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的本質(zhì)在于“生”
發(fā)布時間:2018-06-21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摘要:史伯提出的“和實生物”是地道的中國哲學話語。萬物由“和”而生,“和”是事物生存的最佳狀態(tài)和生命之源!昂汀钡谋举|(zhì)在于“生”。儒家提出“中和”,由“中”而“和”,回答了“和”何以可能,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補充并發(fā)展了“和實生物”。 “和”體現(xiàn)在社會倫理上,就是“義分則和”,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社會由此得以和諧、統(tǒng)一、強大和發(fā)展;體現(xiàn)在人類認識發(fā)展上,就是務(wù)“和同”而拒“專同”。人類認識和文化的發(fā)展同樣遵循著“和實生物”的法則!昂蜕陛^之“和合”更能概括中國傳統(tǒng)“和”文化的特征;作為中國傳統(tǒng)“和”文化的標識,是“和生”而不是“和合”。
關(guān)鍵詞:和生;和合;和同;專同
中圖分類號:B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6)11-0043-07
當人們幾乎都一致認同“和合”為中國傳統(tǒng)“和”文化標識之時,錢耕森教授經(jīng)多年的潛心研究和學術(shù)積累,將早于孔子提出“和而不同”前200多年西周末史伯的“和實生物”與老子的“道生萬物”歷史地聯(lián)系起來,并打通二者,結(jié)合時代精神,進行了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提出了“大道和生學”這一理論框架,對傳統(tǒng)“和”文化做了一種新的哲學概括和發(fā)展。史伯的“和實生物”即“和生”概念,視“和”為事物存在的最佳狀態(tài)和生命之源,揭示了“和”的本質(zhì)。“和”的本質(zhì)是“生”。“大道和生學”的提出,將為進一步深入發(fā)掘和展示傳統(tǒng)“和”文化的哲學精義開辟新的思想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受之啟發(fā),本文擬從本體論、倫理學、認識論等三個理論層面,就“和”與“生”、“和生”與“和合”、“和同”與“專同”等三對概念,論述“和實生物”的哲學精義,表明“和生”較之“和合”能更確當?shù)馗爬ㄖ袊鴤鹘y(tǒng)“和”文化的特征,因而能更好地成為中國傳統(tǒng)“和”文化的標識。
一、“和”與“生”
將“和實生物”——“和生”概括為宇宙之“大道”,是錢耕森教授對古典中國哲學“和”思想的新概括。
“和生”作為宇宙之大道,首先體現(xiàn)為萬物生生之道。孔子提出“和而不同”(《論語·子路》),但是如果單講“和而不同”而不及“和實生物”(《國語·鄭語》),論“和”就有可能就和說和,為和而和,“和”就會成為目的本身而閹割了“和”的本質(zhì)。史伯的“和實生物”之所以更為精深,在于它揭示了“和”的辯證法實質(zhì)是“生”。就是說,“和”的目的不是“和”本身,而是“生”,是萬物的生命和發(fā)展。據(jù)此,我在多年前就明確表示贊同錢耕森教授的觀點:古典中國哲學關(guān)于“和”的思想,與其說是“和合”哲學,不如說是“和生”哲學。
在古典中國哲學中,“和”與“同”相對而定義,從而形成了古典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論題,即所謂“和同之辨”。西周末史伯首先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對“和同之辯”作出了極具辯證法智慧的回答。他論述說:“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生)之……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是謂“和實生物”。“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同一種東西相加就不會有新事物的產(chǎn)生;“聲一無聽,色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是謂“同則不繼”,這是從本體論的高度揭示出事物生成和發(fā)展的辯證法。以此為據(jù),史伯認為周“殆于必弊者也”。因為周幽王“去和而取同”,拋棄與己不同卻是明智有德之人,而寵愛投己所好的奸邪昏庸之人;厭惡與己不同卻是賢明之人。而親近與己相投的頑固愚昧鄙陋之人。這是棄“和同”而“與剸(專)同”。如此,“欲無弊,得乎?”(以上所引史伯語均見《國語·鄭語》)史伯認為,君臣之間應(yīng)務(wù)“和同”而拒“專同”,展現(xiàn)了“和實生物”辯證法思想對現(xiàn)實的穿透力。春秋后期齊國大夫晏嬰重申了史伯的思想,也認為“和”與“同”異,主張“和”而反對“同”。他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火單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保ā蹲髠鳌ふ压辍罚
《易經(jīng)·乾·彖》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边@是對“和實生物”的另一種表述!扒馈奔刺斓馈L斓赖淖匀蛔兓谷f物各得其屬性之正。而萬物各正性命。方能達致“太和”(“大和”即太和)。高亨注:“太和非謂四時皆春,乃謂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四時之氣皆極調(diào)諧,不越自然規(guī)律……天能保合太和之景象,乃能普利萬物,乃謂天之正道!庇商投忌f物,于是才有萬國之安寧。我們無從確考《乾·彖》與史伯“和實生物”出現(xiàn)之先后,但可肯定的是,無論是“和實生物”,還是“保合太和,乃利貞”都是從本體論的高度,將“和”認定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本源。道明了“生”作為“和”的本質(zhì)。《易傳·系辭下》所謂“天地姻缊,萬物化醇,男女構(gòu)精,萬物化生”說的也是“和”與“生”的本質(zhì)關(guān)系;反之,“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易經(jīng)·革·彖》),說明同性同居,就不能化生新生命體,也就是“同則不繼”。顯然,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和《易經(jīng)》表述的“保合太和,乃利貞”,奠定了古典中國哲學“和生”哲學的基礎(chǔ):它明確地揭示了中國“和”文化的本質(zhì)特征——“生”!兑讉鳌は缔o下》所謂“天地之大德日生”,正表述了古典中國哲學“和”文化的本質(zhì)?傊,“和乃生,不和不生”(《管子·內(nèi)業(yè)》)。
史伯的“和實生物”和《易經(jīng)》的“保合太和。乃利貞”,作為一種萬物生成法則的哲學理念,對以后的諸子哲學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他們用陰陽這對更為普遍性的哲學范疇提升了“和實生物”的本體論思想!独献印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也即“和實生物”!痘茨献印ゃ嵴撚枴匪^:“天地之氣,莫大于和。和者,陰陽調(diào),日夜分而生物”,即為其解。荀子也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荀子·禮論》),又說“萬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論》)!痘茨献印ぬ煳挠枴繁硎鰹椋骸瓣庩柡虾投f物生”,而《中庸》所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顯然都是吸收了“和實生物”的思想。
相關(guān)熱詞搜索:本質(zhì)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