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發(fā)布時間:2017-01-28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篇一: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礎解讀】

一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xiàn)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社會發(fā)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jīng)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fā)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fā)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后人尊稱“至圣”。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鬃拥乃枷牒诵氖恰叭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fā)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tǒng)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他強調(diào)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會動蕩的根源,在于人們的行為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2)莊子,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的學說。

2、法家:

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戰(zhàn)國末期的韓非子。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提出了系統(tǒng)的法治理論。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tǒng)專制國家的歷史發(fā)展趨勢。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基礎解讀】

一、 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秦末戰(zhàn)火頻繁,社會經(jīng)濟破壞嚴重。

(2)目的:為了恢復生產(chǎn)和安定人心,統(tǒng)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減輕田租、赦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等。

(4)結果:經(jīng)過六十多年的休養(yǎng)生息,漢朝的經(jīng)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5)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

內(nèi):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并嚴重,割據(jù)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為患,邊關危機,威脅著西漢的穩(wěn)定。

(6)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tǒng)一形勢的發(fā)展需要,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董仲舒其人:

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在位期間,董仲舒曾三次參加對策,闡發(fā)他的儒學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1)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不在儒家六經(jīng)范圍之內(nèi)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

(2)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3) 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后人歸納為“三綱五!薄

三、儒學成為正統(tǒng)

1、儒學興起的原因:

漢武帝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士人紛紛研習儒家經(jīng)典,儒學得以大興。

2、儒學教育狀況:

(1)儒家經(jīng)典成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設立專事研究和傳播五經(jīng)的教官,稱為“博士”。自此,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2)興辦太學,儒家五經(jīng)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jīng)考試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guī),使非貴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憑太學資格做官;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3)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tǒng)。儒學于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于獨尊的地位。

3、結果: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第3課 宋明理學

【基礎解讀】

一、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新發(fā)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間廣為傳播。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fā)展。

2、隋朝:

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3、唐朝:

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開始挑戰(zhàn)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二、程朱理學:

1、程朱理學產(chǎn)生的背景原因:

(1)統(tǒng)治者支持:長期的混亂,不利于大一統(tǒng)的穩(wěn)定和鞏固,宋代統(tǒng)治者倡導尊儒讀經(jīng)。

(2)儒家學者的努力: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3)代表人物:北宋時期的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時期的朱熹,成就最為突出,所以“理學”也稱為“程朱理學”。

2、程朱理學的內(nèi)涵:

(1)程顥、程頤的思想主張:

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主張先有理而后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張:

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強調(diào)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三綱五常。強調(diào)“存天理,滅人欲”。

3、程朱理學的影響:程朱理學適應了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

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jù)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播到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三、陸王心學

1、陸九淵的思想主張:

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diào)“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2、王陽明心學出現(xiàn)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動蕩不安,封建專制統(tǒng)治陷入危機。

(2)王陽明繼承和發(fā)展了陸九淵的學說,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

3、王陽明的思想主張: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

(2)在認識論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4、評價:

明朝中期以后,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宋明理學歷經(jīng)幾百年的發(fā)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但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

第4課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基礎解讀】

一、李贄的離經(jīng)叛道

1、李贄離經(jīng)叛道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

(1)中國社會內(nèi)在矛盾空前尖銳。

(2)江南一帶工商業(yè)者成為社會上不可忽視的力量。

(3)社會吏治腐敗,奸佞當?shù)馈?/p>

(4)李贄目睹了官場的污濁和道學家的偽善,不愿與他們同流,形成了離經(jīng)叛道的不羈性格。

2、李贄的思想主張: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經(jīng)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論。他認為是非標準依照時代變化而變化,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他批判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欲”的虛假說教,強調(diào)人正當?shù)乃接?/p>

二、明清時期的三大進步思想家

1、黃宗羲的思想主張:

(1)對君主專制制度進行猛烈抨擊,尖銳地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

(3)影響:黃宗羲的政治主張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以后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顧炎武倡導經(jīng)世致用:

(1)主張走出家門,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xiàn)實問題。

(2)著述《天下郡國利病書》。這部書記述了山川形勢、物產(chǎn)風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3)影響:顧炎武以他崇實致用的學風和鍥而不舍的學術實踐,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來源:他繼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發(fā)展。

(2)思想主張:王夫之認為世界是物質(zhì)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實體;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主觀的認識是由客觀對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過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認識的。他還認為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3)影響: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4、進步思想家思想的積極意義:

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傳統(tǒng)儒學的批判繼承,促使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重新煥發(fā)了生機,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第二單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fā)展

第5課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基礎解讀】

一、“人是萬物的尺度”

1、智者學派產(chǎn)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臘城邦,奴隸制民主政治發(fā)展到頂峰。雅典成為希臘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學者的研究越來越關注“人”本身。

2、 智者學派的思想主張:

(1)以人和人類社會為探索的主題,研究人類,反思人類自己。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組織、風俗習慣和倫理規(guī)范等。

(2)強調(diào)人的價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張:

普羅泰格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樹立了人的尊嚴和權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學派的主要思想,體現(xiàn)了希臘文化人文主義的本質(zhì)。

二、美德即知識

1、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

(1)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以挽救衰頹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識”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內(nèi)在靈魂,世界上沒有人自愿作惡,人之所以作惡是出于無知。

(4)教育對美德同樣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認識自己靈魂之內(nèi)已有的美德。

2、影響:蘇格拉底對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類精神覺醒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他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三、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1、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關注的焦點也是人類社會,著有《理想國》一書,他根據(jù)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個人明確分工,各司其職,主張有正義感和理性的“賢人”統(tǒng)治國家。

2、柏拉圖的這種想法盡管有很多錯誤,但他鼓勵人們獨立理性思考.為理性主義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3、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在很多學術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為古希臘最博學的人。他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特別強調(diào)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最高級的。

第6課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基礎解讀】

一、 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

文藝復興的背景:

(1)出現(xiàn)了佛羅倫薩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業(yè)城巾。在激烈的競爭中紛紛采取鼓勵發(fā)展工商業(yè)的政策,促進了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

(2)新興資產(chǎn)階級希望創(chuàng)造財富,他們重視通過改進生產(chǎn)技術、提高經(jīng)營手段創(chuàng)造財富。

(3)教會嚴格控制著文化思想的發(fā)展。

二、文藝復興

1、性質(zhì):資產(chǎn)階級思想解放運動。借古代文化之名宣傳新的資產(chǎn)階級思想。

2核心:人文土義。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認為人是現(xiàn)實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

3、表現(xiàn):首先在文學藝術領域表現(xiàn)出來。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藝復興時期著名文學家,代表作短篇小說集《十日談》。作者抨擊了封建道德和教會的禁欲思想,宣傳人類平等,主張發(fā)展人的個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們和薄伽丘一起被譽為文藝復興“文學三杰”。但丁在他的長詩《神曲》中,率先對教會的丑惡現(xiàn)象表達了憎惡。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

(3)達?芬奇等藝術大師創(chuàng)作了許多杰出作品,一掃中世紀的呆板拘謹?shù)淖诮虤庀ⅰ?/p>

5、文藝復興的擴展:

16世紀以后,從意大利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越來越多的人從封建愚昧中解放出來,開始更多地關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藝復興使天主教會的權威受到質(zhì)疑,要求改革教會的愿望日趨強烈。

(2)天主教會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勢力很大,教會不僅在精神上統(tǒng)治著德意志,還從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財富,德意志因此被稱為“教皇的奶!薄

(3)羅馬教皇以籌資修繕教堂為名,出售贖罪券,激化了矛盾。

2、馬丁?路德改革:

(1)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列舉兜售贖罪券的種種謊謬,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馬丁?路德的思想主張:只要有虔誠的信仰,靈魂便可以獲得拯救,無需購買贖罪券。他主張每個基督徒都有直接閱讀和解釋《圣經(jīng)》的權利,而不是盲目聽從教皇和教會的說教。

(3)影響:宗教改革運動在歐洲許多地方興起,形成了不受羅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這些教派統(tǒng)稱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還有加爾文派和英國國教。否定羅馬教廷的權威,堅持國家權力高于教會。民眾開始打破對羅馬教會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fā)展。

第7課 啟蒙運動

【基礎解讀】

一、 理性時代的到來

1,原因:

(1)文藝復興運動的推動。

(2)自然科學取得重大進展。

(3)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新興資產(chǎn)階級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tǒng)治和教會壓迫的愿望日益強烈。

2、代表人物: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一大批啟蒙思想家。

3、思想主張:

(1)啟蒙思想家們不滿足于對人性的尊重,要求獲得人本身的解放,進一步發(fā)展了人文主義。

(2)他們否定一切外在權威,認為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只有人自己的“理性”。 “理性”是啟蒙運動的核心。

4、影響:

啟蒙思想家們呼喚用理性的陽光驅(qū)散現(xiàn)實的黑暗,努力構建一個民主和科學的美好時代。他們以生動的文筆,通過戲劇、小說等形式,猛烈抨擊天主教會的權威和迷信,反對專制和愚昧,提倡科學、自由和平,促進了思想的解放。

二、法國的啟蒙思想家

1、伏爾泰,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

2、思想主張:

(1)猛烈抨擊天主教會,稱教皇為“兩足禽獸”,號召人民粉碎教會這個邪惡勢力。

(2)他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

(3)他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應以人性為出發(fā)點,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鳩:(1)反對君主專制,提出了“三權分立”學說。

(2)影響:孟德斯鳩學說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資產(chǎn)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他的代表作是《論法的精神》。

4、盧梭:

(1)著有《社會契約論》一書,闡述了“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思想。

(2)他認為國家的主權屬于人民,統(tǒng)治者的權力來自他同人民簽訂的契約,如果他違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權推翻他。

(3)盧梭還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chǎn)的私有。

三、啟蒙運動的擴展

1、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學家,著有《純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對啟蒙運動作了經(jīng)典的總結。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篇二: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3)知識點

必修三思想文化和科技

? 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經(jīng)濟和政治的反映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 中國傳統(tǒng)科技(即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相關的科技,是應用科學,重在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和總結)領先世界。

近代自然科學(是實驗科學,重在理論研究和創(chuàng)新)落后世界

專題一 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

1.儒家:(1)創(chuàng)始人春秋孔子①思想方面:提出“仁”與“禮”,主張“克己復禮”,推行“德治”,人人道德自覺建立禮樂文明社會;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敬而遠之。

②教育方面:開創(chuàng)古代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即“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

③整理典籍:死后其言論被編成《論語》;以“六經(jīng)”(《詩》《書》《禮》《樂》《易》《春秋》,后《樂》失,改稱“五經(jīng)”)為基本文獻

(2)戰(zhàn)國孟子繼承發(fā)揮孔子"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學說。提出"君輕民貴"(后成為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礎);提出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規(guī)范.

(3)荀子①天人關系上,強調(diào)"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②繼承并深入討論儒家"禮"的思想

2.道家:“虛無”“道”為世界根本;“無為”“逍遙”為處事方法;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1)春秋老子①客觀唯心論,“道”為世界根本 ②樸素辯證法,事物可相互轉(zhuǎn)化 ③“小國寡民”、“無為而治”

(2)戰(zhàn)國莊子①“道”為最高原則,宣傳天道和無為 ②“齊物”.

3法家:①戰(zhàn)國李悝(魏相):推行“盡地力之教”;嚴酷刑罰;著《法經(jīng)》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典

②商鞅(秦孝公時任相):廢世卿世祿制度,按軍功定爵,獎勵耕戰(zhàn);廢井田制,加強中央集權

③韓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法”“術”“勢”三者合一,法家理論系統(tǒng)化;加強君主集權,厲行賞罰,獎勵耕戰(zhàn);主張改革

4.墨家:戰(zhàn)國墨翟苦干和自我犧牲;“兼愛”“非攻”,講究實際功利精神;認識論和邏輯論建立“類”“故”等中國最早邏輯學術語。史上稱“墨辯”學派,也稱后期墨學

二.漢代儒學(已為儒教)成為正統(tǒng)思想

漢武帝時1董仲舒倡導儒學,實踐德政,推行教化,養(yǎng)士求賢,主張"更化"(改革).

核心:罷黜百家、儒學獨尊;"一統(tǒng)";天人感應,受命于天

2興辦太學,是中國第一次出現(xiàn)國家培養(yǎng)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學校,是儒學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標志,有利于文化傳播和中下層人入仕。

各郡國建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tǒng)

結束各派學術思想平等競爭局面,扼制學術思想自由發(fā)展.但儒學地位上升(逐步確立儒學思想為正統(tǒng)思想),漢王朝也加強了對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視,對民族歷史文化進步有積極意義.

三.宋明理學——新儒學

1儒學困境:東漢末年儒學權威性被嚴重削弱,魏晉時期道教和佛教盛行,儒學統(tǒng)治地位進一步削弱 2復興:唐中后期,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反對佛教和道教,提出“道統(tǒng)”思想,仁義為最高的道;李翱提出“性命之源”。二人思想成為北宋儒學復興和理學創(chuàng)立的先聲。

3.儒學復興運動:北宋士大夫掀起

背景:相對寬松的文化政策;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

內(nèi)容:尊崇《春秋》“尊王攘夷”,批評唐代政治;重忠孝、講廉恥、勵氣節(jié)

影響:研習義理之風大開,重忠孝、講廉恥、勵氣節(jié)的社會氛圍漸形成,理學孕育而生

4"北宋五子"和理學創(chuàng)立

理學開創(chuàng)者"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與佛老思想抗衡,忠,孝,節(jié),義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囊括天人關系的嚴密思想體系,理學又稱新儒學

①周敦頤結合《周易》解釋《太極圖》,建構萬事萬物衍生規(guī)律,人與萬物本原合一,為"理"生萬物提供依據(jù) ②邵雍重排《周易》六十四卦,試圖揭示宇宙規(guī)律,解釋人類命運。二人率先運用系統(tǒng)的思辨,自覺地將宇宙的自然結構與人的精神結構融合,尋找其統(tǒng)一的本原,為理學建立開辟道路.

③張載開創(chuàng)理學中"氣學"一派,唯物主義。嚴格區(qū)分天,道,性,心等概念,準確表達理學基本宗旨和精神. ④"二程"確定理學最高范疇"天理"。核心是"仁",修養(yǎng)最高境界是"仁"。"孔顏之樂".

5朱熹學說和理學成熟

南宋朱熹理學集大成者.全面總結了北宋以來理學成就,建立龐大而嚴密的理學體系。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集為《四書》為理學經(jīng)典。被譽為一代儒學大師,地位僅次孔孟.其思想為官方正統(tǒng)思想,影響后世六七百年,對維護專制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影響.

主張:理氣關系方面——

①理比氣更根本,理先于氣,理不能離開氣.

②萬物之理歸一,這就是"太極"中陰陽變化

④"存天理,滅人欲".

理學修養(yǎng)論——以本體論為基礎關于個人學習、實踐的學問

①區(qū)分了教育的"小學"和"大學"兩個階段,強調(diào)日積月累,循序漸進即“格物致知”

② "仁"是人的愛心及一切道德價值的終極源泉.

③仁者必無私無畏,大智大勇,襟懷磊落,仁民愛物

④仁者境界與佛老境界最大不同,是強調(diào)獲得精神自足和自由時,還應有強烈社會責任心.

理學政治理論——以道統(tǒng)論為依據(jù)的社會實踐理論

①道的價值內(nèi)涵是"三綱五常",達到仁者境界,儒學價值化為自己真實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②儒家干預政治關鍵是"正君心".,然后正綱常、正百官,后國治、天下平

6陸王心學與理學發(fā)展

心學:以陸九淵和王守仁為代表的理學。強調(diào)學問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心學出現(xiàn),標志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務已完成.

①南宋陸九淵:心學開創(chuàng)者。提出"心即理也",意是本心即天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批評朱熹理學過于"支離",主張直接體悟,"發(fā)明本心",作為安身立命之地.

②明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建立系統(tǒng)的心學理論,心學集大成者。認為人是天地的心,"靈明"是人的心。靈明是天理,是本心,是良知。"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修養(yǎng)關鍵"致良知",強調(diào)"知行合一". 四明清儒學思想——早期民主啟蒙思想,近代進步思想先聲

1李贄《藏書》《續(xù)藏書》《焚書》《續(xù)焚書》

主張:①針對"存天理,滅人欲",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挑戰(zhàn)正統(tǒng)思想 ②認為孔子非圣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為判別是非的標準,儒家經(jīng)典也不是"萬世之至論".

③提出絕假純真的"童心說",反對禮教虛偽與官場欺詐

④詩文風格方面,主張"真心",反對摹古之風.

2黃宗羲是浙東學派創(chuàng)立者

主張:《明夷待訪錄》①批判君主專制。君主為天下之大害。提出君臣平等

②限制君權。廢除君主專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學校是決定是非的最高機構

③反對重農(nóng)抑商,認為工商皆本

3,顧炎武《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

主張:①"經(jīng)世致用",注重實學。開近代考據(jù)學先河. ②反對君主專制,主張"眾治" ③“亡國”“亡天下”的區(qū)別(梁啟超把顧思想歸結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不具有近代民權意識) 4王夫之《船山遺書》

主張:①批判總結兩千多年文化遺產(chǎn)。其辯學思潮代表中國古代哲學發(fā)展頂峰

②思想主旨"循天下之公"。抨擊"孤秦""陋宋",三個方面揭露秦始皇及歷代帝王把天下當做私產(chǎn)的做法:第一帝王橫征暴斂是民生疾苦根源;第二帝王獨尊是君臣之道喪失根源;第三法制之弊是政治腐敗根源 ③唯物辯證法:,提出尊重物質(zhì)運動規(guī)律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強調(diào)"天地之化日新",反對在"勢之必然

"的歷史運動之外談"天命""神道","道統(tǒng)"對歷史的主宰.

5唐甄《潛書》

主張:①倡導經(jīng)世致用。儒學在于定亂除暴安百姓 ②批判專制君主,帝王皆賊

③抨擊“官”為盜臣、民賊 評價:著眼于揭露黑暗現(xiàn)實,未批判制度,仍寄希望賢明君主。 專題二 古代中國科技

一四大發(fā)明

1造紙術

(1)發(fā)明:西漢早期書寫用紙(漢代遺址和墓葬發(fā)現(xiàn)紙殘片表明)

西漢時期的書寫材料有:帛,竹,木,紙.

(2)改進:東漢和帝105年,宦官蔡倫改進造紙術。稱"蔡侯紙"。明朝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記載有造紙工序示意圖.

(3)外傳:公元8世紀時,紙傳到中亞,后來傳到歐非.

2指南針和方向測定技術

(1)出現(xiàn):戰(zhàn)國時期.最初稱"司南".《韓非子》中提到。北宋《武經(jīng)總要》提到指南魚,用薄鐵葉裁成;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用磁石摩擦鋼針制的技術.

(2)外傳: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再傳入歐洲.

(3)應用:指南針應用于方向測定,對于軍事實踐和經(jīng)濟生活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航海。北宋《萍洲可談》和南宋的《夢梁錄》中都有航海記載

(4)影響:為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和麥哲倫船隊環(huán)球航行,提供了技術保證,加速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進程.

3火藥

(1)發(fā)明:商周時期冶金廣泛使用木炭;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具有制作火藥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知識。據(jù)說漢《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硫磺,硝石為重要藥材.東晉葛洪的《抱樸子.仙藥》中已提到"火藥".

(2)應用:①唐末戰(zhàn)爭中開始使用火藥武器——火藥箭

②明代的火器——地雷,水雷和定時炸彈.當時世界上最先進.

(3)外傳:12、13世紀傳到阿拉伯,后到歐及世界各地。

(4)人類進入熱兵器時代,為資產(chǎn)階級打敗騎士階層創(chuàng)造條件。

4印刷術

(1)發(fā)明:①唐發(fā)明雕版印刷:868年《金剛經(jīng)》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1900年在敦煌發(fā)現(xiàn).

②宋平民畢升創(chuàng)造活字印刷術,實現(xiàn)印刷史上一大革命.(用膠泥作活字)

③元代王楨創(chuàng)造木活字和轉(zhuǎn)輪排字盤. 印制了《旌德縣志》

④明代中期,銅活字出現(xiàn).印制最大一部書是清代《古今圖書集成》

(2)外傳:由波斯傳到西方.14世紀末歐洲出現(xiàn)木版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國出現(xiàn)了金屬活字.

(3)影響:為歐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出現(xiàn)準備條件.

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發(fā)明,被馬克思稱為"預告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到來",培根稱為"曾改變了整個世界的事物和狀態(tài)"的偉大貢獻.

二藝術

1漢字

①殷商——甲骨文,金文 ②秦官方字體——小篆, 始于秦民間,成熟并通行于漢魏時代——隸書 ③把中國書法的寫意性發(fā)揮到極致,最能表現(xiàn)和抒發(fā)書法家的感情——草書 ④ 真書,正書,形成于漢末——楷書 ⑤開始盛行于晉(轉(zhuǎn) 載 于:m.newchangjing.com 蒲 公英文 摘:歷史必修三知識點)代——行書。最后形成中國書法五種主要字體.

2書法家

①秦李斯篆書家.②東晉王羲之博采眾長,備精諸體,尤擅草書,行書,號為"書圣".

③唐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創(chuàng)立歐體,顏體,柳體.;懷素,張旭的狂草.

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一說蔡京)被稱為北宋四大書法家,都以行書名世.

⑤元代趙孟 ,創(chuàng)趙體.⑥明代以文征明、董其昌聲譽最高

3繪畫:石器時代陶器繪畫;先秦兩漢帛畫、漆畫、壁畫、畫像石、畫像磚;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中國畫”漸成熟.

中國畫(國畫):①材料:筆、墨、紙、硯、絹素、礦物顏料

②題材: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大畫科③表現(xiàn)技法:工筆、寫意.

? 山水畫:中國畫精粹,內(nèi)容以自然風景為主。講究布局構圖,有氣勢雄壯、意境深遠特色。意境是山

水畫靈魂。用畫面?zhèn)鬟_主觀情致與神韻,不拘泥客觀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寫

? 文人畫即“士大夫畫”。強調(diào)個人表現(xiàn),追求抒情寫意,融多種藝術為一體。唐王維以詩入畫,為文

人畫鼻祖;宋蘇軾注重詩意!爱嬛杏性姟睘橹袊嫻餐攸c

4音樂

①河南舞陽出土新石器時代距今9000年七孔骨笛 ②西安半坡出土距今6000年陶塤

③湖北隨縣出土距今2400年青銅編鐘,是20世紀音樂考古一偉大發(fā)現(xiàn)

④秦漢設立樂府機構。吸收異族音樂融合成新形式:“相和歌”、“清商三調(diào)”(平、清、瑟);東晉:“清商樂”;南北朝隋唐:燕樂《秦王破陣舞》;明清: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別姬》.

5宮廷舞和民間舞

①宮廷舞:內(nèi)容歌功頌德;形式華麗工整,結構嚴謹,技巧性和藝術性

歷程:夏商產(chǎn)生——周代制定禮樂制度——漢代設樂府,俗樂舞用于宮廷祭祀——隋唐鼎盛期——宋元宮廷隊舞——明清衰落

②民間舞:內(nèi)容與生產(chǎn)生活相關;形式喜聞樂見 例:敦煌《西涼樂舞》、宋興盛

6戲曲

歷程:秦漢魏晉時樂舞百戲——隋“四方散樂”——唐雜技歌舞——宋曲子詞、鼓子詞、諸宮調(diào)等;雜劇與南戲——元戲曲音樂為元雜劇核心——明傳奇劇形成海鹽、余姚、弋陽、昆山(后形成“水磨調(diào)”成為主腔)四大聲腔;皮黃腔、梆子腔等地方腔興起——清1840年后正式形成京。ㄔ诨諔颉h戲基礎上吸收昆曲、秦腔等形成。)

? 京。悍Q“皮黃”。屬于板腔體,有二黃、西皮兩個唱腔。行當有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

(龍?zhí)祝,后有生、旦、凈、丑四行。是“國粹”之?/p>

三古典文學

1《詩經(jīng)》:最古老詩歌總集,現(xiàn)實主義手法,記錄西周初到春秋中葉。分《風》(是精粹,民歌)《雅》(宮廷樂,分大雅、小雅)《頌》(祭祀頌歌)三部分;句式四言為主,有雜言,表現(xiàn)。

2楚辭:詩歌體裁,浪漫主義手法。杰出代表屈原《離騷》,楚辭體又為“騷體”

3漢賦:騷體詩演變散文和韻文并用的文體。特點:氣勢恢弘、辭藻華美

代表人物:西漢初賈誼《吊屈原賦》、《鵬鳥賦》;漢武帝時全盛,有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后期揚雄;東漢后期大賦少,小賦興,意境清新活潑

4唐詩:“詩仙”李白、“詩圣”杜甫(“三吏”“三別”)

5宋詞:民間流行長短句歌詞發(fā)展而來,唐代出現(xiàn)“曲子詞”。出現(xiàn)話本

詞人:唐白居易;晚唐五代韋莊、李煜;北宋柳永、蘇軾;南宋李清照、辛棄疾

6元曲:分元雜劇和散曲,即“劇曲”“散曲”。固定演出場所稱“瓦肆”或“勾欄”

雜劇家:關漢卿《竇娥冤》

? 散曲:金元時流行,元明興盛。其興起是詩體一次解放

? 雜劇:又稱北曲或北雜劇

7明清小說:章回小說為主要形式。清末四大譴責小說

專題三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

? 近代探索思想近代化即科學化多元化。向西方學習的層次: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一新思想萌發(fā)19世紀中期——"師夷長技以制夷"

1抵抗派:a林則徐: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組織編譯《四洲志》是近代中國第一部世界地理志;《華事夷言》介紹外國人對中國看法

b魏源:《海國圖志》:是近代第一部由中國人編撰,最詳備的世界史地著作,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

邁出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二人是近代“睜眼看世界”的先驅(qū)

2洋務思潮19世紀60—90年代——“中體西用”

洋務派: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

二維新思想

1早期維新思想:19世紀60年代 馮桂芬、鄭觀應、王韜

2維新思想成熟:19世紀末 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譚嗣同

思想來源:進化論和西方社會政治學說

主張:變法,建立君主立憲制,發(fā)展工商業(yè),走資道路。

(1)嚴復:進化論思想1898年翻譯《天演論》

(2)康有為:1895年發(fā)動“公車上書”;1898年《孔子改制考》用孔子旗號變法

(3)梁啟超:發(fā)表《變法通議》宣傳民權,提倡變法

(4)譚嗣同:批判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和綱常名教

3作用:愛國、進步、啟蒙.

三 民主共和思想19世紀末20世紀初興起(同時提倡實業(yè)救國思想)

1代表:孫中山 先行者;章太炎《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革命軍》

2思想來源:西方資民主政治思想

主張:暴力推翻清統(tǒng)治,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

3革命歷程:1894年孫中山成立興中會,提出“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

1905年同盟會上提出“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后闡發(fā)為三民主義為革命指導思想;

1905—07年革命派和保皇派論戰(zhàn),促進革命思想傳播;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

四 民主科學思想——激進的民主主義者發(fā)起新文化運動1915年

1代表人物: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揭開序幕,后改為《新青年》遷到北京,發(fā)表《文學革命論》;李大釗,胡適《文學改良芻議》,魯迅《狂人日記》等.

2指導思想(旗幟)——科學與民主

3主要內(nèi)容:提倡民主和科學,批判封建倫理道德和實行文學革命。

? 新文化運動實際是在"科學"與"民主"下進行的一場反封建的資思想文化運動。

? 基本內(nèi)容: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愚昧和專制;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4影響

①思想解放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

②促進民眾覺醒,喚起人們特別是青年學生,對國家政治事務的關心

③全面的文化轉(zhuǎn)型運動,為中國現(xiàn)代文化發(fā)展提供新模式

④消極:東西方文化看法偏向;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

? 近代三次思想解放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五 馬克思主義傳播——為中共誕生奠定思想基礎

1開始傳入20世紀初

梁啟超是中國較早介紹馬克思,1902年發(fā)表文章稱他是社會主義鼻祖.

1906年革命黨人朱執(zhí)信在《民報》發(fā)表《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介紹了馬克思,恩格斯

2廣泛傳播:十月革命后(特別是五四愛國運動以后)

1918年11月李大釗發(fā)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1919年5月發(fā)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3成為主流思潮

(1)三次論戰(zhàn): 1919年李大釗和胡適關于問題與主義之爭;

1920年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與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者關于社會主義問題之爭;

1920年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與無政府主義者關于政黨之爭

(2)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成立

1920年李大釗在北京組織"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陳獨秀在上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篇三:歷史必修三復習提綱(人教版)

一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一、百家爭鳴

2、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⑴“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⑵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的基礎。

二、儒學的興起(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思想來源:董仲舒將法家思想(大一統(tǒng)思想)糅合進儒家,形成新儒學。 2、成為正統(tǒng)思想:

1)漢武帝時期,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 2)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適應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三、宋明理學

1、背景: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學面臨危機。 2、思想來源:三教合一(儒學+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程朱理學:(北宋)二程(程顥、程頤) (南宋)朱熹 3、相關人物 創(chuàng)立者 集大成者

陸王心學: (南宋)陸九淵 (明)王守仁(王陽明) 宋明時期理學的出現(xiàn)與走向成熟,體現(xiàn)了儒學的新發(fā)展。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 1、“異端”李贄:⑴批判程朱理學;⑵不能以“圣人”之言作為判別是非的標準。

2、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⑴政治上:批判君主專制,提出限制君權的主張;⑵經(jīng)濟上:反對傳統(tǒng)的重農(nóng)抑商思想;⑶學術上:“經(jīng)世致用”。

專題二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一、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 發(fā)明概況 對世界文明發(fā)展的貢獻 造紙術

發(fā)明:西漢。

改進:東漢的蔡倫造成“蔡侯紙”。

1、地位:在古代“四大發(fā)明”中,紙的發(fā)明影響最為久遠,對文明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也最為顯著。 2、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記錄、傳播和繼承。 指南針

發(fā)明:戰(zhàn)國——司南(四大發(fā)明中歷史最為久遠)。

為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地理大發(fā)現(xiàn)),提供了技術保證。 火藥

發(fā)明:與古人煉丹制藥的實踐有關。 使用:唐末用于戰(zhàn)爭。

改變?nèi)祟愖鲬?zhàn)方式;成為歐洲資產(chǎn)階級戰(zhàn)勝封建勢力的重要武器。 印刷術

1、唐:公元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剛經(jīng)》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北宋:畢升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

為歐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的出現(xiàn)準備了條件。 二、中國的古代藝術

1、漢字的起源與書法的發(fā)展

起源:殷商時代的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漢字)。

發(fā)展: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中國書法的五種主要字體)。 漢字演變的總趨勢:由繁到簡。 2、東晉、唐、宋時期的書法名家 東晉:“書圣”王羲之,代表作有《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

唐代:①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楷書中的歐體、顏體、柳體;②懷素、張旭擅長狂草。 宋朝: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一說蔡京)被稱為北宋四大書法家,都以行書名世。 3、繪畫

中國畫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科。 ⑴山水畫是中國畫的精粹。

⑵文人畫是北宋以后中國畫的主要藝術形式。 三、中國古典文學的時代特色 1、《詩經(jīng)》:我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305首詩歌。以現(xiàn)實主義為其創(chuàng)作風格,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⑴《風》:是《詩經(jīng)》的精粹,反映社會下層勞動群眾的生活。 ⑵《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詩歌,貴族宴飲時的樂歌。 ⑶《頌》:是國王和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禮的樂歌,主要是對祖先和當權者功德的歌頌。

2、楚辭:戰(zhàn)國時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華,采用楚國方言,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新體詩歌,其特點為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代表:屈原的《離騷》。 3、漢賦:漢代的一種文體。 4、唐詩

“詩仙”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狂放熾烈,是盛唐氣象在文學上的體現(xiàn)。

“詩圣”杜甫:現(xiàn)實主義,詩風憂國憂民。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轉(zhuǎn)衰時期,經(jīng)歷了離亂和漂泊。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5、宋詞

豪放派:蘇軾、辛棄疾。 婉約派:李清照。

6、元曲:關漢卿《感天動地竇娥冤》。 7、明清四大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元末明初,羅貫中)、《水滸傳》(元末明初,施耐庵)、《西游記》(明代,吳承恩)、《紅樓夢》(清代,曹雪芹)。 專題三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順乎世界之潮流”(鴉片戰(zhàn)爭后新思想的萌發(fā)和維新變法思想) 1、林則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19世紀四五十年代)

⑴林則徐:近代中國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在廣州主持禁煙時,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報,編譯西方書報。編譯《四洲志》。

⑵魏源:編成《海國圖志》,是第一部由中國人編撰的最詳備的世界史地著作,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皫熞拈L技以制夷”成為近代中國學習西方的口號,同時也是對幾千年來傳統(tǒng)心態(tài)的一次挑戰(zhàn),邁出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 2、維新變法思想

⑴康有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打著孔子的旗號宣揚維新變法理論。還借用進化論的觀點論證了君主立憲制是符合社會發(fā)展潮流的。

⑵梁啟超:發(fā)表一系列鼓吹變法的文章,指出變法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⑶譚嗣同:維新派中的激進派,批判君主專制政體和綱常名教。 ⑷嚴復:翻譯《天演論》!拔锔偺鞊,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后勝于今”。 共同點: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制;變法圖存;發(fā)展資本主義。

⑸維新變法的作用:維新變法不僅是一次愛國運動,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客觀上有利于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

二、新文化運動

1、直接原因:袁世凱為復辟帝制造輿論,掀起尊孔復古逆流。 2、開始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 4、指導思想(旗幟):科學與民主。 5、主陣地:《新青年》。 6、中心:北京大學。 7、主要內(nèi)容:

⑴前期: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愚昧與專制;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攻擊以孔子和儒學為代表的舊禮教、舊道德);

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胡適提倡白話文取代文言文,魯迅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 ⑵俄國十月革命后,宣傳十月革命,介紹馬克思主義。 8、新文化運動的意義

①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創(chuàng)造條件; ⑴進步性 ②促進了民眾的覺醒; ③全面的文化轉(zhuǎn)型運動。

⑵局限性:全面肯定西方文化,全面否定中國文化。 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十月革命以后,特別是五四愛國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 2、李大釗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方面的貢獻 ⑴著書立說:《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和《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⑵展開論戰(zhàn):問題與主義之爭;

⑶成立組織: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

3、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的意義

⑴改變了新文化運動的方向和性質(zhì);

⑵為中共誕生奠定思想、干部和階級基礎; ⑶為中國人民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理論武器。 專題四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三位偉人,三大理論,三次巨變

孫中山 三民主義辛亥革命 毛澤東 毛澤東思想 新中國的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鄧小平 鄧小平理論 改革開放 一、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1、中國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孫中山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所寫的發(fā)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第一次明確解釋為“三大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后簡稱三民主義。 2、內(nèi)容

民族主義——“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即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tǒng)治,爭取實現(xiàn)民族的獨立自主。 民權主義——“創(chuàng)立民國”,即進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民權主義是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的核心。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是孫中山所主張的社會革命。民生主義是孫中山用以解決土地問題的綱領。 ⑴比較完整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綱領進步性 ⑵反映資產(chǎn)階級和中國人民愿望⑶推動辛亥革命發(fā)展 3、評價

⑴沒有明確反帝主張 局限性

⑵沒有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徹底解決農(nóng)民土地問題 4、新三民主義的主要內(nèi)容及作用 民族主義

突出反滿,斗爭矛頭指向清政府 一是突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內(nèi)容;

二是國內(nèi)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對民族壓迫。

民權主義 抽象的“自由、平等、博愛” 主張普遍平等的民權 民生主義

平均地權 平均地權,節(jié)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謀求改善農(nóng)民和工人的生活 作用: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同中國共產(chǎn)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它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大革命時期的旗幟,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發(fā)展。 二、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 國民革命時期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 井岡山時期

《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提出,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成熟 延安時期

《新民主主義論》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完整闡述,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成熟。 新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后 《論人民民主專政》、《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的問題》 新的歷史條件下取得的重大理論成果,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發(fā)展到新的高度。

1、毛澤東思想在全黨指導地位的確立:1945年中共七大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2、毛澤東思想的發(fā)展:⑴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方針;⑵人民民主專政理論;⑶正確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nèi)部矛盾;⑷正確處理重工業(yè)和農(nóng)業(yè)、輕工業(yè)的關系。

3、毛澤東思想的影響:⑴是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⑵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指導思想;⑶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⑷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淵源。 三、鄧小平理論

1、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標志:1978年《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

2、鄧小平理論形成完整體系的標志:1992年,以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為標志,鄧小平理論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3、寫入黨章,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

4、歷史意義:⑴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⑵指導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⑶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四、江 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1、基本內(nèi)容:中國共產(chǎn)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歷史意義:⑴“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回答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重大問題;⑵它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⑶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第三次歷史性飛躍;⑷是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根本指針。

專題五 現(xiàn)代中國的文化與科技 一、文化事業(yè)的曲折發(fā)展 1、“雙百”方針(1956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 內(nèi)容: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 意義:建設新中國科學文化事業(yè)的正確方針和根本保證。 2、“文革”使文化園地百花凋零。

3、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文化事業(yè)逐步走向新的繁榮。 二、人民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1、建國初期:掃盲教育。 2、“文革”對教育事業(yè)的摧殘。 3、1977年恢復高考。

三、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成就 1964年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 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

1970年 用自制“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把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送入預定軌道 1973年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 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為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增產(chǎn)做出重大貢獻 1983年 成功研制出第一臺每秒向量運算1億次的“銀河”巨型計算機系統(tǒng) 標志著中國計算機技術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

2003年 成功發(fā)射了“神舟5號”載人宇宙飛船,楊利偉成為中國航天史上首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 標志著中國航天技術已經(jīng)邁進世界先進國家行列 專題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fā)展

一、智者運動(公元前5世紀中葉)——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1、智者學派——普羅塔哥拉:“人是萬物的尺度” 主張把人置于世界和社會的中心。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統(tǒng)治之下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智者運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濫觴,普羅塔哥拉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先驅(qū)。 2、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 ⑴“認識你自己”,第一次在哲學意義上發(fā)現(xiàn)了“自我”。

相關熱詞搜索:知識點 必修 歷史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