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拷問與救贖:生命的救贖
發(fā)布時間:2020-03-01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奧里亞娜?法拉奇這個意大利女記者兼作家是以1980年8月來中國采訪過鄧小平為國人所知曉。1973年,43歲的法拉奇去雅典采訪34歲的希臘抵抗運動英雄帕納古里斯。她沒有料到,這個既是瘋子又是天才,既是天使又是魔鬼的男人后來竟然成為她的愛人。1975年,她懷孕了,那一年,她已經(jīng)46歲了。這或許是一個女人最后的受孕機會。但是,當他知道了她懷孕的消息,從遠方打來電話,先是報以長時間的沉默,然后以嘶啞和結巴的聲音問打胎的費用如何分攤,并建議兩人各出一半。他回來后,在一次爭吵中,飛起一腳踢在她的肚子上,孩子流產了。1976年5月1日,一次車禍奪走了他年僅37歲的生命。正是跟帕納古里斯的愛情以及對他們未能出生孩子的緬懷,讓法拉奇創(chuàng)作了一部帶有明顯自傳色彩的詩體小說《給一個未出生孩子的信》。
與她大部分作品透露出的堅定、剛毅、堅忍、自信、正直、激情、真誠與正義不同,在本書里,她則以少有的低沉、舒緩的筆調記錄了她懷孕后的悲喜。讓我們讀到一個更具女性本質,一個兒女情長、柔情似水,一個對生與死充滿了懷疑與痛苦的法拉奇。書中借一個未婚年輕母親和自己腹中胎兒的對話,告訴孩子她眼中的世界,訴說著自己的愛和恨,溫暖而又不失尖銳。雖經(jīng)受著生理的痛苦、精神的折磨,但她卻從與孩子的對話中汲取著無盡的勇氣和力量。當然這其中還有她對沒有出生孩子纏綿悱惻的愛、充滿柔情的猜想。
這本帶著鮮明時代特色和法拉奇本人明顯烙印的書,從寫作手法來看是紀實風格和小說想像力自然天成的融合。整部作品始終沉浸在濃烈的感情里,隨處可見纏綿的詩意、深沉的思考,比如母親對肚子里的孩子說:我希望你具有上帝的特征,其次具有母親的秉性,最后具有民族的特點。法拉奇將她個人的幾段生活經(jīng)歷偽裝成寓言的形式:一個熱愛木蘭花的女孩,一個愛吃巧克力的孩子,一個相信明天會更美好的小姑娘3個寓言故事,讀來樸素平凡,卻意味深長地向未出生的孩子講述了這個世界的殘忍和瘋狂,向讀者表達了她個人對愛情、金錢和所謂社會公正的理解。
本書盡管沒有曲折的劇情,但涉及面卻甚廣,透露出作者對生命與死亡、富裕與貧窮、工作與權利、倫理與道德、義務與責任的思考。閱讀它,更像是在做一種精神的游歷,讓我體會到她那驚人的理性。追隨著她的獨語,像“生活就是一種艱難的嘗試。它是一場日益更新的戰(zhàn)爭。它所有的歡樂時刻都是些微不足道的插曲!薄皭矍榍∷埔粓鼍薮蟮尿_局,它之所以被創(chuàng)造出來僅僅是為了讓人們保持安靜和獲得歡愉。”我們仿佛感受到了她堅定的人生信念及她所達到的思想深度。
“懷疑”的主題無疑進一步加強了該書的自傳性質。她的結論是盡管死亡之后便是虛無,但生存本身就是一個真真切切的事實,這種認識使人得以對人類的命運保持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同時,也體現(xiàn)出她作為精神世界的“異鄉(xiāng)人”對生命的思考和懷疑。
相關熱詞搜索:拷問 生命 生命的拷問與救贖 生命的救贖玉玲后續(xù)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