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清明春事好
發(fā)布時間:2018-06-24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清明節(jié)又稱踏青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之一。清明最初只是一個節(jié)氣的名稱,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清明時期,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氣溫回暖,天清氣明,萬物復蘇,是開始農作耕種、踏青活動的大好時機。而清明這一原本敦促人們勞作農忙的節(jié)氣,是怎么演化成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的呢?原來,清明與寒食節(jié)的日期接近。唐宋以來,人們漸漸將二者合并慶祝。清明也就逐漸承襲了寒食節(jié)祭奠先祖的風俗。寒食節(jié)也叫禁煙節(jié),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距清明一天或兩天。每到這個節(jié)日,人們要禁火,只能吃冷食。
寒食節(jié)的來歷,傳說與春秋時期晉國名臣介子推有關。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迫害而逃亡。在重耳饑餓之時,介子推割肉救了他。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并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晉文公即位之后對追隨的臣下進行賞賜,卻忘記了介子推。而介子推并不介懷,帶著老母親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又礙于綿山山險林深,便下令三面火燒綿山,想逼出介子推。大火燒了三天,都沒見到介子推的身影;鹣ê螅藗儾虐l(fā)現(xiàn)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悲痛萬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
從歷史實際來看,寒食節(jié)禁火冷食的習俗來源于中國古人的“改火”習俗。在原始社會,先民們鉆木取火,應不同季節(jié)選取不同的樹種來取火;鸱N來之不易。因此,古人家家都要祀火,而所祀之火每年都要止熄一次,然后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案幕稹睍r,古人也會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寒食節(jié)冷食祭祖的習俗由此而來。
寒食節(jié)是祭祖掃墓的日子,在古代是一個很隆重的節(jié)日,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都非常重視。由于寒食節(jié)和清明時間非常接近,人們經常將掃墓祭祖延至清明進行。唐朝初期規(guī)定:寒食、清明放假四天,后改為七天,以便人們歸鄉(xiāng)掃墓。到了宋代,寒食、清明依舊放假七天。兩個節(jié)日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春季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就是如今的清明節(jié)。在清明節(jié),人們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如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拔河、蹴鞠、打馬球、射柳、斗雞、插柳、戴柳、植樹、品新茶等活動。
古人在寒食、清明掃墓時通常不設香火,只將紙錢掛在墳塋旁的樹上,或用石塊、土塊壓在墳邊,同時要整修墳墓,清除雜草。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生動地描寫了古人掃墓的情形:“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在古代,寒食節(jié)因為要禁煙火,所以有吃冷食的習俗。人們根據所處地域的特點,制作出各具特色的適合冷食的食品。早期,人們會在寒食節(jié)吃大麥粥。在寒食之前,人們先將大麥磨成麥漿,煮熟,再拌入搗碎的杏仁,冷卻后切成塊。到寒食節(jié)這一天,在上面澆上飴糖就可以直接冷食了。清明節(jié)取代寒食節(jié)后,冷食的習俗也沿襲了下來。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的人們都習慣清明節(jié)吃馓子。馓子古時叫“寒具”,是一種油炸食品。馓子的做法是將面粉加水和勻,搓成細條,扭成環(huán)狀,下入油鍋炸熟即可。因為是油炸食品,適合冷食,易于存放,且味道香脆,深受人們的喜愛。據說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就很喜歡吃馓子,并為此寫下了《戲詠馓子贈鄰嫗》:“織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匾佳人纏臂金!爆F(xiàn)在人們常吃的馓子南北有別:北方馓子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為主料。
在山西、陜西的一些地區(qū),清明節(jié)有食用子推饃、子推蒸餅的習俗。子推饃和子推蒸餅都是因紀念介子推而得名。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于古代武將的頭盔,里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用面捏成的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等不同形狀的小饃。在食用子推饃的時候也是有講究的,圓形的是專給男人吃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女子則吃“抓髻饃”,孩子們則吃不同造型的面花。人們還會將各種小面花穿成串,吊在窯洞頂上,或者掛到窗框旁邊——既可讓孩子們慢慢享用,又別致漂亮。
子推蒸餅簡稱蒸餅,用面粉發(fā)酵后,搟成薄餅,放入豬板油、蔥花、鹽、花椒粉等,卷成長條狀,再盤成厚的圓餅,用搟面杖輕輕搟壓幾下,醒一會兒,再上籠蒸熟即可。
江南一帶有清明時節(jié)吃青團的風俗習慣。用青艾葉或漿麥草搗爛取汁,與糯米粉和勻,包上豆沙或蓮蓉,制成團坯,上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在表面涂上芝麻油,即成青團。青團顏色油綠,吃起來甜而不膩,帶有淡淡的青草香氣,深受人們喜愛。
浙江省還有清明吃艾餃的習俗。艾餃是用艾葉和米粉做皮,包入白糖芝麻餡蒸制而成,顏色翠綠、氣味清香,是清明節(jié)的傳統(tǒng)食品。具體的做法是將鮮艾葉用堿水煮爛,撈入冷水過涼,加入糯米粉和少量堿水攪勻;另取等量的粳米粉,用沸水邊沖邊攪勻成糊狀,與和好的糯米粉混合,揉勻,分成劑子,包入白糖和芝麻,捏成海燕形狀,上籠蒸熟即可。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