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對土地,我們深懷敬畏
發(fā)布時間:2020-05-23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2004年發(fā)生的林林總總,我們不能一一道盡曲折。但我們以管窺豹,試圖從某一紐結了若干要素的關鍵點上,探求社會運行中的潛流。“土地”,這個富有內涵和延展空間的具象,隱約貫穿在2004年最惹人矚目、牽動最大多數(shù)人命運的諸多大事中———從糧食漲價使土地變得“金貴”、城市發(fā)展與土地的矛盾、政府與土地的關系,到土地環(huán)境保護、國家土地政策的變遷……這個核心詞穿透了繁雜的表面細節(jié),詮釋了這些看似無關聯(lián)的現(xiàn)象中所蘊涵的共同邏輯。我們始終對土地———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發(fā)展的基本要素,作為中國農業(yè)社會傳統(tǒng)的延伸和物化,作為現(xiàn)代化進程中承載巨大夢想的生存之所———飽含著深切的關注。那就讓我們選擇那些體現(xiàn)不同典型意義的地塊,看看這些地方在過去的一年里發(fā)生過什么,又暗示了什么,預示著什么
北京有一個社稷壇,里面莊重地盛放著五色土,這是統(tǒng)治者最珍惜的財富。“有土斯有民”,他們每年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向象征全國領土的五色土頂禮膜拜。
傳說中的九鼎代表九州,每只鼎上鑄有本州的地圖。九鼎曾經是獲得政權的象征,此后就代表廣袤的國土。
土地對國家、對民族、對個人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站在2005年門檻上,回顧2004年及近來的林林總總,我們不得不指出,供養(yǎng)著13億生靈的中國土地,正經歷著一個嚴峻的時刻。
我們看到城市、人群、利益集團太多的欲望———一座座新城、一幢幢高樓急切地冒了出來,城市空間越來越逼仄,一個個廣場卻氣勢恢宏。急于擺脫貧窮、對現(xiàn)代化傾注了巨大熱情的人們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和規(guī)模把城市變成一個大工地,有的縣城廣場面積超過天安門廣場,有的地級市公路寬至20車道,有的地區(qū)機場密度高于最發(fā)達國家……
我們看到讓人吃驚的土地浪費———莊稼被連根鏟除,良田被圈成“開發(fā)區(qū)”、“科技園區(qū)”,幾年后卻依然一片空白;
機械推平了百年老宅,成片的胡同、四合院和石庫門消失在拆遷洪流里,失去文化感,失去了記憶……
我們看到大自然的懲罰出現(xiàn)了———黃沙一點點在吞噬著良田,有的林海變成了濯濯童山,有的湖泊在消失,有的濕地在干涸,黃河一年中有300天斷流……
“在土地問題上,我們絕不能犯不可改正的歷史性錯誤,貽禍子孫后代!12月中旬,在國務院召開的全國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指出,當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就是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這不是危言聳聽,以史為鑒———土地資源如何利用,如何處理人地矛盾,關乎民族興衰,關乎百姓福祉:劉邦進入咸陽后接管了秦朝的地圖,項羽關心的是儲存的珍寶,他們下場迥異。土安,民安,則國安。
明朝的改革家張居正的一大功績就是清查出隱漏的耕地,使其充分利用,使國家財政起死回生。土富,民富,則國富。
中國人口到明朝中期以后開始快速增長,社會財富因此增加,而承載這些的,是農田中出現(xiàn)了從海外傳來的新作物———玉米、番薯,它們能在坡地和山地種植而提供了更多的口糧,而為整個民族的人口增長提供了可能性。
放眼世界史,有多少民族,曾因喪失土地而滅絕;
有多少文明,曾因土地荒蕪而消失。
上蒼對中華民族的恩賜是豐厚的———遼闊的疆域內,不僅有黃河和黃土地,還有長江、珠江、淮河、黑龍江等一片片流域沃土。
但這些耕地已經被利用了幾千年,并已經遭受過無數(shù)次天災人禍的破壞,還必須供養(yǎng)十幾億人口,滿足他們現(xiàn)代化的欲望———世界上沒有哪一片土地有過如此重負。
土地既是我們的立身之基、發(fā)展之源,更是我們凝聚民族精神的載體。
女媧造人,精衛(wèi)填海,神奇的“息壤”,黃帝的稱號,大禹治水,中國傳說中的創(chuàng)世紀故事無不源于土地,源于黃土。
中國多源的文明曾如滿天星斗輝映全境,最終使各種文化匯聚到黃河流域,華夏諸族在這里形成,并向周邊遷移繁衍,成為中華民族的主干;
中華文明在這里延續(xù),輝耀東亞。
安土重遷成為中國人的傳統(tǒng),植根于故土的桑梓之情深入人心,富貴不還鄉(xiāng)被當作“錦衣夜行”,流落他鄉(xiāng)的人也要魂歸故里,最后的歸宿是入土為安。去國離鄉(xiāng)的人會帶上家鄉(xiāng)的泥土,喝到家鄉(xiāng)的水是游子最大的安慰,只有故土才能使心靈得到安寧。
中國不能再失去一寸領土,中國人必須保衛(wèi)和善待自己的土地。如果不珍惜自己的土地,我們將愧對祖先,貽害子孫。
一個民族,應該對這個民族所擁有的土地有一種榮譽感和敬畏心。制止對土地的侵占和破壞,恢復大地母親的青春活力,此其時矣。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