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名山最新排名_佛教名山五臺山
發(fā)布時間:2020-02-29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素有“佛教圣地,清涼勝境”之稱的五臺山,位于山西省五臺縣東北部的崇山峻嶺之中。五臺山有25億年的古老地質(zhì),景區(qū)以臺懷鎮(zhèn)為中心,是國家森林和地質(zhì)公園、國家5A級旅游風(fēng)景名勝區(qū)。
五臺山與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并稱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并且位列四山之首。它是當(dāng)今中國唯一兼有漢、藏佛教的馳名圣地,也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及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印度、尼泊爾、緬甸、日本、蒙古等許多國家,都有佛教徒來此朝圣求法。
五臺山是自然地貌與佛教文化完美結(jié)合的景觀典范
五臺山始稱五峰山,因有東、西、南、北、中5座山峰拔地而起,峰頂卻平坦如臺而叫五臺山。東臺望海峰,登頂可看“云海日出”;西臺掛月峰,有景“青峰掛月”;南臺錦繡峰,猶如駿馬倒臥;北臺葉斗峰是五臺山的主峰,海拔3061.1米,稱“華北屋脊”;中臺翠巖峰,登頂極目,巨石遍布,姿態(tài)各異。
中國古代歷代帝王大多尊崇佛教,皇家與佛教在五臺山結(jié)下不解之緣。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派兩位印度高僧來五臺山,建成大孚靈鷲寺。北魏孝文帝進行大規(guī)模擴建,先后興建了善經(jīng)院、真容院等12個寺院。隋文帝下詔在5個臺頂各建一座寺廟,五臺山從此有了“朝臺”之說。唐太宗認為五臺山是盛唐的發(fā)祥地,武則天登基后依靠佛教正名,那時,五臺山佛教寺廟達300余所,僧侶3000多人。元代諸帝在五臺山大興喇嘛教,將10座青廟(和尚廟)改成了黃廟(喇嘛廟),僧人由和尚改為喇嘛,從此這里有了漢族喇嘛,僧人也有漢、滿、蒙、藏、土等多民族信徒。清朝諸帝在此將藏傳佛教推向了高峰,僅康、乾二帝巡游五臺山就有10多次,留下詩作百余首!胺痖T常會龍門客,禪林時集翰林人”,是當(dāng)時五臺山的真實歷史寫照。
五臺山現(xiàn)存北魏以來8個朝代的寺廟建筑94處,古寺遺址153處。其中,臺內(nèi)有7座黃廟,35座青廟,5座尼姑廟。青廟中最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等;黃廟有菩薩頂、羅
寺等;它們都是各個時期寺廟建筑的典范,也是我國古代建筑的活標(biāo)本,F(xiàn)有完好的寺廟50余處,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其中,被稱為中國現(xiàn)存佛寺之祖的南禪寺,十三世達賴坐靜處棲賢寺,順治皇帝出家地的善財洞,楊家將家廟龍泉寺,李豫王朝的鎮(zhèn)國道場金閣寺,清帝朝臺的行宮臺麓寺,見證中尼友誼的道場圓照寺等等,都非常著名。
顯通寺:五臺佛域的開山祖庭
坐落在臺懷鎮(zhèn)北側(cè)的顯通寺,始建于東漢永平年間。建寺時,因這里的山勢酷似印度的靈鷲山而取名大孚靈鷲寺,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北魏太和年間,孝文帝再建,叫花園寺。武則天因?qū)ⅰ度A嚴(yán)經(jīng)》珍藏于此,更名“大華嚴(yán)寺”。明太祖朱元璋重修寺院,賜名“大顯通寺”。萬歷年間,一度改稱“永明寺”?滴醵(公元1683年),清圣祖玄燁撥巨款修葺,復(fù)稱“大顯通寺”至今。
顯通寺為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十大青廟寺之首,現(xiàn)有殿堂樓房400多間,中軸線上為觀音殿、文殊殿、大佛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藏經(jīng)殿7重殿宇。文殊殿內(nèi)供奉6尊文殊像,正中為木雕大智文殊,其左、右、前方的5尊銅質(zhì)文殊像,代表著五臺山的“五頂文殊”。據(jù)說在這里朝拜,能全部頂禮“五頂文殊”。
明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明神宗朱翊鈞敕令建成的無量殿,又名“七處九會殿”,取佛祖釋迦牟尼在7個地方講《華嚴(yán)經(jīng)》9次之意。外觀為歐式二層樓,形制古樸新穎,雕造工藝精湛,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堪稱磚砌建筑中的杰作。
千缽文殊殿內(nèi),供明代銅質(zhì)文殊像,以其造型奇異優(yōu)美而著稱。這尊文殊像,紫磨金身,五頭累疊,除前面的6臂6手外,左、右各伸出千臂千手。手中持缽,缽中有佛,全稱“千臂千缽千釋迦文殊菩薩圣像”,為五臺山一絕。
千缽殿后的清涼妙高處,聳立著5座銅塔,稱五方佛塔,明萬歷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所鑄。暗喻五臺山的5座臺頂,至此相當(dāng)于朝拜“五臺”,F(xiàn)東北、西北兩塔為原物,其余3塔為復(fù)制。五方佛塔之上的銅殿,為重檐歇山式青銅建筑。殿內(nèi)供奉文殊菩薩銅像,四壁鑄有萬尊小銅佛,謂之“萬佛朝文殊”。據(jù)說是萬歷皇帝敕令妙峰祖師,從全國13省萬戶人家化來的10萬斤銅鑄就,是精妙絕倫的藝術(shù)瑰寶。
塔院寺:大明王朝的皇家道場
塔院寺,因院內(nèi)有大白塔得名,被佛教徒視為圣地,是五臺山五大禪處和十大青廟寺之一。歷史上,塔院寺是唐代大華嚴(yán)寺的塔院。明萬歷年間,神宗皇帝對寺院進行改造時,將塔院從寺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座獨立的皇家寺院。
塔院寺坐北朝南,建筑布局以牌樓、山門為前哨,廊房、禪堂為兩翼,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白塔、藏經(jīng)樓,還有山海樓、伽藍殿、祖師殿等建筑。大白塔始建何時尚待考證。史料記載,此地在漢明帝前就有“慈壽塔”。當(dāng)年,西域僧人看到臺懷之地似靈鷲山,且有一佛塔,才奏請明帝修寺。有專家認為,大白塔建于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由尼泊爾匠師阿尼哥設(shè)計建造,并將慈壽塔置于腹中。
現(xiàn)在的大白塔狀如覆體,為喇嘛塔造型。塔身磚砌,通高75.3米。因其造型優(yōu)美,地處景區(qū)中心,是五臺山的象征和標(biāo)志。天王殿門楣懸掛“敕建護國大塔院寺”匾額,殿內(nèi)供奉觀音菩薩而不是彌勒佛,觀音背后是一通圣旨碑而不是護法神韋馱像,比較特殊。大雄寶殿又叫大慈延壽寶殿,意為祝福萬歷皇帝的母親萬壽無疆。殿內(nèi)高掛清代三帝所題之匾,即康熙“景標(biāo)清漢”、乾隆“攬妙曼云”、嘉慶“尊勝法幢”,其規(guī)格之高,更顯皇家道場之氣派。
塔院寺的方丈院,現(xiàn)為“毛主席路居舊址”。1948年春,毛澤東率中央機關(guān)東渡黃河、挺進北平途中,路過五臺山時曾在這里借住一夜,視察了塔院寺和蒙藏合作社等處,觀看了文物古跡,給歷史留下了“春到五臺”的美好回憶。
菩薩頂:清涼世界的黃廟首府
坐落于臺懷鎮(zhèn)靈鷲峰上的菩薩頂,是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也是十座黃廟中的首廟。菩薩頂遠看好似布達拉宮,人稱喇嘛宮,是五臺山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菩薩頂和大白塔相互映襯,展示著青、黃兩廟并存的文化特色。
菩薩頂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初名大文殊院。唐時,傳說文殊菩薩曾在這里顯露真容而改名為真容院。北宋重修時,鑄銅質(zhì)文殊像萬尊供奉寺內(nèi)。南宋改建,易名為大文殊寺。明永樂初年始有菩薩頂稱謂。清時的菩薩頂成為實際上的皇室寺廟。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菩薩頂由和尚廟改為喇嘛廟?滴跛氖哪(公元1705年)敕令重修,向該寺授“番漢提都印”,周圍地方官府一律向其進貢,還敕令菩薩頂?shù)牟糠种饕钣钿伾狭它S色琉璃瓦?滴趸实巯群5次到菩薩頂朝拜,御題“靈峰勝境”,置于山門外牌樓之上。此后,乾隆皇帝6次來此朝拜,現(xiàn)東禪院內(nèi)兩座四棱碑上刻寫的碑文,就是他的親筆。
菩薩頂?shù)慕ㄖ季趾苡刑厣U驹陟`鷲峰下向上仰望,菩薩頂前108級的石階,猶如掛在空中的天梯直達梵宮佛國。天梯盡處的平臺上立有一座四柱三門木牌樓,牌樓兩側(cè)是高高的旗桿。山門兩邊廂房的紅墻上,開著兩扇圓形的窗戶。有人說,這個布局恰似龍頭。牌樓的正門是龍口,兩根旗桿是龍角,兩扇窗戶是龍眼,而108級石階則是龍吐出的舌頭。
菩薩頂有殿堂僧舍近百間,均為康熙年間所建。全寺分前、中、后3個院落。入山門,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兩旁,對稱排列著鐘鼓樓、禪院等建筑。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濃烈的喇嘛教色彩。
黛螺頂:乾隆皇帝的“小朝臺”
位于臺懷鎮(zhèn)東的黛螺頂,也稱大螺頂,始建于明成化年間。乾隆年間,曾稱大螺頂,后又改回現(xiàn)名。寺內(nèi)山門背后立有兩塊石碑:“五臺山重建佛頂庵碑記”,立于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仲秋;另一塊是康熙年間的“青峰頂造像建亭記”?梢钥闯,黛螺頂又名青峰頂;佛頂庵,是黛螺頂寺宇的另一種稱謂。
據(jù)說,乾隆皇帝來五臺山,屢次欲登臺進香拜菩薩,都被風(fēng)雨所阻。于是,他要求寺院住持青云和尚:5年后再來時,既要能登臺頂,又可朝拜五方文殊。大師果然想出了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將5個臺頂?shù)奈氖庀?合塑于正殿,即“五方文殊殿”。登上黛螺頂就如同登上5個臺頂,進正殿就能夠朝拜五方文殊。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小朝臺”。每個臺頂都去拜遍,那叫“大朝臺”。人們?yōu)榱斯?jié)省路程,又了卻“朝臺”心愿,常常只上黛螺頂,“小朝臺”從此聞名遐邇。殿前的乾隆御制石碑,有乾隆御筆詩。
黛螺頂坐東朝西,占地3000平方米,有殿堂僧舍48間。中軸線上由西向東分別是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前長著的蒼松古柏,是乾隆皇帝當(dāng)年詩中所稱的“階下千年不老松”,其高大直立,如戟指藍天。
題頭照片:五臺山的標(biāo)志和象征――塔院寺藏式大白塔。
相關(guān)熱詞搜索:名山 佛教 佛教名山五臺山 山西五臺山佛教網(wǎng) 佛教五臺山法會視頻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