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說書,寫作,過日子]說書人張大春
發(fā)布時間:2020-02-25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技巧是盡本分,不足以炫耀,真正要炫耀的是思想,真正有思想、有深度的內(nèi)容是不必要、不屑于炫耀的。所以我不認為存在“炫技”的問題,只要我是這樣一個人,他的誠懇就能放在陽光下檢驗。
張大春來了。最近周遭許多人提到作家張大春都很激動,不少媒體也近似狂轟式的報道,亦如有媒體同行宣稱今年是大陸圖書界的“張大春年”。
2011年沒幾天,大陸版《城邦暴力團》出版,又把張大春帶到了北京城。再次見到張大春,他依舊是不修邊幅的模樣,頭發(fā)微卷有些零亂,架在臉上的眼鏡舊得連鏡架都褪了色。身穿卡其布褲、淡藍襯衫,走在北京大街上怕和路人沒幾分區(qū)別。
對張大春的了解,源自2000年去臺灣時,和表弟一起看李國修導(dǎo)演的舞臺劇《我妹妹》。這部舞臺劇即是改編自張大春1992年的同名小說。此后幾年中一一閱讀了他的大部分作品,從他被冠以“頑童”名號的成長小說《少年大頭春的生活周記》到都會式樣的小說《四喜憂國》,從比小說更好看的文學(xué)理論《小說稗類》到真情流露的《聆聽父親》。記得那時,只管讀得痛快,全然未去想他小說中敘事的苦心,更不曉得那一番出口成章、張口便來的快意,全是他在電臺給人說書練就出的好把式。2008年,張大春的作品《聆聽父親》在大陸出版,他受邀出席京滬兩地的座談。那是第一次見到張大春,用“終于見到大活人了”這句話來表達我當時的心情更為貼切。記得那次能說,會說的張大春,令我印象陡升,用他自己的說法,這是“張家的德性”。
采訪中,對于“老頑童”、“大師”、“公共知識分子”這類的名號,嘻嘻哈哈的張大春一概否認,他自謂“小說工匠”,這是他一貫的態(tài)度。概括自己的前半生,他說“生活是渾渾噩噩,要賺什么錢,達到什么地位,統(tǒng)統(tǒng)不知道。但在所學(xué)、所事這件事上,我是義無反顧!边M而他和我講到“局”字的來歷,引申出這層意思:再高的人,想要有所建樹,影響周遭,就要“入局”。此番他入了書商的“局”,一笑自嘲。
說書人張大春
1957年出生的張大春,精力之旺盛遠超同輩作家。做主持、寫小說、寫古體詩、練書法、教育子女……每一樣都樂在其中。
采訪之前,有朋友托我,一定要問問張大春深厚的國學(xué)功底從何而來,他的答案卻也沒有特別之處:一方面緣于父親的教育,一方面拜大學(xué)專業(yè)所賜。若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解讀,大概是他對國學(xué)的真熱愛,下了真功夫。
現(xiàn)在,讀書是張大春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如他所說“我的工作就是讀書,讀書的時間超出寫作的時間”。他讀書喜歡隨意,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全憑個人喜好。當年寫《小說稗類》這樣的文論,自然需要大量閱讀,但他并未覺得自己的讀書量有多大。他的解釋是,江湖之中,不乏各色高人,怎敢說自己讀得書多,你讀的再多能有錢鐘書多么?
如果把能說、會說的張大春放在書案前完全就是一個說書人,他能把歷史塵埃角落里的稗聞講得活色生香。年幼時,父親抱他在膝蓋上說“石頭里蹦出一只猴子”。長大了,他在臺北News98電臺做主持,隨著驚堂木一拍,“說書人張大春,今天伺候您一段兒”,節(jié)目就開始了。一小時做訪談,一小時說書。訪談的節(jié)目,涉及范圍之廣,幾乎無所不包,談交通、聊政治、說教育、講文化;另一小時的說書,更像回歸他自己最為熟悉的文學(xué)領(lǐng)域,他用說書的方式,向聽眾播讀小說,與大陸表演性質(zhì)更為濃郁的評書相比,他的說書更像與老朋友談心,娓娓道來,他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遇到艱澀的內(nèi)容,或者生僻的字詞,還會做出解釋。這種說書方式,源自當年他做《中國時報》副刊編輯時發(fā)明的“新聞小說”體!霸缟狭唿c起床,沖到報社看30份報紙,挑選當天最新最熱的新聞,進行改造!辈坏11點,又出來更新、更八卦的新聞,他就繼續(xù)改,后來竟寫成了小說連載《大說謊家》!翱雌饋硎翘摌(gòu)的,像卡通片一樣,可是又很逼真,當天發(fā)生的現(xiàn)實,可以引發(fā)大的討論,當時還沒有網(wǎng)絡(luò),‘新聞小說’就顯得十分獨特、好玩,讀者的反饋就是‘特別有意思’!
在臺灣,張大春主持的這檔廣播節(jié)目乃是該電臺的王牌,固定聽眾達60萬之多!拔以谂_北一上出租車,說到哪里哪里,司機不用回頭就會說,哦,你是張大春吧!
小說工匠張大春
張大春曾經(jīng)一心一意地在作品里“炫技”,從歷史小說、青春文學(xué)、武俠小說到魔幻作品,他的寫作種類龐雜、文風(fēng)戲謔、思維天馬行空。然而,2003年他卻頗出人意料的收斂起技巧,寫了一本細膩、平實的自傳體小說《聆聽父親》。于是臺灣評論界驚呼張大春終于肯“認真悲傷”了。
不過性格上,張大春仍是“頑童”,因為他自認為某個部分螺絲很松,想到什么就說什么,開玩笑沒有輕重、不看場合、不看對象。
都說張大春是歷史小說家高陽先生的入室弟子,為何不曾拜師?張大春呵呵一笑,搬出舊事掌故。
“話說當年,高陽只與臺靜農(nóng)、張大千來往。一次朋友引薦,同入飯局,我忽然跟他講,‘聽說您在研究李商隱的義山詩,我總感覺這里面有跟小姨子的奸情’。他幾乎站起來說,‘我正在寫這個小說。你怎么知道!’我就講,‘望帝春心托杜鵑’這個典故過去解釋錯了,還講了幾個細節(jié),譬如‘我為傷春心自醉,不勞君勸石榴花’是針對有人勸李商隱念茲在茲,不要把心思放在小姨子身上的反應(yīng)。高陽于是滔滔不絕講起他的考證,哪首詩什么意思,說得清清楚楚。
“沒多久,他寫李商隱的歷史小說《風(fēng)尾香羅》就出版了。因為那次飯局,他把我當哥們一樣,沒事打個電話,‘什么時候進城吶’,我說現(xiàn)在就可以啊。于是進城找他一起喝酒!
后來,倆人又一同參加《聯(lián)合文學(xué)》組織的代表團赴日本交流,相處多日。這一頓飯,一次旅行,也由此造就出一段倆人的忘年交。
“他待我,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過世前我去看他,他女兒還說,‘爸爸想要收你做弟子,你都一直沒有磕頭’。我不是不想磕這個頭,或者說吝惜磕這個頭,是我爸爸很有心計地和我講:
‘你小子要記得,這個高陽啊,財務(wù)上不好的,你當了他的弟子,我都要傾家蕩產(chǎn)!
哈哈一笑過后,張大春正色道:“我覺得對高陽先生終有一份虧欠!备哧柹砗,張大春寫了一系列文論及一篇祭文,追憶從這位前輩身上習(xí)得的中國小說的敘事傳統(tǒng)。
孩兒他爹張大春
張大春50多歲了,寫故事、會說書、擅書法、愛賦詩,頭戴“當代最優(yōu)秀華語小說家”的大帽子,仍舉重若輕。與他聊天輕松愉悅,笑面盈盈如話家常。但這個人又很認真,講到人名地名,一律仔細如小學(xué)生般將每個字分別組詞告之你這個字是怎么來的,如何來的。
他的作品中嬉笑怒罵,本人卻是溫和善意。然而就在采訪中,他卻突然說,“我對這世界沒有任何大的期望。”
“從20幾歲到40歲,吃飯、喝酒、聊天打趣,是我生活中的主要部分,天天如此!爆F(xiàn)在的張大春,除了與尚年少、卻從小就嫌老爸嘮叨的兩個孩子“隨時保持戰(zhàn)斗精神”外,便是如做早晚操般,日日寫字賦詩。“我一直沒有大志向,到現(xiàn)在也沒有。以前我們一家只有3口,我爸有很穩(wěn)定的收入,他曾對我講過:‘你將來考不上大學(xué),找不到工作,在家,我養(yǎng)你也把你養(yǎng)到老!S持一個簡單甚至是簡陋的普通生活,對我來說一點后顧之憂也沒有。所以我一直到將近40歲,還是向父母拿零用錢過日子!
或是從小的家庭教育,張大春對自己一雙兒女的要求不高,在外人看來甚至有些溺愛,對兒女的成績看得不重,對他們考上什么學(xué)校也不關(guān)心。許多家長擔(dān)心孩子的前途,在他看來,這正損害著他們的童年。“我兒子是1998年出生,女兒2001年出生,這兩個孩子一出生,我一直想要怎么樣能夠讓他們跟我小時候所受的某些教育發(fā)生聯(lián)系。我父親不是一個受過很正規(guī)很高等教育的人,小時候念私塾,后來念過一段師范?墒撬o我非常重要的啟示,那也是一個學(xué)習(xí)方法,他要從一個問題也好、一個事物也好、一個現(xiàn)象也好,圍繞著它各個不同的拆解方式,各個不同的層面去問問題!
不管兒子張容的英文考60分,還是女兒張宜對英文不感冒,他都不勉強。張大春的朋友問張宜,你為什么不學(xué)英語,他女兒的回答是,我的英語很好,發(fā)音標準。“她以一個兒童的方式,抵制大人們定下的制度。誰說小朋友一定要學(xué)英語?”張大春并非不要孩子們有競爭心,他說很多東西不用家長鼓勵,孩子自己也要面子,也有自尊。
相關(guān)熱詞搜索:說書 過日子 寫作 張大春:說書 寫作 過日子 張大春說書 聽張大春說評書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