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蜀慧:《蒹葭樓詩》與彥威師的師友情緣
發(fā)布時間:2020-06-10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中山大學歷史系
蓋棺詩百首,姑射神人姿。(散原老人評語。)崢嶸經(jīng)世志,豈料空文垂。早樹攘夷論,功成棄若遺。故人滿廊廟,窮居惟說詩。欲持敦厚教,力挽風俗衰。人心茍不死,此業(yè)終可期。晚遘猾夏禍,講席多苦詞。心契亭林翁,大任天所歸。一瞑不可贖,國難更無涯。幸有侯芭在,(雨僧為黃先生弟子。)玄經(jīng)勤護持。――繆鉞《吳雨僧寄贈黃晦聞先生<蒹葭樓詩>》
眼前放著一本張孟劬先生作序的線裝本《蒹葭樓詩》,藍灰色粗紙封面,書頁多有殘損,這是先師繆彥威(鉞)先生留下的遺物。
彥威師是愛書之人,但由于歷經(jīng)動亂,流離播遷,藏書散失損壞很多。尤其文革期間,住房被占,許多藏書不得已堆于陋室屋檐之下,屢遭雨淋水漬。這本《蒹葭樓詩》雖然是先生心愛之書,但也未免于厄。所以筆者見到這本書時,差不多每頁紙上都留有水浸蟲龁的痕跡,一些書頁已經(jīng)嚴重破損甚至脫散,字跡也開始斑駁。盡管如此,彥威師生前仍然將其置于案頭,時時披誦,許多篇章都有先生的朱筆圈點。
后來筆者逐漸知道,彥威師所以對這本詩集如此珍愛,除了深喜其中高潔芳美的詩篇外,還因為這里面寄寓了先生內心對幾十年師友情緣的深切懷念。
其中所蘊含的,首先是彥威師對作者黃晦聞(節(jié))先生的欽敬景仰之情。
黃晦聞先生是近代著名學者和詩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創(chuàng)辦刊物,撰寫詩文,抨擊帝制,宣傳反清革命。辛亥革命之后,又堅決反對袁世凱稱帝。自1917年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后又兼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導師),此后潛心學術,專治文學,在先秦漢魏六朝詩文研究箋證方面尤有建樹,堪稱一代宗師。其所作舊體詩既有唐人之韻,又有宋人之骨,成就極高,為嶺南近代四家之首。其詩三百馀首,集錄于《蒹葭樓詩》。
從現(xiàn)有材料看,和彥威師關系最密切的幾位師友如張孟劬、吳雨僧先生等,都與黃晦聞先生過從甚密,但先生本人與黃先生有沒有直接的交往關系則較難查考。彥威師于1923年考入北京大學文預科,到1924年冬因父歿而輟學肄業(yè),此期間黃先生任教文學院(1923年一度赴粵,旋即北返),專授詩學。推算起來,黃先生和彥威師之間應有師生之誼,只是先生在北大時是否聽過黃先生授課,今已無法確知。按臺灣大學中文系林麗真教授在其所撰的《戴君仁先生傳》中曾提到,1923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的戴君仁先生,其讀書期間嘗“受教於沈兼士、吳瞿安、黃晦聞、張孟劬之門”。戴氏在大學讀書時“愛好文字學”,尤得沈兼士先生之深許,“因從治小學訓詁!保 而以彥威師自幼對古代詩文的興趣素養(yǎng),似可推測先生入校后,若有機緣,必會選擇修讀黃先生開設的有關課程;
黃先生《曹子建詩注·序》中 “壬戌(1922年)之秋,余在大學說陳王詩,始為之注”2之言, 說明了晦聞先生此時期在北大講授漢魏六朝詩的情況,或可為之旁證。不過,無論其事能否得到確證,毫無疑問的是,彥威師在以后長達七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對黃晦聞先生的學問人品始終非常推崇,治學為人方面,也每見來自黃先生的深刻影響。
深具詩人氣質的黃晦聞先生,是一位懷有強烈憂國救世之思的真誠學者,于學術事業(yè)中寄托了極高的理想追求。其《阮步兵詠懷詩注·自敘》中說,“余職在說詩,欲使學者繇明詩以明志而理其性情,于人之為人,庶有裨也”;
3 他注《曹子建詩》,對《薤露》篇“孔氏刪詩書,王業(yè)粲已分,騁我逕寸翰,流藻垂華芬”的詩句尤為感慨,《曹子建詩注·序》說這首詩“余讀之而悲。蓋悲乎人之不如鱗蟲,自昔而然也。后之讀余是注者,儻亦有悲余之悲陳王者乎?”4 注文中還說:“‘王業(yè)粲已分’者,言自孔子刪詩書以來,帝王之業(yè)已粲然分寄于文章矣。故我今日懷王佐之才而不能展其功勤,亦欲馳騁寸翰,以垂芬于后世耳”之言, 5其言正為夫子自道。20世紀20-30年代,目睹國運日頹,黃晦聞先生將內心的報國熱情,更移于振興傳統(tǒng)學術文化的努力之中,思想上逐漸傾向以“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為幟志的學衡一派,藉以維護自己所珍視的人文價值和精神家園。吳雨僧先生嘗謂黃先生之有關見解“與Babbitt師之論合”, 6所合者,正是白璧德“欲使人性不役于物,發(fā)揮其所固有而進于善。一國全世,共此休戚,而藉端于文學”之“新人文主義”。7
彥威師為人,同樣具有詩人理想主義氣質,對中國傳統(tǒng)的學術文化事業(yè),懷有真誠的使命感,在思想上亦贊同接受學衡派融匯中西的思想文化主張。在1926年致《學衡》編者的一封信中,彥威師深感于“神州厄運,百事殂落。文化沈黯,尤為大憂”的局面,提出在文化上應兼采東西方之長,既不抱殘守闕,“湛溺舊聞,墨守故榘,傲然自尊”,亦不可迎合潮流,盲目崇外,“以膚受末學,投國人嗜奇趨易之心”,“惟有鏡照衡權,擷長棄短,镕冶為嶄。然之真新文學,兼蓄新質,而能存故美,庶幾得之”,由此始可起中華文運之衰。
8彥威師治學的重點,早年在先秦諸子,后逐漸轉向漢魏六朝唐宋之文學和歷史,因專業(yè)之故,先生對黃晦聞先生的思想與學術旨趣,尤其有著一份深厚的理解認同。上世紀80年代后期,彥威師指導筆者做有關魏晉詩人與政治的博士論文,黃先生《曹子建詩注》、《阮步兵詠懷詩注》、《謝康樂詩注》、《鮑參軍詩注》諸書,都在彥威師開列的最重要的參考文獻中;
而黃先生對魏晉時期詩人及其作品深徹細微的理解,也是彥威師在授課時反復強調推重的。另據(jù)聽過黃晦聞先生講授漢魏樂府和六朝詩的馮至說,黃先生執(zhí)教,有著“治學嚴謹,為人耿介”的特點,而此點,恰好是彥威師自己治學為人的寫照和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所在。
9黃晦聞先生晚年憂慮時局,每借講授顧亭林詩以抒內心郁曲,而彥威師亦曾在“九一八”事變后,與吳雨僧、郭斌龢先生慷慨論天下事,“以顧亭林的民族氣節(jié)相勉”;
10晚年給學生授課,也極力闡發(fā)顧炎武“行己有恥,博學于文”的治學宗旨,與黃先生精神相通之處,固隱然可見。
在近世詩人中,黃晦聞先生之詩以宕折幽艷,蒼涼悱惻,富于感發(fā)力而著稱。自幼喜作詩詞的彥威師,對《蒹葭樓詩》,一向非常喜愛。記得先生給我們講授古典詩歌時常說,好詩應兼有唐宋詩之長,既有情韻,綿邈幽深;
復具哲理,曲折峭拔,相互融合,可創(chuàng)新境。在先生心目中,今人詩作能達到這一標準的,只有黃晦聞、陳寅恪幾位前輩而已。彥威師晚年所寫的一則《冰繭庵詩話》,在說明自己對傳統(tǒng)詩歌欣賞旨趣的同時,更進一步表達了對黃先生《蒹葭樓詩》的敬佩之意,指出晦聞先生在近代詩人中所獨具的“芳馨之氣韻”;
為此并引用散原老人對《蒹葭樓詩》的評語:“格澹而奇,趣新而妙,造意鑄語,冥辟群界,自成孤詣。莊生稱藐孤射之神人,肌膚若凝雪,綽約若處子,又杜陵稱一洗萬古凡馬空,詩境似之”,以為其言乃“洞微之論”。11
覽彥威師《冰繭庵詩詞稿》中詩作,亦有風格意境酷肖《蒹葭樓詩》者。如作于1940年的《惘惘》一詩:“惘惘心情入世非,宛然弱喪漸知歸。滋蘭未必花能發(fā),訪舊其如燕已飛。夜讀不嫌燈照影,早行猶惜露沾衣。芬馨難盡追懷意,爭奈秋桐葉日稀”,芳馨幽微,清逸澹宕,能得《蒹葭樓詩》之神韻。當年受教彥威師門下,還常常聆聽先生講解《蒹葭樓詩》中的名篇,先生每以之為例,幫助筆者理解古典詩歌藝術的曲折之美,高邈之境?上80年代末遭遇竊賊,筆記失落,先生的許多精識妙解,今已不能盡述。記得有一次講到晦聞先生《滬江重唔秋枚》,彥威師先以低緩沉抑的語調,頗帶感情地誦出“國事如斯豈所期,當年與子辨華夷。數(shù)人心力能回變,廿載流光坐致悲。不反江河仍日下,每聞風雨動吾思。……”的詩句,繼而對黃先生早年以一介書生投身民族革命,創(chuàng)辦《國粹學報》,以數(shù)人心力推動世變,喚起民心,終使帝制傾覆,然而革命成功,社會卻昏暗如舊,志士壯志銷磨,理想成空,猶不甘一腔熱血付之流水的經(jīng)歷心態(tài),予以細致入微地分析揭示,盡現(xiàn)詩中無限沉郁蒼涼悵惘之慨。聯(lián)想到黃先生在《阮步兵詠懷詩注·自敘》中“余亦嘗以辨別種族,發(fā)揚民義垂三十年。其于創(chuàng)建今國,豈曰無與。然坐視疇輩及后起者藉手為國,乃使道德禮法壞亂務盡。天若命余重振救之,舍明詩莫繇” 12的感慨,可明彥威師之解黃先生詩,正是所謂能得雅人深致。
《蒹葭樓詩》作為彥威師心愛之書,其中還蘊含了一份先生深藏于心始終不渝的摯友之情。
根據(jù)前引《吳雨僧寄贈黃晦聞先生<蒹葭樓詩>》詩,可得知這本詩集來自吳雨僧(宓)先生之贈;
而在先生手訂的《冰繭庵詩詞稿》中,此詩系于1935年,是年也正是黃晦聞先生去世之年。按吳雨僧先生在北京前后近十年間,與黃晦聞先生交往甚篤,進而遂執(zhí)弟子之禮。據(jù)《吳宓日記》第3冊記載,雨僧先生在1925年受聘為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到京甫及一月,即前往造訪黃晦聞先生,此后與黃先生頗多往還。僅《日記》所載,從1925到1930的數(shù)年間,雨僧先生謁訪黃先生不下數(shù)十次,每次唔談常在一至數(shù)小時之間,談詩問學,從對六朝古詩之理解深研之方法路徑,到所作近體詩之音節(jié)格律等等,得到黃先生指點之處甚多。13 由于對黃晦聞先生“深至推崇”, 14雨僧先生對黃先生徑以“師”稱之,而黃先生對雨僧先生治學讀書乃至生活感情等問題也多有關切。雨僧先生還曾力請黃先生擔任其所編《學衡》雜志詩錄之編輯,黃先生雖以精力不濟辭謝,但仍允助其評定,代決疑難。
15黃晦聞先生去世時,雨僧先生仍任教清華,其《空軒詩話》九中說,“蓋當《空軒詩話》正在撰作之際,黃師忽于一月二十四日[民國二十四年]在北平寓宅病逝。幸遺詩《蒹葭樓詩》,已由今行政院長汪公[名兆銘,字精衛(wèi)]為師印行! 16另據(jù)臺灣學者陳慶煌所著《蒹葭樓詩論》,《蒹葭樓詩》是黃晦聞先生在1928年自選結集,編為兩卷,到1934年始由番禺汪氏資助印行。
17推想雨僧先生寄出《蒹葭樓詩》,當是在黃先生病逝之后,或乃紀念黃先生之所為。算起來,自雨僧先生寄贈此書,這本詩集在彥威師身邊,已是近60個春秋了。
彥威師與吳雨僧先生訂交于20世紀20年代中期,神交數(shù)年之后,于1929年夏,在雨僧先生所居的清華園藤影荷聲之館與吳先生初次相見。據(jù)彥威師回憶,藤影荷聲之館的匾額正是黃晦聞先生所書,“館外春藤夏荷,環(huán)境幽靜。我在這里住了兩三天,與吳先生傾懷談論。” 18在以后的近50年間,兩先生道義相期,在學術上切磋砥礪,精神上相互勖勉,論學談詩,始終保持著深厚的友情。彥威師對雨僧先生熱情耿直誠懇的人品個性、學貫中西的學術造詣以及用文化教育振興國運的志向等至為稱贊。經(jīng)由雨僧先生等人推介鼓勵,彥威師放開眼界,研讀了許多西方的哲學、文學書籍,吸取精華,啟發(fā)新知,在研治傳統(tǒng)國學時融會西方學術,治學力辟新境;
19而在另一方面,雨僧先生對彥威師“讀書多而行道篤”, 20于傳統(tǒng)學術文化識見深湛也十分推許。在1936年的日記中,雨僧先生嘗記彥威師與己“談中國民族盛衰變化之史略,甚精實,可佩! 21以后彥威師《詩詞散論》問世,雨僧先生倚枕夜讀,不忍釋卷,以為“極欽佩”。
22有意思的是,彥威師有關傳統(tǒng)詩歌的的一些見解,往往還與黃晦聞先生所言有針芥之合,如吳先生日記里記黃先生嘗指出治六朝人詩“宜深研以得其真,而當從陶淵明入手”時,又附記稱“繆鉞君細讀宓詩稿,為序以評之,所論亦同”。
23彥威師先后執(zhí)教于浙江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等校的經(jīng)歷,也都和雨僧先生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聯(lián)。從今日所見材料看,如果說彥威師一生,從思想學術取向到職業(yè)經(jīng)歷、人事交游,都與《學衡》一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那么在這中間,吳先生就是一位最重要的關鍵人物。實際上,彥威師與雨僧先生,雖為摯友,但論其年輩交誼,實在半師半友之間。因此故,彥威師平生所寫的許多深切懷念舊友故人的詩文中,有關雨僧先生者用墨尤濃,而這本《蒹葭樓詩》,正是兩位先生半個世紀摯友深情的一個見證。
2002年3月末,筆者第一次來到清華園內工字廳藤影荷聲之館。正是仲春時節(jié),校園繁花滿枝,丁香如雪,清芬盈溢。工字廳修葺一新,為學校行政辦公之地,門禁森嚴。時近日暮,悄悄進入小院,見庭中花木蔭翳,奇崛的太湖石磷峋矗立。沿著回廊漫步,佇觀藤影荷聲之館匾額依然,遙想七十年前,彥威師與雨僧先生在此煮茗相聚,談詩論學,“委宛平生,情瀾不竭”, 24一種難以言說的親切悵惘之情浮上心頭。歷經(jīng)大半個世紀,名園滄桑變幻,多少前塵舊事如煙云邈然消散,唯有先賢音徽猶在,英華靡絕,其心志所凝聚的精神文化,尚能郁郁其中,讓我輩后人到此,(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追憶典型,無限懷感。
謹錄彥威師1935年所作《乙亥南遊雜詩十六首》中的兩首詩,作為這篇小文的結束:
重譯贏糧遇碩師,(謂美國白璧德先生。)十年歸國久棲遲。起衰爭望昌黎出,正是文章零落時。
水木清華喜此園,浮屠三宿戀常存。紫藤花發(fā)荷風暖,復欲因君倒酒樽。(以上二首,清華園留別吳雨僧。余每至故都,必留宿于雨僧藤影荷聲之館。此次南游,期于明年春夏間北返省親,可道過故都,與雨僧相唔也。)
2004年5月寫于中大蒲園
注:
1、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史稿》林麗真撰述《戴君仁先生傳》及其《學術年表》。
。、黃節(jié)《曹子建詩注》,臺灣藝文印書館1975年9月第3版(下同),第1頁。
。、黃節(jié)《阮步兵<詠懷>詩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下同),第2頁。
4、《曹子建詩注》,第2頁。
5、《曹子建詩注》卷二,第124頁。
。、見《吳宓日記》1927、5、22,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下同),第3冊第341頁。
。、吳宓《空軒詩話》九,見呂效祖編《吳宓詩及其詩話》,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下同),第221-222頁。
8、繆彥威師《與〈學衡〉編者書》節(jié)錄,《學衡》第59期,1926年12月。
。、彥威師對門下弟子提出三條要求:“為人耿介,治學謹嚴,作事勤敏”。
。保、繆彥威師《懷念吳宓先生》,1988年,見黃世坦編《回憶吳宓先生》,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版(下同),第3頁。
11、《冰繭庵詩話》六,見1991年5月25日《四川政協(xié)報》第4版。
。保、《阮步兵<詠懷>詩注》,第3頁。
。保、如《日記》1927、10、7所記,《吳宓日記》第3冊第416-417頁。
14、《日記》1926、8、30,《吳宓日記》第3冊第213頁。
15、見《日記》1926、8、5,《吳宓日記》第3冊第201頁。
。保、見《吳宓詩及其詩話》第220頁。
。保贰㈥悜c煌《蒹葭樓詩論》第貳章《黃節(jié)生平年譜與著作》,臺灣里仁書局2001年版,第31頁。
。保浮ⅰ稇涯顓清迪壬,《回憶吳宓先生》第2頁。
。保、參見《懷念吳宓先生》,《回憶吳宓先生》第8頁。
。玻、見《日記》1936、7、14,《吳宓日記》第6冊第14頁。
。玻、同上。
。玻、見《日記》1948、12、18,《吳宓日記》第10冊第486頁。
。玻、見《日記》1927、10、7,《吳宓日記》第3冊第416-417頁。
24、繆師語,見《奉贈吳宓兄二十四韻·序》,1944年作。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