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可:建筑的精神分析:圓形政治和矩形政治
發(fā)布時間:2020-06-07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權力與野心是一切偉大建筑的根基,反過來說,建筑就是權力和財富的紀念碑,它要在水泥、鋼鐵和 玻璃的組合中,炫示高貴的身份。中國的公共行政建筑,盡悉卷 入了這種肆無忌憚的自我夸耀之中。各級地方政府官員,正在以比自身官階遠為高級的方式,規(guī)劃著轄區(qū)內的權力美學。那些矩形的、半圓形的和圓矩合體的豪華建 筑,改寫了中國城鎮(zhèn)的政治景觀。
在這場大地重塑運動中,圓形和矩形,一對精神原型式的幾何符號,成為支配中國城市營造的基本構形。這是繼木器與石器、三維與二維之后,我們所要面對的第三組母題。而它們之間的沖突與和解,構成了建筑事務中最難解的迷局。
圓是最高的自足和圓滿。它是被神所壟斷的事物。圓是世界體系的象征。圓擁有隱秘的軸心,圓周環(huán)繞它運轉,唱出無言的禮贊,而這就是圓的一神教本性。從圓的形體深處,迸發(fā)出了無與倫比的神學光芒。
圓的神學,至少包含下列五種原理:1,單一中心原理:在圓的范圍內只有一個絕對中心;
2,平等原理:所有圍繞中心的弧線上的點,彼此間都是平等的,因為它 們各自跟中心的距離完全相同;
3,循環(huán)原理:圓是自我閉合的,而且沿著弧線任何方向行走,最終都回返回原點,這是自我無限循環(huán)的范例,符合時間的特性;
4、獨觀原理:這條原理來自第一原理,它要證明從中心的視點(神或獨裁者的視點),可以完成對整個弧圈的全能式觀察;
5、象征原理:圓形造型支持了對太 陽、月亮、天空和宇宙、母性生殖器等神性事物的聯想,并成為它們的天然能指。
正是從單一中心原理中派生出了一神教;
從平等原理中,派生出上帝面前眾生平等的基督教義;
而從循環(huán)原理中,生成了宇宙(自然、時間)循環(huán)思想、佛教的輪回 學說,以及各種關于事物圓滿性的幸福信念;
從獨觀原理中,基督教發(fā)現上帝的無所不知,而?苿t發(fā)現了邊沁式環(huán)狀監(jiān)獄的法西斯本質1;
從象征原理中,巫師們 獲得了最神秘的宗教靈感。圓就此成為神學話語的根基。
英國國會大廈:矩形政治的西方樣板
矩形2似 乎是男神的象征,它的狹長鑰匙穿越母體,打開了通往父權文明的大門。矩形定義包含下列原理:1、多中心原理:在變化的矩形內部,軸心線代替了單一中心,這 意味著中心點將在該軸心線上不斷滑動;
2、四方原理:四條邊可以有各自的方向,并用方向代替中心,由此形成空間的特性;
3、等級原理:矩形邊線上的各點跟 對稱軸距離不等,由此產生了差異和等級;
4、斷裂原理:矩形是有折斷的,這意味著矩形線上的各點不能構成自我循環(huán),由此導致各點之間彼此否定、斷裂和對 抗。5、象征原理:矩形造型隱喻了陽具、人體、大地、水體(海洋與河流)和樹木等等。
正是從多中心原理中誕生了多神教、祖先崇拜和帝王崇拜;
從四方原理中產生了以方向和坐標為核心的風水學;
從等級原理中誕生了等級制度;
而從斷裂原理中涌現了世俗仇恨、階級對抗與暴力學說;
從象征原理中派生出了父權社會和大地信仰。
對上述原理的確認,耗費了人類史的漫長時間。圓作為祭壇的功能,可以追溯到13,000年以上。在11,000年以前的敘利亞村莊,就已出現最古老的圓形 宗教建筑2,但在蘇美爾時代(前4000前~2000年),烏爾城的塔廟由矩形平臺構成的,而到了新巴比倫時代(前626~前539年),供奉馬爾杜克大 神的巴別塔,卻又忽然變回了圓形。
美索不達米亞的神性建筑,在圓形和矩形之間劇烈擺動,顯示上古人類的構形混亂。政客、祭司和建筑師,尚未獲得這兩種圖式的精密知識。這種混亂是全球性的, 甚至波及近東和遠東地區(qū)。中國西安半坡遺址發(fā)現的仰韶文明,那座公元前4800~前4300年的村落,出現了31座直徑4~6米的圓形半地穴式民居,它們 是女陰的象征,表達對女神權力的敬意,但仰韶人同時又崇拜陶祖(陶制男性生殖器)。這是性別權力妥協的結果。仰韶是母權向父權過渡的時代,它的村落里出現 了最早的價值沖突。這種混亂同時也現身于土耳其的加泰土丘(前6000年),但跟半坡人截然相反,赫梯人(Hittites)住在矩形房屋里,卻擁有精美 的女性赤陶神像。
傳說中的巴別塔:向上冒犯,充滿夸耀和狂妄的權力色彩
這種幅員遼闊的混亂格局,源于圓形與矩形的曖昧關系。用以供奉木星大神馬爾杜克的巴別塔,就是這種兩重性的代表。從天空鳥瞰的巴別塔呈圓形,充滿了向心的 謙卑,完全符合天體神的教義,而從底部或遠處旁觀,它卻是矩形的,向上冒犯,充滿夸耀和狂妄的權力色彩。這種兩重性正是人類建筑的基本特征。矩形建筑的另 外一個成因,是它嚴重依賴于木材,而球形建筑則依賴于石頭。它們是兩種建材的美學對抗。
圓形和矩形的曖昧之處還在于,意大利人按照基督教圖式,把鳥瞰的簡單矩形組成十字形,并據此向矩形中注入宗教語義。而當它跟時間結合并旋轉起來后,就迅速轉型為運動之圓,令所有靜止之圓都望塵莫及。這是矩形的最高秘密,它超越了自己的世俗命運。
羅馬人意識到了這種內在的曖昧,對其進行斡旋與整合,由此終結了舊時代的對抗格局。羅馬宗教建筑,謀求矩形基座(門廊)和圓形拱頂的巴西利卡式的神圣同 盟。萬神廟就是這類“圓矩合體”的結晶。它的前部是柱廊式矩形大門,后部是巨大的圓形空間,象征太陽神朱庇特的陽光,穿越半圓形拱頂,照射在內壁上的神龕 上,把光線依次帶給七位神祗。萬神廟的結構妥協,顯示了羅馬人的建筑智慧,由此成為整個歐洲建筑的靈感源泉。“洋蔥頭”式的東正教堂,以及奧斯曼帝國搖籃 里長大的清真寺樣式,都秉承了“圓矩合體” 的偉大傳統。
古典世界的崩潰,似乎沒有影響基督教徒的建筑信念。大批隱修院堅守“圓矩合體”的羅馬傳統(如埃及的比紹科普特隱修院),修士們在其間修行、懺悔、禮拜和生活(勞作),探求質樸無邪的真理。這些遍及歐洲、北非和西亞的隱修院,為文藝復興的圓形造型,奠定了堅固的心靈基礎。
從佛羅倫薩主教堂(1436年)、到法爾尼斯府。1516年)和圓廳別墅(1552年),“圓矩合體”開始了向世俗生活轉移的長征。18世紀的英格蘭巴 斯,模仿史前圓形巨石群(Stonehenge),建造一座象征太陽的圓形廣場(The Circus)和一座象征月亮的皇家新月樓(Royal Crescent),其中分布著528個科學與藝術的徽記或雕塑,所有這些符碼細節(jié)都企圖重新設定人、現實和宇宙的三位一體關系。這是文藝復興的夕陽,它 們照亮了歐洲最后一片昏昧的土地。
只有華夏民族保持著圓形和矩形的對立狀態(tài)。中國人發(fā)明了圓鼎、編鐘、玉璧和風水羅盤之類的神器,繼而發(fā)明了太極圖(圓型宗教的標志)和八卦圖之類的神符, 在華夏哲學體系里,圓從原始祭壇上滾落下來,成為文人書案上的精細符碼。所有這些器符都是對圓形教義的重申。圓是神性的標志。關于圓的信念,寄存在那些精 細的器符上,放射出恒久不滅的光芒。
紫禁城天壇:遠東殘剩的最后一座國家祭壇
直到明成祖朱棣建立紫禁城為止,圓仍然是蒼天和上帝的單一象征。祈年殿以圓形和藍色喻天,殿內大柱及開間又分別象征4季、12月、24節(jié)氣和1日12個時 辰等時間元素。但天壇只是歷史孤證,它是遠東殘剩的最后一座國家祭壇,或者說,最后一個與天神溝通的場所。而在廣袤的土地上,基于木質文明的支持,矩形建 筑已經鋪天蓋地。
這是一個不信神的民族的集體性選擇。矩形首先適應的是人體的形態(tài)。居住型建筑的邏輯,必須符合人體—床幃的構形。這是矩形建筑的人類學起源。而后,在國家 意識形態(tài)涌現之后,矩形就被國家征用,成為國土丈量和城池設計的基本構形,F今已經出土的所有早期城池,包括殷墟在內,都流露出矩形政治的肅穆氣息。
矩形政治就是專制國家的建筑信念。以中軸線為基準展開的矩形敘事,成為皇城以及各主要城市的規(guī)劃模式。但這不僅是建筑 美學的信念,而且是整個亞細亞帝國的行政方式。毫無疑問,幾乎所有朝政都是按矩形結構推演的。在秦始皇兵馬俑坑里,武士們排成了聲勢浩大的矩陣;
而在那些 富麗堂皇的朝堂里,皇帝的龍椅總是位列頂端,他的大臣則分列兩班,拱手而立。這就是帝國的君臣秩序。
根據歷史記載,左右兩邊的文武官員,時常發(fā)生激烈而冗長的爭吵,皇帝面帶微笑注視著他們的混戰(zhàn),對雙方的意見進行仲裁,作出最后的裁決。宮廷里每天都在上 演這類權力戲劇。在明代話本小說《水滸傳》里,造反者重復了矩形政治的游戲:首領宋江像皇帝一樣端坐首位,而眾人則按“天”與“地”的名號分列為左右兩 班。流氓就這樣無恥地克隆了國家的莊嚴表情3。
四合院式的民居格局,與亞細亞的宮廷政治遙相呼應,因為只有矩形才能明澈地敘寫家族的道德秩序。在儒家的規(guī)訓下,中國人利用四合院前后左右的不同方位,確 定貴賤、尊卑和長幼的人倫序列。按通常的慣例,正房由上一輩的老爺和太太居住,北房東西兩側臥室,東側由正室居住,西側由偏房居住。東西廂房則由晚輩居 住。中型以上四合院還建有后罩樓,供未出閣的女子或女傭居住。除非發(fā)生內部叛亂,沒有任何人膽敢逾越這種矩形禮制。
矩形政治并非遠東專制社會的專利,恰恰相反,它是一種全球性的語法,但它們之間的語義卻變得南轅北轍。資本主義精神生長起來之后,政治理性支配了新建筑的 靈魂。1649年,英國查理一世主持召開下議院議會,位于威斯特敏特的會場就是標準的矩形體,場內中央是矩形臺子,國王坐在臺首的木雕王座上,臺下簇擁著 頭戴寬檐禮帽的議員。他們分列左右,但不是為了向國王效忠,而是企圖形成對抗性的政黨體制。正是從這種政治矩陣中,分化出了“左派”和“右派”陣營4。跟 亞細亞模式完全相反,矩形分列顛覆了王權的獨裁,熱烈地滋養(yǎng)著近代民主理性。
但在希特勒手里,矩形建筑卻產生了令人戰(zhàn)栗的效應。他主持設計并建造的新柏林宮,使捷克總統埃米爾?哈查連續(xù)兩次因恐懼而暈倒,被迫在元首辦公室簽署了投 降協定。哈查走過空曠的廣場,走過日爾曼武士雕像和納粹的雄鷹十字旗,走過頭戴鋼盔、肩跨帶刀步槍的黨衛(wèi)隊員,走過沒有窗戶和線條強硬的大廳,走過450 英尺的大理石長廳,最終,在歐洲最陰郁的空間盡頭,矩形建筑以其強大的威權,壓碎了那個斯拉夫人的脊梁5。
天安門廣場全景:矩形政治在中國的最高杰作
亞細亞地圖并未向我們提示誰是遠東地區(qū)的哈查,我們僅僅知道,天安門廣場是矩形政治的最高杰作。它的所有建筑(天安門及其觀禮臺、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 念碑和毛澤東紀念堂)都是標準的矩形物,而它們又組合成更大的矩形廣場。此后,第三種矩形奇跡般涌現了,那就是軍隊的嚴密方陣。天安門是領袖大閱兵的地 點。士兵以驚人的肢體一致性走過廣場,向城樓上的最高領袖行禮,接受他的注目和檢閱。人民在一邊發(fā)出震耳欲聾的歡呼。我們已經看到,建筑物、廣場空間和游 行人群的三重矩陣,就是國家政治秩序的卓越表演,它旨在重申領袖、士兵和民眾之間的權力關系。天安門廣場斷然拒絕圓形物的侵入。只有大會堂上的國徽和衛(wèi)兵 的槍口,依舊保持著圓的形態(tài)。它們是矩形政治的迷人飾物。
捍衛(wèi)這種矩形政治,已經成為北京領導人的歷史責任。早在八十年代,首都行政長官就頒布命令,要求新建筑嚴格保持矩形傳統,并為所有建筑加蓋琉璃瓦頂,以繼 承帝國美學的基本原則,即便是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婦聯的弧形立面,也由于得到琉璃瓦授頂,而與舊帝國密切地和諧起來。此舉事后遭到建筑學界的高聲譴責。但 所有的批評者都沒有意識到一個基本問題,那就是,人字巾式的“帽子”,正是矩形政治的組成部分。如果不對天安門建筑的矩形邏輯進行反思,就無法推翻帽子工 程的價值根基。
為了抵抗矩形的專制和壟斷,西方建筑師開始向矩形發(fā)出挑戰(zhàn)。北京中國大劇院的設計,成為這類反叛性圓形建筑的典范。根據保羅?安德魯的意圖,在以矩形為主 體的廣場附近(人民大會堂西邊和中南海新華門對面),安放一座龐大的蛋式建筑。這是嚴重的違制事件,它不僅導致矩形城市的視覺失調,而且顛覆了原有的政治 等級秩序。基于大劇院的開放性和明亮性,風格閉抑的原國家主義建筑頓時變得可疑起來。國家主義建筑師為此如喪考妣。他們的哀號和怒吼,回蕩在被不同幾何體 切碎了的京城。而距離天安門較遠的圓形建筑,如世紀壇、摩天輪、中國科技館和奧運主會場“鳥巢”,所面對的指責聲浪則要微弱許多。中國建筑師業(yè)已成為堅定 的天安門衛(wèi)士。
受到國際建筑界高度好評的“鳥巢”(北京奧運會主場館),一種扁圓形建筑的衍生體,(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儼然是被狠狠踩過一腳的鳥蛋,喪失了蛋形物原有的隱喻功能;
更為奇妙的 是,那些沿著圓形表面編織起來的網狀結構,跟中國身份證上的絲網結構密切呼應。這是被國家之網籠罩的圓形物,充滿柔軟、溫順與可操控性,完全符合“國家文 化安全”的嚴厲尺度。
那些沿著圓形表面編織起來的網狀結構,跟中國身份證上的絲網結構密切呼應
與正在跟圓形美學抗爭的北京相反,上海出現了一系列球形建筑。從東方明珠電視塔、國際會展中心到徐家匯的美羅城等等。那些圓球被鑲嵌在矩形建筑上,形成古怪的“球矩合體”,在達成工藝和美學的妥協之后,它們充當了90年代上海建筑的著名地標。
上海的權力表達跟北京不同,它更想夸耀跟世界和未來的對接,而不是同民族與歷史的茍合。上海的球形建筑表面上是所謂“東方之珠”的象征,但其實是全球化和 現代性的隱喻。球體就是地球的直接摹本,而復雜的鋼鐵結構和玻璃幕墻,則炫示著自身的高科技含量。只有上海博物館是個例外。它是一座巨大的混凝土寶鼎,暗 示該博物館的收藏特色,同時也表述跟上古歷史的傳承關系。而在它的對面,上海大劇院的反拱式屋頂,則在更大聲勢地夸耀跟西方的密切關系。
所有這些圓形景觀,都是開放時代初期的稚拙產物。進入21世紀之后,上海的球形建筑迅速老化,成為笨拙可笑的舊物,大量矩形超高建筑開始崛起,如世茂大廈 和尚未完工的環(huán)球金融中心。徐家匯美羅城的圓球,只是情侶們約會的碰頭地點。它無疑是奪目的地標,但缺乏內在的魅力。人們在它的底部相見之后,就迅速離 開,轉移到其它消費地點。球體是空心的,它沒有任何靈魂的充填物。在無神論統治了大半個世紀之后,中國的圓形建筑早已喪失了原有的神學或民主語義。
新一代的圓形建筑,出現在浦東世紀大道附近,如上?萍拣^和一個大型日晷式鋼鐵雕塑,但它們放棄了球形,轉而謀求餅狀,更接近于鐘表的樣式,流露出后發(fā)國 家的時間焦慮。這其實就是對外灘海關大鐘的呼應。那張威斯敏特式大鐘的老臉,朝太平洋方向眺望了整整一個世紀。它的容顏早已衰老。浦東的日晷企圖接管它的 權力。圓形建筑的神話,正在被新建筑運動所續(xù)寫。
正是這種迷亂的現實景象,迫使我們追問圓形建筑的歷史本性。古希臘和羅馬時代的圓形劇場,既是祭神的場所,也是表達民主意志的空間。雅典人經常集會的普克 尼司山谷,建有一座半圓形劇院建筑,可容納幾千人的聚會。這種從閉抑空間到開放廣場的轉變,令每個與會者能毫無障礙地看到他人,公共辯論就此取代了秘密的 黑箱操作。旅游者究竟在這個偉大遺址上看見了什么呢?他們或許能夠發(fā)現,在那些民主臺階的縫隙里,生長著市民權力的質樸小草。
不僅如此,圓形的自我循環(huán)消解了帶頭者、領袖和主宰,令弧線上的所有意志都彼此等同。這是平等和民主制度的符號學起源。圓桌會議起源于消解等級制的意圖。
圓桌及其圓形結構,就是對等級秩序的解構,F身于17世紀的絲帶,清晰地表達了圓形政治的這一功用。當時,法國政府官員集體向國王上書陳情,其署名寫在一 條結成圓形的絲帶上,跟陳情書一同呈遞。由于絲帶結成圓形,簽名順序被隱藏起來,國王無法追究聯署的發(fā)起人。這就是圓形物的奇妙意義,它庇護了所有的反對 聲音。
從這種圓堡式家園里,客家人獲取了心靈的平靜
中國福建西部的客家土樓,向我們進一步驗證了圓形建筑的特點。這種向心圓建筑,并非福柯所描述“規(guī)訓”集中營,因為它的軸心不是那種全景式的監(jiān)視崗亭,而 是那些矩形的學校、戲臺或辦公室。土樓提供了一種反轉的觀察法——居民能從自家門口,觀察到同層的所有人家。隱私是有限的,它融入公共生活的視界,并要接 受宗族的集體管理。這是村社集體主義的迷人特點。最大的土樓可以居住千人,形成密集的人口聚落,從這種圓堡式家園里,客家人獲取了心靈的平靜。但這些烏托 邦式的建筑,并未產生永久性的魅力。相反,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歷史動亂,它的居民大都已經離散。土堡日益蕭條破敗,它的居民只剩下少許老人、婦女和幼童。那 些最后的守望者,既是道具和戲子,也是熱情的解說員,在黃昏的光線里為好奇的游客講述往事。
圓形建筑的神話,引發(fā)了一種迷信,以為圓形是拯救建筑、城市景觀乃至居住者心靈的最高選擇。這種錯誤理念,爬行在設計師的頭腦里,為建筑業(yè)的政治敘事指引 航向。但中國圓形建筑是高度無神化的,它甚至不具備基本的人性因素,而是僅僅擁有一個球形或餅狀的軀殼。在聲勢浩大的現代化過程中,圓形是那種被用來重申 權力和財富的造型,并已成為國家主義修辭的基本手法。
但圓形建筑還暗含著某種危險的品質。在成為民主空間的同時,它也曾是暴力屠宰的現場。古羅馬帝國的大競技場(佛拉維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公元80年),提供了令人驚訝的例證。這種互相矛盾的邏輯,正是圓形祭壇的本性。祭壇一方面要求對神的無限恭順,一方面要求對祭品(獵 物)的極度殘酷。圓形建筑的這種兩重性,令無數建筑師感到困惑。
佛拉維圓形劇場,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屠宰式建筑,可容納五萬名觀眾欣賞死亡競賽,在那里,無數失敗的角斗士被畜牲般殺死,他們的鮮血涂滿了劇場中央的舞臺。
全體羅馬公民跟暴君一起在現場圍觀,發(fā)出醉生夢死的驚嘆,形成聲勢浩大的集體狂歡。這是“圓形劇場效應”,它的群眾聚合形態(tài),以及看臺和中央演出區(qū)的熱烈 互動,放大了屠殺的快感。
上海工部局屠宰場(1933年),是佛拉維結構的歷史復現。這座正在被改造為時尚場所的建筑,曾經是一臺高速運轉的屠宰機器,據說每天可殺掉1000多頭 牛。整體空間布局是巴西利卡式的。矩形輔助建筑,環(huán)繞著圓形的中央屠宰場。牛群沿盤旋而上的流水線坡道上升,到達中央屠宰建筑,在那里被宰殺,而后送回輔 助建筑,進行分解和清理內臟。它的遺存,令人再度想起羅馬競技場的狂歡格局。它唯一缺乏的是大數量的觀眾。但它在屠殺上的準確和精密,卻令佛拉維劇場望塵 莫及。
羅馬大競技場內景俯瞰: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屠宰式建筑,可容納五萬名觀眾欣賞死亡競賽
圓形建筑的這種殺戮功能,就是它美學魅力的詭異之處。在圓的深部,還隱藏著某種殘酷與狂歡并存的語義。這圓的復雜品質,就是“巨蛋”被接納的內在原因。蛋 形(穹頂)、水晶質地和發(fā)光體的特點,所有那些浮在表層的美妙景象,企圖勸說我們忽略它的內在語義,而這是所有圓的原理中最尖銳的一項。在神性、民主性、 狂歡性和殺戮性四個方面,圓形比矩形都走得更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參見米歇爾??啤兑(guī)訓與懲罰》,劉北成、楊遠嬰譯,三聯書店1999年版
2 廣義的矩形,應當包括方形在內的各種平行四邊形。
2 2006年10月,一支由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組成的考古隊,在敘利亞發(fā)現了 最古老的兩河圓形文明——一座龐大的圓形建筑,建于公元前8,800年,附有大量幾何形彩繪,同時出土的還有大量用燧石和黑曜石制作的狩獵工具。這是有史 以來組古老的圓形建筑,比普通屋舍大很多,似乎是整個村落的宗教中心。
3 參見施耐庵、羅貫中《水滸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4 羅伯茨《世界文明通史》,陳德民等翻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 參見迪耶?薩迪奇《權力與建筑》,王曉剛、張秀芳翻譯,重慶出版社2007年版。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