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知青下鄉(xiāng)生活 一個中國知青的緬甸叢林生涯
發(fā)布時間:2020-02-29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金三角搏命15載,能活著回來,他是特殊歲月里“輸出革命”的幸存者。還有數(shù)以千計的知青,葬身在緬甸冰冷的土壤中,留下一堆面向東方的無名荒冢。 一個陰郁的冬日,王曦講起了那段不入正史的知青往事。故事在緬甸的熱帶叢林中展開,九死一生的異國征戰(zhàn),無奈的結(jié)局……
迷人的路
滇緬公路。起點,中國云南昆明,終點,緬甸臘戌,曾是抗戰(zhàn)時期僅存的獲得國際援助的大陸交通線。它曾沉寂多年,直到1969年年初,才有龐大車隊顛簸其上,把全國各地的知識青年輸送到云南與緬甸接壤的外五縣。
當(dāng)時,在這條下鄉(xiāng)路上,隨處可見“打倒奈溫政府”、“支持世界革命”、“解放全人類”的標(biāo)語。時年19歲的王曦,便沿著這條路摸到了“國際支左”的脈搏。
華人華僑,一衣帶水。“文革”浪潮曾經(jīng)席卷東南亞,導(dǎo)致各國掀起反華浪潮,尤以緬甸的奈溫政府為烈。作為回擊,在昆明和北京,均掀起了向緬甸政府抗議的萬人大游行。1967年10月,中緬兩國邦交正式斷絕。
1968年1月1日,緬甸共產(chǎn)黨借勢而起,在中緬邊境孟古建立了東北軍區(qū)。自此,那個上世紀50年代初因革命失敗而銷聲匿跡10多年的緬共復(fù)活了。
王曦這撥下鄉(xiāng)知青,有的曾在邊城畹町的山上“坐山觀虎斗”,目睹了緬甸政府軍與緬共游擊隊的大陣仗,有的則聽說自己的“發(fā)小”已經(jīng)加入戰(zhàn)斗。于是,在經(jīng)歷了“紅八月”的激情和“上山下鄉(xiāng)”的迷惘后,他們開始憧憬成為“國際主義戰(zhàn)士”。
至于王曦,因為父親頭上那頂“國民黨軍統(tǒng)特務(wù)、中美合作所劊子手”的大帽子,早被收拾得求學(xué)無路、報國無門、生存無計,似乎只有戰(zhàn)死沙場,才能一雪前恥。
孟古河邊“褲腳兵”
孟古河,中緬兩山間夾著的一條小溪,寬不過10米,只需脫鞋卷褲腿就可涉水而過。凡是投身緬共的中國志愿者,都要在此偷偷涉過此河,因此被稱為“褲腳兵”。
1970年5月19日,王曦跋涉到了孟古河畔,隨身行李只有《革命烈士詩抄》和艾蕪的《南行記》兩本書。
夕陽余暉中,齊胸高的水泥界碑屹立在田壩里,王曦對著這個界碑,行了一個莊重的軍禮,算是告別祖國。然后,他顧不得脫鞋卷褲,就“嘩嘩嘩”踏進了界河。這一天,恰好是他20歲的生日。第二天,他穿上了綠軍裝,拿起了沉甸甸的M21半自動步槍,在家庭出身一欄里寫上了“革命干部”,徹底告別了自己壓抑的過去。
新兵隊里沒有一個緬甸人,完全是中國知青世界,大家互報校名,立馬打成一片。在緬共的歷次戰(zhàn)役中,都是中國知青連隊打頭陣,他們高大、勇猛、忠誠、狂熱,犧牲前高呼著“毛主席萬歲”,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黃繼光”般的英雄傳奇。到底有多少人跨過孟古河奔赴緬甸戰(zhàn)場,王曦也說不清楚。有的說5000人,有的說2000人,無法統(tǒng)計。
紅色陣營
投身緬共,王曦本以為能擺脫“文革”桎梏,沒想到那邊仍是早請示、晚匯報。有的知青后悔了,想走,可沒那個自由。逃跑,要依軍法“叛變罪”論處,就地正法。指導(dǎo)員、連長每作報告必稱:“白天的緬甸是敵人的,而夜晚的緬甸則是我們的。最多兩年,緬甸革命將取得完全勝利!”然而6月的全軍大會,卻暴露了緬共的家底。
開會時,緬共的全部人馬悉數(shù)到齊,卻連籃球場大的草坪都未坐滿,竟然還沒王曦上學(xué)時的學(xué)校人多。原來,緬共主力部隊近3000人南下臘戌,中了埋伏,險遭全軍覆沒。后來,由番號為3035的知青營斷后,大部隊才突圍出來,不過各部隊嚴重減員。
臘戌之戰(zhàn)后,和王曦一起參加緬甸革命的15名新兵,死的死,逃的逃,最后只剩下他一個人。
大潮退去
1970年12月底,中斷了3年多的中緬兩國外交關(guān)系開始有了恢復(fù)跡象。知青們尷尬地發(fā)現(xiàn),陣前的奈溫政府已被中國接納。
林彪事件之后,國內(nèi)的知青政策也開始松動,招工、招兵、上工農(nóng)兵大學(xué)、走后門回城之風(fēng)漸起,外五縣知青開始尋找新的人生變革之路。
大部分知青戰(zhàn)友已經(jīng)丟盔棄甲,逃了回去。如果不是家庭背景太糟糕的話,王曦多半也會退回國內(nèi)。
當(dāng)然,把他和百余名堅定分子們留下的,還有在這片土地上實現(xiàn)的人生價值。在雷門伏擊戰(zhàn)中,王曦這個從來沒有打過炮的炮兵,憑借自己的果敢榮立二等功。一年后,他火線加入緬甸共產(chǎn)黨,并被提拔為干部。
這是一片煉獄,但王曦沒有“碌碌無為地活著”,他決定留下來。他隱隱感到,真正的流亡生涯開始了。
一群沒有國籍的人
在前線呆了15年,王曦竟然沒受過傷。在緬共人民軍,王曦官越做越大,但他對前程卻越來越灰心。
1976年毛澤東去世前后,中國派往緬共的軍事顧問組,分期分批地撤回了國內(nèi)。送行時,知青們的哭聲響徹孟古河。
中國不再公開對緬共給予支援,而這些知青因為自愿輸出革命,已經(jīng)失去了中國國籍。當(dāng)初,他們加入緬共時,還有人問:“革命關(guān)系能轉(zhuǎn)到國內(nèi)嗎?”現(xiàn)在都成了泡影。至于他們?nèi)绾位謴?fù)國籍,歸國安置,均無人提起。得不到祖國的認可,犧牲還有什么意義?有門路的知青都黯然回國,緬共中的知青越來越少。
此時的緬共,更如日落西山,盤踞金三角,走上了“以毒養(yǎng)兵”的道路。
直到1980年,中國才開始正視這些緬共老兵的性質(zhì)、身份和退伍回國問題,并且出臺了一個接納、回歸政策。見到這條政策時,王曦哭了,如同無人認領(lǐng)的孩子找到了親娘。
此后,為了辦好手續(xù),名正言順地脫離緬共,王曦經(jīng)歷了耗時3年的漫長等待。一邊等,一邊打仗,好幾次險些命喪黃泉。
為了全身而退,他只好一走了之。1985年,王曦在離開故土15年后,抱著兩歲的兒子來到了濁浪滔滔的緬甸楠佧江邊,留影為證,開始了逃亡之旅。他用一個月的時間,流浪到了薩爾溫江以西的九谷,又在中國邊境畹町鎮(zhèn),花20元錢買了個假通行證,最終偷渡回國,抱著兒子登上了開往昆明的長途客車。
回國路上,王曦又一次跨過了孟古河。河畔景物依舊,但他卻從風(fēng)華少年變成了35歲的緬共逃兵、拖家?guī)Э诘暮谌撕趹。遙想當(dāng)年青春熱血,回來的時候卻這樣連滾帶爬、一無所有,王曦不免頓生蒼涼之感。
活著,比什么都強
1985年5月,根據(jù)政策,王曦終于重新?lián)碛辛藝、戶口和一份養(yǎng)家糊口的職業(yè)。顧不上喘息,他便在改革開放大潮中開始了新一輪拼搏。
王曦當(dāng)了7年每天要在機床邊站著忙碌8到16小時的機械工人,又下海到昆明某外貿(mào)公司,任邊貿(mào)部經(jīng)理,在人跡罕至的緬北野人山開山伐木,做木材生意。若干年后,企業(yè)改制、破產(chǎn)、倒閉,他淪為沒了著落的社會邊緣人。到現(xiàn)在,他仍在社會底層艱難地討生活。
錯過了知青返城,錯過了大學(xué)的校門,錯過了一切不該錯過的人生機會,15年的青春歲月,沒給王曦留下什么。但他沒有抱怨,只有一種大生大死之后的安靜,和對“活著”小心翼翼的珍惜。
現(xiàn)在,緬共的4個軍區(qū)演變成了金三角的4支地方武裝力量,而他們的頭兒,許多是回國后又回去的老知青。他們多是回國后遭到冷遇而沒法生存下去,才重返緬甸的。
在王曦家徒四壁的家里,記者問他:“你后悔不后悔?”他盯著記者的眼睛說:“我還活著!
相關(guān)熱詞搜索:緬甸 知青 中國 一個中國知青的緬甸叢林生涯 葬身緬甸的中國知青 中國知青的緬甸叢林記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