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篇大文章]香港話日常用語1000句
發(fā)布時間:2020-02-17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每天的太陽都是新鮮的――這句話用在香港相當合適。因為香港每天都在發(fā)展變化,都有新的現象值得觀察,有新事物需要學習。對于我們這些內地駐港的記者來說,香港不是一個概念,也不僅僅是一個“工作對象”?梢赃@樣說,除非你是一位勤力、有心而且善于思考、深入香港各方面的記者,否則,即使是干完3~5年任期,對香港的認識也往往停留在表面上。“我熟悉香港”,“我對香港很了解”之說,在很大程度上是無知。我有一位留學海外,十多年前來港高校工作并定居的朋友對我說:認識香港不難,全面深入認識香港則不易,“我來香港這么多年,迄今不敢說自己是個香港通!
“香港如何?”――這是許多內地朋友在我駐港后常問我的問題。我無法回答。因為,用簡單的“是”與“否”來評說香港,實在是過于簡單化,香港是那么豐富多元,就像維多利亞海兩岸的夜色,璀璨斑斕;香港是個多面體,橫看成嶺側成峰;香港的深度也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畢竟它有歷史包袱,有不同利益群體和不同價值觀的共存。也許,正是香港的多元,才令這個面積僅100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700萬的地方,散發(fā)著那么迷人的風采和魅力。
而在香港這個特殊的地方做傳媒,感受又別有一番滋味。
十年回歸:香港的實踐是對世界的貢獻
香港是這樣的獨特,在全球獨一無二。在中國這個大家庭里,居然有一塊地方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從“一國兩制”大膽提出,到十年成功實踐,全世界都在高度關注這個實驗,觀察這個結果。
1982年,鄧小平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當撒切爾夫人稱一旦香港回歸會帶來“災難性的影響”時,鄧小平說:“如果說宣布要收回香港就會像夫人說的‘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那我們要勇敢地面對這個災難,做出決策。”
如今,兩人的對話已過去二十多年,香港回歸也已經整整十年,“災難性的影響”不僅沒有出現,香港的繁榮穩(wěn)定卻是世人所見。雖然新生的特區(qū)政府一成立就經歷了金融風暴,還有繼而之后的“禽流感”、“非典”,但在中央的支持下,特區(qū)政府和香港市民一道,“勇敢地面對”,一路走進了艷陽高照的今天。
在香港特區(qū)行政長官曾蔭權辦公室,1995年美國《財富》雜志代表西方社會判香港“死刑”的文章《香港已死》依然保留著。但是,12年后,《財富》的姊妹雜志《時代》,以25頁的專輯,自我否認了“香港已死”的言論,認為《財富》雜志當年糟糕地、錯誤地預測了香港回歸中國會給它帶來死亡。十年來,西方強勢媒體自我顛覆了當初對香港的錯誤判斷。
美、英兩國駐港總領事館總領事今年也分別在不同場合肯定“一國兩制”在香港取得了成功,香港依然是中國最開放和最發(fā)達的城市。
身在香港,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在香港的實施,有著切身的體會,并直接經歷了香港從低谷走出的巨大變化。我想,上述所說香港的獨特實踐、海外傳媒十年前后報道的巨大反差、香港十年的風雨彩虹,無不是世界觀察中國、觀察中國政府和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最好實例之一。
一位接受我采訪的“城中要人”曾對我說,1982年,鄧小平提出要收回香港時,國家改革開放剛起步,經濟還不發(fā)達,國家的影響力也遠不如今天,可鄧小平就是有魄力,當時就拍板要收回香港。而且,憑著大智慧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在那個時候,誰想得到?而國際社會上,幾乎沒有人否認“一國兩制”這種設想,只是普遍不相信,中國政府能否信守承諾,真正做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這位城中要人說,這十年來,香港新生的特區(qū)政府經歷的考驗是最艱難的,亞洲金融風暴,SARS,都是極大的打擊。百年來首度“港人治港”的特區(qū)政府施政遠未達到經驗豐富,但現在怎么樣,這第一個十年我們走過來了……這是中國對世界政治文化的一大貢獻,我們?yōu)槭裁床荒茉趪H上理直氣壯地大力推介我們的經驗、我們的價值觀呢?
最近我專門到香港中央圖書館查閱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各大報紙的報道。香港媒體無一例外,都對回歸祖國感到歡欣,大多是醒目的通欄標題,大紅的版面。但擔憂也顯而易見,有的媒體稱,“相信普遍港人的心情是微妙而復雜的”、“懷著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心情踏上回歸路”。武俠小說大家金庸對我說,回歸前當然有擔心,擔心財產被沒收,擔心新聞沒了自由,擔心個人的自由減少不能方便去海外??在今天來看,這些擔心的確多慮了。
“萬變的社會,不變的承諾”,是香港首富李嘉誠對回歸十年的總結!耙粐鴥芍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保證了香港的發(fā)展。即使是西方世界關注的法制、民主等議題,也充分展示了中國中央政府的正面形象;貧w前,香港的終審權在英國,回歸后,全國人大授權,香港特區(qū)享有了終審權力;回歸前,立法局是個咨詢機構,回歸后特區(qū)立法會享有了立法權和監(jiān)察權;在議員方面,回歸前,一直到1993年,尚有21席是委任的,而回歸后,特區(qū)立法會議員全部按照選舉產生。在2004年第三屆立法會選舉中,除了根據均衡參與原則,由功能組別選出30席外,另外30席全部由地區(qū)直選產生;在今年舉行的第三任行政長官選舉中,充分體現了民意?
十年一大步,這是世界關注的話題。
香港是中國人認識西方文化的參考教材,也是西方人認識中國文化的入門教材
山東省外宣部門曾在香港舉辦一個涉外人員培訓。我被邀請專門為他們講了一課。內容涉及當時香港社會狀況、傳媒生態(tài)和對傳媒的接待等。學員們思想活躍,提了不少問題?梢钥闯,他們香港之行頗有收獲,開闊的不僅僅是眼界。
我曾經是一名外宣人(當然,現在也是,只是現在是更廣義上的),過去我一直有一種惶恐:對海外沒有真正的了解,何以以海外人士所接受的方式和語言介紹我們國家的方方面面?從理論上講,人人都知道中西文化、價值觀念有區(qū)別,但這個區(qū)別和落差在哪里?兩個人思路完全不一樣,何以交流?
因此,我十分佩服山東省的培訓決策――利用香港這個獨特的環(huán)境,幫助相關人士開拓思路,認識海外,真真可以達到事半功倍。
可以說,香港的獨特性使得它成為中國人認識西方的參考教材,也是西方人認識中國文化的入門教材。
如果不親臨香港,如果不在這里生活,對香港的多元,是很難有切身感受的。香港是東西方文化交會和碰撞的地方,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文化并存的地方。正是這些碰撞和并存,以及香港百年來的歷史狀況,令香港在文化意識、價值觀念乃至觀察問題的視角等方面,的確像《時代》周刊所說的那樣,是一個“混血的,有點外國風情的孩子”。
舉例來說,香港人極為重視個人隱私。年齡是隱私的一部分。與內地身份證號碼中年齡一覽無余不同的是,香港身份證號碼不包括年齡信息。去醫(yī)院看病也一樣。在香港醫(yī)院,除非病情一定需要確切年齡,否則醫(yī)生不會詢問年齡。而在內地――我們都有經驗,即使是體檢,醫(yī)生也會將年齡寫在體檢卡的封面。相信女士們一定喜歡香港的方式啊!
在香港接觸人多了,交流深入了,會越來越感到港人在思想方式和處理問題等方面的特點。
對人本身的極度尊重,對生命的強烈重視,是香港人價值觀中的重要一環(huán)。這種強烈性,不在香港很難體會。
2005年年末南亞海嘯時,不少港人在那里度假;2006年春節(jié),香港旅游團在埃及遇車禍。只要有香港人在海外遭遇不測,香港全城高度關注,所有媒體都聚焦在這里。同時,這個時候香港社會以及輿論還高度關注我駐外使領館的幫助。輿論焦慮地要求特區(qū)政府一定要與我駐當地使領館聯絡并尋求幫助,而使領館的關心與協助,則會令全城感動,這時,國家的概念便來得那么自然。
不同階層,對于香港的“價值觀”有不同的標準。如人們常說的“中環(huán)價值觀”(中環(huán)是香港的金融、商貿心臟),就不同于基層市民的價值觀。多元價值觀念,造就這座城市的豐富,也產生復雜性,需要一雙慧眼來認識。
全面認識香港
內地人對香港的認識是什么?我問過很多朋友,其中包括經常往來香港的朋友,我也問過內地一些報紙做港臺版的編輯。大家各有心得。
其中一個最簡單的提問,如何看香港的旅游環(huán)境。
不出我所料,對此大多不屑一顧!安痪褪呛Q蠊珗@、迪斯尼,加上山頂、星光大道、淺水灣!”我告訴他們,香港有23個郊野公園,面積兩倍于市區(qū),占整個香港面積的40%;有4個海岸公園,還有多個小島供人欣賞。我告訴他們,我曾在雜志上撰文,建議香港發(fā)展休閑游。這不僅能使香港旅游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而且符合國際潮流,也符合內地旅游的發(fā)展趨勢。我還告訴他們,特區(qū)不會大規(guī)模開發(fā)郊野公園,吸引游客到郊野旅游,因為這不符合環(huán)保的目標……
他們覺得新鮮。
還有一個例子是內地比較熟悉的。前些日子,內地媒體批評香港“賣假貨”。一時,香港十分惶恐,行政長官也出來講話,要求嚴懲影響購物天堂的“害群之馬”。
事實上,香港“假貨事件”的根源在哪里,人們恐怕沒有很好地思考。我們身在香港,為什么沒有遇到“遍地奸商”,感覺不到“假貨”的威脅呢?為什么外國游客沒有購物的大量投訴呢?我們身邊一些親友,來港旅游,一兩千人民幣就能港澳5日游。這個價格,尚不能買一張往返機票,旅行社靠什么補貼每個游客?天下沒有免費午餐,你的旅游費用,最終還得你自己掏!凹儇洝辈荒芙^的土壤就在這里。
在香港,很多事情不能用簡單的思維方式。
2006年春節(jié)期間,香港迪斯尼發(fā)生“拒客”風波。因為游客超過其接待上限3萬人,迪斯尼關閉了大門,拒絕陸續(xù)前去的游客,包括持有效票的游客。那些大部分來自內地的游客中,有的是當天專程乘坐過境巴士來迪斯尼的,有的持有第二天返程的飛機票。對于他們中的不少人來說,耗費了幾個月的工資,此行不能到迪斯尼,意味著他們至少近些年不可能來了。我很同情他們。從電視上,我看見,被關在門外的游客鼓噪,有的居然攀爬鐵門闖進樂園。我為他們害羞。
媒體的報道不少相當情緒化。大家批評的焦點大多集中在迪斯尼管理不善,“大美國主義”,“店大欺客”,對內地游客有歧視,等等。
在分析了各種因素后,我撰寫了一篇題為《“拒客事件”彰顯香港“米老鼠”水土不服》的述評。我認為,迪斯尼根據樂園面積,將游客上限定在3萬,超過上限不再接待,這是保障游客安全、保證服務質量負責任之舉。但將持有合法票的游客拒之門外,怎么看都是一種商業(yè)違約,也是對游客的不尊重。而“拒客風波”從表面上看,是管理問題,但深層次的問題在于,建筑在中國領土上,口稱要“本土化”,將目標對象三分之一定為內地人的迪斯尼(現在內地客已經達到半數),并沒有真正“中國化”、“本土化”,它忽視了“內地因素”,忽視了內地人的消費文化。
稿件發(fā)出后, 反響出奇的好,不僅各大報紙、網站紛紛轉載并正面評說外,幾乎所有輿論都轉向以“水土不服”定調,分析更客觀、理性和全面。
在這篇稿件發(fā)出10天后,迪斯尼總裁安明智接受了我的專訪。他對我說:“對于中國市場,我們仍需不斷學習!”
近年興起的內地學生香港就學熱,也可以成為我們觀察認識香港的一種角度。 2006年有電視臺舉行辯論會,參加者各執(zhí)一詞,有說香港是以高額獎學金“搶學生”,有稱學校是“炒作”,更有對各自教育質量的不同評價,有甚者還將各自招收的學生推出前臺,大講“我的選擇理由”。
其實,平心分析,內地學生香港就學熱,是歷史的必然,是香港回歸以后兩地交流的必然,也是回歸后香港教育發(fā)展的必然。這種熱潮,與彼此的教育特點有關系,與獎學金有關系,但這是綜合因素的關系,不是唯一的因素,也不是主要因素。早在這個“熱潮”興起之前,城市大學校長張信剛在接受我采訪時就強調過,香港大學的出路在內地,香港的大學必然要與內地合作。只是沒想到,這個熱潮來得這么快,而且,學生就學是突破口。
全面認識香港不易。有媒體說,回歸以來內地和香港是在互相認識、互相諒解、互相接受。有一定道理吧。差異的存在是客觀的,正是因為差異,才會有“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香港傳媒透視
在香港,大街小巷的報攤,繁華街道的“二樓書店”,以及清晨派發(fā)免費報紙的地鐵站口,都是這個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
香港是亞太區(qū)的一個資訊中心。香港新聞出版業(yè)的發(fā)達令人稱奇。在這個僅1000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卻有50來家報紙,720多份期刊,廣播電視頻道200多道。更令人驚嘆的是,這里還有4份免費報紙,而且都生存得“有滋有味”。按照發(fā)行量,香港每天每3個人就擁有一份報紙。
香港有傳媒適宜生長的土壤!洞蠊珗蟆、《南華早報》都是有百年歷史的報紙,而近年才興起的4份最年輕的免費報紙,一上市就咄咄逼人,發(fā)行量迅速占據了香港平面媒體的半壁江山。
商業(yè)化運作、市場導向是香港大多數媒體的準則。香港社會信息透明度高,挖掘獨家新聞不易。一些媒體就會“劍走偏鋒”,來些“出格”的新聞,包括“八卦”新聞,期望以此吸引讀者,而這結果反而導致媒體在市民中的公信力不高。不過,近年來已有不少傳媒人士開始探討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和傳媒操守問題。香港新聞工作者協會名譽主席、老報人金庸先生就曾對我說過,回歸前擔心香港新聞自由受到傷害,但現在看來,香港新聞自由有些過了頭。
香港的記者大多年輕,出道時間不長,而且女孩子居多。記者在香港地位不高,薪水也不高。在許多時候和許多場合,記者像羊一樣被繩子圈在一個狹小的圈子內,不得隨意走動,讓我們這些從內地來的“記者大爺”感到十分不舒服,不僅認為采訪受束縛,而且有一種不被尊重的感覺。但香港記者卻已經習慣成自然,自覺走到“羊圈里”!案塾洝钡木礃I(yè)精神令人稱道,無論什么場合,他們都會追逐官員和名人,他們都會提當下最熱點的問題,哪怕提問對象與問題“八桿子打不著”,比如,分管醫(yī)療的官員會被追問如何看待“三三四”教育改革。
香港媒體對海外輻射能力很強。一些重要報紙如《明報》、《文匯報》、《大公報》在北美、歐洲或者東南亞華人地區(qū)發(fā)行海外版。
特區(qū)政府官員日漸重視與傳媒溝通。除了與傳媒高層交流溝通外,各級政府官員也利用茶敘等形式,邀請報道相關行業(yè)的記者聚一聚,溝通信息,聯絡感情。就連行政長官曾蔭權也不忘春節(jié)期間邀請一批一線“港記”前去他禮賓府的住所喝茶觀錦魚。
認識香港傳媒,還應該考慮他們對內地信息的需求。我曾采訪過一些傳媒高層。他們說,內地新聞很多,關鍵是如何幫助香港讀者選出他們所關心的新聞,并向他們解讀。比如:中國的外匯儲備超過1萬億美元,這是條大新聞,這1萬億美元會對中國產生怎樣的影響,會怎樣影響香港,都值得關注,但現在沒有人作進一步解讀。
他們說,香港記者到內地采訪,希望有關部門能多安排一些“吹風會”,透明度再高一些。記者是幫助香港讀者了解國家的,這首先要讓記者了解國家。如果對記者過多限制,不給他們提供更多的信息,反而讓人猜疑,產生誤會。
特區(qū)政府新聞處:政府的公共關系顧問與媒體的“服務員”單身在香港,往往要規(guī)劃周末的業(yè)余活動。要游泳,網上會告訴你哪些泳灘水質不好,甚至告訴你哪個泳灘停車場爆滿;要看演出、看電影,不僅可以在網上查閱,還能在網上訂票;要去郊外,可在網上選擇目的地、路徑、乘車線路,等等。只要上網,一切事情搞定。
而作為記者,要關注的還不僅僅是上述生活事項,我們還需要了解社會的方方面面,了解政府及政府官員的活動,了解立法會又批準了哪些條款,甚至了解政府當天或者第二天會有哪些新聞發(fā)布會。
在香港,這些事情真不用發(fā)愁。特區(qū)政府新聞處以及其管理的政府新聞網會為你提供有關政府范圍的幾乎所有信息。如果要做個“懶記者”,依靠政府新聞網上的信息還真能把工作“湊合”下去。
香港特區(qū)政府新聞處隸屬于民政事務局,是特區(qū)政府的公共關系顧問,負責政府的出版、宣傳及新聞工作。新聞處是政府與傳播媒介之間的橋梁,并通過傳媒提高市民對政府政策、決定和工作的認識。
本地公共關系科是政府新聞處下轄的一個科,負責發(fā)放政府消息,包括發(fā)布與政府政策、報告及政府聲明有關的新聞。同時還發(fā)布一些社會民生的消息,如天氣報告、泳灘水質、道路封閉等。最令記者高興和放心的是,他們24小時處理新聞查詢,終年不斷。本記者就對他們就有過無數次的打攪,而且,經常是在晚上10點以后。當然,我也有過為他們“做貢獻”的記錄,幫助他們改正了一個重要的新聞事實錯誤并得到了“表揚”。
政府新聞處的工作是透明的。他們的透明度還包括新聞處百多號人中,從處長、副處長到駐部門新聞人員的聯絡方式,在政府新聞網中都能方便地查到。
最近以來,因為報道香港回歸10年,內地媒體紛紛派出記者來到香港,據稱,僅6月中旬,就有百多家傳媒的記者在香港蹲守!冻啥忌虉蟆芬晃挥浾吒嬖V我,政府新聞處是他們的好“幫手”。在來香港之前,他們與政府新聞處就已經聯絡上,將計劃采訪的政府方面的人、采訪提綱都交給了新聞處。面對內地記者太多、要求也太多的情況,新聞處表示,他們會盡最大的努力協助。
如果你是個記者,你不歡迎這樣的機構嗎?
。ū疚膱D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
(信息反饋請發(fā)至xiaotanzhen@126.com)
責編:譚震
相關熱詞搜索:香港 文章 是篇大 香港是篇大文章 香港歌手文章 香港文章個人資料簡介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