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互動中的中國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5-21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在當今的世界交流中,“文化”越來越成為一個令人矚目的關鍵詞和核心內(nèi)容。越來越多的異民族間的隔膜與分歧都似乎可以從“文化差異”中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和可行的解決辦法,世界人文主義正成為人類共同努力遵循的精神,人們試圖通過文化建構達到人類的和平與發(fā)展。事實上在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趨勢越來越強的今天,中國
的發(fā)展,使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更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模式,吸引了海內(nèi)外學者的大力關注,中國學者積極利用中國文化來加強與海外的交流,外國學者也充分認識到了中國文化的長處,并且表現(xiàn)出了對中國文化的極大的興趣。中國學研究的發(fā)展也掀起了一個又一個高潮。
中國學是一門綜合性科學,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歷時已久,成果突出。這里所說的中國學就是中國的國學,它興起于20世紀初,而大盛于20年代,80年代又有“尋根”熱,90年代“國學”熱再次掀起至今,無不是今人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與正視。于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tǒng)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一般來說,中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中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jù)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
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并主導中國思想史,其他列從屬地位。
復旦大學吳兆路先生、韓國成均館大學林俊相先生、日本福岡大學甲斐勝二先生共同主編的《中國學研究》(濟南出版社出版)是近幾年出現(xiàn)的在中國學研究方面有著較大影響的系列學術研究專輯,至今已推出6輯。姚君喜先生在《復旦學報》撰文認為:“《中國學研究》以自己鮮明的特色和風格而贏得學術界廣泛關注,并產(chǎn)生了良好影響,北京大學的張少康教授、復旦大學的王運熙教授、潘富恩教授等都曾為之撰文。”《中國學研究》的出現(xiàn)為國內(nèi)外學界提供了一個展示中國學研究成果的空間和窗口!吨袊鴮W研究》是一種高檔次、高品位且很嚴肅的學術研究專輯,收錄了日本、韓國、新加坡,和祖國內(nèi)地、香港、澳門及臺灣等專家學者有關中國學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設有專家論壇、哲學與文學、古代詩文研究、小說研究、文論研究、港臺文學研究、文化美學研究、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語言與修辭、版本與考證、歷史文化研究、民族風俗研究、國外中國學研究、國外漢學家推介、中國學論著論壇,內(nèi)容涉及中國文學、語言學、歷史學、哲學、禮俗學、考據(jù)學、倫理學、版本學、藝術學和宗教學等!吨袊鴮W研究》倡導學術自由,鼓勵創(chuàng)新,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旨在為繁花似錦的學術園地增添一道亮麗的色彩!吨袊鴮W研究》猶如一個窗口,為我們了解國內(nèi)外“中國學”研究的最新現(xiàn)狀和最新成果提供幫助。它還注意擴大國別區(qū)域的覆蓋面,增強精品意識,發(fā)表了一些功底深厚、富有創(chuàng)見、新穎獨特的好文章,以繁榮和發(fā)展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促進國內(nèi)外學術交流。
當中國學越來越成為一個中外學術交流的熱點時,不僅是中國的學者以“積極主動、對等交流、文化核心”的宗旨,把弘揚中國文化作為自己的責任,進行深刻的反思,眾多的海外學者也把眼光投放到對中國歷史與現(xiàn)狀、民族與文化上來,以一種對異文化的批判與接受的他者態(tài)度,在中國問題的各個方面,開始進行反思與領悟,思考與分析,《中國學研究》就是從中國與外國兩種思維模式出發(fā),對中國的文學、哲學、歷史等學科命題進行了絲絲入扣的分析與探究,并且對于國外從事中國學研究的著名漢學家進行了推介,如日本的岡村繁教授、村上哲見博士,韓國的許世旭教授、孔在錫教授、李圭甲教授等,充分體現(xiàn)了文化互動的特點。學術研究成果呈現(xiàn)方式的導向,應該側重于知識的點滴積累和學術價值的體現(xiàn),而不應是長篇累牘的、華而不實的重復性勞動,因此,《中國學研究》的特色和定位就在于,力求每一篇文章都能帶來哪怕是點滴的學術體會和研究心得,這樣不僅可以使讀者免去“讀萬卷書”而不得聞“一言”的尷尬與失望,也可以為學術工作者提供一個展示側面成果的平臺,具體而微地顯示“大學問”。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