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的60壽辰_60壽辰祝福語大全
發(fā)布時間:2020-03-14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一個辦了60屆的電影節(jié),一個早已被全世界認可的電影節(jié),戛納電影節(jié)在電影江湖里的至尊地位毋庸置疑。今年5月,在戛納的60大壽之際,作為一種紀念,電影節(jié)邀請了30余位導演,每人拍攝一部紀念短片。循著大多數(shù)人的思維模式,這些“獻禮”片應該多是溢美之辭,誰曾想,除了包括中國受邀導演在內(nèi)的少部分人獻上“體面賀禮”之外,其余大多數(shù)人的影片內(nèi)容依舊充斥著對電影乃至整個社會的抨擊與反思,而且態(tài)度激烈,尤其在發(fā)布會上波蘭斯基的拂袖而去,顯示出藝術家的本分和一種真正對電影尊重的態(tài)度。
但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今年的戛納電影節(jié),越來越表現(xiàn)出它在“藝術”與“商業(yè)”兩個名詞之間的矛盾和搖擺,所謂“商業(yè)搭臺,藝術唱戲”,甚至讓人感覺有向好萊塢文化“諂媚”之嫌。不只如此,好萊塢的明星如今也在享受著法國人最為尊貴的禮遇。
如果在今年戛納電影節(jié)所有的紅地毯走秀場景里評選一部“人氣王”,那么非《十三羅漢》這部貼著鮮明好萊塢標簽的大片莫屬。該片的幾位大明星喬治?克魯尼、布拉德?皮特、馬特?戴蒙等的集體亮相,掩蓋了其他所有劇組的鋒芒,其熱烈場面甚至可媲美開幕式和閉幕式。以群星薈萃著稱的戛納紅地毯,正在遭遇好萊塢一枝獨秀的尷尬。這反映著一個嚴峻的事實:除了好萊塢,還有誰,擁有跨越國界的影響力?
也可以說,高擎世界藝術電影大旗的戛納終究沒有抵擋住好萊塢勢力的入侵。現(xiàn)在的戛納,對美國電影的“厚愛”已經(jīng)顯而易見。近十年來的金棕櫚大獎,美國電影摘得三次,成為獲大獎最多的國家,本屆最佳導演獎也頒給了執(zhí)導《潛水鐘與蝴蝶》的美國導演朱利安?蕭貝爾。而作為東道主的法國,十年間卻從未問鼎過該獎項,純粹的法國本土電影登基金棕櫚已經(jīng)要上溯至1987年的《在撒旦的陽光下》。一邊是好萊塢的入侵與蠶食,一邊是本土電影的堅守與萎縮,這不能算是法國人獨有的遭遇,卻是所有人心底深藏的一種無奈。
不過,也不能一以概之,看看獲獎名單,法國式的驕傲與自由的天性仍舊在戛納的風骨里得以確立。任何一個熟悉戛納口味的人都知道,越是反思與批判,越是跟美國主流文化唱反調(diào),就越是容易在金棕櫚上有好的表現(xiàn),之前的《華氏9.11》是這種“戛納風格”最為形象的體現(xiàn)。細瞧今年的頒獎名單,同樣有這種濃重的“法國口味”。勇奪“金棕櫚”的《四月三周兩天》出自羅馬尼亞導演克里斯蒂安?蒙吉之手,這是他繼2002年《西方》后第二次沖擊金棕櫚。他不僅圓了自己的夢,也為羅馬尼亞捧回了第一枚“金棕櫚”。這部影片在眾多參賽片中特立獨行,將視角對準“墮胎”――這個曾被羅馬尼亞法律禁止的行為。片中的女主角幫同學好友墮胎,最后自己也成為受害者。片名指的是腹中胎兒的“年齡”。全片故事流暢,觀者無不為之動容。頒獎典禮結束后,九大評委之一、諾貝爾文學巨匠帕慕克表示:“‘四月’是惟一沒有爭議的贏家,我們所有人都一致決定給它大獎。”而克里斯蒂安對于獲獎也顯得異常激動,“這是一個神話般的夜晚,一年前我根本沒有想到有這樣美妙的結果,因為我們曾經(jīng)連拍這部片的錢都不夠”。
獲得勝利的還有亞洲電影――韓國影星全度妍在導演李滄東的回歸之作《密陽》中塑造了一個無法融入新生活、最后因兒子被撕票而精神失常的中年女性,分寸拿捏老到,得到一致好評,斬獲影后可謂名至實歸。日本導演河瀨直美的《殯之森》到閉幕的前兩天才亮相,而且乏人問津,甚至不少觀眾因為嫌影片沉悶而中途退場,但該片最后爆冷捧得評委會大獎。
而本屆電影節(jié)惟一的遺憾是華語電影――這個戛納曾經(jīng)的寵兒,卻全軍覆沒于競賽單元,甚至在“一種關注”單元里,導演李楊和他備受媒體好評的《盲山》也一無所獲,有人評論:“(中國電影)引以為豪的‘獲獎秘方’正在失去它當年的效力,各大電影節(jié)普遍具有了‘抗藥性’,很容易分辨出,你是用心在拍一部電影,進行純粹的自我表達,還是懷著某種目的,依靠販賣某種陌生文化來獲取名就功成。”
所幸那些到場的華人明星,像鞏俐、章子怡、楊紫瓊、張曼玉、王家衛(wèi)等人,還在捍衛(wèi)華語電影的榮光。此外在由賈樟柯?lián)卧u委會主席的“電影基石”單元里,來自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陳濤憑借作品《入道》,從16部短片作品中成功突圍獲得二等獎。中國電影,至少還有一點年輕的期待吧!
相關熱詞搜索:壽辰 戛納 戛納的60壽辰 第60屆戛納電影節(jié) 阿佳妮60歲戛納照片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