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心理學
發(fā)布時間:2017-01-29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歷史心理學篇一:心理學歷史中外名家
5 4樓
現(xiàn)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xiàn)代自我心理學之父;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后來西方心理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阿德勒的觀點對后來心理學的發(fā)展影響頗大。許多著名心理學家如阿爾伯特、勒溫、馬斯洛都對他與他的觀點表示了好感。1970年,馬斯洛曾說:“在我看來,阿德勒一年比一年顯得正確。隨著事實的積累,這些事實對他關于人的形象的看法給以越來越強有力的支持!笔聦嵣希⒌吕毡徽J為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者之一。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于維也納郊區(qū)一個中產階級猶太人家庭,但富裕的家庭條件并沒有給他帶來快樂的童年。在他的記憶中,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與多災多難的。他自己曾說他的童年生活籠罩著對死的恐懼和對自己的虛弱而感到的憤怒。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長相既矮又丑,幼年時患軟骨病,身體活動不便。他四歲才會走路;又患佝僂病,無法進行體育活動。在身體健康的哥哥面前他總感到自慚形穢,覺得自己又小有丑,樣樣不如別人。他還被汽車軋傷過兩次。5歲時,他患了嚴重的肺炎,甚至連他的家庭醫(yī)生也對他絕望了。然而,幾天后病情卻意外地好轉。從此他想當一名醫(yī)生。在后來的回憶中,他曾說自己的生活目標就是要克服兒童時期對死亡的恐懼。進學校讀書以后,開始他的成績很差,以至老師覺得他明顯不具備從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議及早訓練他做個鞋匠才是明智之舉。不過在一些小事上,我們還是能看到他的不甘人后的一面。他曾自述過一件小事:“我記得走往學校的小路上要經過一座公墓。每次走過公墓我都很驚恐,每走一步都覺得心驚膽顫,然而看到別的孩子走過公墓卻毫不在意,自己感到十分困惑不解。我常因自己比別人膽小而苦惱。一天,我決心要克服這種怕死的恐懼,采用了一種使自己堅強起來的辦法。我在放學時故意落在別的同學后面而間隔了一段距離,把書包
放在公墓墻壁附近的草地上,然后多次地來回穿過公墓,直到我感到克服了恐懼為止!绷硗,阿德勒一直是一個合群的孩子,與同伴玩時被人所接受的感覺使他感到高興和滿足。
1895年,阿德勒獲得維也納大學醫(yī)學學位,成為眼科和內科醫(yī)生。1900年,弗洛伊德的《釋夢》出版后,他讀到了此書,并對其深有好感。他認為此書對于了解人性有很大的貢獻。于是他在維也納一本著名的刊物上著文為弗洛伊德的觀點做辯護;蛟S正是這一緣故,當1902年弗洛伊德著手建立小組織——“星期三心理學會”后不久,阿德勒就被邀請加入,成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鑒于阿德勒在這個小群體中智力最為出眾,弗洛伊德對阿德勒倍加贊譽,也非常信任。1910年,在弗洛伊德的推薦下,他成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協(xié)會第一任主席,并負責該協(xié)會會刊的編務。但是,兩人之間的關系其實在一開始就潛伏著有朝一日會裂隙的危機。阿德勒從一開始就不是弗洛伊德的忠實信徒,兩人之間也從未建立親密的個人關系。正如著名心理學史家墨菲所指出的那樣,阿德勒顯然一開始就認為自己是弗洛伊德這位大師的年輕同事而不是弟子,而弗洛伊德則把阿德勒看作自己的信徒和門生,他不能容忍他心目中的弟子對他的學說有任何懷疑和偏離。1907年,阿德勒發(fā)表了一篇論述由身體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shù)恼撐牟@得了很大的聲譽,此時弗洛伊德還認為阿德勒的觀點為對精神分析學的一大貢獻。但是,當阿德勒進一步發(fā)展自己的觀點并認為補償作用是理論的中心思想時,弗洛伊德便不能容忍了。兩人在理論方面分歧越來越大。1911年,阿德勒連續(xù)發(fā)表三篇文章,闡述他對精神分析性傾向的反對。兩人的矛盾激化,最后阿德勒辭去協(xié)會主席之職,率領他的幾個追隨者退出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協(xié)會,另組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會”,鑒于“精神分析”一詞已為弗洛伊德使用了,1912年,他又把組織名字改為“個體心理學學會”。從那時起,阿德勒便致力于發(fā)展和完善他的“個體心理學”理論體系。
阿德勒曾在奧國軍隊當軍醫(yī)。以后,他又曾在維也納的教育機構中從事兒童輔導工作。到2丅0年代,阿德勒已是聲名遠播的人物了。1926年,阿德勒應邀訪美,并受到了熱烈的歡迎;1927年,擔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32年出任紐約長島醫(yī)學院教授;1934年他決定在美國定居,1937年,他應聘赴歐洲講學,過度勞累的結果終于使得他的心臟病突發(fā)而死在蘇格蘭阿伯登市的街道上。
主要著作有:
《神經癥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補償?shù)难芯俊、《理解人類本性》、《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生活的科學》、《生活對你應有的意義》、《神經癥問題》等。
010-10-26 21:10 回復
名偵探之最 760
位粉絲
正式會員
5
5樓 教育心理學大師:皮亞杰
日內瓦學派創(chuàng)始人,瑞士兒童心理學、發(fā)生認識論的開創(chuàng)者,被譽為心理學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其提出的發(fā)生認識論不僅是日內瓦學派的理論基礎,也是歐洲機能主義的重大發(fā)展。它開辟了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途徑,對當代西方心理學的發(fā)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影響。皮亞杰心理學的理論核心是“發(fā)生認識論”。主要研究人類的認識(認知、智力、思維、心理的發(fā)生和結構)。他認為,人類的知識不管多么高深、復雜;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時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時期。兒童出生以后,認識是怎樣形成的,智力思維是怎樣發(fā)展的,它是受哪些因素所制約的,它的內在結構是什么,各種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維結構是如何先后出現(xiàn)的,等等。所有這些,就是皮亞杰心理研究所企圖探討和解答的問題。皮亞杰解答這些問題的主要科學依據是生物學、邏輯學和心理學。他認為,生物學可以解釋兒童智力的起源和發(fā)展,而邏輯學則可以解釋思維的起源和發(fā)展。生物學、邏輯學和心理學一道,是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和智力(思維)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皮亞杰(Jean Piaget),瑞士心理學家。1896年8月9日生于瑞士的納沙特爾,卒于1980年12月16日。父親亞瑟·皮亞杰是大學中世紀文學
教授,母親麗貝卡.杰克遜。皮亞杰是家中的長子。
在納沙特爾大學讀書期間,對哲學、生物學心理學和邏輯學富有興趣。他認為,生物學和哲學的融合是通向認識論的捷徑。19<0>18年在納沙特爾大學得科學博士學位,當年去蘇黎世,在烈勃斯和雷舒納的心理實驗室工作,井在布魯勒精神病診療所學習精神分橋學說。他聽榮格的講課,并閱讀弗洛伊德的書籍。1919年去巴黎大學,聽過皮龍的講課,學習病理心理學,并學習科學的邏輯學和哲學。1921年得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繼在巴黎任西蒙助手,在一所小學的比納實驗室研究兒童心理,受西蒙委托應用勃德的推理測驗測量巴黎兒童,并進行標準化。他從兒童對測驗題的正確和錯誤答丅案中得到啟示,引導他通過與兒童的對話并從兒童的正確答丅案特別是錯誤答丅案的推理過程中研究兒童的思維活丅動。他還受到格式塔心理學派關于部分與整體關系理論的影響,在自傳中曾說過:“如果我在1913——1915年問早就接觸到魏特里和苛勒的著作,我可能成為一個格式塔心理學者。”
他早年接受生物學的訓練,繼而對認識論和邏輯學具有濃厚興趣,以后他又長期從事兒童心理學的研究。1921年,經日內瓦大學克拉巴萊德的邀請,皮亞杰由巴黎回到日內瓦,任日內瓦大學盧梭學院“研究主任”。從三十年代開始,把研究成果寫成他早期的五本兒童心理學著作。
1925年和1927年,他的兩個女兒先后出生,1931年生一男孩。他在妻子協(xié)助下,以大量時間觀察兒童動作并進行各種實驗。他對自己三個孩子的研究,提供了他創(chuàng)立兒童心理發(fā)展理論的重要基礎。根據研究結果,寫成三本專著,主要論述兒童智慧行為的發(fā)生、兒童因果概念和兒童象征行為(模仿和游戲)的開始等問題。他在離開納沙特爾前,曾從多年關于軟體動物的研究經驗總結出一個根本問題,即遺傳結構和環(huán)境的關系問題。他認為,這個問題不僅是有機體發(fā)生學上分類的中心問題,而且也是心理學上學習理論(成熟和學習的關系)和認識論的中心問題。
1929年在日內瓦大學任科學思想史教授,兼盧梭學院助理院長。1929——1939年的十年期間,堅持研究數(shù)學、物理和生物學中主要概念的形成和歷史,并在盧梭學院以較大規(guī)模從事兒童的動作和思維活丅動的研究,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心理學會議上,他提出了關于兒童的具體運算和運算的整體結構的論文。1924——1954年他連任日內瓦大學教授,1940年起任日內瓦大學盧梭學院(現(xiàn)改稱教育學院)院長兼實驗心理學講座和心理實驗室主任。瑞士成立心理學會,他連任學會主席三年。1939——1945年問,從事兩方面研究:第一方面,研究兒童到成年期的知覺發(fā)展,企圖探索知覺與
21:12
名偵探之最 760
位粉絲 正式會員 5
智慧的關系,借以驗證格式塔心理學派的論點。第二方面,利用具體的實驗技術和分析方法,開始研究兒童的時間、運動和速度概念以及與這些概念有關的行為的發(fā)展。 1954年在加拿大舉行的第十四屆國際心理學會議,被選為國際心理學會主席。1953——1956年在日內瓦先后舉行四屆兒童發(fā)展問題國際討論會,到會的有英、美、西德、瑞典、瑞土等國的代表,皮亞杰和英海爾德(B.Inhelder)應邀參加會議,并提出了關于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論文。1955年起,任日內瓦“發(fā)生認識論國際研究中心”(Intemational Center of Genetic Epistemoligy)主任。他創(chuàng)立的“發(fā)生認識論”主要研究作為知識形成基礎的心理結構(即認識結構)和探討知識發(fā)展過程中新知識形成的機制。該中心集丅合各國著名學者共同研究兒童認識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問題,據1970年報道,已出版22卷專著。1972年退休。 主要著作有: 《兒童的語言與思維》、《兒童的判斷和推理》、《兒童關于世界的概念》、《兒童的智力的起源》、《智慧心理學》、《成功與理解》等。 6樓 動物心理學的鼻祖,聯(lián)結主義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桑代克
010-10-26 回復
歷史心理學篇二:淺論心理史學對歷史學的影響
淺論心理史學對歷史學的影響摘 要:由于與心智史學、心態(tài)史學、歷史心理學存在著概念界定不清的問題,并且在已有的相關著作中,暴露出理論基礎不牢固,對史料地運用不夠科學,分析問題過于簡單化、片面化等缺陷,心理史學一度處于較為混亂的發(fā)展狀態(tài),但不可否認的是,心理史學在增強歷史生動性,擴大歷史研究領域,加深對歷史地理解及豐富史學理論和方法等方面,對歷史學做出了杰出貢獻。對心理史學地完善,需要做到:加強研究者的心理學理論學習;注意搜集充分的有關歷史人物個體心理的材料,并要保證這些材料的客觀真實性;處理好個性心理的穩(wěn)定性和變化性之間的關系;堅持唯物史觀指導;研究者還要注意自身心理對研究行為的影響。
關鍵詞:心理史學;精神分析;歷史學
1910年,弗洛伊德(S.Freud)出版了《列昂納多·達·芬奇及其對童年的一個記憶》,這是現(xiàn)代心理史學的開山之作,此后,經過幾代學人的努力,現(xiàn)如今心理史學已經發(fā)展成為歷史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在這一過程中,以美國學者埃里克森(Erik.H.Erikson)為首的新一代心理史學家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心理史學對歷史學的貢獻
要探尋心理史學對歷史學的貢獻,首先需要對心理史學的研究對象、研究任務和研究方法有清晰的認識。胡波對此有專文探究,在他看來,歷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歷史上的個體與群體的心理活動”;研究目的和任務是“研究歷史主體的心理活動以及對探索歷史或撰寫歷史所必然產生的作用和影響,從而使研究之范圍獲得了一定的規(guī)范化!毖芯糠椒ǖ膶嵸|與特征,“即運用心理學知識來研究過去時代人們的心理及其對于社會歷史發(fā)展所產生的影響!辈⑶疫M一步指明它是心理學與歷史學內在的有機結合,而不是某些外加的標志[1]。筆者認為心理史學的研究對象中還應包括兩個重要方面即民族心理和變態(tài)心理,這兩種心理在歷史變動期和部分地區(qū)對人們行為的影響非常顯著,如二戰(zhàn)時期納粹青年對希特勒的崇拜、五四時期民眾民族情緒的高漲、“文革”時期全民批斗現(xiàn)象,都是值得詳細研究的課題,近年來也有一些相關作品出現(xiàn)(如彼得·洛溫伯格的心理史學代表作《納粹青年追隨者的心理歷史淵源》)。
心理史學作為歷史學的一個新的分支,在近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對歷史學產生了重要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一下幾個方面:第一,增強了歷史研究的生動性,融合了史學的學術性和通俗性,擴大了史學的傳播范圍,使史學的社會功能得到進一步的發(fā)揮。歷史是由成千上萬的事件構成的,每件事情又是由
氣質性格各異的人物懷著不同的愿望和心態(tài)來進行的,歷史本來是一幅絢麗多姿的美好畫卷,這些歷史的原本面貌在傳統(tǒng)的歷史研究中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一定程度上甚至受到了壓抑。心理史學深入人物內心深處,注重對其心理動機和愿望心態(tài)的探究,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了歷史人物的精神風貌和個性特征。此外,通過對剖析、比較、描述不同群體的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取向,便于人們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它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第二,在廣度上擴大了歷史研究領域,有助于深化豐富歷史研究。傳統(tǒng)的歷史研究集中于政治、經濟、文化這三大方面,而心理史學從心理學的角度關注人的情緒、性格、意志及其對歷史行為產生的影響。開創(chuàng)了史學研究的新領域,有助于建立一種全面的歷史,也加強了歷史研究中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間的整合性,彌補了傳統(tǒng)史學的不足。
第三,在深度上加深了對歷史的理解。心理史學方法為歷史學提供了一種新的視野和新的解釋,它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心理分析,能夠進入到歷史主體深層結構中去,挖掘歷史行為背后的心理因素,對心理動因的把握,在某種意義上,不僅可以更深刻地說明“是什么”,而且能夠回答“為什么”。心理史學對歷史個體心理的研究,可以揭示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使人物個性更加鮮明,從而避免了研究的簡單化和臉譜
化。此外,心理史對史學中的宗教史、文化史、政治史、經濟史、思想史等專門史的深入研究亦不乏益處。
第四,心理史學對史學理論和史學方法也做出了突出貢獻,有助于史學理論的豐富和史學方法的充實完善。歷史心理學以它獨特的理論和方法把視角轉向歷史主體心理深層,這不僅使我們對歷史主體心理變化規(guī)律、結構特征、功能作用等有了更進一步了解,而且以其特殊的研究方法(其中的一些具體方法如作品分析法、投射法、社會測量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變傳統(tǒng)史學那種注重抽象概括、邏輯論證方法所帶來的主觀性色彩)對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突發(fā)事件、偶然因素、個人作用等等的研究,為我們認識歷史上的必然性與偶然性,個人與群體各自在社會變革中的地位與作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等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和認識法則。
除此之外,還有論者提出“心理史學的開創(chuàng)者和實踐者的想象力和開創(chuàng)精神,是歷史研究,也是一切科學研究不可缺少的,值得我們學習”[2]。
二、心理史學的缺陷及其應對措施
弗洛伊德發(fā)表《列昂納多·達·芬奇及其對童年的一個記憶》后,震驚了學界,由最初的廣受贊揚到后來的飽受詬病歷史,心理史學的命運也同它的逐步開山之作一樣,歷經坎坷,一直以來學界對它的質疑之聲都未曾間斷。大衛(wèi)·斯坦納德在
集中批判心理史學的《退縮的歷史》一書中將困擾心理史學的問題歸納為四種:理論的難以檢驗、論據不足、邏輯倒錯和忽視文化背景[3]。學者們,特別是歷史學家們對心理史學的懷疑主要是認為多數(shù)心理史學家和心理史學著作都片面地抬高精神心理因素的歷史作用,而往往忽視歷史發(fā)展中的經濟關系這個決定性
的因素,這一點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直接矛盾的。事實上,在美國學者埃里克森(Erik.H.Erikson)出版《青年路德》一書后,這一問題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決。當然,心理史學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確實暴露了一些不足和缺陷,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其理論基礎不牢固,這一點造成了心理史學在運用心理學相關知識時缺少融合,有生搬硬套之嫌。心理學領域自身的混亂局面是形成這一問題的直接原因,雖然精神分析理論在心理歷史學中比較成熟,各派心理史學家也用其各自的理論對某一特定時期的歷史進行了研究,在眾多的理論中沒有一種理論能得到公認,這樣他們對歷史的研究在理論上是各取所需。另一方面,許多研究者沒有受過系統(tǒng)的心理學專業(yè)訓練,對心理學不夠了解也是形成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
第二,史料不足,說服力不強,缺乏對歷史人物的全方位立體研究。心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而歷史研究卻不能實驗,而且往往一個人十歲以前的資料是極少的,史料的
歷史心理學篇三:心理學歷史脈絡圖資料
流派的相互關系:
1. 西方心理學三大勢力:第一是行為主義,第二精神分析,第三是人本主義。
2. 內容心理學與意動心理學存在明顯的對立和沖突。
3. 構造主義與機能主義心理學存在明顯的對立和沖突。
4. 構造主義心理學在基本理念和方法上深受馮特的實驗心理學的影響。
5. 機能主義不僅為早期行為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提供了研究對象、方法上的啟示,又對行為主義的變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6. 阿德勒的理論對霍妮、弗洛姆都有影響。
7. 格式塔心理學的理論雖然是反對行為主義的,但它的一些觀點對新行為主義有較大的影響。
8. 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的演變主要有兩條路線:一是從精神分析內部進行的修正和發(fā)展,早期是榮格、阿德勒等人進行的。后期是哈特曼等人的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
學和克萊因等人的精神分析對象關系理論;二是從精神分析外部進行的突破和發(fā)展,結合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和哲學等的成果,出現(xiàn)了像霍妮、弗洛姆等的神經分析的社會文化學派等。
9. 對早期行為主義進行改造,因而出現(xiàn)了所謂的“新行為主義”。
10. 鐵欽納的構造主義不光受到美國本土機能主義心理學及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攻擊,同時也受到來自實驗心理學發(fā)源地----德國的格式塔心理學流派的
攻擊。
相關熱詞搜索:心理學 歷史 心理學發(fā)展歷史 心理學的歷史ppt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