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的早期對外傳播_對外傳播
發(fā)布時間:2020-02-17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中國工農(nóng)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已遠去70年了,但這史詩般的壯舉,似不朽的豐碑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中。正如重走長征路的美國記者索爾茲伯里所說:“它過去是激動人心的,現(xiàn)在它仍會引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欽佩和激情!遍L征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雖有國民黨的嚴密封鎖,但它還是巧妙地被傳播出去,讓公眾了解真相,從而產(chǎn)生震撼世界的轟動效應。這與早期對外傳播長征的中外人士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在那段艱難歲月,長征的英雄業(yè)績最早是如何傳播到國外的呢?
誰最早把長征的事跡傳播出去
在那艱難的歲月,長征的英雄業(yè)績最早是如何被傳播到國外的呢?
在相當一段時間里,一般人多認為最早對外傳播長征的是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但是隨著歷史研究的深入,人們可以看出當時還有其他人為盡快將長征的真實情況對外傳播也做了各種努力。
1936年10月,紅軍長征勝利前后,早期向外界傳播紅軍長征業(yè)績的中外人士,按時間序列回顧是這樣的:
1935年10月,陳云赴莫斯科向共產(chǎn)國際匯報長征情況,后有人將其整理成《英勇的西征》,于1936年春在第三國際主辦的《共產(chǎn)國際》第1、2期合刊上發(fā)表。
1936年3月,陳云署名“廉臣”撰寫的《隨軍西行見聞錄》,首次在中共于巴黎出版的《全民月刊》雜志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后在巴黎的《救國時報》上連載。
1935年11月23日,中國記者范長江在《大公報》上發(fā)表通訊《毛澤東過甘入陜之經(jīng)過》。1936年5月出版《中國的西北角》通訊集。
1936年12月,英國傳教士勃沙特在英國出版《神靈之手》英文版,回憶本人親歷長征的故事。
1936年6月,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秘密訪問陜北紅軍,回北平后,撰寫了《毛澤東訪問記》,于11月14日、21日首次在上海英文《密勒氏評論報》上刊發(fā)。后成書《紅星照耀中國》(中譯名《西行漫記》)于1937年10月由英國戈蘭公司出版。
陳云與《隨軍西行見聞錄》
長征的早期,對外傳播長征信息的第一人應是杰出的革命家陳云。陳云1905年出生于江蘇青浦縣(今屬上海市),15歲到上海商務印書館當學徒,參加過上海罷工運動。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開始從事工人運動和黨務工作。1933年1月到瑞金。1934年10月中旬,由于當時“左”傾領導的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中國工農(nóng)紅軍被迫撤出江西中央蘇區(qū)――瑞金,開始戰(zhàn)略大轉移的長征。陳云當時作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任紅五軍團的中央代表,負責最艱難的后衛(wèi)任務。后改任中革軍委縱隊政治委員。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遵義召開。在會上,他聽了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等人對博古、李德錯誤路線的批評后,堅決支持毛澤東等人的正確主張。在絕大多數(shù)同志的努力下,會議取消了錯誤領導,增補毛澤東為常委,實際上確定了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這次具有偉大歷史轉折意義的會議,挽救了黨和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會后,中央常委決定由毛澤東、張聞天、陳云到各軍團干部會上傳達遵義會議決議。陳云同志為此撰寫了《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傳達提綱》,并在威信至鴨溪的路上向部隊作了傳達。直至1982年中央檔案館才找到這份珍貴的史料,經(jīng)辨認為陳云所寫。
1935年6月上旬,紅軍主力北上進入四川天全時,陳云受中央委派去上海恢復地下黨組織及與共產(chǎn)國際的聯(lián)絡。為此,派地下黨員護送化裝成商人的陳云,經(jīng)成都到重慶,乘船東下去上海。1935年8月5日(一說9月初),在宋慶齡的幫助下,陳云等人秘密從上海乘蘇聯(lián)貨船去海參崴。9月到達莫斯料。陳云參加中共駐共產(chǎn)國際代表團工作,出席共產(chǎn)國際的一些會議。而后,在1935年10月15日~22日,陳云向共產(chǎn)國際執(zhí)委會書記處會議詳細報告了中央紅軍向西北轉移及遵義會議的情況。使共產(chǎn)國際對中國長征前期失利原因、遵義會議的重大意義,尤其對新的中央特別是毛澤東的正確領導有了了解。但這次重要的報告,多年來沒有找到文獻記載。直到1996年,中國駐俄使館工作人員受中央文獻研究室的委托,在俄羅斯社會科學院遠東所的協(xié)助下,終于從俄羅斯國家檔案部門保存的有關共產(chǎn)國際檔案中,找到了1935年10月15日陳云當時匯報的俄文紀錄稿。此件的標題是《共產(chǎn)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書記處會議(1935年10月15日)史平同志的報告》!笆菲健笔钱斈觋愒圃谀箍频幕。
陳云向共產(chǎn)國際領導人匯報幾個月后,有人將他的匯報加以整理,并增加了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合的內容,冠以《英勇西征》之題,署名“史平”發(fā)表在共產(chǎn)國際的刊物上。
作者視角獨特,文字生動,讀來興致盎然,中間再輔以一些細節(jié)描寫和感受描述,更是增加了該書的感染力。敘述細膩、精彩,令人耳目一新。
而最早介紹親歷長征的紀實長文是《隨軍西行見聞錄》,署名“廉臣”。1936年3月,此文首次在中共在法國巴黎主辦的《全民月刊》雜志的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文章還注明“廿四年八月于滬濱”,即1935年8月寫于上海。后在《救國時報》上連載,是年7月又在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局出版了單行本,很快流行到國內。1937年8月5日,《救國時報》擬將《隨軍西行見聞錄》及連載的楊定華撰寫的《雪山草地行軍記》和《由甘肅到山西》這三篇有關介紹長征的文稿合集為《長征記》一書出版。
1955年5月,此文被收錄進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三年后再版。此文在海內外流傳甚廣,但此文初次發(fā)表后的近50年間,人們并不知曉作者的真實姓名。
范長江與《中國的西北角》
愛潑斯坦2004年9月寫了《永遠懷念長江同志》一文,他說:長江的西北之行發(fā)表不久,我記得大概是從斯諾那里先聽到這些文章。后來又看到其中譯成英文的幾篇。當斯諾發(fā)表《西行漫記》時,我心中便有這樣的一個念頭,長江的文章可能是使斯諾產(chǎn)生去了解和報道中國紅軍的愿望的原因之一。當然這不是唯一的原因。
范長江這位年輕記者的生活道路極其艱辛,且充滿著驚險和傳奇色彩。他出生于1909年,四川內江人,年輕時受大革命影響,參加反帝愛國運動。1933年下半年起,范長江正式開始為北平《晨報》、《世界日報》、天津《益世報》等撰寫新聞通訊。1934年,應邀為《大公報》撰稿。
1935年,在中國工農(nóng)紅軍進行長征中,年僅26歲的范長江,為了深入了解紅軍北上抗日對于整個中國政治動向的影響,他以天津《大公報》特約通訊員的身份,只身赴大西北進行實地考察和采訪。5月18日,范長江從上海乘船溯江西上,到成都。7月14日離開成都,踏上了西行之旅。他一路采訪,途經(jīng)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肅西固、岷縣等地,兩個月后到達蘭州。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門、西寧,向北到臨河、五原、包頭等地進行采訪。長江在采訪活動中,不畏艱險,穿過罕無人跡的原始森林,翻越空氣稀薄的雪山。
范長江的這次西部之行,歷時10個月,行程4000余里。他沿途寫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訊,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記載了紅軍長征的真實情況。他寫有關報道紅軍長征的文章《岷山南北剿匪軍事之現(xiàn)勢》,最早見諸《大公報》1935年9月13日、14日的版面上。另一篇更重要的通訊《毛澤東過甘入陜之經(jīng)過》,刊發(fā)于同年11月23日的《大公報》上。這些文章是他成(都)蘭(州)之行的一部分。通訊中披露的長征信息還比較片斷,但由于《大公報》為全國有影響的報紙,范長江發(fā)的是紀行連載通訊,更能滿足廣大讀者渴望了解紅軍長征北上情況的愿望,從而產(chǎn)生特殊的效果。這些通訊陸續(xù)發(fā)表于《大公報》后,在全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大公報》的發(fā)行數(shù)量陡增。不久,當這些通訊匯編為《中國的西北角》一書后,出現(xiàn)了讀者搶購潮,“未及一月,初版數(shù)千部已售罄,而續(xù)購者仍極踴躍!苯又鴶(shù)月內,此書又連出了7版,一時風行全國。
周恩來稱贊他的通訊說:“我們驚異你對我們行動的研究和分析!焙澴u他的通訊集《中國的西北角》和后來斯諾的《西行漫記》一樣,“是一部震撼全國的杰作!狈堕L江的《西北紀行》除了在《大公報》上連載外,據(jù)說,還在海外《救國時報》上刊發(fā)過。
1936年12月12日,爆發(fā)了震驚國內外的“西安事變”。范長江憑著一個新聞記者的敏銳嗅覺,預感到中國政局將發(fā)生重大變化。為弄清“西安事變”的真相,向全國、全世界報道這一事件,他毅然決定涉險去西安、延安等地進行采訪。
1937年2月14日,范長江由西安飛回上海;氐綀笊绾,他立即找到總經(jīng)理胡政之,要求次日發(fā)他關于西北的報道。胡政之權衡再三,答應了范長江的要求。次日,蔣介石主持召開了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討論“西安事變”后的局勢。會上他絕口不提在西安的經(jīng)歷。下午,《大公報》從上海運到南京,報紙在顯著位置登載了范長江連夜趕寫的文章――《動蕩中之西北大局》,該文像一枚炮彈,沖破了國民黨的新聞封鎖,轟動了朝野,人們爭相購閱。蔣介石看了范長江的文章,內容與自己上午所作的報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將正在南京的《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狠罵了一通,并命令此后嚴加檢查范長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報紙運到延安,毛澤東看了范長江的這篇文章后,非常高興,親筆致函范長江:“你的文章我們都看到了,深致謝意!寄上談話一份,祭黃陵文一紙,供參考,可能時祈為發(fā)布!
《大公報》從2月17日起,又連續(xù)刊登他的《寧夏進入記》等3萬多字的通訊。特別是相繼發(fā)表《陜北之行》,較詳細地記述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苦歷程,介紹了陜北根據(jù)地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袖,記述了陜北蘇區(qū)見聞,以及與毛澤東徹夜長談的全部內容,向人們介紹了紅軍長征的英雄業(yè)績和革命精神。
牧師勃沙特與《神靈之手》
在貴州東部峻嶺中,一支紅軍隊伍跋涉在崎嶇的山路上,一個高鼻子、灰眼睛的洋牧師艱難地跟隨行軍。此人就是英國傳教士勃沙特。他是70年前真正親歷長征的兩個西方人之一(另一個是顧問李德)。
勃沙特在1934年10月至1936年4月,隨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的時間長達560天,轉戰(zhàn)了貴州、四川、湖北、湖南、云南等5個省,行程達6000英里,成為紅軍長征途中一名奇特的外國人。他離開紅軍不久,寫出了一部傳奇紀實作品《神靈之手》。1936年11月,這部作品在英國倫敦出版發(fā)行,這是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紹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的外文著作,比埃德加•斯諾1937年出版的《紅星照耀中國》還早一年。
20世紀30年代,在貴州東部山區(qū),勃沙持在教堂與集鎮(zhèn)間勤于布道,傳播福音。勃沙特,全名魯?shù)婪?#8226;艾爾弗雷德•博斯哈德•比亞吉特(Rudolf Alfred Bosshardt Piaget),1897年生于瑞士,后隨父母移居英國。1923年秋,英國的教會派他前往中國,在貴州境內鎮(zhèn)遠、黃平、遵義一帶傳教。他為人謙和有禮,樂于助人,博學多才,并有高明的醫(yī)術。他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孔子“克己復禮”一言,為自己取了個中文名字叫薄復禮。
1934年秋,中國工農(nóng)紅軍被迫撤出江西中央蘇區(qū),開始長征。這年8月,作為長征先遣部隊的紅六軍團從江西遂川出發(fā),轉戰(zhàn)數(shù)千里,于9月底先行轉入貴州東部的施秉、黃平一帶。1934年10月1日,時任貴州鎮(zhèn)遠教堂牧師的勃沙特與妻子羅達一行,由鎮(zhèn)遠去黔西縣城的途中,在經(jīng)過城外一個小山坡時,正好與這支紅軍相遇。紅軍戰(zhàn)士初見這高鼻子、黃頭發(fā)的洋人,疑為“帝國間諜”予以捕押,送往軍部。他曾設法逃跑過,但被抓了回來,嚴加看管,失去行動自由。
在紅軍部隊里,他最先接觸、印象特別深刻的是蕭克軍團長。當時紅軍在轉戰(zhàn)中,只能靠極簡單的教科書上的地圖,行動十分困難。紅軍攻占黃平舊城時,在一個教堂里發(fā)現(xiàn)一張一平方米的貴州省地圖,如獲至寶,但上面是法文,誰也看不懂。于是有人想起了勃沙特。
有一天,勃沙特被肖克請去,幫助翻譯這張法文貴州地圖。勃沙特在蕭克的指點下,先把地圖上重要的山脈、村鎮(zhèn)、河流等中文名稱說出來,然后一一將其標記在地圖上。忙到深夜三更,兩人才把地圖譯完。
蕭克對勃沙特的友好合作十分滿意。
1936年春天,在云南東北的曲靖,紅六軍團與賀龍率領的紅二軍團會合組成紅二方面軍,就地稍事停留。4月12日,在紅軍將由云南北上川時,蕭克將軍親自向勃沙特宣布了釋放令。他對勃沙特說:“你是一個瑞士公民,瑞士不是帝國主義國家,沒有同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也沒有在中國設租界地,我們決定放你走!彼吲d極了,他期待的這一天終于來臨了,他認為這是神靈之援手。
就要離開紅軍部隊了,蕭克和紅軍保衛(wèi)部部長吳德峰為勃沙特餞行。那天大家不分等級就座,廚師們隨意上菜,無拘無束,氣氛非常輕松。蕭克將軍還專門為勃沙特做了一道拿手菜――粉蒸肉。
勃沙特1936年4月離開紅軍去了昆明,但他沒有把時間和精力花費在游玩上,而是著手整理自己在紅軍中的那段親身經(jīng)歷。在他人的協(xié)助下,很快整理出一本長達288頁的英文回憶錄。當紅二方面軍還在長征北上途中,1936年11月,勃沙特的回憶錄――《神靈之手》英文版(英文書名:The Restraining Hand)便由倫敦哈德爾―斯托頓公司出版發(fā)行,從而成為西方最早傳播紅軍長征情況的專著。
《神靈之手》出版后,頗受外國讀者關注和歡迎。1936年12月,該書在英國脫銷,接著又發(fā)行第二版和第三版。1937年初,該書被譯成法文,由瑞士艾莫爾出版社出版。
由于戰(zhàn)亂,《神靈之手》的英文打字稿被毀,書也未能繼續(xù)再版。直到1978年,勃沙特在出版商的一再邀約下,又重寫了這段經(jīng)歷,并定名為《指導的手》(The Guiding Hand)。英文本面世以后,該書又被譯成法文,書名為《導手》,由瑞士教會出版社出版。
1936年4月,他離開紅軍去昆明住了幾個月后,又回到貴州。不久他返回歐洲休養(yǎng)兩年多。1939年,勃沙特作為國際教會組織派往中國的傳教士,再次到貴州山區(qū)傳教,為當?shù)孛癖娍床『娃k學。盤縣解放初期,勃沙特還曾幫助救治過許多解放軍傷病員。1951年,勃沙特是最后一個離開貴州的西方傳教士。之后,他曾去臺灣繼續(xù)從事傳教活動。20世紀50年代初夫婦二人一起應召回英國。1966年退休,閑居英國曼徹斯特郊區(qū)。
1984年,美國記者哈里森•索爾茲伯里采訪蕭克將軍,蕭克拜托他幫助尋找勃沙特和他的書。后來,索爾茲伯里真的找到了《神靈之手》寄給蕭克將軍。
1984年,蕭克將軍出訪歐洲,四處打聽,但均無勃沙特的消息。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各方近兩年的努力,1985年中國駐外使館終于在英國曼徹斯特郊外卓爾敦國王路234號家中找到了已屆88歲高齡的老人,他非常高興,當即提筆回信,介紹自己的情況,并囑托專程來訪的中國朋友:你若與蕭克將軍通信,請轉達我熱忱的問候。
如今,這位老人已經(jīng)離開了人間,但他奇特的長征經(jīng)歷和對中國人民的情誼,永遠留在中國人民的心中。
斯諾與《紅星照耀中國》
長征不久,盡管有一些中外人士向外界傳播長征的信息,但較系統(tǒng)、較權威且在國際上影響最廣的傳播者則是美國進步記者埃德加•斯諾。
他于1936年6月秘密進入陜北,采訪中共主要領導人毛澤東及紅軍將領和指戰(zhàn)員,回來后寫成紅區(qū)紀行的經(jīng)典著作《紅星照耀中國》,于1937年春在英國出版,第二年,中國出版了譯名為《西行漫記》的中文版,使紅軍長征的英勇業(yè)績廣為傳播,震驚中外。正如海倫所說,此書“當時在中國像一道閃電,它喚醒了人民”。研究中美關系的一位美國學者邁克爾•沙勒說:第一個公布長征真相的西方人是與毛澤東談過話的年輕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他在《紅星照耀中國》里的經(jīng)典性敘述,至今仍是有關長征資料的一個重要來源。
中國工農(nóng)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大奇跡,而斯諾傳播長征也是富有傳奇色彩的經(jīng)歷。
在國民黨軍隊嚴密封鎖下,怎樣才能進入陜北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呢?斯諾首先想到了尊敬的孫(中山)夫人宋慶齡。于是他在1936年1月特地從北京趕到上海求助于宋慶齡。斯諾曾回憶說:“我請她幫助我以便到了紅區(qū)以后起碼作為一個中立者的待遇,而不是被當做間諜!
當時另一位年輕的美國朋友、醫(yī)生喬治•海德姆(即馬海德)也早向宋慶齡表示要去江西蘇區(qū)工作,但紅軍已北上,宋慶齡讓他等候時機。
宋慶齡此時正為發(fā)展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促進國共合作而努力。這年春,宋慶齡通過上海地下黨派王牧師(即董健吾)先去陜北瓦窯堡執(zhí)行緊急送信任務,轉呈毛主席。不久黨中央的復信又由王牧師帶回上海。宋慶齡得知回音后,很快為斯諾的旅行做出了安排。并通知喬治•海德姆也北去。
斯諾回憶:“通過她(孫夫人)的安排,我同北京的一位教授取得了聯(lián)系,這位教授給了我一封致毛澤東主席的介紹信,與此同時他還告訴我同西安的地下工作者接頭的辦法!睋(jù)有關史料證實,當時在華北局主持工作的劉少奇授權柯慶施用隱色墨水寫了一封給毛主席的介紹信,并由徐冰托人將此信轉交給斯諾。
1936年6月3日,斯諾懷著激動的心情,從北平乘列車西去,開始了難忘的冒險旅途。列車到鄭州后,斯諾轉換一趟去西安的快車。不久他與喬治•海德姆會合,因為他們同是宋慶齡的朋友。
兩個年輕的美國人到達西安后,與王牧師和周先生(地下黨組織派來的劉鼎)接上了關系,并在他們及東北軍一些朋友的幫助下,冒著生命危險,秘密地通過層層封鎖線,進入了陜北紅區(qū)。
隨后,斯諾與喬治•海德姆(不久即改稱馬海德)到達保安,受到黨中央負責人的熱情歡迎。7月16日,斯諾拜訪了毛主席,作了長時間的談話。
9月23日,毛澤東又對斯諾作了一次關于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問題的談話。10月初,經(jīng)斯諾多次請求,毛澤東談了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并重點談了紅軍長征的全過程。他在紅區(qū)先后采訪了四個多月,獲得大豐收。
斯諾返回北平后,在海倫的協(xié)助下,立即著手整理蘇區(qū)采訪材料,寫稿寫書。從1936年底到1937年初,他迅速在上!睹芾帐显u論報》、《大美晚報》和北平《民主》雜志等英文報刊上連載發(fā)表了訪問陜北的一組報道,計有30余篇。1936年11月14日、21日《密勒氏評論報》首先發(fā)表了他的獨家報道《毛澤東訪問記》,并附有他拍攝的經(jīng)典照片――毛澤東頭戴紅星八角帽的半身像。
1937年10月,斯諾英文版《紅星照耀中國》一書由英國倫敦戈蘭公司第一次出版,只幾個星期,就銷售10萬多冊,以至當月之內三次印制,仍是供不應求,到年底便印了五次。不久,該書又被譯成法、德、俄、意、西、葡、荷、日等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風靡全球。在國內,先后由郭達、王福時、李放等人譯成中文,書名譯為《西行漫記》,1938年2月在上海出版。書中也收集了其他外國人在紅區(qū)的見聞及“廉臣”的《隨軍西行見聞錄》等,但大部分是斯諾的陜北紀行通訊,如收入有毛澤東與斯諾四次長談的訪問記全文,介紹了毛澤東與中共對時局的看法、基本立場、政策等。
斯諾曾預言:“總有一天會有人寫出一部描寫這一驚心動魄的遠征的全部史詩!卑雮世紀后,索爾茲伯里以八十高齡到中國重訪長征路,完成了斯諾的遺愿和自己的一大夙愿,寫下了《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
今天,70年后當我們回顧長征早期傳播的歷史,將會得到不少啟迪。當年之所以能夠突破國民黨的新聞輿論封鎖,得以較快地向國際傳播長征,首先是紅軍長征是人類歷史的奇跡,是當時中外媒介及受眾關注的一大熱點,中國共產(chǎn)黨與中國革命的命運如何,國共能否形成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長征的早期傳播正是用事實回答了這些人們關注的問題。其次在國民黨嚴密封鎖及我黨尚無有力的傳播手段情況下,采取巧妙、迂回的辦法及借重外界媒體是開展對外傳播的事半功倍的好辦法。其三用事實說話,顯示真實的力量。長征的早期傳播,作者有長征的親歷者,也有采訪當事人,但都著重于用真實、感人的事實,作平實的介紹。而這種樸實的,有時又含有正負面平衡,少有宣傳味的傳播方法正是國外受眾易于接受的手法。這都是值得我們對外傳播工作者好好學習借鑒的財富。
(信息反饋請發(fā)至dengshulin9519@126.com)
責編:鄧樹林
相關熱詞搜索:長征 對外 傳播 長征的早期對外傳播 對外傳播 文化對外傳播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