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學理論的哲學研究進展:情報學理論
發(fā)布時間:2020-03-07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摘要]認為哲學不僅可以作為情報學研究的方法,還可以從哲學角度對情報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論進行思考,運用哲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解釋社會的情報現(xiàn)象,借助一些哲學理論和觀點來構建情報學的理論基礎。探討哲學作為情報學的哲學基礎、哲學方法在情報學中的應用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情報學理論與研究的指導作用,并詳細討論幾種具體的哲學觀點在情報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情報學理論 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
[分類號]G350
1 作為情報學基礎的幾種哲學觀點
情報學的發(fā)展史表明,情報學界的研究者一直在不斷地探索適合情報學發(fā)展的哲學基礎,從布魯克斯利用波普爾“三個世界”的哲學思想提出有關情報改變人類知識結構的情報學理論開始,陸續(xù)出現(xiàn)了許多其他的情報學哲學基礎理論,例如,以庫恩的“科學范式”、“科學革命發(fā)展的動態(tài)模式”及以托卡拉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為哲學基礎;以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為哲學基礎;以毛澤東矛盾論為哲學基礎等等。本文主要探討情報學界認可度較高的三種哲學基礎。
1.1波普爾“三個世界”理論
1983年,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圖書情報學家布魯克斯在《情報學》雜志上發(fā)表“情報學基礎”一文,直接引進了英國哲學家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理論,這是圖書情報學界引入“三個世界”理論的開始。在此之前,1981年羅馬大學圖書館與檔案學院Alfred Serrai教授曾在其著作中指出了“三個世界”理論在圖書情報界應用的可能性。
布魯克斯將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理論作為情報學的哲學基礎,他認為人們要探索“世界1”,就需要同時探索“世界3”。人們從“世界3”獲得所需知識,并利用這些知識將“世界1”和“世界2”聯(lián)系起來,“世界2”作用于“世界1”的結果,記錄下來又成為“世界3”的一部分,整個這一過程就是情報過程,情報就是這種過程中的動態(tài)知識。
然而,布魯克斯的情報學觀點在我國并未取得一致的認可。穆安民等認為,波普爾是個多元論者,其“三個世界”理論屬于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不能將其作為情報學的哲學基礎,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情報學真正的哲學基礎。朱奎華指出,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理論雖然對情報學哲學基礎的研究產生了很大影響,但它作為唯心主義的多元論仍不能成為情報學哲學基礎。楊啟全等人也認為,應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分析波普爾“三個世界”理論,不能單獨將其作為圖書館學、情報學理論的哲學基礎。靖繼鵬等人也指出,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理論認為“世界1”、“世界2”、“世界3”三個世界是并存的,并不存在反映與被反映的問題,是一種多元實在論,因此能將其視為情報學的哲學基礎。
國內對其持肯定態(tài)度的學者也不在少數(shù),如,嚴怡民教授指出,波普爾提出的“世界3”(客觀知識)這一新范疇,把人類精神產品從以往的精神范疇中劃分出來,視為精神財富而予以強調,是可取的。因為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中,客觀知識是認識過程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是人類實踐活動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波普爾的客觀知識概念對于加深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和拓寬科學研究領域具有現(xiàn)實意義,他所提出的“三個世界”的相互作用機制,也基本符合宇宙直接運動、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謝先江系統(tǒng)分析了波普爾“三個世界”理論對情報學的指導作用,并將其視為情報學哲學的本體。靳娟娟中指出,波普爾三世界理論可作為情報學的本體論基礎。劉植惠教授指出了波普爾“三個世界”理論對情報學學科建設所產生的重大影響。
1.2“四個世界”理論
“四個世界”理論的出現(xiàn)是國內學者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出發(fā),對“三個世界”理論加以批判、繼承的結果。劉植惠和秦鐵輝分別提出了各自的“四個世界”的理論。劉植惠認為在自然物質世界和人類精神世界外,還存在著人工物質世界和精神產品世界,而秦鐵輝將劉植惠的后兩個世界統(tǒng)稱為人工創(chuàng)造物世界,又將語言單獨地作為準人造物世界,這兩種理論都吸收了波普爾在哲學上細分世界層次的獨到之處,試圖為情報學提供一個辯證唯物主義的本體論基礎。嚴怡民教授指出,“四個世界”理論的劃分比“三個世界”的理論更符合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但對情報學而言,它們并未提供新的視角和內容。因為它們所繼承的“三個世界”的方法論從根本上不適合人類情報實踐的特點。這種方法試圖為情報學對應的情報實踐尋求一個“實體世界”,而事實上情報實踐并沒有一個獨立的實體領域,圖書館、大眾傳播、教育活動的實體是相互重復交叉的。
1.3信息哲學
20世紀末信息哲學的興起為解決信息社會各種問題提供了哲學基礎,也為情報學帶來了一個建立自身理論基礎的機遇。L.Flofidi分析了信息哲學、圖書情報學、社會認識論之間的關系,指出情報學是應用信息哲學,并強調在哲學和圖書情報學之間存在一種天生的關系,這種關系是社會認識論所不能為圖書情報學提供的。賴茂生教授指出,通過分析圖書情報學的研究方法、層次、研究對象與規(guī)模和研究目標,可以得出信息哲學能夠作為圖書情報學的理論基礎的結論。國內學者張福學也指出:“作為應用信息哲學的圖書情報學是一門研究文獻、文獻生命周期與程序、文獻管理技術與設施的學科,它應用信息哲學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方法去解決待定的實踐性問題和現(xiàn)象。同時,圖書情報學所進行的以服務為導向的經驗研究,也有助于信息哲學中基礎研究的開展。國內學者陳憶金認為信息哲學是現(xiàn)代情報學的理論基礎,有利于促進情報學建立起科學的理論體系,為情報學確定整體觀和基本發(fā)展方向起到有力的指導作用。
2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情報理論與研究的指導
2.1對立統(tǒng)一觀點
嚴怡民教授指出,認識情報和情報現(xiàn)象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是使情報學基本概念和基本問題的分歧能夠得到廣泛理解和有效融合的基礎,靖繼鵬、馬費成等也指出了情報和情報現(xiàn)象中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①情報的普遍性和特殊性;②情報的主觀性和特殊性;③情報的可能性和現(xiàn)實性。
對立統(tǒng)一關系對于理解情報學具體領域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問題等有著指導意義,例如,在信息檢索領域中,國外學者對信息檢索中的辯證思維、對立統(tǒng)一關系進行了相關研究,對信息檢索領域中存在的一些具有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概念進行了研究,如相關性、查全率和查準率、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以及信息檢索的實證方法和實用方法等。這些研究都證明了對立統(tǒng)一關系在情報學研究中的重要指導意義。
2.2可知論觀點
可知論是指世界上一切客觀體都可以接受科學研究,都可以被人認識的世界觀。在科學研究領域,情報研究本身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揭示規(guī)律的方法,在情報領域,沒有什么是不可獲得的。例如,通過獲取競爭對手的市場信息、專利信息、用戶信息等,對其內容進行深入分析,便可判斷競爭對手的研發(fā)方向、經營策 略、產品和技術優(yōu)勢;通過對國外相關媒體報道的新聞或采訪記錄或其他信息的獲取途徑,獲得國外軍事武器裝備的最新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的分析可以掌握國外武器裝備情況。再者,利用反求工程,搜集某類產品的技術信息,并對其進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可以掌握該類產品的市場行情和技術發(fā)展概況。查先進教授在“情報研究的哲學思考”一文中論述了情報研究與世界的可知性之間的關系。
2.3聯(lián)系和發(fā)展觀點
從普遍聯(lián)系的角度來看,情報研究對象所涉及的內容通常是多因素、多角度、多層面的,情報研究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要從大量搜集來的表面上看來不相關的散亂信息中發(fā)現(xiàn)其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lián)系,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查先進教授對情報研究與事物發(fā)展的聯(lián)系性進行了詳細介紹。從繼承和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情報研究追求的是從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跳躍,但這種跳躍又并非無科學道理的,其基本依據(jù)是事物發(fā)展的繼承性和相似性。正是借助于這種思想,情報研究人員才能觸類旁通,通過由近及遠、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達到類推未來和未知情境的目的。
2.4能動性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是以主體的能動性為前提的,認識主體的能動性主要體現(xiàn)在目的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上。查先進教授論述了情報研究與認識的能動性之間的關系,并進行了舉例介紹。
從目的性來看,情報活動目的是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社會團體或個人用戶提供決策所需要的各種情報信息。從主動性來看,在情報研究過程中,研究對象的發(fā)展變化盡管有規(guī)律可循,但如果情報研究人員不積極、主動、大膽地揭示它,是不可能認識到的。任何情報并不是等著你來獲取,而是需要積極主動地去尋找、獲取,否則該情報可能喪失它原有的高價值。從創(chuàng)造性來看,情報研究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信息整序和科學抽象勞動,其中的歸納整理、去偽存真、演繹推理、審議評價和預測都融入了情報人員的智慧成果和腦力勞動,情報研究工作是智能化工作,只有創(chuàng)造性人才才能夠勝任。
3 情報學的哲學研究方法
哲學為所有科學提供方法論指導,本文主要以常用的三種哲學研究方法為例展開討論。
3.1歸納法
歸納法或歸納推理,也叫歸納邏輯,是論證的前提,支持結論但不確保結論的推理過程,與演繹法共同構成了哲學中的基本方法之一。歸納,即情報研究將思維擴展到各種新的事物和情報中,從中提煉和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所謂邏輯歸納,即采用邏輯的方法對情報進行分析組合,使分散無序的知識變?yōu)橛行虻闹R,對其進行歸納。靖繼鵬、馬費成等等指出,情報科學的發(fā)展過程,就是一個由個別到一般、由一般到個別的反復循環(huán)和無限發(fā)展的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歸納法在情報學研究中的應用。莫作欽將情報研究中的邏輯歸納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內容歸納:在文獻調研過程中,把相關類問題,從學科內容的角度加以歸納。把蘊藏在大量文獻中的知識和信息邏輯加以條理化,文獻內容分析就是這種思維方法的一個典型代表。通過內容歸納,發(fā)現(xiàn)本學科的研究熱點以及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情報學的跨學科特性強調了對內容歸納方法的需求。
累積歸納:我們所需要的情報不是固定地出現(xiàn)于某一載體或停留在某一時間等待我們發(fā)現(xiàn),而是需要我們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地挖掘,從中找出對情報研究有用的情報。情報工作的順利完成都是通過對微小數(shù)據(jù)的收集、分析達到的。
推理歸納:將眾多的、靜態(tài)的文獻活化為情報,在掌握現(xiàn)有信息、情報的同時,對其進行充分理解分析,推理出新的、潛在的情報,這就是推理歸納。如我們要研究目前我國情報學的研究現(xiàn)狀,我們不可能直接通過一些綜述或展望類文章進行分析總結,而是需要目前情報學中研究比較多的一些熱點問題、關注比較多的論文、著作人手,探析其受關注的原因,從這些文章或著作中反映的主題或內容,推斷或總結目前我國情報學的研究現(xiàn)狀。
3.2反饋法
反饋法的核心是循環(huán),在哲學中也就是“實踐一認識一再實踐一再認識”的過程,這個過程體現(xiàn)了反饋法的精髓。反饋機制可以說是情報學的一個核心所在,任何情報活動都是一個反饋過程,無論是情報研究還是情報實踐,反饋法都必須加以應用。莫作欽提出將反饋機制作為情報研究的哲學方法,簡要進行了介紹。在情報理論研究中,我們通過反饋法從引文中看情報研究成果的社會運用情況,從已發(fā)表的情報研究文獻或報告中發(fā)現(xiàn)哪些最適合科研需要等等,反饋法貫穿于情報實踐的整個活動過程中,從用戶情報需求的確定到情報活動的效果或滿意度等,都是反饋法的具體應用。一個完整的情報研究過程需要不斷地反饋不斷地探索,即“實踐一認識一再實踐一再認識”的循環(huán)思維過程(見圖1),情報過程的每一階段或步驟都存在著循環(huán)、反饋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反饋法在情報學中的應用。
3.3選擇法
在西方哲學史上,圍繞“選擇”這個哲學命題展開了長期討論,選擇學吸收了西方哲學關于“選擇”討論中的有益部分,運用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般系統(tǒng)論、信息論、控制論、突變論、協(xié)同論、耗散結構論等學科的研究成果,集東方的思辨哲學與西方的實讓哲學于一身,形成了雙向選擇理論。雙向選擇理論在情報中的應用主要是用來分析情報過程中的選擇問題。雙向選擇理論是主客體之間關系的集中體現(xiàn),它既包括主體性的一面,又有客體性的一面,選擇是主客體的統(tǒng)一;選擇是雙方的,既有主體對客體的正向選擇,又有客體對主體的反向選擇,主客體選擇是相互制約、相互規(guī)定的,雙向選擇實現(xiàn)的過程既是客體規(guī)律體現(xiàn)的過程,也是主體目的性實現(xiàn)的過程,雙向選擇是合規(guī)律性和合目的性統(tǒng)一。在情報研究中,選擇法在情報選擇中的應用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李法運在文獻中系統(tǒng)論述了選擇法在情報選擇中的應用。
情報研究中的情報選擇不只是對信息實體本身的選擇,還應包括傳遞方向(用戶)、傳遞時機和傳遞方式等其他方面的選擇。情報選擇的準確、合理‘虧否,直接關系到情報活動的其他環(huán)節(jié),所以,情報選擇過程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各個方面,兼顧到各個環(huán)節(jié),雙向選擇理論為之提供了可能。雙向選擇原理是情報選擇的基本依據(jù),在情報過程中,情報機構與用戶的信息需求是這一關系得以建立、維持和發(fā)展的前提。
4 情報學理論研究中的幾種哲學理論
4.1認知理論
在20世紀下半葉世界范圍內的情報學范式轉移過程中,布魯克斯將認知理論引入情報學,所提出的“情報認知理論”成為情報學的主流范式,情報認知理論隨即發(fā)展起來。
英國的布魯克斯(Brookes,B.C)、加拿大的貝爾金(Belkin,N)、美國的德爾文(Dervin,B)被歐美情報學界公認為情報認知觀的三個杰出代表性人物。布魯克斯“情報認知觀”真正的哲學來源是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理論。他認為,作為一種基本范式,他的“情報認知范式”是超越機構范式和情報運動范式的,但并不排 斥其他范式的科學成分。作為一種范式轉移,他的情報科學認知范式包括四個主要因素:①客觀知識的組織;②數(shù)據(jù)公開化、方法客觀化;③情報知識是存在于認識空間的超物質的實體;④用新的定量方法研究認識空間。貝爾金的情報認知范式的理論主要是知識非常態(tài)理論,他提出,情報是文本結構,情報需求在于解決知識非常態(tài),建立“情報檢索認知溝通模式”,他的理論支撐是現(xiàn)象學和解釋學。德爾文情報認知觀的理論為意義構建理論,提出情報利用是構建的過程,建立“情景一差距一使用三步模式”,其理論支撐為構建主義。
認知觀在情報用戶、文獻分類法、信息檢索等研究領域都有重要意義,情報認知觀的研究及其進一步發(fā)展將促進認知主義在情報學中的應用,用來分析情報科學中實際的理論。
4.2后現(xiàn)代主義
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是盛行于西方的一種綜合性哲學與文化思潮,總體上看,后現(xiàn)代主義的本質特征是反二元論、不確定內在性、反對實質化、去中心和反整體性。
美國情報學家Gemot Wersig提出了后現(xiàn)代科學知識變遷的概念,包括知識的非個人化、知識的可信度、知識的零碎化以及知識的理性化等。由此他認為,情報學要想成為一門學科,應當成為一門后現(xiàn)代科學,即不應當像傳統(tǒng)科學那樣企圖完全了解外在世界的運作,而是以問題為學科導向,并以解決科技引發(fā)的問題為發(fā)展方向。中國臺灣學者賴鼎銘先生在其著作《資訊科學的思考》中引人后現(xiàn)代社會的概念,他指出,后現(xiàn)代社會對圖書資訊服務的沖擊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對經典作品的解構、數(shù)字化技術對于教育和學習體制的虛擬化沖擊以及數(shù)字化技術對圖書資訊服務的質量、可得性和可用性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葉乃靜較系統(tǒng)地論證了后現(xiàn)代社會下圖書資訊服務面臨的新問題及其對策。其核心觀點是,后現(xiàn)代社會的出現(xiàn),要求圖書館學從傳統(tǒng)精英視角導向轉化為大眾服務導向。
中國大陸學者王知津等率先將后現(xiàn)代主義引入情報學研究中,認為情報學發(fā)展所表現(xiàn)出來的非表達特質、不確定性、多元性和去中心化等是后現(xiàn)代主義的典型特征,后現(xiàn)代主義是情報學發(fā)展的既成事實。他全面闡述了情報學發(fā)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后現(xiàn)代主義趨勢,指出當前情報學發(fā)展所面臨的問題和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情報學發(fā)展的后現(xiàn)代主義趨勢的體現(xiàn)。情報概念的模糊所凸顯的非表達特質,學科邊界的游移所體現(xiàn)的不確定性,研究對象與領域的不斷變化所體現(xiàn)的去中心化的趨勢,研究內容從實體到信息、智能的過程,實際上是對不同時代的研究目標的解構和重構過程,而擺脫技術至上的傳統(tǒng)也體現(xiàn)了在后現(xiàn)代主義對現(xiàn)代主義中科技信仰的一種背離和反思。拋開上述問題,情報學現(xiàn)在所具有的跨學科的多元基礎、人文和經濟色彩的逐漸濃重、人工智能、知識管理等領域無一不體現(xiàn)了后現(xiàn)代主義的特色。賴茂生教授在“數(shù)字化時代的情報學”一文中批評近年來情報學界存在的自我貶損太多、不愛護學科形象的問題時指出,這些現(xiàn)象都是“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一種反映”。俞傳正認為后現(xiàn)代主義階段的科學哲學的新走向――關注語境――必將繼續(xù)給情報學的研究和發(fā)展帶來更為深刻的影響。季翔等論述了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對于情報學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影響。
4.3批判現(xiàn)實主義
批判現(xiàn)實主義是對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作為科學哲學和社會理論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有其獨有的特征,主要包括現(xiàn)實存在的獨立性和社會現(xiàn)實的層次性。
國外結合批判現(xiàn)實主義和情報學進行研究起步較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Hjorland提出的人類信息查尋綜合模型和Bates提出的信息查尋和搜集模型都與批判現(xiàn)實主義觀點相吻合并證實了批判現(xiàn)實主義在人類信息行為研究中的合理性和可行性。Marianne Wikgren指出批判現(xiàn)實主義觀點能夠為跨學科研究領域奠定富有成效的基礎,尤其在用戶研究方面,他在文中系統(tǒng)介紹了批判現(xiàn)實主義如何應用與情報學中的用戶研究。國內學者王知津等人率先將批判現(xiàn)實主義理論引入到情報學研究中,從批判現(xiàn)實主義與情報學的淵源談起,論述了跨學科研究中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方法,研究了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主要特征,如層次性社會現(xiàn)實、語境化的重要性、環(huán)境和活動者之間能動關系等在信息行為研究中的應用,并對批判現(xiàn)實主義視角下的情報學研究進行了展望,指出了批判現(xiàn)實主義在情報學的意義所在。作為現(xiàn)實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批判現(xiàn)實主義對許多實證研究影響很大,而且在跨學科研究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它的這些特性都足以引起情報學界的關注。
4.4設計學
設計科學又稱為設計方法論或設計哲學,設計體現(xiàn)了藝術性和功能性的統(tǒng)一。
國內學者王爍、武夷山等率先從設計學的視角研究情報學,從理論基礎、研究流程和任務特點三個方面探討了從設計學視角看情報研究的可能性,指出不管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情報學與設計學存在著諸多的聯(lián)系和交叉,從設計學視角看情報研究會對豐富情報研究方法起到一定的啟發(fā)作用。2005年普賴斯獎得主Howard D.White所提出的情報博采學將人定義為一束興趣和問題,情報提要學將文獻定義為一束對人之興趣的滿足和對問題的解答。所謂情報科學的任務就是實現(xiàn)這兩者之間的適配。由此可見,如果將情報學的任務看成一種工程,那么情報研究就有理由借鑒工程設計的理念了。澳大利亞Edit Cow-an大學的博士后T.Love提出了設計理論“元理論”機構,并參考了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理論,認為任何設計理論都必須與物質世界和主觀世界保持一致。
4.5闡釋學
闡釋學是一門對意義的理解和解釋的理論和哲學,闡釋學研究的焦點是傳播、語言、知識的理解和解釋,這同樣也是情報學關注的現(xiàn)象。闡釋學研究的目的是確認一個詞、文本的真正意義,揭示其普遍規(guī)律,情報學同樣關注記錄知識的傳播。所以有學者將闡釋學視為情報學研究的基礎,是指導情報學研究的元理論。
20世紀80年代末期,闡釋學進人情報學研究的視野,歐洲幾位專家掀起了闡釋學在情報學中的應用熱潮。1986年,Winograd和Flores率先提出采用以人為主的闡釋學方法來設計信息系統(tǒng)。20世紀90年代之后,在“圖書館學與情報科學理念”國際研討會上,Hoel、CapulTO、CorneliuS和Brier分別就情報科學的闡釋學研究方向進行了論述,提出可將闡釋學應用于信息分析、信息組織及信息檢索等方面。1992年,在丹麥舉行的國際圖書情報科學學術研討會上,闡釋學和行為科學在情報科學與圖書館學中的影響和作用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成為繼認知科學之后的情報科學又一研究取向。
周慶山教授指出,情報交流活動的基本原理是交流與闡釋原理,對文本信息的交流和受眾接受與闡釋活動的辯證統(tǒng)一認識,是對情報交流從現(xiàn)象到本質、從個別到系統(tǒng)的整體規(guī)律的把握,并以此建立起情報交流研究的新“范式”。
5 展望
一直以來,國外情報學者都非常重視哲學在情報學中的應用,不斷引入一些新的哲學視角來研究情報學中的具體問題,同時關注情報學的哲學基礎,從哲學角度來研究情報學的發(fā)展。隨著國外這方面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擴展,國內學者也逐漸開始關注情報學中的哲學問題,本文在對情報學的哲學研究進行梳理、總結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國內學者雖然進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但尚不系統(tǒng),學者之間的研究聯(lián)系性不強。筆者認為,國內在從哲學視角研究情報學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兩點:
明確情報學的哲學基礎。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情報學的哲學基礎尚未達成共識,如果這個基礎性的問題都不能明確,那么對其他方面的研究就顯得蒼白無力。所以,國內學者應抓住這一弱點,對情報學的哲學基礎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明確哪個哲學理論或哪個哲學觀點是情報學的哲學基礎,這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對哲學觀點進行深入的辨析。哲學是一門博大精深和復雜的學科,對哲學中一些觀點進行細致的分析是必需的,例如,對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理論,它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統(tǒng)一的,甚至是相悖的,它在情報學中的應用就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很大分歧,無論它正確與否,它對情報學發(fā)展所起的作用卻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國內學者在研究過程中,應對所引人的哲學觀點進行深入的辨析,表明對這一觀點的認識,因為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真正的哲學,必須以此作為一切研究的前提。
相關熱詞搜索:研究進展 情報 哲學 情報學理論的哲學研究進展 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