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改革的現狀與前瞻
發(fā)布時間:2019-08-08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編者的話:
學術是一個不斷累進的過程!罢Z文教育論著評析”專欄選取近年在語文教育研究諸領域有創(chuàng)新價值的代表性論文、論著,放置在語文教育研究發(fā)展歷史和當前語文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予以評析。評析跟論文、論著構成對話關系,目的是傳播語文教育研究已取得的成果,構筑語文教育研究的學術平臺。
主持人簡介:王榮生,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博士,上海師范大學學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語文科課程論基礎》、《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語文教學內容”重構》、《聽王榮生教授評課》等,主編有《語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新課程教例與教案研究叢書》等叢書。
。ㄒ唬
【評議論文】李海林《評當前語文課程改革的非理性傾向》,原載《中學語文教學》2006年第2期。
【原文提要】當前語文課程改革逐步呈現出一種非理性傾向,主要體現為四個方面:對語文本體論問題的有意閃避;語文課程論立場的模糊和知識創(chuàng)新的缺失;語言觀的陳舊因襲;孤軍深入式的運作模式。這種非理性傾向已經給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帶來了一些后果,我們應該堅決加以糾正,讓語文課程改革走在理性的大道上。
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已經開展五年了。五年來,不管是課程理念還是課堂實踐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出現的問題也不可小視。新課改到底取得了哪些經驗,存在哪些問題,出現哪些困難,需要理論界和教學界的深入思考和及時總結。
李海林的長篇論文《評當前語文課程改革的非理性傾向》就是一個這樣的思考和總結。它從宏觀的視角對當前語文課程改革提出了學理性批評與深刻反省,指出問題并深入分析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啟迪意義。
在作者看來,當前的語文課程改革,是一次整體改革,是針對語文課程基本范式的改革。對于這樣一場全局性、范式層次上的改革,理性的高度介入,是改革成功的基本保障。但冷靜、客觀分析當前這場改革,卻分明感到理性的缺席。他細致分析了當前語文課程改革存在的四方面“非理性傾向”:
第一,課程改革的基礎是本體論,語文課程改革的前提是要直面回答“語文是什么”這一本體論問題,而當前語文課程改革卻對此有意閃避,回答“不清楚”“無實質意義”和“不具體”。在課標中,“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兩句表述只是從形式上“統一”了過去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爭,并沒有解決實質問題。這種本體論問題上的含混和有意閃避,導致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泛語文”和“反文本”傾向泛濫,沖擊著語文課之為語文課的那根底線。
第二,課程改革的實質在教學內容,語文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與重構,而當前語文課程改革課程論立場模糊,知識創(chuàng)新缺失,因而導致教學內容空洞、陳舊與虛無,教師們等米下鍋。從學科特點看,語文是人類文化存在和發(fā)展的一個“背景”,語文課的教學內容寄附于一般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中(例如數學、物理、政治、歷史等),因此,語文教學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要從一般文化活動中分離出教學內容。近百年語文教育史幾乎所有的論爭都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不清,本次語文課程改革也有意無意忽略了這一問題,沿襲了原有的知識體系和教學內容,結果架空了語文課程與教學,使語文泛化成綜合學科,在教學實踐中充斥著“垃圾知識”。
第三,語文課的主要矛盾是人與語言的關系,語言觀是構建語文課程的邏輯起點。而當前的語文課程教學改革則對現代語言學基本理論存在隔膜,沿襲的是舊有的建立在主客觀二元對立基礎上的反映論語言觀,把語言視作工具,把語言學習視作一個認識過程,把語言知識視作認識的主要成果。結果是換湯不換藥,最終走向“工具性”和“思想性”兩極對立的老路上,呈現為課堂教學中語言教育和人生教育的“兩張皮”。
第四,課程改革是一種社會行為、組織行為,社會的整體聯動和組織化行為的強力介入,是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保障。這里所謂社會和組織,包括國家和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教研機構和學校四個層級,它們在課程改革中應當各自承擔不同的責任。目前語文課程孤軍深入式的運作模式導致了改革的舉步維艱。就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來說,至少存在這些重要的制約因素,如學術界沒有為語文教育改革提供合用的學術支撐、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滯后、語文教材編寫的非組織行為、新課程教師培訓低效、教學研究機構和專業(yè)人員對學校和教師指導不力等等。
以上是我們對這篇文章的解讀。其中就具體觀點來說當然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但文章中呈現的問題意識確實十分可貴。平心而論,當前語文課程改革存在很多問題,這幾乎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但究竟存在哪些問題,這些問題的關系怎樣,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些問題產生,很少有人能作系統辨析。作者基于對語文教學的長期關注和研究,憑借自身深厚的理論積淀和縝密的思辨力,從語文課程改革的基礎(本體論)、實質(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邏輯起點(語言觀)和保障(社會整體聯動和組織化行為的強力介入)四個角度,把原來纏絞一起,模糊不清的許多問題分撥開來,集中化、條理化,一下子使問題凸顯、明晰。明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本文的價值就在于把當前語文課程教學改革中問題明確起來,清晰起來,引起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的設計者、領導者、研究者、實踐者關注,并不斷思考,一起來想辦法解決。應該說,任何一場改革都是在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前進的。
。ǘ
【評議論文】李海林《語文課程改革的進展、問題及前瞻》,原載《語文建設》2006年第3期。
【原文提要】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語文課程改革當前正處于高原期。它取得了一些成績,如在教學取向、教學觀念、師生關系、學習方式等方面都有了重要的進展;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是“課程內容”問題。語文課程改革的核心,應該是語文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的重新構建和調整,但人們對此認識不清。當務之“要”是強調語文知識的創(chuàng)新,通過知識創(chuàng)新構建新的課程內容、教材內容和教學內容,帶動改革全局,盡快推進到突破期。
語文課程改革目前走到了哪一步,取得了哪些成績,解決了哪些問題,語文課程改革出現了什么性質的問題,在什么地方走了岔路,造成了什么樣的后果,語文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是什么,當務之要是什么,一段時期內將呈現怎樣的發(fā)展態(tài)勢……這些都是關系語文課程改革全局的大問題,對之作出理性而審慎的回答不僅必要,而且顯得極為迫切。李海林《語文課程改革的進展、問題及前瞻》一文,以宏闊的視野、嚴密的思辨和冷靜的態(tài)度,對上述問題逐一作了比較詳細的回答。其中“前瞻”部分提到“突破口”是文章的精華之處,值得進一步闡發(fā)。
文章認為,對于語文課程改革來說,語文知識創(chuàng)新具有“居高臨下”的牽引和推動力的作用,是縮短“高原期”,推進到“突破期”的突破口。其理由分列如次:
1.語文知識創(chuàng)新是構建語文課程內容的前提,F在語文課程與教學最大的問題是“該教的沒有教,不該教的又教得太多”,原因就在于語文知識缺乏創(chuàng)新。
2.語文知識創(chuàng)新是編寫語文教材的前提,F在語文教材最大的問題是新瓶裝舊酒,課程內容沒有更新。
3.語文知識創(chuàng)新是語文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改革的依據。只有知識創(chuàng)新了,教學內容變了,教學方法的變革才有實際的意義。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