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華:李慎之先生,你為中國作的貢獻已載入史冊
發(fā)布時間:2020-04-10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進入四月以后,每天不斷攀升的香港“非典”數(shù)字使人揪心,朋友們在一起,都為這事?lián)鷳n,焦急地關注著香港和內地防治“非典”的每一個舉措和進展。兩周前,青峰告訴我,李慎之因肺炎住院了,一瞬間,我很是吃驚和擔心,只希望他不是染上 “非典”,人上歲數(shù)了,萬一碰上“非典”,真是會“奪命”的。青峰說,不是的,就是一般的肺炎,這才松了一口氣,這兒的朋友都以為,李老身體不錯,精神旺健,現(xiàn)在醫(yī)療條件下,治愈應是沒問題的,況且李慎之也只是才到八十歲。
2003年4月22日下午,我和幾個從內地來訪學的朋友,從中文大學中央?yún)^(qū)沿山道返回我們住的賓館,我們將一同去紅墈,看一部剛完成的香港國際電影節(jié)的參展電影——由卡瑪。韓丁執(zhí)導的反映文革的記錄片《早晨八九點的太陽》。
在下山的道上,大家不約而同的談起李慎之,我們都說他的那篇《風雨蒼黃五十年》肯定將是后人研究考察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必讀文獻,如果要評選二十世紀中國重要文字的話,這一篇一定會入選。話音剛落,景明,劉擎等一行也到了大學車站,劉擎說,李慎之今天上午去世了!
我坐在香港科學館電影廳,看著銀幕上那些熟悉又遙遠的文革的場景,卡瑪這部電影實際是用電影的形式在探究紅衛(wèi)兵的精神譜系,想說明革命文化和烏托邦是如何催生紅衛(wèi)兵運動。眼前的畫面,少時的記憶,都交錯在一起,一波波的意識流又將我的思緒流到了李慎之。他說,多少年了,報刊上,廣播里,哪一天不是在宣傳這毛和毛的思想?李慎之點出了一個關鍵問題,類似的話別人雖也說過,但只有李慎之和顧準等少數(shù)人才說得一語中的:在這些革命,狂熱,虛妄,暴力,恐怖的景象的后面,是有一條精神之鏈把那些滿臉稚氣,狂熱的的紅衛(wèi)兵和二十世紀的左翼革命主義的精神遺產(chǎn)聯(lián)結在一起的。檢視歷史,正是那些新概念:革命,階級斗爭,專政,埋葬帝修反,解放三分之二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勞苦大眾,螺絲釘?shù)鹊,培育出了一代“毛主席的孩子”,他們打破性別界限,男女都一樣,赤誠勇猛,揮舞皮帶和大棒,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對虛幻出的各種“敵人”絕不心慈手軟。這是一代從“新文化”中孕育出的 “新人”,具有 “集戰(zhàn)斗和忠順為一體的革命至善人格”,他們的精神譜系可追溯到更遠的過去,是依據(jù)某種理念進行人性改造的精巧的工藝品……
銀幕上毛像一尊天神,神情穆然地俯看著天安門城樓下的幾十萬狂熱呼喊著“萬歲”的紅衛(wèi)兵,那邊是沖天的焚書的火焰,火條漫延,無數(shù)的人們在互相撕咬踐踏。有人說,這是毛和年輕人為建立美好的新社會而迸發(fā)出的理想主義的激情,火光中有史詩般的的崇高和壯美。不可否認,原教旨確實有著動人心魄的斯巴達式的強悍和簡樸之美,就如卡瑪給她的電影起的名字一樣—《早晨八九點的太陽》,可是當它日出山頭,朝陽難道不就成了灼人,傷人,吞噬人的毒辣辣的烈日!李慎之說,現(xiàn)在中國不需要這些,中國需要的是從小對孩子進行公民教育。李慎之的話點出了走出烏托邦之路的關鍵路徑。
李慎之來自革命陣營,他了解革命之美,正是被這攝人之美吸引到了延安,在這之后,他和顧準等無數(shù)的革命者一樣,又被革命的巨浪吞噬—— “革命吞噬自己的兒女”,但是只有他和顧準等少數(shù)人真正痛定思痛,在思謀娜拉出走后還應往何處去。
我和李慎之只見過幾次面,第一次就在香港中文大學,他在中國文化研究所談新左和自由主義,他說自己不是學者,過去只是一個學官,他的詼諧話語把大家都逗笑起來了。會后方正在崇基教員餐廳宴請,紀霖把我介紹給李老,他像一個老熟人似的對我說,他不是老延安,他只搭了一個延安時代的尾巴。一年后,在上海大學學勤那兒辦的的社會學會議上,又見到了李慎之,在他的房間里,李老聲音宏亮,侃侃而談,他說到延安,說到周恩來,又說到給他引來大禍的“大民主”,還說了毛的英文秘書林克,歷史就在這里靜靜的流躺著,我仿佛置身于歷史之流,心里在贊嘆,這腿腳不便,拄著手仗的老人有多么旺盛的思想活力。前年,李老來到南京大學中美文化中心,我又見到他,這次他給中外師生談新中國外交,回到北京后,李慎之請董健給我捎來他那次講座的發(fā)表稿,細心的李老沒忘了把他新居的地址,電話也帶給我。去年,李老再次來南京,他不愿驚動朋友,只通知幾個朋友見面,我接到電話,恰要趕去外地上課,而未能見面,終成大的遺憾!
銀幕上的文革結束了,我們走出影院,帶著防“非典”口罩的行人在夜色中匆匆來去,在尖沙嘴的“滬江酒店”,景明請卡瑪吃飯,我們談著剛剛看過的《早晨八九點的太陽》,景明把李慎之去世的消息告訴了卡瑪,這位不畏“非典”,專程從美國趕來,帶有京腔的 1966年北京101中學的高中生,沉默無語,她說本來還想再去看望李慎之的。
哲人其萎,天人永隔。李慎之先生,你的遠行使人們何等傷痛!你對國家民族的貢獻已載入史冊!
2003,4,23于香港中文大學(4/24/2003 17:13)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