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莫斯科!
發(fā)布時間:2020-05-22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A
前年夏天,廣州與俄羅斯的第三大城市葉卡捷琳堡結為姊妹。今春,切涅特斯基市長邀請廣州市民去參加他們8月20日的城慶活動。
“友城之旅”的消息在廣州發(fā)布后,報名者眾。一番考察,一番篩選,35人的市民代表團成立。此活動由廣州市政府外事辦主辦,看世界雜志社和大洋網網站協辦,具體操辦的是廣東國旅假期。
這支隊伍平均年齡61歲,絕大多數是廣東高校的老教授。上世紀30年代出生,50年代初上大學。那是什么年代。」埠蛧念I袖說“我們要向老大哥學習一切!”于是,他們學的是俄語,讀的是法捷耶夫、肖霍洛夫,唱的是《一條小路》、《卡秋莎》,榜樣是加加林,英雄是卓婭,校園聯歡會上,朗誦的是“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8月16日,我們出發(fā)。
B
經香港轉機抵莫斯科,已是晚上。
機場海關,極像我北方小鎮(zhèn)長途汽車站的候車室,不足百米,三四條木凳靠墻,鐵欄鐵窗隔成6個邊檢處,海關人員一板一眼,動作緩慢。
同機有3個中國團,近百人,加上數量相等的俄羅斯人或什么別國人,大廳頓時密不透風,嘈雜一片,原先的6條人龍被擠散;靵y中同胞們你呼我應,努力朝前涌。兩名海關關員出來了,讓中國人退后,收去了全部的護照。我們挺高興,心想是錢買通了路(之前一直有人提示領隊小梁:塞點美金,走走后門)。
我們一靠邊,老外的隊伍又成形了,又緩慢地通過。收護照的官員進了小屋不再出來。
隨后又降三次航班,仍是6條人龍緩慢地過。
我們已疲憊得沒了脾氣,蔫蔫地擠在木凳上,坐在樓梯口,眼睜睜見那些晚于我們抵達的高鼻藍眼的鬼子們緩慢過完。那兩個年輕海關關員終于出來,生腔硬調地喊著一個個中國名字,還你護照,讓你再去排隊。折騰了整整3個小時。
這是老大哥的后代給我們的顏色!
這遭遇,據說不算離奇。一周后從葉市返回莫斯科,我托運的箱子無故敞開,衣物書報在輸送帶上拖腸拉肚,慘不忍睹!這遭遇,據說以前不算太離奇,近兩年已極少見。我相信兩次遭遇純屬偶然。
C
下榻宇宙大飯店,20年前建,3000間房,華麗恢弘,莫斯科三大飯店之一,主要接待外國觀光客。可惜離城區(qū)較遠。
第一眼的莫斯科,是國際開放大都會的豪華氣派。道路寬敞,建筑巍峨,花草樹木欣欣向榮?煽诳蓸、阿迪達斯、萬寶路、麥當勞、柯達、三星的巨型廣告跳躍在古老而莊重的建筑群間;轎車如流,俄產的日古利、伏爾加、莫斯科人與進口的奔馳、寶馬、林肯交錯穿梭。公共汽車、有軌電車、地下鐵,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1000萬人口的大都市,安靜悠然,不見堵塞擁擠、熙來攘往。
羨慕莫斯科的城市設施和綠化。市內道路多為八車道,甚至還有十車道,十幾車道,路中間不時看見大片樹木和花草。城市綠化率達40%以上,市區(qū)內就有幾個自然森林區(qū),89個大公園,400多個小公園,1000多個街心花園。1000多平方公里的莫斯科,就在大自然的環(huán)抱中。這時才深感我們自己的森林和河流是多么的少!
城區(qū)共9條地鐵,在地下七八十米深處,像堅固的地堡。二戰(zhàn)時它也確實起到防空洞的作用。9條線相互交叉,換乘方便,上下是電力扶梯,速度快,響聲也沉悶。我們乘了一次地鐵,地鐵站宛如古老的博物館,讓人嘆為觀止:水晶燈、雕塑、油畫;大理石、花崗石、五彩玻璃,充滿高雅的藝術氛圍。因為都不是新建,更有一種古典的魅力。后來發(fā)現,即便是一家普通的飯店或士多,里面布置得也像一個小小的藝術館。難怪莫斯科人都那么淡定優(yōu)雅,氣度雍容,有種與生俱來的藝術氣質和書卷味道!隨時都置身于高貴、神圣的藝術世界,焉能不端莊?那天在地鐵口見到一位拉小提琴的中年男子,竟也一臉冷傲,頭發(fā)一絲不茍。他是以這樣的姿態(tài)來守衛(wèi)自己的心靈之燭嗎?是以這樣的表情來捍衛(wèi)藝術與人格的神圣嗎?我很想拍下這畫面,唯恐是褻瀆;
也輕輕放下10盧布,悄悄離開。
市中心的臨街大櫥窗,無話可說。其閃爍亮麗、琳瑯滿目的誘惑,與巴黎、紐約無二。超市里貨品齊全,絕對保證社會各個層次的各種需要。
最養(yǎng)眼的是莫斯科女郎,個個瘦削高挑,金發(fā)披肩,衣著時尚。擦肩而過時,留下一抹蘭蔻的幽香。我問翻譯瑪莎,為什么你們全都這么苗條漂亮?她冷笑,答:“你們中國人是不是認為俄羅斯女人就應該又丑又胖?”噎得我半天吐不出一個字。
D
紅場不可不去。紅場之“紅”,在俄文里是美麗。沙皇時代這里就叫紅場,意為美麗的廣場,而非后來象征革命的紅色廣場。
比想象中小。四周有維修的建筑和正在作業(yè)的腳手架。
朱可夫元帥昂首騎馬的雕像照例是游客拍照的背景。銅像下照例是排隊等候參觀列寧墓的各國游客和俄羅斯人?吹街炜煞,就想到蘇聯紅軍和二戰(zhàn),就想到二戰(zhàn)前斯大林的大清洗。1937年6月11日午夜,蘇軍元帥圖哈切夫斯基被秘密處決。之后,以粉碎“叛國陰謀和違法恐怖活動”為名, 35000多名紅軍軍官被槍決。邵燕祥老師在《重過莫斯科》一文中記錄:被槍決的有3名元帥(1935年任命第一批元帥共5人),75名軍長(共85名),13名集團軍司令(共15名),110名師長(共196名),220名旅長(共406名),還有11名副國防人民委員,海軍、空軍總司令及參謀長,各軍區(qū)司令及其繼任者。到1941年夏德軍入侵時,蘇軍指揮官3/4任職不到一年。希特勒曾喜形于色:“蘇軍不堪一擊了,他們沒有元帥了。”
我先生深敬蘇聯紅軍,千叮萬囑一定要我買回蘇軍紀念品,尤其是望遠鏡。而我也千辛萬苦尋覓,無果。問翻譯黃先生,他淡笑:“幸好你沒買到,否則一定是中國制造!蔽乙汇,急忙細看買到的打火機和蘇軍酒壺,果然在隱蔽處發(fā)現了細如螻蟻的“made in china”!
蘇聯解體15年,紅色已被風吹散,真版紅軍紀念物早已賣完。有中國游客念舊,信息反饋回國,于是大批紅軍紀念物就從中國批發(fā)到俄國,又在俄國零售回中國,據說紅場上小販手舉的別滿紀念章的船形軍帽也可能來自中國。
紅場西面有一座無名烈士墓,墓碑上的文字非常著名:“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績永垂不朽!蹦沟刂虚g,是一簇俄羅斯特有的長明燈,永不熄滅地燃燒著。我有幸遇上換崗儀式:3名全副武裝的年輕士兵遠遠走來,沒有號樂,沒有口令,滿臉肅穆,滿臉莊重。
在俄羅斯大地,凡是經歷過戰(zhàn)火洗禮的地方,都有這樣的烈士墓、紀念碑和英雄雕像,都有這樣日夜燃燒、熊熊不熄的長明火,永遠紀念著那些為民族為國家捐軀的英雄。無論春夏秋冬,總有市民自覺去獻花。而在紀念碑、英雄雕像前舉行婚禮,也幾乎是俄羅斯人的傳統。第一次見這場景,是在莫斯科的勝利廣場,幾天后,在葉卡捷琳堡,看見19對新人在英雄紀念碑前舉行婚禮!
在俄羅斯的所有城市,到處都是以民族英雄或歷史人物命名的廣場、街道,到處都是教堂和博物館。莫斯科的80多個博物館,內容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所有層面,讓人感到這是一個珍惜歷史、崇拜英雄的民族,是一個敬畏藝術、崇尚精神的國度。
紅場漸遠?死锬妨謱m的紅星并非詩中那般燦爛,但也未見黯淡。它靜靜地矗立在利劍般的房屋頂尖,與四周東正教堂金色洋蔥頭似的屋頂相映成趣,也算一種和諧。
E
讀《阿爾巴特街的兒女們》是在初中!拔母铩敝械摹梆嚳省弊屛覀兊木捉滥芰Ω裢鈴娛ⅰF障=、托爾斯泰當然要讀,赫爾岑、索爾仁尼琴、愛倫堡也要讀,甚至還囫圇吞棗列寧的《國家與革命》。我們也是一群“饑餓”的兒女,動蕩歲月里沒有父愛母愛,沒有德育美育,因為年齡又小了那么一點兒,在紅衛(wèi)兵大串聯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大洪流中我們又靠了邊。就像雷巴科夫筆下的孩子們,我們當時也是那樣凄惶不安、飄泊不定且又狂野無羈地打發(fā)著少年時光。那本書在我們心里的親切,有點像奶奶口中的童謠。至今還記得書中一些細節(jié)的描寫,和斯大林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
我真的就站在了這街口!他們的,也是我們的阿爾巴特街!
八月陽光下,這條其實不怎么寬敞也不怎么長的老街明亮可人。街道兩側盡是古色古香的傳統老店和咖啡屋。街道中央的小攤風情十足,是些古董、油畫、套娃、首飾等,也有印有明星頭像的T恤和畫報。我慢慢地走過去,數過去,雷巴科夫筆下的薩沙、馬克西姆和瓦莉婭的青春足跡在哪里?行為詭秘的克格勃懷揣黑名單在敲哪扇門?一個故事曾在蘇聯時期流行:半夜,一家人的門被敲開,“契卡”出示逮捕證。慘無人色的主人定睛一看,急忙回答:“伊凡住隔壁!”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斯大林時代蘇聯人的幸福?深夜當克格勃手持逮捕證敲開你家門的時候,你告訴他,伊凡住隔壁!
一家出售CD、DVD等的小店裝飾別致。我問店里的栗發(fā)女孩有沒有蘇聯老歌的碟。她說沒有。我不死心,再問有沒有比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這樣的抒情歌曲?她歉意地看著我,搖搖頭。但她熱切地向我推薦據說是莫斯科青年現在最崇拜的歌手阿拉·普佳喬娃的CD,我買了,謝了她。暨南大學的齊教授也是多處買蘇聯老歌,直到我們離開俄羅斯的最后一刻,他還在國際機場的商店里問,終于大失所望。后來我問圣彼得堡大學東方學院的年青講師保羅這是為什么,他說不為什么,只是一代人老去、一代人長大罷了。其實,我們一直懷著激動和溫馨回憶的“蘇聯”,已經在這塊土地上漸漸消失和遠去了。
阿爾巴特街53號,普希金的故居。詩人1799年出生于此,1831年詩人與“俄羅斯第一美人”娜塔麗婭·岡察洛娃結婚后又在此住了3個月。故居對面,是詩人與其夫人的青銅雕塑,娜塔麗婭披婚紗,普希金著燕尾服,兩人緊緊相挽,滿臉憧憬,像是步入教堂。普希金新婚第6天時這樣說:“我結婚了——覺得非常幸福。我唯一的希望是我的生活不要發(fā)生任何變化——我不指望有更好的生活!绷钊烁锌那∈沁@“非常幸!钡幕橐鰯嗨土藗ゴ蟮奶觳牛∵@銅像,是1999年為紀念詩人誕辰200周年而建。
突然見有中國游客歪著身子斜靠著銅像拍照,甚至有同胞雙手抱著銅像嘻嘻地笑!令人大窘,卻又無措。很生一陣悶氣。
F
為王明掃墓,是老教授們的最大心愿。
盡管我已在高莽先生的《靈魂的歸宿·俄羅斯墓園文化》一書中領略了莫斯科新圣母墓園的藝術魅力,此刻,一走進墓園門,仍受到一股神圣力量的強烈沖擊。與其說這是一座憑吊亡魂、追思故人的墓園,不如說是一座美輪美奐的露天藝術宮殿!
這公墓1898年開始建造,1923年開始成為安葬蘇聯知名人士的陵園,以后一直是社會名流和杰出人物的安葬之地。至今已有26000多人在此安息。這里的每座墓碑都堪稱藝術品,都是俄羅斯藝術家智慧和造詣的天才體現,都能傳神地概括出墓主的性格、思想和命運,即使沒有文字,也能讀懂墓主的靈魂。在這里,死亡顯示了莊嚴、詩意和美麗,因為她是如此生動地讓你感受到靈魂的永恒和生命的意義。
瑪莎帶著我們一排排地辨認。
圖154等飛機的設計師圖波列夫的墓是一個飛機模型,機翼上刻著他對蘇聯航空事業(yè)的貢獻;烏蘭諾娃,純白的大理石墓碑上是白天鵝經典舞姿的定格,那種美麗和神韻已非人間之物;馬雅可夫斯基的墓是在黑色大理石落座上鑲嵌著深紅色大理石,中間又用黑色大理石刻出詩人瘦削的臉龐和憤怒的眼睛;果戈理是一座白色胸像,他安詳的目光里有點嘲諷,《死魂靈》讓多少時代的多少靈魂不再安寧呢?契訶夫的墓碑很小,小屋形狀,無裝飾,除作家的名字和生卒,也無多余的話,我想這絕對符合作家的意愿,契訶夫的不朽,就在他的簡樸中。
赫魯曉夫的墓非常有名,是4塊黑白大理石相向交叉堆接,他那碩大的腦袋從黑白間探出。這自然是對他那黑白交織、毀譽參半一生的形象描述。這墓碑的設計者是原蘇聯著名抽象派雕塑家涅伊茲維斯內,赫氏在臺上曾竭力貶損奚落過的人。那是1962年,赫魯曉夫在一個畫展上看到他的作品,問,你這是什么?是大便!雕塑家反駁:你既不是藝術家,也不是評論家,憑什么這樣說?赫大怒:我是礦工時不懂,是基層干部時也不懂,但我現在是黨的書記,難道我不懂嗎?這話我們今天并不太陌生,但最終竟是涅伊茲維斯內為赫設計了墓碑,這結局,就讓中國人有點看不懂了。
我發(fā)現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墓!他斜臥病榻的浮雕十分生動,瘦削的臉龐讓人一下想到暴風雪中的保爾·柯察金。底座雕刻著一頂軍帽,一把帶穗的軍刀。(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曾是一代中國青年的圣經。
廣東省社科院的陳瑜教授找到了卓婭。這是一座少女青銅像,她雙手被縛,衣衫破碎,高高昂著不屈的頭顱。對面是她的弟弟舒拉和親愛的媽媽!廣州醫(yī)學院的許照芩老師一步奔到卓婭墓前,深深地鞠躬,久久地默哀,隨后又轉向弟弟和媽媽。1953 年她是武漢地質專科學校的學生,在學校大禮堂,她親聆英雄媽媽對卓婭和舒拉的講述。有人問她感想,這位長相極像電影《小兵張嘎》奶奶的老大姐,哽咽著只是搖頭,雙淚長流,斏〗銊e過身去猛擦眼睛,之后,她的語氣和表情便柔和多了。
離開墓園時我們再次來到王明墓前。王明曾是中共領導人之一,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1956年赴蘇聯治病,以后再沒回國。他的黑色半身像隱在幾棵松樹間,樹葉掩住了臉龐。我拍下的墓碑只是一團黑影,但墓碑下的鮮花卻十分亮麗。
靜謐的墓園里還有五六家人在漫步?赡苁悄怪鞯暮笕税伞R晃皇菔菪⌒∩砼麌淼亩砹_斯老太太朝我們微笑,外事辦的小張用俄語向她問好,老太太大喜,絮絮叨叨地講開了,真巧,她原來是莫斯科文化基金會的秘書長,在中俄友好交往會工作,她叫我們記住她的名字:伊蓮娜·米哈伊爾·洛芙娜。她們一家是來隨便轉轉的,她說天氣好的時候許多莫斯科人都愛來這里走走,“雖然許多人并沒有親人在這里,但這里的靈魂都那么偉大,和他們相見,是美好的事情。”老太太說。她的小孫子在前邊跑,手里捧著花,不用問那是獻給誰的了。
同胞中有幾個人未進墓園。有人說廣東人忌諱去看別人的墳。
G
隨時看到專注閱讀的莫斯科人。一個人等車,肯定會掏出報紙看;一群年輕人走進麥當勞,各自要了可樂和漢堡,就各自拿出了書本,邊吃邊讀,偶爾一句輕言,又久久沉浸在自己的享受中。我曾在列寧山上,看見一位賣陶瓷工藝品的女人,一邊應付游客,一邊背誦日本的俳句。最搞笑的是,你甚至可以在黃昏時分看見倚墻飲酒的男人,一手舉著伏特加,一手捧著書!不緊不慢呷一口酒,有滋有味讀一頁書,那份自在,嘖嘖!有數據說俄羅斯人的閱讀量至今仍是世界第一。
切身體會莫斯科人對藝術的頂禮膜拜,是那晚在宇宙大飯店的劇院看芭蕾。領隊梁先生事先打消我們的顧慮:不必太正規(guī)了,反正這劇院主要是接待游客和莫斯科一些低收入者。傍晚,帶著奔波了整整一天的疲憊,我們穿著旅游鞋走進劇院,這時,預備鈴已響過。工作人員生硬地把我們帶到座位,鄰座一俄羅斯老太太狠狠推我一下,憤怒地嘀咕著,當然我聽不懂;可是前座一位懷抱幼兒的漂亮媽媽回過頭來對我們責備的一瞥,真是深深刺痛了我,愧得我半天一動不動。
那晚的劇目是《灰姑娘》。
這當然不是莫斯科最好的芭蕾舞劇團,也不是莫斯科最好的劇院,但劇終時全體觀眾起立、久經不息的熱烈掌聲,卻是我從未體驗過的。那掌聲真像大海的波濤,節(jié)奏分明,熱情有力,一浪一浪直撞你的心扉。
觀眾中俄羅斯人還是占絕大多數。當然他們可能真的是低收入者。
前排那位漂亮媽媽還帶著一個約莫五六歲的小女孩,女孩頭扎粉紅大蝴蝶結,懷捧一束鮮花。觀眾獻花時媽媽鼓勵女孩上臺,女孩開始不敢,后見好幾個女孩上去了,才靦腆著跑上臺去,把花獻給了王子。王子牽著小女孩的手一次次謝幕,小女孩也一次次鞠躬,樂得媽媽一邊擦眼淚一邊叫懷里的小男孩快看臺上的姐姐!那一刻,我的心也濕了。
鄰座狠狠推我的那老太太很胖,很老,至少80歲!原來也是一身盛裝,涂著口紅和胭脂,她一直挺挺地站著,一直使勁鼓掌,目不斜視。散場時,老太太終于對我笑了一下,我竟有些受寵若驚,連連說“斯巴西巴,斯巴西巴”(俄語謝謝)!
是的,我的心充滿了感動,充滿了感謝,對莫斯科,對莫斯科人……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