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解說員的二十天_中央十套解說員趙洋
發(fā)布時間:2020-02-25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粗略一算,我的人生道路已走過了30多年。過往的經(jīng)歷也不可謂不豐富,大大小小的場面總算是見識過一些,但這次被“強制”要求擔任解說員時,卻很有些畏難情緒。主要是北京和外地的國家級博物館也沒少去,所謂的金牌解說員也見識過幾個, “領(lǐng)教”過他們的解說功夫,字正腔圓、口若懸河,很有“范兒”,但說實話,能堅持從頭聽到尾的觀眾很少,自己當然也是其中之一,F(xiàn)在換位思考,自己要站到解說員的位置上。況且又是地道的新手,現(xiàn)場的那種“慘樣”完全可以想象。套用一句時下的流行語, “哥現(xiàn)在講解的不是歷史,而是寂寞”。而最怕的還是迎接到的不是掌聲是噓聲。甚至擔心,由于講解的內(nèi)容是時下比較敏感的臺灣問題。會不會一言不合,再引發(fā)一場小小的爭議。
解說稿的準備期是最為枯燥的階段,串詞、背稿、實地彩排,一步都不能少。好在我們有6個人,可以集思廣益,去蕪存菁。最心疼的是我費了很大心血準備的8000多字的初稿被毫不留情地砍掉了5000字,理由是廢話太多,與圖片的關(guān)聯(lián)不大。雖然從最后的效果看這一做法完全正確,但當時眼看著自己的心血被拋棄,難免有點心疼。為了做好解說工作,我們嘗試著從展覽的歷史圖片和歷史人物中尋找小故事,盡量增強解說的故事性與趣味性。應當講在這個過程中自己逐漸萌生了對臺灣少數(shù)民族史的興趣,努力把孤立的歷史事件串聯(lián)起來,并嘗試著把它們置于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背景中去思考、去聯(lián)系,尋找兩岸歷史事件的契合點,探究兩岸文化相互傳承、各具特色、互為補充的歷史成因,體驗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獨特魅力,思考如何進一步筑牢兩岸文化共同體的可行途徑。整個過程基本上是從恐懼排斥到被動應付,再到死記硬背,直至能夠靜下心來去研究、比對這段歷史,搜尋兩岸民眾共同的歷史記憶,以某種同理心去思考臺灣問題產(chǎn)生的歷史原因?梢哉f,這段準備的時間雖然不長,積累的知識也較有限,但卻為隨后解說工作的順利完成打下了很好的基礎(chǔ),因為我們可以帶著自己思考的東西與觀眾互動、交流。這恰恰是做好此次解說工作的關(guān)鍵因素。
至于講解過程中最感動的事情,就是北京乃至外地觀眾,特別是中老年朋友對本次展覽所表現(xiàn)出的巨大熱情。懷著豐厚的歷史情感與記憶,他們會把臺灣歷史的年代表全部拍攝或記錄在案,并對展覽提出很多中肯的意見。有些觀眾還會主動與我們攀談,介紹自己的身份,愿意為兩岸的交流交往貢獻自己的力量。有些觀眾甚至要提早起床,坐車兩三個小時來看展覽,甚至有的觀眾還專程從外地趕過來。從這次展覽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大陸的普通民眾對臺灣同胞那份血濃于水的真摯情感,對民族大義與國家尊嚴所抱持的那份堅定與執(zhí)著?上,由于鄰近考試,很多青年學子無法來到現(xiàn)場參觀,這不得不說是本次展覽的一大遺憾。畢竟青年人對于過去的那段歷史有著太多的記憶空白與陌生感,但他們又決定著兩岸關(guān)系的未來,是今后國家與民族命運的希望所在。
從我而言。很希望更多的有志青年能夠關(guān)注和關(guān)心臺灣問題,更多地了解臺灣問題的由來與復雜性,以至于在未來能夠利用自己的所學專長。在專業(yè)領(lǐng)域內(nèi)為國家盡上一份心力。
相關(guān)熱詞搜索:解說員 我做 二十天 我做解說員的二十天 二十天 少女二十天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