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具溫情的底層書寫
發(fā)布時間:2018-06-28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摘 要:葛亮的中篇小說《阿霞》敘寫一家飯店里的尋常小事,刻畫了兩個截然相反的底層人物形象。相較于前輩作家對窮苦物質(zhì)生活的極力描畫,他更關(guān)注底層人物幽微的情感心理。作為“70后”作家,葛亮通過主人公毛果建立起一個“自我”,將時代標識、公共社群與個人體驗相熔鑄,定格下千禧年的噪郁感。精妙的敘事藝術(shù)和細膩的人情摹畫使他的底層書寫別具溫情,形成了獨特的美學風格。
關(guān)鍵詞:《阿霞》 底層書寫 敘事藝術(shù) 時代標識
2010年,葛亮憑借中篇小說《阿霞》入圍茅盾文學獎與魯迅文學獎。通過對三五勞動人民的敘寫,葛亮勾勒出底層的眾生世相與時代的獨特面影。作為“中生代”作家,葛亮的底層書寫顯現(xiàn)出與前輩迥異的風格。無論是賈平凹、孫惠芬、劉慶邦等北方作家,抑或是方方、池莉、劉醒龍等“文學鄂軍”,都對貧乏的物質(zhì)生活進行寫實描寫,關(guān)注生存層面的同時揭露社會問題。而葛亮則洞悉底層人物幽微的情感心理,凸顯了他們的欲望和尊嚴。《阿霞》的創(chuàng)作固然基于對現(xiàn)實的反思,卻并非直接揭示苦難,而是將時代標識、公共社群與個人體驗相熔鑄,從而漫漶出情感的力量。作品的這一特征反映了作者對純美意境的維護,亦以“留白”的方式透露出時代的訊息,形成了獨特的美學風格。
一
眾人眼中,阿霞無疑是異類。就像小說中說的,“這原本是個很世俗的群體,阿霞的旁逸斜出,似乎為它增加了一些考驗的力度”{1}。說她“缺根筋”,并非僅是象征性的,而是有所指。相比于熟諳游戲規(guī)則的老江湖們,她的“不識相”常常遭來橫禍,令人哭笑不得。但阿霞身上也沉淀著常人所向往的東西,正如作者所言“大約人生的悲喜,也不會有大開大闔的面目。生活的強大與薄弱處,皆有了人之常情作底,人于是學會不奢望,只保留了本能的執(zhí)著”{2},阿霞的思維和行事風格是直接、明確的,少了彎彎繞繞、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更接近于人的本性。所以她既是“異類”的存在,卻又是眾人小心翼翼呵護的對象。安姐把撬開的核桃給阿霞吃,小李每天給她留咸菜,毛果“突然間地很想對她好”,凡此種種,固然出自同情與善良,但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都向往像阿霞一樣“木訥,無城府和缺世故”{3}。阿霞身上,帶著南京式的顢頇。她仗義執(zhí)言,大快人心,雖然破口大罵時使用的都是最粗俗、最不堪入耳的詞,但它們反映的,正是“正!比吮簧鐣伤鶋阂值臎_動。而這樣的性格頻頻出現(xiàn)在葛亮的作品中,也表露出他對生活獨特的情結(jié)與認知。葛亮認為,這種魯直的個性是延宕的歷史在大眾身上的投射,他在《朱雀》的創(chuàng)作談中寫道:“的確,南京人是不大會投機的,說好聽些,是以不變應(yīng)萬變。南京人對于時局的態(tài)度,多半是順勢而為。大勢所趨或是大勢已去,并非他們考慮的范疇。因為沒什么心眼兒和計算,與世少爭,所以又漸漸有了沖淡平和的作風!眥4}諸如此類評價固然是一種理想主義的美化,但“平和沖淡”的處世哲學也使人物塑造更加雍容、飽滿,具有與眾不同的標識性。
與阿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她的弟弟—— 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韓少功一針見血地指出:“葛亮對阿霞弟弟的描寫,表面上漫不經(jīng)心,實際上卻有一股狠勁,處處點穴,只用寥寥數(shù)筆,就把一個被現(xiàn)代教育毒害頗深的小資人士,一個充滿欲望和野心的當代版于連,刻畫得入木三分!眥5}較之阿霞的瘋瘋癲癲,不知世事,弟弟顯然精明伶俐、投機鉆營,但阿霞展現(xiàn)的是生命的明亮與溫暖,而弟弟則一覽無余地暴露了人性的冷漠與晦暗。在兩類人物的對比中,阿霞的“失心瘋”更增添了值得玩味的意蘊。相較于莎士比亞、塞萬提斯作品中的“瘋癲”的元素,阿霞這一人物的塑造則帶有更多的現(xiàn)代內(nèi)涵。正如福柯所說:“在我們這個時代,瘋癲體驗在一種冷靜的知識中保持了沉默。這種知識對瘋癲已了如指掌,因而視若無睹!眥6}《阿霞》中大半的篇幅都在討論關(guān)于融合與歸屬的問題,而葛亮總能極其敏銳地捕捉到小群體內(nèi)部氣氛的微妙變化,因而環(huán)境里的每一絲“風吹草動”都烙印了人的情感和精神狀態(tài)。這樣一來,飯店成為一個透明的、寧靜的結(jié)構(gòu),它似乎從廣袤的社會中被剝離,但事實上,其中的每一絲纖塵都映照著溫潤的人性、紛繁的世相,從而有了被讀者觀照、詮解的可能。飯店里時刻發(fā)生著個體間的互動,也就充滿著不同力量關(guān)系的碰撞。而葛亮正是將這個場域的原生狀態(tài)以節(jié)制的敘事方式呈現(xiàn)出來,漫漶其間的,是讀者仿佛觸手可感的人情冷暖和世事炎涼。韓少功曾指出“作者對價值判斷十分謹慎和節(jié)制,或者他在自己收獲的各種感覺信號面前常常不免兩難”,因為“它們(指感覺)總是多義的、開放的、超越的、引而不發(fā)的”{7}是極為恰切的。
二
短短數(shù)萬字里,阿霞的故事講得不疾不徐、活靈活現(xiàn),作者敘事之功力可見于此。阿霞的“事跡”如果按照自然時間狀態(tài)排列——陳師傅致殘后托付,阿霞在店里頻生事端,離店后嫁到江邊的小村莊,充其量也不過是街頭巷尾、茶余酒后的尋常談資。不過,一旦有了毛果的介入,就變得妙趣橫生了。換言之,毛果的出現(xiàn)不僅為敘事建立了全新的視點和坐標系,更意味著“自我”形象的介入。從文化抑或階層的歸屬上看,毛果完全是以外來者的身份闖入這個群體的。群體里發(fā)生的點滴小事,于工友們幾乎是不自知亦不加以觀照的。但青年毛果卻在小心翼翼地觸碰和試探著陌生的環(huán)境,其間的全部意義于他而言都是新鮮的,是等待探尋并豁然敞開的。由此,毛果使這些每分每秒都從指縫中溜走的瑣事顯現(xiàn)出它們的意義,這在文本中有兩點體現(xiàn),一是敘事的層次,二是情感的轉(zhuǎn)變。
《阿霞》中的敘事不是按同一的層次和速率進行的,而是亦張亦弛,時疾時徐,有意地營造出參差不齊的錯落感。但這種層次感既非后現(xiàn)代主義刻意的斷裂,亦非意識流小說不知所云的絮語,隨著毛果的“發(fā)現(xiàn)”視角,我們仿佛是在傍觀而非閱讀。像《百年孤獨》的開頭一樣,葛亮在每一事件的拼貼和銜接中做了敘事時間上的精巧安排,事件的轉(zhuǎn)換總是跳脫原思路,在較短的篇幅內(nèi)營造出時過境遷、斗轉(zhuǎn)參橫的恍惚感!敖酉聛,發(fā)生了一件事,這件事原本是可以不發(fā)生的”,“后來姚伯伯和爸爸談起我打工的那幾個月,說是店里的多事之秋”,時間上有意地回轉(zhuǎn)、層疊,也將其間的種種感懷流露盡致。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