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儒學的歷史

發(fā)布時間:2017-02-10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儒學的歷史篇一:儒家思想演變和發(fā)展歷程

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演變和發(fā)展的歷程(一)

(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

春秋:春秋時期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他提出以“仁”為核心的學說,主張以仁愛之心處理人際關系。在政治上把“德”“禮”作為首要的統(tǒng)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刑殺;主張“克己復禮”,維護周禮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編訂的《詩經》《尚書》《禮》《易》《春秋》是中國封建社會儒學的“五經”。

戰(zhàn)國: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說的代表。他站在新興地主階級立場出發(fā),但也強調小農階級利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時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種溫和的政治主張,不能適應當時結束割據、實現統(tǒng)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禮法并施”的觀點,自然觀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觀點,是當時生產力進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義思想。 特點: 此時期儒家思想較為具體,帶有濃厚的理想化色彩;沒有嚴密的理論基礎, 大多是關于思想修養(yǎng)方面的道德規(guī)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國原則;孟子的“仁政”、“民貴君輕”使儒家思想開始與政治相結合,但因脫離現實政治而遭新興地主階級冷遇。

(二)儒學慘遭摧殘——秦朝

秦朝雖已一統(tǒng)天下,但當時私學興盛,百家爭鳴,許多儒生、游士評議國政,造謠惑眾,極不利于當時的國家一統(tǒng)、中央集權,秦始皇為了壓制原來戰(zhàn)國分裂割據時遺留的政治勢力和思想影響,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實行野蠻的“焚書坑儒”政策,焚燒百家書籍,坑殺儒學之士,進一步確立法家學說的官學地位,實現學術思想的統(tǒng)一,以鞏固秦政權。

特點:因為儒學不能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tǒng)治服務,統(tǒng)治者用政治權力強制干預和控制思想,儒學遭受毀滅性摧殘。

(三)儒學獨尊地位——漢代

西漢: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學,以儒學為基礎,廣采諸子百家之長,建立起新儒學,倡導“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宣揚“大一統(tǒng)”、“三綱五!薄_@時的儒家思想“內法外儒”,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漢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議,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太學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傳播,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

特點: 以儒學為基礎,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結合,互相滲透。 儒家思想宗教化、經學化、政治制度化。

(四)儒學新的發(fā)展——宋明理學

兩宋:宋代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新儒學的正統(tǒng)。南宋朱熹是理學發(fā)展的集大成者。他完善和發(fā)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認為人欲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實質上是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

明朝: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chuàng)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善”,通過“內心自省”、“以致良知”。說明理學由客觀唯心向主觀唯心演變,也說明它已經走向極端。特點:宋明理學開創(chuàng)了儒學的新時代,是儒學第二期發(fā)展的象征。它使

儒家思想理論化和哲學化,使儒學服務統(tǒng)治的政治作用和修養(yǎng)身心層面的社會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學的發(fā)展也使儒學日益走向極端。

(五)儒學發(fā)展變異——明清

明清之際,隨著封建朝代的激烈更替,隨著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隨著時代的變遷,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們既繼承了宋明理學的許多思想觀念,又對其中不少陳腐之處不滿,力求有所更新。在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贄,明末清初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儒學思想更趨實事求是,與國計民生靠得更近,從而又一次發(fā)展了儒學,對晚清民主思想的興起有一定的影響。

“異端”思想家李贄: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對以孔孟學說為權威和教條,提倡個性的自由發(fā)展,批判理學的“天理”學說。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政治上:提倡“趨時更新”,反對君主專制獨裁,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提倡“法治”,反對“人治”;經濟上:反對“重農抑商”,提出“農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繼承宋明理學,否定理學的形而上學觀點,提倡“經世致用”的務實學風和行為。特點:明清儒學們既繼承了宋明理學的許多思想觀念,又對其中不少陳腐之處不滿,力求有所更新。使得儒學思想更趨實事求是,與國計民生靠得更進,從而又一次發(fā)展了儒學。

(六)儒學遭受打擊:鴉片戰(zhàn)爭至辛亥革命

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前赴后繼地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在思想領域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革命的主要對象。天平天國雖然在開始時把西方宗教平等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結合起來,作為反清斗爭的思想武器,但太平天國政權建立后卻把儒學經典貶斥為“妖”,掃蕩封建傳統(tǒng)文化,否定原有的封建道德秩序。辛亥革命后,以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主的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政府規(guī)定學校不讀四書五經,教科書必須符合共和民國宗旨。

(七)儒學重新泛濫: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

北洋軍閥出于復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廢除資產階級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些改革,利用當時中國封建思想意識的濃厚殘余,在社會上掀起反動的尊孔復古逆流,孔子成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專制統(tǒng)治的護身符。

(八)儒學統(tǒng)治地位動搖——新文化運動前期

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激進民主主義者為了反對封建軍閥的統(tǒng)治,以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為武器,提出在中國實現“德先生”“賽先生”、“打倒孔家店” 等口號,把斗爭矛頭指向孔教,對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儒家傳統(tǒng)道德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新文化運動后期,一批先進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開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對封建主義,為五四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作了思想準備。

特點:前期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的繼續(xù),是中國近代史上資產階級文化反封建文化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運動,它動搖了儒家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但是前期運動對東西方文化存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片面傾向。

(九)儒學統(tǒng)治地位徹底動搖:——新中國成立至文革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馬克思主義無可挑戰(zhàn)地成為占據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長期和馬克思主義意見不一的儒學繼續(xù)逐漸遭遇厄運,受到更為猛烈、更有組織的批判!拔母铩睍r期,更是開展“批林批孔”、“批周公”運動等鬧劇,對儒學文化進

行全民規(guī)模的、徹底性地破壞,也最終將反傳統(tǒng)文化的運動推向了歷史的頂點,儒學思想在我國影響進一步減弱。

(十)儒學煥發(fā)新春——文革結束至今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在思想文化領域推行“思想解放”運動,儒家學說也得到了實事求是的評價。當前國家新一代領導人號召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儒學能真正做到“古為今用”,在吸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前提下煥發(fā)出新的光輝,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儒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取得主導地位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其思想內核,即哲學上宣揚天命的天人觀念;倫理上以“仁”為核心的“三綱五!,宣傳忠孝,嚴格等級次序;政治上主張“大一統(tǒng)”,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這些都是一切剝削階級取得統(tǒng)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是適應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需要的。另一方面,是因為儒家的人世說,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能夠隨時代需要的變化而不斷的改變面目。特別是漢代的儒學,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并與陰陽五行說相結合。另外,儒家為了豐富自己的哲學,在批評佛、道兩教的同時,也充分吸取它們當中對自己有用的思想資料,以充實和發(fā)展自己的哲學體系。宋明理學既是“三教合流”的產物,同時它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質和立場。 儒學的現代價值:儒家的大一統(tǒng)意識,對維護社會的安定統(tǒng)一和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有極大的現實指導意義;以人為本、民為貴思想對于協調人與人之間關系,維護和諧的社會有重要作用;民本思想對于今天“三農”問題的解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道德規(guī)范意識是現代社會公德意識培養(yǎng)、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渠道;和諧意識對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謀求社會的共同發(fā)展,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都不無裨益。 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演變和發(fā)展的歷程(二)

1.“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和早期儒學:春秋晚期,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鬃拥乃枷牒诵氖恰叭省。他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強調統(tǒng)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克已復禮”,使每個人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鬃邮讋(chuàng)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鬃颖缓笕俗鸱Q為“萬世師表”和“至圣”。

(2)戰(zhàn)國時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兩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張“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主張“性本善”,要實行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荀子張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論斷,強調人民群眾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惡”,強調用禮樂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使人向善。經過孟子、荀子的改造和發(fā)展,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zhàn)國后期,儒學發(fā)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從“無為”到“有為”:漢初,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tǒng)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yǎng)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但是,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并劇烈、匈奴為患,都威脅著西漢的穩(wěn)定。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tǒng)一的發(fā)展形勢,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董仲舒是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董

仲舒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他認為大一統(tǒng)是天地的常理,國家的需要;要維護政治的統(tǒng)一,必須實行思想上的統(tǒng)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后人稱為“三綱五!。它有利于鞏固君權,維護統(tǒng)治秩序。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對于扭轉內外松馳的局勢十分有利,漢武帝接受他的建議并付諸實行。

(3)儒學成為正統(tǒng):漢武帝起用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從漢武帝時起,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公元前136年,漢武帝正式規(guī)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并設立專事研究和傳播五經的教官,稱為“博士”。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根據董仲舒的建設,興辦太學,規(guī)定太學生員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guī),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漢武帝還下令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tǒng)。

此后,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3.宋明理學

(1)三教合一:漢武帝以后,儒學在統(tǒng)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現繁盛之勢。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發(fā)展;佛教吸收儒學精神,漸趨勢中國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學影響,主張“(來自:m.newchangjing.com 蒲公 英文 摘:儒學的歷史)貴儒”又“尊道”。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初,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發(fā)展,開始挑戰(zhàn)儒不的正統(tǒng)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2)程朱理學:北宋時,儒家學者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同時又融合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其中,北宋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朱熹成為最為突出,“理學”也稱“程朱理學”!岸獭闭J為: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主張先有理而后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岸獭卑烟炖砗蛡惱淼赖轮苯勇撓灯饋恚J為人倫就是天理。朱熹是理不集大成者,他強調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三綱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來與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強調“存天理,滅人欲”!岸獭碧岢觥案裎镏轮钡恼J識論,認為只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們主張通過學習達到對普遍天理的認識。朱熹理認為,“物”指天理、人倫、圣言、世故!案裎镏轮蹦康脑谟诿鞯赖轮,而不是求科學之真。程朱理學適應了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及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3)陸王心學:南宋時期,理學家陸九淵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他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他的學說被稱為“心學”。明朝中期以后,封建專制統(tǒng)治陷入危機。王陽明認為,社會動亂的原因是人心破壞所致,只有通過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統(tǒng)治。王陽明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這一學派也稱為“陸王心學”。王陽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在認識論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學說。他認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私欲侵我蝕,要努力加強道德修養(yǎng),去掉人欲,恢復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說知和行都產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為

實踐。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明朝中期以后,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

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fā)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1)李贄的離經叛道:明朝后期,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空前尖銳。道學家(儒家中以正統(tǒng)自居的理學家,他們把儒家經典鼓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經典理論,一些貌似圣賢而實際品質惡劣的人以此為幌子)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為“扶天綱、立地紀”的神圣。李贄目睹了官場的污濁和道學家的偽善,形成離經叛道的不羈性格。他自稱為異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經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論。他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認為是非標準應依照時代變化而變化。他批判道學家的虛假說教,強調人正當的私欲,認為穿衣吃飯就是“人倫物理”,人不能脫離基本的物質生活去空談仁義道德。李贄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2)黃宗羲對君主專制的抨擊:黃宗羲是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他從明亡的歷史中看到了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尖銳地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從而限制君權,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黃宗羲的政治主張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對以后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3)顧炎武提倡經世致用:著名思想家顧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面對日益加劇的社會危機,他放棄科舉,開始探索挽救國家危亡的途徑。他重視對實際情況的了解,形成了經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張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他經過實地考察寫成了巨著《天國郡國利病書》,記述了山川形勢、物產風欲、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實用價值。顧炎武以他崇實致用的學風和鍥而不舍的學術實踐,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與黃宗羲、顧炎武同時代的王夫之,繼續(xù)和發(fā)展了前代思想家的唯物思想。王夫之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不斷變化的。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一切事物通過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認識的。他還認為靜止是相對的,運動的是絕對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進步的思想家對傳統(tǒng)儒學的批判

?(2)明朝:李贄是明后期“異端”進步思想家,他指責儒家經典并非“萬世之至論”,揭露道學的虛偽,反對歧視婦女和壓抑商人。他是我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色彩。

?(3)清初:

①黃宗羲:在明亡后,隱居著述,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他的思想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也有一定的影響。②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主張把學術研究與解決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他提倡“實學”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學,反對君主專制政治,顧炎武的學風對清代學者影響很大。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氣”是物質實體,“理”是客觀規(guī)律;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義觀點,朱熹的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給予批判,他還提出“靜即含動,動不舍靜”,否定理學家主靜的形而上學思想。他用發(fā)展觀點來看待歷史,認為歷史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趨時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閃爍著革新的光芒。

儒學的歷史篇二: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歷程

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歷程

1、“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和早期儒學:春秋晚期,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強調統(tǒng)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克已復禮”,使每個人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孔子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鬃颖缓笕俗鸱Q為“萬世師表”和“至圣”。

(2)戰(zhàn)國時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兩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張“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主張“性本善”,要實行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荀子主張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論斷,強調人民群眾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惡”,強調用禮樂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使人向善。經過孟子、荀子的改造和發(fā)展,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zhàn)國后期,儒學發(fā)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從“無為”到“有為”:漢初,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tǒng)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yǎng)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但是,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并劇烈、匈奴為患,都威脅著西漢的穩(wěn)定。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tǒng)一的發(fā)展形勢,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董仲舒是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董仲舒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他認為大一統(tǒng)是天地的常理,國家的需要;要維護政治的統(tǒng)一,必須實行思想上的統(tǒng)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后人稱為“三綱五常”。它有利于鞏固君權,維護統(tǒng)治秩序。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對于扭轉內外松馳的局勢十分有利,漢武帝接受他的建議并付諸實行。

(3)儒學成為正統(tǒng):漢武帝起用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從漢武帝時起,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公元前136年,漢武帝正式規(guī)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并設立專事研究和傳播五經的教官,稱為“博士”。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根據董仲舒的建設,興辦太學,規(guī)定太學生員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 1

學完經考試合格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guī),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漢武帝還下令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tǒng)。此后,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3、宋明理學

(1)三教合一:漢武帝以后,儒學在統(tǒng)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現繁盛之勢。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發(fā)展;佛教吸收儒學精神,漸趨勢中國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又“尊道”。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初,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發(fā)展,開始挑戰(zhàn)儒不的正統(tǒng)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2)程朱理學:北宋時,儒家學者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同時又融合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其中,北宋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朱熹成為最為突出,“理學”也稱“程朱理學”。“二程”認為: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主張先有理而后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岸獭卑烟炖砗蛡惱淼赖轮苯勇撓灯饋恚J為人倫就是天理。朱熹是理不集大成者,他強調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三綱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來與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強調“存天理,滅人欲”。“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認為只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們主張通過學習達到對普遍天理的認識。朱熹理認為,“物”指天理、人倫、圣言、世故!案裎镏轮蹦康脑谟诿鞯赖轮,而不是求科學之真。程朱理學適應了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及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3)陸王心學:南宋時期,理學家陸九淵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他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他的學說被稱為“心學”。明朝中期以后,封建專制統(tǒng)治陷入危機。王陽明認為,社會動亂的原因是人心破壞所致,只有通過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統(tǒng)治。王陽明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這一學派也稱為“陸王心學”。王陽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在認識論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學說。他認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私欲侵我蝕,要努力加強道德修養(yǎng),去掉人欲,恢復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說知和行都產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明朝中期以后, 2

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fā)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1)李贄的離經叛道:明朝后期,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空前尖銳。道學家(儒家中以正統(tǒng)自居的理學家,他們把儒家經典鼓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經典理論,一些貌似圣賢而實際品質惡劣的人以此為幌子)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為“扶天綱、立地紀”的神圣。李贄目睹了官場的污濁和道學家的偽善,形成離經叛道的不羈性格。他自稱為異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經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論。他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認為是非標準應依照時代變化而變化。他批判道學家的虛假說教,強調人正當的私欲,認為穿衣吃飯就是“人倫物理”,人不能脫離基本的物質生活去空談仁義道德。李贄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2)黃宗羲對君主專制的抨擊:黃宗羲是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他從明亡的歷史中看到了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尖銳地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從而限制君權,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黃宗羲的政治主張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對以后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3)顧炎武提倡經世致用:著名思想家顧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面對日益加劇的社會危機,他放棄科舉,開始探索挽救國家危亡的途徑。他重視對實際情況的了解,形成了經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張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他經過實地考察寫成了巨著《天國郡國利病書》,記述了山川形勢、物產風欲、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實用價值。顧炎武以他崇實致用的學風和鍥而不舍的學術實踐,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與黃宗羲、顧炎武同時代的王夫之,繼續(xù)和發(fā)展了前代思想家的唯物思想。王夫之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不斷變化的。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一切事物通過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認識的。他還認為靜止是相對的,運動的是絕對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傳統(tǒng)儒學的批判繼承,促使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重新煥發(fā)了生機,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與孔子有關的成語故事

■盡善盡美: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為最美妙的音樂《韶》,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后大受感動,一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于音樂入迷的情況。后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著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于下大夫?鬃邮莻一舉一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 3

見鬼說鬼話。在家鄉(xiāng),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于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晝夜: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鬃拥臅r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光陰一去不復返啊!就如河水這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時間如流水,一定要珍惜?鬃又郧嗍妨裘且驗樗茫簳r間就是財富啊!

■道不拾遺:形容社會風氣道德良好。孔子在魯國當了幾任官,他在任之時,魯國政治有了極大改良:賣東西不討價還價;掉了東西不必驚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達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鬃拥牡茏幼勇,為人剛勇,一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鬃幼匀徊幌矚g,又不便發(fā)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入內室。他為何要在我家彈瑟啊?無聊!"孔子的眾弟子一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tài)度,越來越鄙視他。兩個啟示:在別人家里最好安份些;對于頭兒,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聽途說: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涂同途)意為:從道路上聽來一些沒有根據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責任地傳播,這種道德作風是要不得的。有很多類似的玩藝,被人一本正經地轉來轉去,實際上這些謠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認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夠看出其中的謊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卻信以為真,樂此不疲。是我們自己太脆弱太輕信還是網絡里情緒的煽動太容易?要警惕啊!

■發(fā)憤忘食:形容學習努力,工作勤奮。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fā),縣尹只得怏怏而回?鬃拥弥螅懿桓吲d,怨道:你為什么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fā)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涂啊,現在我終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一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鳴鼓而攻:形容聲討犯罪的人?鬃拥茏尤角笤诔懈苫,準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一邊,于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一再堅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對眾徒發(fā)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一起向他攻擊吧!"[[論語。先進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勝人少,以強凌弱的風格早已定型。你的社會關系如何?你有硬梆梆的后臺嗎?你的朋友多嗎?如果沒有,可得小心行事,潔身自好呀!

4

儒學的歷史篇三:如何評價儒學的歷史地位

如何評價儒學的歷史地位

作者:劉夢溪 《光明日報》( 2016年01月18日 16版)

百年中國,再沒有其他學說像儒家思想這樣,經歷了如此長時間的反復跌宕和嚴峻拷問。

蔡元培先生是何等樣人,中國現代教育泰斗的稱謂,他比任何人都當之無愧。但他不贊成讀經,致使被請來與之共襄民國初立之教部的馬一浮離他而去。當然不傷友情,十五年后蔡先生出掌北京大學,又禮聘馬先生擔任文科學長。馬先生的回復是:“禮有來學,未聞往教。”以古禮婉拒。于是改聘陳獨秀為文科學長,又請來胡適之執(zhí)教文科講堂。

讀經和反對讀經,成為當時學界和輿論界爭吵不休的一樁公案。反對者顯然占上風,連魯迅也站出來發(fā)聲,批評提倡讀經者即使是真正的老實人也不過是“笨牛”而已。

文革十年,不僅作為傳統(tǒng)社會大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成為眾矢之的,民間文化和民間信仰所呈現的文化的小傳統(tǒng)也被冠以“四舊”之名,必欲清除掃盡而快之。

改革開放后中國撥亂反正,重新起航,把歷史還給歷史成為思想學術界的共同呼聲。孔子由被幼童也參與唾罵的斯文掃地變而為正常的文化古人。 但儒學重啟,則是近十年的事情。上世紀八十年代雖經識者推動,但收效甚微。九十年代深入研究人文學術的風氣開始出現,公正評價儒家學說、重估孔子歷史地位的論著受到關注。但由于所經歷的“毀圣棄知”的時間實在太長,難免積非成是,改變世人乃至學界部分人士的成見尚需時日。馬一浮先生曾經擬過一副聯語:“魯國多譏儒及戲,秦人惟以吏為師。”誠然是借古典來嘲諷世情,

但如果將孔子的家鄉(xiāng)和儒家思想的故鄉(xiāng)等量齊觀,則儒家思想在百年中國的遭遇,就不僅僅是以之為戲了。

所以如此的緣由,也有對儒家學說本身存在諸多誤讀不無關系。我覺得有三個與儒學直接相關的問題,需要予以澄清,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正確評價孔子和儒學的歷史地位。

第一個問題,需要明了在儒學產生之初,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只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其影響比之墨家或猶有未及。所以孟子頗為焦慮地說:“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保ā睹献印る墓隆罚┧虼讼肫鸲C正此種“仁義充塞”的時代風氣,欲以承繼虞舜、周公、孔子的圣道為己任。

第二個問題,漢代中期漢武帝聽從大儒董仲舒的建言,實施“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政策,使儒學的地位驟然提升,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但儒學以外的學說仍有存在空間。東漢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即為明證。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釋、道、玄之風大熾,其思想所宗更非只有儒學一家。隋唐佛教發(fā)展的勢頭,亦不在儒學之下。但如果認為隋唐時期的思想主潮是佛而非儒,輕忽儒家的地位,又有誤讀古人之嫌。直承鄭康成而撰《五經正義》的孔穎達,即是當時繼往開來的儒學健將。明清以還,儒學的地位日趨穩(wěn)固,但佛、道兩家在民間社會的影響也開始定式成型。

第三個問題,儒家思想在宋代呈現變易之勢。二程和朱子等宋代大儒,誠然是承繼了先秦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但朱子的理學實為思想大匯流的產物,道家和道教的思想,佛教特別是禪宗的思想,一起參與進來成為理學

的助發(fā)資源!叭毯弦弧痹趯W理上得到論證,肇始于唐,而宋代實為集大成,此即陳寅恪先生所謂“新儒家之舊途徑”是也。

我提出上述三個問題,是想證明儒家是具有包容性的學說。儒家的包容性,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而儒家所以具有包容性,在于儒家不是宗教。陳寅恪先生對此十分肯定:“中國自來號稱儒釋道三教,其實儒家非真正之宗教,決不能與釋道二家并論!保愐 督鹈黟^叢稿二編》,三聯書店版,第219頁)儒家也重“教”,那是“子以四教”的教,“有教無類”的教,“教化”的教,而非宗教的教。

儒家思想作為中華文化大傳統(tǒng)的代表,處在不斷地被檢討和重新詮釋之中。經過檢討、詮釋,便有增加、有變易、有更化。儒家由先秦而宋,已經是在增加、變易和更化了。明代心學出,是又一更化。王陽明的學理初衷,本在減少(他認為朱子增加的未免過多),但陽明心學很快被邊緣化,可以為后學所宗,卻無法成為社會的主導思潮。

學者有“制度化儒學”之稱,這在唐宋以前并不明顯,主要是明清兩朝,伴之以科舉命題以“四書”取義,儒學不僅制度化,而且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方面影響尤為深鉅,因此其存在形態(tài)難免因固化而僵化。儒學在晚清社會從傳統(tǒng)到現代的“大變局”中出現危機,實與儒學在明清的固化與僵化直接相關。所謂危機,恰好是“制度化儒學”的危機,而非先秦孔子和孟子原初思想學說的危機。 這里涉及到儒家思想的“變”與不變的問題。變易與更化給儒家學說帶來了活力。但儒家精神亦有不變的一面。這讓我想起《易》有“三易”,即不易、簡易、變易。儒家原初思想的“簡易”,有《論語》可證。孔子深知該說什么和不該說什么。所以出語至簡,有時至于說“予欲無言”。理由是:“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所不變者,是為儒家的理性精神和“六藝”經典的核心價值。

“六藝”后稱“六經”,有的或為孔子所作,有的是前于孔子而為孔子所刪訂的典籍文本?鬃铀枷肱c“六經”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論語》即可視作“六經”的簡易讀本,只不過表達方式已化作日用常行。馬一浮不稱“六經”而稱“六藝”,是沿用典籍的初稱?组T之教,分技能訓練和典籍傳習兩大類。技能則禮、樂、射、御、術、數,此處之“禮”,為“執(zhí)禮”,類似禮儀程序的排演,“樂”則詠歌誦唱,不學無以為能。典籍傳習則《詩》《書》《禮》《樂》《易》《春秋》,以為傳道之本。兩者都稱“六藝”而型態(tài)不同。

馬一浮所述論之“六藝”,自是后者,故他說:“此是孔子之教,吾國二千余年來普遍承認一切學術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藝之支流!保ā短┖蜁Z》)馬一浮的發(fā)明處,是將“六藝”和諸子、四部區(qū)隔開來,稱“六經”為中國文化最高的特殊的文化形態(tài)。而熊十力則標稱,“六經”是中國人做人和立國的基本依據。這樣,“六藝”即“六經”在中國的思想文化系統(tǒng)中,便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不僅諸子、四部無以取代,與現代學術的文、史、哲科分亦不相重合。

“六經”的形上意義在于它的系統(tǒng)的價值倫理,也就是馬一浮所說的“六藝之道”。唐宋儒所致力的“傳道”,所傳者即為“六藝之道”,也就是“六經”的價值倫理。近年我從《易經》《禮記》《孝經》,以及孔子、孟子的著作中,抽繹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價值理念,包括誠信、愛敬、忠恕、知恥、和而不同等,經過分梳論證,我認為它們是幾千年以還一直傳下來的,可以稱之為中華文化的永恒的價值理念,同時也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理念。不僅適用于傳統(tǒng)社會,也

適用于當今的社會;不僅適用于中國人,也可以適用于全世界的人。此正如康德所說,道德理性具有絕對價值。

“六經”義理內涵所呈現的,就是中華文化的具有絕對意義的道德理性,永遠不會過時!兑捉洝非缘摹段难浴芬鬃拥脑捳f:“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現代人的人生選擇雖然更趨豐富,但其大道要旨,亦無非進德與居業(yè)二事。因此忠信和立誠便成為每一個人都需要具備的道德理性,甚至可以說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條件。

論者有謂傳統(tǒng)文化需要現代的轉化,其實就道德理性的建構而言,“六經”的價值倫理進入現代人的精神血脈,自是順理成章之事?上О倌暌詠淼默F代教育變成了單純的知識教育,忽略了“傳道”的內容,致使一千二百年前的韓愈之嘆繼續(xù)成為我們的今日之嘆。

雖然,古與今宜有別也,禮俗政俗亦因地而異。但正如孟子所說:“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彼匀缡,蓋由于人之心或曰人的心理,有理之“所同然者”(《告子上》)。故孟子又云:“先圣后圣,其揆一也!保ā峨x婁下》)而近世大儒錢鍾書先生則說:“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敝腥A文化的最典范的價值倫理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正不足為怪。

相關熱詞搜索:儒學 歷史 儒學的歷史演變 儒學的歷史演化與發(fā)展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