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蓮和頤和園
發(fā)布時間:2018-07-05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五月的清晨,當?shù)谝豢|陽光剛剛拂過飄搖的柳枝時,張曉蓮就已經(jīng)來到頤和園尋找她心中的景色了。盡管在北京頤和園工作了幾十年,但張曉蓮卻從未想過用相機記錄下這個北京攝影愛好者心中的拍攝勝地,工作的時候,只是拿著小卡片機、用P擋隨意“瞎拍”過一些。直到退休后,頤和園官方微信號“頤和園微覽”正式上線,和她約照片,為了不讓面向公眾的這些照片顯得不專業(yè),張曉蓮買了一套單反相機,正式走上了攝影之路。
頤和園里每天都有扛著“長槍短炮”、追光逐影的愛好者,遇到好天氣,從中午11點開始,就有人在東堤一線占機位、等著拍攝被夕陽映紅的十七孔橋。日落的時候,東堤上一字排開的攝影師陣仗,蔚為壯觀。
最初,張曉蓮也是這個隊伍中的一員,每天跟著拍攝大軍追逐日出日落。這樣的拍攝無疑能帶來極大的快樂,但卻并不能帶來與眾不同的作品。在拍攝中帶著對各種現(xiàn)象的思考,張曉蓮意識到自己同頤和園拍攝大軍相比,有著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這里是自己工作過的地方,每一個景點的故事,每一座建筑的位置,每一寸光影的挪移,早已潛移默化地烙刻在心中。和外來的拍攝者相比,自己對頤和園的了解和熟悉,能幫她拍到別人眼中陌生的頤和園。陌生感也并不是用耀眼的東西去抓人眼球,而應該是有內涵、有歷史感的東西。于是,厚厚的《頤和園志》就成了她拍攝的指導資料,按照上面的記載,一個景點、一個景點地去拍。
當手里的片子多起來時,“曉蓮說”這個個人微信公眾號就應運而生了——尋光、覓影、云、窗、雨、雪……一年的時間,做了30余期,張曉蓮自己編輯的這每一個主題里,都詳細地記錄下頤和園里每天發(fā)生的變化。這些影像,給人帶來陌生和驚喜,但也有讀者表示擔心:每期一個專題,會不會很快就把存貨用完?張曉蓮并不擔心,她說自己腦子里還有很多很多個主題可以做,更何況她每天還在拍攝新的片子。
在她的個人公眾號里,有不少愛好者留言,請教她怎么能拍到這些精彩的畫面。她說:我仔細思考過這些問題,雖然遇到特殊的光影、奇特的云朵,我仍然會趕快跑去拍攝,但這不應該是常態(tài),我要做的應該是事先在內心有了一個自己想要的畫面,然后再去頤和園的每一個角落里尋找。
知道自己想要拍什么是最重要的,而了解、熟悉拍攝對象,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前提。
大戲臺后身的老槐樹,鳳凰墩亭子尖上的落日,后溪河上的倒影……每一個轉瞬即逝的精彩畫面,無不是經(jīng)過三四次踩點、觀察才能捕捉到的。
所以,當大家還在為東堤上擠不到一個好的拍攝位置而懊惱時,張曉蓮已經(jīng)在清晏舫(俗稱石舫)拍到了一個有趣的畫面,而她來到清晏舫時,那里只有寥寥幾位游客拿著手機在自拍。
在大風光、大制作的當下時,張曉蓮拍的頤和園,并不能給人震撼之感,但在她的堅持、堅守和思考中獲得的這些畫面,卻很傳統(tǒng)、很溫馨,讓一個概念化的皇家范兒頤和園變得更豐富、更鮮活,更具情趣和活力。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