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280萬袁大頭三年銀元圖 辛亥年中的袁世凱

發(fā)布時間:2020-03-12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天子受命稱帝,朝代更替,君主改年號,皆稱革命!吨芤•革卦•彖傳》云:“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yīng)乎人。”而在現(xiàn)代政治文明中,革命常含有以下之義:一、實現(xiàn)正義、恢復(fù)秩序之行為。二、一種權(quán)力轉(zhuǎn)移的方法。三、革命是一種發(fā)泄不滿和改變現(xiàn)狀的途徑。四、一種實現(xiàn)社會變革的歷史過程。
  在今人印象中,革命往往意味著暴力,暴民,流血。這是一個世紀的革命之后,從歷史中獲得的經(jīng)驗,所以在今天,有“告別革命”一說行世,“要改良,不要革命”更時不時在學界思想界等社會群體中泛起漣漪。不過不應(yīng)忘記,革命從不是革命者的必然選項,革命發(fā)生,常常是執(zhí)政者囿于一家一姓私利,自恃手中有兵在,拖延改革,開歷史倒車之結(jié)果。
  此外,革命并不必然流血,英倫“光榮革命”,就是場不流血的革命,而中國辛亥革命,其偉大之處,除了推翻帝制,當事各方能夠妥協(xié),清廷能夠保持風度,優(yōu)雅退場,未嘗不是其中之義。只可惜,于中華民族而言,一出百年大戲,唱好了開幕,卻演不好結(jié)局。
  黃波
  1911年10月(舊歷辛亥年八月),武昌一聲槍響,清廷急遣旗人蔭昌率北洋軍赴鄂彈壓。不料蔭昌雖曾留洋德國學習軍事,號令卻無法行于軍中。清廷遂重新起用北洋軍的老主人、原奉朝旨“開缺回籍養(yǎng)疴”,此時正在河南彰德洹上村作漁翁狀的袁世凱。
  袁之東山再起,雖然呼聲甚高,但過去對他早有疑慮的一些滿洲貴族也施加了阻力。柄清政多年的老恭王之嫡孫、小恭王溥偉就曾前往醇王府,當著攝政王載灃的面,對清廷起用袁世凱督師的決策進行了質(zhì)疑。據(jù)溥偉日記,面對他的質(zhì)疑,載灃回答說“袁四(袁世凱排行第四)有將才,且名望亦好,故命他去”。溥偉曰:“袁世凱鷹視狼顧,久蓄逆謀,故景月汀謂其為仲達(司馬懿)第二,初被放逐,天下快之,奈何引虎自衛(wèi)!陛d灃默然良久,始嚅嚅言曰:“慶王、那桐再三力保,或者可用。”
  據(jù)此可知,袁世凱之得再起,固然主要緣于其累積的聲望和客觀情勢使然,但也與他多年來在慶親王奕?、軍機大臣那桐等一班親貴身上所下的功夫不無關(guān)系。當年袁世凱悉心籠絡(luò),現(xiàn)在他們自然要投桃報李,鼎力推薦其出山了。
  袁世凱進京:
  “靖亂報國,之死靡他”
  初時清廷不過欲讓袁世凱督師,授其兵權(quán)而已,但已經(jīng)韜光養(yǎng)晦苦熬了三年的袁世凱怎會以此為滿足?于是清廷又不得不解散讓漢人憤懣的“皇族內(nèi)閣”,任命袁世凱為內(nèi)閣總理大臣,授其組閣之權(quán)。以一人而既掌軍權(quán)又握政權(quán),袁之動作,中外關(guān)切。而袁世凱猶在發(fā)揮其演員天賦,若無其事一般!读柘皇侩S筆》記載,袁世凱入京組閣,一位日本外交人員與其有舊,第一個請見,密詢袁意,“袁氏力言‘靖亂報國,之死靡他’,忠誠溢于言表,某氏曰:‘信乎’?袁益指天日為誓。”
  “忠誠溢于言表”的袁世凱看來不會辜負“救命”的重托了,但實際上,他做的卻是“催命郎中”的工作。就在他發(fā)誓的同時,套向大清王朝的繩索也越收越緊。
  袁世凱將權(quán)力集中于自己手中的第一步,就是要求停止入對奏事。內(nèi)閣一成立,袁氏開單列舉的事項大要為:除照內(nèi)閣官制召見國務(wù)大臣外,其余召見官員,均應(yīng)暫停止;總理大臣不必每日入對,遇有事件奉召入對,并得隨時自請入對。除照內(nèi)閣官制得由內(nèi)閣國務(wù)大臣具奏外,其余各衙門應(yīng)奏事件,均暫停止。所有從前應(yīng)行請旨事件,均咨行內(nèi)閣核辦,其必應(yīng)具奏者,暫由內(nèi)閣代遞,凡無須必請上裁事件,均以閣令行之。
  清廷無可奈何,一一從其請,并下詔:此后奏事人員,于章程未定以前,關(guān)于國務(wù)有所陳述者,均暫呈由內(nèi)閣核辦,毋須再遞封奏,以明責任,而符憲政。袁世凱這一步棋的要害在于,將入對奏事之權(quán),都集中到了以他為首腦的內(nèi)閣,各衙門對內(nèi)閣負責,聽內(nèi)閣號令,不再像過去那樣還要向皇帝“請旨”,而他自己什么時候面見皇帝,可以隨心所欲,這意味著國家無論發(fā)生了什么大事,總理大臣是否想讓皇帝知道,什么時候想讓皇帝知道,都由總理大臣所掌控。
  這樣一種政治格局,當然是虛君立憲之本義,否則袁世凱所組建的也不配稱為“完全責任內(nèi)閣”了。遺憾的是,從結(jié)果上分析,袁世凱集權(quán)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實行真正的憲政。
  袁世凱集權(quán)的第二步是逼攝政王辭位。隆裕太后也只能允之,下詔準攝政王退位,并再次強調(diào)“用人行政,均責成內(nèi)閣總理大臣”。
  經(jīng)過政治上的集權(quán),外靠嫡系的北洋武裝,這個時候,袁世凱取清廷而代之的條件可以說已完全成熟。難道中國歷史上篡位奪權(quán)的一幕又要上演了嗎?袁世凱到底是袁世凱,他要做權(quán)臣,要奪人之國,也會大不一樣。
  “南方軍事,尚易結(jié)束”
  民軍于武漢發(fā)亂,適授袁世凱再起之契機,但在袁世凱眼里,實際并未把民軍的威脅當回事。
  有“財神”之稱的梁士詒系袁系干將,其弟子所撰《三水梁燕孫(梁士詒)年譜》記,“及袁起用,使人密告先生曰:‘南方軍事,尚易結(jié)束,北京政治,頭緒棼如,正賴燕孫居中策劃一切。請與唐少川(唐紹儀)預(yù)為布置!’”
  “南方軍事,尚易結(jié)束”,這就是袁世凱對戰(zhàn)事的一個基本判斷。而戰(zhàn)事之發(fā)展,不幸恰如其言。
  1911年10月28日(辛亥年九月初七日),黃興抵達武昌,隨后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戰(zhàn)時總司令。11月1日,漢口被清軍攻陷。11月16日,民軍反攻漢口,僅兩日即宣告失利,不得不退守漢陽。曹亞伯《武昌革命真史》記民軍敗退之狀曰:“我軍即時慌亂,紛紛后退。黃總司令命令停止,皆不聽命,一時極為紊亂。清軍乘機前進,向我軍追擊。于是我各部隊因以瓦解,勢如山崩!S總司令垂頭喪氣,幾不欲生。田桐等在旁勸解,謂勝敗乃兵家之常事,另行整頓,再圖恢復(fù)可也!11月21日,清軍猛攻漢陽,至26日,黃興等再棄漢陽而退保武昌!段洳锩媸贰酚涊d:“黃總司令又傳命令不準后退,并將后退者斬二十余人,猶不能止……黃興又將不用命者斬數(shù)人!绾罅鶗r,黃總司令即退回昭忠祠司令部,向大眾哭曰:戰(zhàn)事一敗至此,官兵無一人用命。眼見漢陽已失,我亦無面目見一般同志,惟有一死以謝同胞,云云。”
  此時武漢三鎮(zhèn),已去其二,回到武昌后的黃興對戰(zhàn)事極為悲觀,在11月27日軍政府召開的緊急會議上報告漢陽失利情況時,干脆主張放棄武昌,并稱,“現(xiàn)在武昌均系戰(zhàn)敗部隊,不宜再用,用則仍敗。為今之計,只有棄武昌而援南京。若得南京,然后組織北伐精銳軍隊,再圖恢復(fù)可也!贝俗h被孫武、張振武等湖北革命黨人所阻,黃興乃赴上海。
  清軍既占漢陽,以雙方之實力對比,設(shè)若再向武昌發(fā)起攻擊,結(jié)果如何,連坐鎮(zhèn)武昌的民軍都督黎元洪也心知肚明。11月30日,因清軍從漢陽炮擊武昌,黎元洪極為惶恐,從左右計,擬遷都督府于武漢之東郊葛店,并將現(xiàn)銀六十萬兩搬上軍艦,準備萬一不利,即走上海。武昌城內(nèi)更是一日數(shù)驚,百姓紛紛逃避。
  清軍方面,攻陷漢陽后欲再建奇功、不明袁世凱底牌的馮國璋于12月1日致電內(nèi)閣,“現(xiàn)正布置渡江一戰(zhàn)”,“國璋專顧前敵,自不難一舉掃平,而后患亦可永絕!比欢@個時候戰(zhàn)事卻意外地暫時停息了下來,原因何在?
  “如袁世凱反正,當公舉為臨時大總統(tǒng)”
  原來在戰(zhàn)事進行之時,對峙雙方的交易就已經(jīng)開始了。
  公開的接觸,眾所周知,首先是11月9日,袁世凱派幕僚劉承恩、海軍正參領(lǐng)蔡廷干抵武昌,令其利用與黎元洪之舊誼,代為游說。其次是伍廷芳和唐紹儀分別以南北代表身份進行議和。而私底下的折沖為數(shù)尤多,如1911年11月下旬,袁世凱長子袁克定派同盟會員朱芾煌為代表赴武漢,欲與黃興有所接洽,當時馮國璋不明真相,將朱擒拿,袁克定馳書營救,才得獲免。同盟會大將汪精衛(wèi)謀刺攝政王不中被囚,獲釋后因袁氏父子傾心結(jié)交,也曾代袁世凱說項,12月9日黃興有一電致汪氏曰:“項城(袁世凱)雄才偉略,素負全國清望,能顧全大局,與民軍為一致之行動,迅速推翻滿清政府,令全國大勢早定,外人早日承認,此全國人人所仰望。中華民國大統(tǒng)領(lǐng)一位,斷推舉項城無疑!12月20日,在南北官方代表舉行首次議和會議后,又有保定陸軍小學堂監(jiān)督廖宇春銜北方之命,到上海秘密會見黃興,雙方協(xié)議了“確定共和政體”、“優(yōu)待清皇室”、“先推覆清政府者為大總統(tǒng)”等秘密條款五項。
  而民軍對袁世凱公開喊話則在12月3日,當時獨立各省之代表假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開會,籌備成立臨時政府,通過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并議決:“如袁世凱反正,當公舉為臨時大總統(tǒng)!
  經(jīng)過雙方多次試探、摸底,各自訴求已昭然若揭。革命黨一方既以推翻清室、將國體由君主制變?yōu)楣埠椭茷榻K極目標,袁世凱樂得左右逢源!缎梁ジ锩妨稀分休d有袁之心腹趙秉鈞對人說的一段話,“項城雖重兵在握,卻力避曹孟德欺人之名,故一面挾北方勢力,與南方接洽,一面借南方勢力,以脅制北方!贝蛑@種算盤的袁世凱,攻下漢陽是為了給南方一點顏色,而漠視馮國璋等軍人的立功渴望,置近在眼前的武昌于不顧,天天向清廷叫嚷“無餉無械,孤危已甚”,自然亦在情理之中了。否則真的攻陷武昌,戲還怎么往下唱呢?
  孫中山:
  “暫時承乏”,“虛位以待”
  1911年12月29日(辛亥年十一月初十日),經(jīng)十七省代表在滬選舉,回國不久的孫中山以十六票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南北雙方尚在交易之際,南方冒出一個總統(tǒng),頗出袁世凱之意料,他在給南方代表伍廷芳的電文中質(zhì)問:“國體問題既由國會解決,乃聞南京忽已組織政府,顯與前議相背,此次選舉總統(tǒng),是何用意?”
  民黨一方顯然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孫中山甫一當選即給袁世凱發(fā)了一電,“北京袁總理鑒:文前日抵滬,諸同志皆以組織臨時政府之責相屬,問其理由,蓋以東南諸省久缺統(tǒng)一之機關(guān),行動非常困難,故以組織臨時政府為生存之必要條件。文既審艱虞,義不容辭,只得暫時擔任。公方以旋轉(zhuǎn)乾坤自任,既知億兆屬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雖暫時承乏,而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于將來。望早定大計,以慰四萬萬人之渴望。”電文前半系向袁解釋成立臨時政府之用意,希望求得袁的諒解,后半則是剖白個人于總統(tǒng)大位絕無戀棧之心。隨后其任職誓詞又重申此意曰:“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nèi)無變亂,民國卓立于世界,為列邦所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tǒng)之職,謹以此誓于國民。”
  幾天后的1912年1月4日(辛亥年十一月十六日)孫中山復(fù)電袁世凱:“徜由君之力,達國民之志愿,保民族之調(diào)和,清室亦得安樂,一舉數(shù)善,推功讓能,自是公論。文承各省推舉,誓詞具在,天日鑒之。若以文為有誘致之意,則誤會矣!边@已經(jīng)是再三再四的承諾了。
  孫中山如此委曲求全,顯然事出有因。首先,臨時政府財政嚴重困難,起初傳說孫中山歸國攜有兵艦和巨款,最后才知不過帶回一腔“革命精神”;其次,臨時政府雖然成立,但無論通過照會還是其他形式向各國呼吁承認,均未蒙深知中國誰最有力量的列強理會;最后,論軍事實力,北方遠勝南方。臨時政府成立前夕,日本駐上?傤I(lǐng)事即向外務(wù)大臣報告:“時局之解決,除推袁世凱為大總統(tǒng)外,別無他策。即使純革命黨人如黃興一派表示反對,但北軍之強盛向為彼等所熟知,且軍隊又均惟袁世凱之命是聽,以南方之軟弱兵力實無法與北軍為敵;縱由黃興或?qū)O逸仙出任總統(tǒng),各國政府能否承認,亦屬疑問。”日本人對臨時政府的后兩個弱點已洞若觀火。
  職是之故,南方在緊鑼密鼓籌建臨時政府之時,不少人內(nèi)心頗為忐忑。曾經(jīng)以北方代表唐紹儀隨員身份參加南北議和,其后曾任總統(tǒng)府秘書長的張國淦,在日記中記載,孫中山選為臨時大總統(tǒng),擬去南京就職前,外間盛傳北方將派大兵渡江,某夜,汪精衛(wèi)等倉皇來言:“中山先生擬日內(nèi)去南京就職,北方果用武力,倘有危險,如何下臺?”張言:“外間傳中山有若干兵有若干餉!蓖粞裕骸凹兪强諝猓珟в懈锩穸。”張言:“北方有多年根據(jù),項城又老于兵事,即使有兵有餉,此時亦不足與抗。須知項城以北方兵力威脅南方,又以南方民氣恫嚇北庭,如大兵渡江以后,便無文章可做。中山去寧決無危險,但出項城意外,其心中不痛快耳!
  張國淦對臨時政府成立后的局勢和袁世凱心理的判斷真可謂絲絲入扣。袁世凱并不缺乏對南方動武的實力,而一旦蕩平,則其惟兩條路可走:要么死心塌地做大清國的忠臣,要么逼迫清帝讓位給他。如果此兩者均非袁世凱所愿,當然只有放棄武力,而且奇妙的是,盡管臨時政府和臨時大總統(tǒng)讓袁世凱不痛快,卻大有借力打力之價值,其中奧秘和當初攻陷漢陽留下武昌簡直如出一轍。所以,孫中山大可安穩(wěn)赴南京上任,袁世凱需要的只是一顆定心丸。
  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tǒng)后的幾次承諾已經(jīng)算是給了袁世凱一顆定心丸,惟嫌濃度不夠,1月14日,議和代表伍廷芳給孫中山來電:“頃接唐紹儀君來言,……前云孫君肯讓袁君,有何把握,乞速示云云。廷即告以孫君肯讓,決不食言,若清帝退位,則南京政府即可發(fā)表袁之正式公文。至此后兩方政府如何合并,可由兩方協(xié)商決定!薄皩O君肯讓袁君,有何把握?”言外猶有不放心之意,孫中山立即復(fù)電:“如清帝實行退位,宣布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民軍亦不欲以改民主,減皇室之尊榮”
  袁世凱吃了南方的一顆定心丸,也知道其因?qū)嵙κ芟薏恢路磸?fù),遂轉(zhuǎn)而積極、公開地對清廷施加壓力。
  首先是以前線軍官催餉的電報為憑,脅迫親貴王公捐款接濟軍用。清廷下詔教導王公大臣,“當凜多藏厚亡之戒,效毀家紓難之忠”,然而應(yīng)者寥寥。在袁世凱這種恐嚇手段之下,重私蓄而輕國難的王公大臣們難免都要打自己的小九九了:這樣打下去,朝廷在不在尚是一未知數(shù),而我們的私財恐怕早就打了水漂!于是自然不會站在堅決鎮(zhèn)壓革命的一方了。
  其次是以所謂優(yōu)待清室條件作誘餌,最后則是危言聳聽,對隆裕太后出之以恫嚇。這一哄一嚇的手腕,均在其要求清帝退位的密奏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密奏中,他先以國務(wù)總大理大臣的身份,大嘆了一番苦經(jīng),“無餉可籌,兵不敷遣,度支艱難,計無所出,籌款之法,羅掘俱窮,大局岌岌,危逼已極,……臣等受命于危急之秋,誠不料國事敗壞一至于此也”,又抬出南方,“民軍之意,萬眾之心,堅持共和,別無可議”,接著安撫皇室,“民軍亦不欲以改民主,減皇室之尊榮”。
  最妙的是最后一段:“讀法蘭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順輿情,何至路易之子孫,靡有劫遺也。民軍所爭者政體,而非君位,所欲者共和,而非宗社。我皇太后皇上何忍九廟之震驚,何忍乘輿之出狩?必能俯鑒大勢,以順民心。”法國大革命,法王路易十六和王后是上了斷頭臺的,此處分明是恐嚇隆裕太后:若不及早退位,清皇室將蹈法王之覆轍。有意思的是,主旨是恐嚇別人,但從字面上看,卻合情合理,而又哀惋動人,仿佛時時處處都在替別人著想。
  清廷本已不堪袁世凱之威逼,而革命黨刺殺滿洲貴族中的少壯派代表良弼的激烈行動又幫了他的大忙。良弼組織“宗社黨”,反對清帝退位,他被炸死,親貴皆膽落,紛紛離京走天津、青島、大連等處,避居于租界,無人再敢反對議和。
  反對的力量越來越弱,袁世凱的逼宮則步步為營。在郵務(wù)大臣梁士詒的奔走策劃下,先是駐外各國公使電請清帝退位,緊接著又有所謂前敵四十二將領(lǐng)的聯(lián)名請退位的電報。在這封以北洋大將段祺瑞為首而簽發(fā)的電報中,武人們赤裸裸地威脅:“雖祺瑞等公忠自勵,誓死可保無他,而餉源告匱,兵氣動搖,大勢所趨,將心不固,一旦決裂,何所恃以為戰(zhàn)?深恐喪師之后,宗社隨傾,彼時皇族尊榮,宗藩生計,必均難求滿志。即擬南北分立,勉強支持,而以人心論,則西北騷動,形既內(nèi)潰,以地理論,則江海盡失,勢成坐亡!
  袁世凱終于如愿以償?shù)葋砹饲宓鄣耐宋辉t書,時在1912年2月12日(辛亥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詔書中關(guān)系袁世凱者則曰:“即由袁世凱以全權(quán)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xié)商統(tǒng)一辦法!睜钤崢I(yè)家張謇所擬的這份詔書,原稿中無“全權(quán)”字樣,系袁世凱左右所增。袁系人馬真是心細如發(fā)。
  “同人深幸公為世界之第二華盛頓”
  清帝退位詔書一下,袁世凱即將詔書全文電達孫中山、伍廷芳、黎元洪及臨時政府各部總長及參議院,又特別宣布政見,表示贊成共和,略云:“共和為最良國體,世界所公認。今由帝政一躍而躋及之,實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國無窮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詔辭位,業(yè)經(jīng)世凱署名,則宣布之日,為帝政之終局,即民國之始基。從此努力進行,務(wù)令達到圓滿地位,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于中國。”
  清帝下達退位詔書之次日,即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向參議院提出辭職書,推薦袁世凱繼任,其中說道:“前使伍代表電北京,有約以清帝實行退位,袁世凱宣布政見,贊同共和,本總統(tǒng)即當推讓,提議于貴院,亦表同情。此次清帝退位,南北統(tǒng)一,袁君之力實多,其發(fā)表政見,更為絕對贊同。且袁君富于政治經(jīng)驗,民國統(tǒng)一,賴有建設(shè)之才,故敢以私見貢獻于貴院,請為民國前途熟計,無失當選之人,大局幸甚!”
  1912年2月15日(辛亥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參議院開臨時大總統(tǒng)選舉會,到會者十七省,共計十七票,袁世凱滿票當選。參議院致北京電文曰:“世界歷史,選舉大總統(tǒng),滿場一致者,只華盛頓一人,公為再見。同人深幸公為世界之第二華盛頓,我中華民國之第一華盛頓。統(tǒng)一之偉業(yè),共和之幸福,實基此日!
  1915年,袁世凱帝制自為。各地紛紛起義,袁世凱被迫退位,次年袁憂懼成疾,不治而亡。當然,此為后話。

相關(guān)熱詞搜索:年中 袁世凱 辛亥年中的袁世凱 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 辛亥革命時期的袁世凱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m.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