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森: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和諧社會必定是一個法治社會
發(fā)布時間:2020-06-02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構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和諧社會,目前已經成了中國執(zhí)政黨和現屆政府的既定施政方略。剛剛結束的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以《決定》的形式提出了到2020年要建成和諧社會的九大目標和任務,其中第一條就是,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不久前,在中央黨校舉辦的一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胡錦濤總書記在描述和諧社會的和諧社會六大特征時,其中所講的第一條也是民主法治。
對于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及其構建目標,中共中央及其領導人已經勾畫了一個基本框架。然而,現在的問題是,怎樣才能達致一個和諧社會?這看來還要回到人們所憧憬的和諧社會在實質上是一個什么樣社會這一根本問題上來。根據最近《決定》和領導人的講話精神,亦基于對許多西方社會的現實觀察,筆者認為,和諧社會,首先是一個法治民主社會,或簡言之,惟有民主方法治,惟有法治方和諧。
要理解這一點,首先必須弄清的是,市場經濟下的和諧社會,與傳統(tǒng)的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和諧社會,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在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中,市場交易不發(fā)達,只有有限的集市貿易,因而人們的交往和交易半徑很短,大多數人都生活在一個熟人社會中。在此情況下,只要人們能做到敦親睦鄰,鄉(xiāng)里互助,與人為善,不欺世亂俗,就能形成一個個較和諧的地方社群。因之,在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社會中,家長、族長靠強調父慈子孝和尊長秩序和來維護家和族睦,縣官、州官則主要靠弘揚鄉(xiāng)約里規(guī)來維系地方平安,到了上邊,皇室朝廷則注重以德治國,結果,整個社會主要依靠道德說教和文化承傳,以圖達致和維系和諧社會。中庸之道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會理念,在這種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社會中自發(fā)產生,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了。
現在,市場經濟來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和社會交往半徑擴大了,相應地,個人生活的熟人圈子卻越來越小,市場交易也從農業(yè)文明中的集市貿易,轉化以書寫合同為主要調規(guī)形式的長程貿易。在此情況下,單靠道德說教和熟人關系網絡,已經很難產生并維系一個個地方和諧社群了。人類現代化的進程歷史業(yè)已表明,市場交易越發(fā)達,分工越深化,人際關系越趨于淡薄。因而,市場經濟來了,大多數人會開始感覺到生活在一個人際關系較為疏淡的“生人社會”中。隨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法制和契約關系變得越來越重要了。西諺有云:“籬笆好,鄰居好”。這句西諺的基本涵義是,只有用產權清楚地界定了每個人的權利空間和邊界,才能產生一個和諧社會。良序產權制度如何建立?那自然還是要靠法律制度。沒有系統(tǒng)周密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沒有良序運作的司法程序,沒有真正工作的契約實施機制,這產權制度的“籬笆”很難建成。沒有好的“籬笆”,鄰居都做不好,焉能有和諧社會?
與農業(yè)文明的自然經濟相比,市場經濟還好像還秉有一種內在機制,那就是不斷產生新的經營和賺錢機會。一些人瞅準并抓住這種商機,就會賺錢發(fā)財,從而一些富人會不斷在市場擴展中冒出來。更為重要的是,在市場化過程中,由于能夠瞅到這種賺錢發(fā)財商機的,往往是那些靠近或直接執(zhí)掌著政治權力的人。這些人不僅能依借權力來首先抓住商機賺錢發(fā)財,而且往往會反過來運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和財力壟斷經濟和政治,制造賺錢發(fā)財的機會。結果,一些人會越來越富,而社會的絕大多數人卻越來越“相對貧困”。因此,社會收入的分配趨于拉大,常常是一些轉型國家市場秩序生成和擴展過程中難能避免的一種社會現象。
貧富不均,且人們收入差距越來越大,社會自然就會越來越不和諧。如何消解這種推動社會收入分配差距趨于拉大的內在機制,自然就構成了建構一個和諧社會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也自然是一件任何欲駕馭市場深化過程的政府都蠻頭痛的事。
市場生成和成長過程本身所創(chuàng)造的經營貿易機會會自發(fā)導致社會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拉大,政治權力的接近和執(zhí)掌又會使一些人壟斷這種機會,這該怎么辦?是從結果上治理,即通過政治運動甚至暴力手段均貧富?還是靠建構抽象規(guī)則來遏制并最終消弭不斷創(chuàng)生這種貧富差距拉大的社會機制?顯然現在只能靠后者。怎樣才能生成或建成消解這種社會機制的抽象規(guī)則系統(tǒng)?怎樣才能改變接近和執(zhí)掌權力的人壟斷發(fā)財致富商機這樣的社會安排?顯然還在于用法律規(guī)則來限制政府公務員的自由裁量權,并劃定他們自由操控社會的界限和范圍。想來想去,看來這還是要靠法治民主。
進一步的問題是:什么是法治?對憲法學和政治學,筆者是外行,故不敢妄下定義,更不敢胡亂猜測。但是,最近讀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思想家胡適的一句話,覺得有點大差不離。在寫于1915年所寫的一篇題為“我們能實行的憲政與憲法”一文中,適之先生說:“憲政的意義就是共同遵守法律的政治:憲政就是守法的政治”。根據這一命題,今天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法治,就是政府和人民均守法的政治?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也大致可以推斷,只有政府公務員和民眾能做到“Equal justice under law”(法律之下人人平等)了,法治民主社會才會生成,機會才能大致均等,和諧社會才會降臨。
2006-11-5謹識于復旦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