮,則“操心”的文化義務就有了第一次的動搖。這時候的問題是,有了各自打算的父母子女齊努力就不大可能了,家庭內部的信任和預期就出現(xiàn)問題了。這反過來又會加劇子女婚后的代際不信任。
家庭內部的信任裂痕,使得“江浙農(nóng)村父母只養(yǎng)子女到18歲就不管了”,更具合理性,也更有吸引力,“雙女戶”對農(nóng)民的吸引力就更大,“生兩個兒子哭一場”就會哭得更為傷心。最終,父母為子女操心的責任,就可能逐步取消了其中為兒子“建房娶媳婦”的部分,而是有能力就幫,無能力則不幫。農(nóng)村的代際關系因為父母“操心”內容的這種變化,而終于又恢復了代際關系的平衡。
不過,這次恢復過來的農(nóng)村家庭代際關系平衡,已經(jīng)與傳統(tǒng)中國農(nóng)村家庭中的代際關系平衡,有了諸多不同的內容和意義。傳統(tǒng)社會中,家庭代際關系是以父子關系為主軸的,這種家庭關系中,父慈子孝,尊老愛幼,關系和睦,在父子軸的關系中,婆婆權威高于媳婦,但多年的媳婦熬成婆,所有媳婦都可能通過等待而熬到家庭長者尊者的位置。這樣的家庭代際關系通過一個滯后效應,做到了代際之間關系的平衡,且這個過程中,家庭內部的親情倫理不成問題,親密關系不成問題。這是一種有著濃厚骨肉親情內涵的家庭代際平衡,是代際之間相互奉獻犧牲基礎上的代際平衡,是父母為子女全力操心,子女孝敬父母基礎上的平衡。是一種反哺基礎上平衡。
而在父母對子女的“操心”不再時所形成的家庭代際關系平衡中,父母與已婚子女大多已經(jīng)分成兩家,父母與子女各有自己的考慮,也不會為對方全部地付出,這種代際關系平衡是以夫妻關系為主軸基礎上的平衡,因此,在這個代際平衡關系中,已經(jīng)有了兩個重心,在代際之間已經(jīng)有了更多理性計算的成份。骨肉親情自然是存在的,但父母與子女之間都不再以對方作為全部,相互之間的預期也不再以一生作為代價。也就是說,這種新型的代際關系平衡是建立在相對理性、有限、有距離及較少相互期待從而較少相互奉獻基礎上的代際平衡,這是一種類似“接力”的平衡。
農(nóng)村家庭中代際關系的這種變動正在快速地進行當中,雖然現(xiàn)在農(nóng)村的父母仍然在無私地全力地為子女“操心”,為兒子“建房娶媳婦”。在不久的將來,按照數(shù)千年文化習慣去盡“操心”義務的農(nóng)村父母必將變得罕見,新型的但未必是好的代際關系正隱隱出現(xiàn)在地平線上。
這將是一個重大的需要密切關注及積極應對的變動。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