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訴調對接糾紛解決機制的制度構建
發(fā)布時間:2018-06-26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摘要 當前,我國民事糾紛調解機制尚不完善,為司法部門造成了較大的工作壓力,對此,應當對我國訴調對接糾紛解決機制的制度進行科學、有效的構建。本文簡要闡述了訴調對接糾紛解決機制的含義,提出了訴調對接糾紛解決機制的主要模式,并有針對性的探討了訴調對接糾紛解決機制的體系構建與完善,旨在對我國訴調對接糾紛解決機制進行科學、合理的構建與完善,更好的解決法律問題,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 訴調對接 糾紛 民事訴訟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297
新時代背景下,經濟的發(fā)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也逐步促使人們的法律意識日趨強化。自江蘇南通對大調解機制做出首創(chuàng),隨后在我國其他各個省市及地區(qū),以此次大調解機制為基礎,通過不斷的研究與創(chuàng)新,并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出眾多全新模式的訴調對接糾紛解決機制。這一民事訴訟法律中的因地制宜與創(chuàng)新,不僅能夠使民法更加符合當?shù)匦问剑能夠在符合立法的大前提下,解決民事糾紛,進而為社會和諧做出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我國在人大常委會上,對《民事訴訟法》進行了修改,其中提出:“適宜調解原則與調解協(xié)議的確認”等內容,此類內容的修改與增加,使得訴調對接機制得到了進一步的規(guī)范與完善,這也會對我國多元糾紛機制的建立,做出相應的推動。因此,對于“我國訴調對接糾紛解決機制的制度構建”研究,就具有極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一、訴調對接糾紛解決機制的含義
新形勢下,為使糾紛、矛盾、爭議等得到更為合理、有效的解決,由各省市地區(qū)的司法部門為主導、由眾多部門參與和協(xié)作,結合各地區(qū)的實際情況,所形成的一種多元化糾紛解決理念和方式,即訴調對接。其中,“訴”代表訴訟、審判,“調”代表調解,且此處的調解多指訴前調解和訴訟之外的調解。由此可知,所謂的訴調對接,實際上是訴訟與否間的對接。再由此推出訴調對接糾紛解決機制的含義為:通過訴前調解和訴訟外調解有效達成調解協(xié)議,且經過雙方當事人同意,并經由司法確認后,具備強制執(zhí)行力的一種糾紛解決制度。
二、訴調對接糾紛解決機制所涵蓋的模式
。ㄒ唬┐笳{解模式
我國訴調對接糾紛解決機制的建立,主要是來自于南通大調解機制的建立。自2003年起,南通市便先后建立起眾多矛盾糾紛調處中心,此種調解機構的建立,不僅將各類調解機構做到了有機的整合,更使調處方法和手段得到了統(tǒng)一。既方便了人民群眾,又減輕了司法部門的工作壓力?梢哉f,此種大調解模式的建立,為糾紛調解工作的發(fā)展,做出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ǘ┱{解室模式
調解室模式的興起,是福州市司法機關共同努力的結果。此種模式的調解方式,主要針對訴前調解和委托調解。且此種調解室模式,是由立案機構進行糾紛的初審,若案件處于可調解階段,則征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后,進入調解模式。調解成功,則要相司法部門提出確認申請;調解失敗,則要進一步移交法院,進行立案處理。當案件進入訴訟階段,調解室也可接收法院委托,對糾紛雙方進行調解。調解成功,則做出司法確認,調解失敗,則可再次交由法院進入審理程序。
。ㄈ┱{解員模式
2006年,浙江省慈溪市司法部門創(chuàng)立出調解員制度與調解模式。此種調解制度是依靠司法機關在人民調解委員會或調解機構中,聘用特邀調解員,當案件受理后,根據對案件的審查情況,判斷是否符合由調解員進行訴前調解的原則,若案件性質適宜,則要經雙方當事人同意,并填寫調解登記表后,再由人民調解員進行糾紛或爭議的調解。此調解期限限定為30天,若調解成功,則做出司法確認,若調解失敗,則再次交由法院進行案件的審理程序。
三、訴調對接機制體系的構建和完善
。ㄒ唬┰V調對接機制體系的構建
首先,是調審分離制度的建立。調解分離制度,即是將融為一體的調解與審判兩者的過程,進行有效的分離。并且,在民事訴訟中,將法院調解做有效的剝離。此時的訴調對接機制,不但能夠與審判相獨立,更能達到對訴訟進行預防的作用。同時,此種糾紛調解分離的制度,還能夠進一步使調解和審判的程序得到充分的純化。而作為糾紛解決機制,會由于所對應的系統(tǒng)不同而做出明確的區(qū)分。同是對糾紛進行調解,但處于不同程序的機構和操作人員則要同樣做出區(qū)分,以此來促使調審分離制度在建立上的嚴格化。如若對法院中所涉及到的機構進行設計,首要是對調解庭的設計與建立。其中,調解庭中設立法官的基本工作職能為:一方面,是糾紛調解工作的獨立開展;另一方面,是對社會中所設立的調解機構,進行調解工作的必要協(xié)助,有時更需要對指導思想與意見進行明確的指導。此種工作職能將區(qū)別于審判庭中法官的審判職能。這也充分說明,將審判與調解進行分離后,法院中各個職能機構能夠明確自身職責,并各司其職,使“以判壓調”的現(xiàn)象得以消除。其次,是訴前強制調解制度的建立。對于訴前強制調解制度而言,其是—種在法院中進行附設的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即ADP0,其既不隸屬于審判行使方式,又不是法院解決糾紛的主要形式,而是作為調解前置,通過調解委員會的幫助,進行自主操作的調解機制。此種方式是法院進行實體審理程序前,所需要進行的必經程序。且此種調解程序的應用,也是逐漸增強先行調解的作用和意義。現(xiàn)階段,此種調解前置程序,可通過法院內部或委托的外部調解機構來完成,而調解機構則要在審判程序之前,對所出現(xiàn)的爭議與糾紛進行調停工作,若能夠促成和解,則無需進行審理程序。可以說,此種訴前強制調節(jié)制度的有效設立,不僅能夠減少相應的法律程序,減輕審理壓力,其更能加速糾紛調解趨于明確化及合理化,且收效顯著。
。ǘ┙∪V調對接機制的有效措施
1.糾紛調解案件在范圍上的明確:
在進行糾紛案件調解前,應當對符合且滿足訴前調解案件的范圍,做明確的規(guī)定。首先,對調解前置案件適用范圍,可通過《簡易程序對民事案件審理的規(guī)定》中的多種方式予以限定。其次,還可通過排除方式來確定需要進行調解前置的范圍。例如:我國民事法中將需要進行調解的案件劃分為調解前置案件和非調解前置案件,以此便可清晰的限定出調解前置案件的范圍。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