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大戰(zhàn):預算
發(fā)布時間:2020-04-03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近日,香港特區(qū)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向立法會提交了新一年的財政預算,卻被議員批評,說該預算案在通脹暴虐的情況下緩解民困力度不足。在議會否決及輿論的雙重壓力下,曾俊華作出重大讓步,大灑金錢,破天荒地向每位年滿18歲的香港公民慷慨派發(fā)6000元,納稅人更可額外獲得最多6000元的退稅。
可惜,此舉仍未滿足一些民主派政黨的要求。他們認為,在龐大盈余下,政府仍然拒絕減輕市民在房屋、教育、福利等方面的長遠負擔,是敷衍塞責的表現。他們繼續(xù)向政府施加壓力,甚至威脅提出不信任動議,雙方關系十分緊張。
香港的財政年度周期為每年4月1日至翌年3月31日,財政預算雖然在每年二三月間提出,卻要經歷議會的再三審議,往往拖延至4月才可正式表決。為了避免政府在4月1日斷炊,議會往往會在3月末通過一個臨時撥款的決議案,讓政府在過渡期間不至于無錢可用,影響公務員的出糧以及公共服務的提供。
但這次,在泛民議員的抵制以及大批親政府議員離港赴京出席兩會、缺席立法會的情況下,政府提交的臨時撥款申請決議案卻未能獲得立法會的通過,實屬香港首次。理論上,該結果可導致政府無錢可用、運作癱瘓,公務員無錢出糧,公共服務停頓,不過,政府已迅速重新提交申請臨時撥款的修訂決議案,交由立法會重新表決,相信只要親政府議員結束“兩會”,返港重新就位,撥款便將獲得通過。
即使如此,特區(qū)政府與議會中民主派議員及政黨的關系,卻進一步雪上加霜。對于這次臨時撥款受挫,行政長官曾蔭權說:“衷心希望議員不要把個人和政黨的利益凌駕于普羅大眾的利益之上!痹∪A甚至在自己的網絡日志上撰文批評:“從政者將政治利益凌駕于公眾利益之上,甚至洋洋得意,以為打了勝仗,實在是令人痛心的。”民主派議員則反駁政府缺乏自省能力,長此以往會“車毀人亡”。
這次的預算案撥款風波,讓人想起1995年美國的預算大戰(zhàn)。
當時克林頓擔任總統,白宮落入民主黨之手,但國會中共和黨占多數,可謂朝小野大。在共和黨眾議院領袖金里奇的領軍下,國會與白宮展開了一幕又一幕的斗法。引用臺灣的政治語言,那是“府會之爭”,引用香港的政治語言則是“行政立法關系對立”。
最后,白宮提出的財政預算案在國會觸礁,上演終極“大攤牌”?肆诸D選擇放手一搏,任由一些非關鍵的聯邦政府機關及部門關閉,停止提供服務。于是,一些政府部門無人辦公,電話熱線無人接聽,公園、圖書館及博物館關閉,有毒廢料收集站無人清理……1995年11月14日至19日、12月16日至翌年1月6日,聯邦政府兩度有限度癱瘓,美國史上出現時間最長的財政真空期,市民的生活出現諸多不便,大家怨聲載道。
大戰(zhàn)進入白熱化階段,白宮每晚忙著通過民調來了解民眾反應,并以此規(guī)劃每天在電視新聞里要突出的論據。
大戰(zhàn)方酣時,金里奇又節(jié)外生枝。當時,克林頓與前總統卡特、老布什以及金里奇等政要搭乘“空軍一號”飛赴耶路撒冷,出席遇刺身亡的以色列總理拉賓的喪禮;貒,金里奇對媒體大發(fā)牢騷,抱怨克林頓冷遇他,說克林頓將他安置在機艙后排,只與他寒暄幾句,并無深談預算的誠意,更以此作為不肯就預算進行談判的理由之一。媒體卻不同情他,反而覺得他把府會之爭等同于個人私怨和意氣之爭。紐約《每日新聞報》頭版更刊登政治漫畫進行揶揄,將他挖苦成穿尿布的嬰孩,哭著要向克林頓討糖吃,標題名為“哭泣的寶寶”,諷刺他無理取鬧,貽笑大方。
結果,民意逆轉,克林頓的民望反而達到就職3年以來的新高,輿論矛頭直指國會和金里奇。民調顯示,不滿克林頓處理這場預算案風波手法的受訪者占28%,但不滿金里奇的受訪者卻高達51%。從此,金里奇聲望大跌,一沉不起,克林頓就此解決了最有威脅的政治對手,第二年順利連任。
克林頓當時的政治策略是順水推舟、將錯就錯,放手讓政府部門因為斷炊而有限度地停止運作,讓輿論反彈和發(fā)酵,以此作為輿論武器,反擊國會,取得勝利。
但這次特區(qū)政府卻沒有效仿克林頓的做法,以政府運作和公共服務作為籌碼與泛民議員決戰(zhàn)。有特區(qū)政府消息人士向報章透露,政府不會“你不仁我不義”,借公共服務受影響來讓市民遷怒于泛民,反而迅速向立法會重新提交臨時撥款的修訂決議案,希望盡快扭轉僵持的局面,確保公共服務不受影響。
究竟克林頓與金里奇、白宮與國會在民望上的此消彼長是否會在本地重演?待稍后大學有關特區(qū)政府和各大政黨的民意調查結果公布,便可見分曉。
(有關克林頓預算案大戰(zhàn)的詳情,可參考迪克•莫里斯所著《在橢圓形辦公室背后》一書第9章――《預算戰(zhàn)爭》;彭滂沱所著《打造美國總統》一書中《克林頓的預算大戰(zhàn)》。)
相關熱詞搜索:預算 大戰(zhàn) 預算大戰(zhàn) 預算意思 預算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