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檸:日本:離核國家有多遠
發(fā)布時間:2020-05-28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7月5日,“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的朝鮮一連往日本海里丟了7顆包括“大浦洞2號”在內的遠、中程導彈。出于對本國安全環(huán)境的極度敏感,同時為反制朝鮮的導彈威脅,日本的閣僚、政治家開始明言對朝“先發(fā)制人”。在主流媒體的輿論造勢下,對于對敵采取“先發(fā)制人”式攻擊的可能性的研討似乎正在溢出純理論的范疇,具有一定的防衛(wèi)政策研究的色彩。
此番朝鮮導彈發(fā)射,盡管被認為是一次失敗的嘗試,卻在客觀上再次刺激了日本,不僅導致日本國內掀起新一輪防衛(wèi)政策大討論,并且包括“無核三原則”之“國是”在內,也許都將被重新評估,甚至面臨方向性調整。
作為人類歷史上惟一一個受原子彈襲擊的國家,基于無核化、專守防衛(wèi)基礎上的和平主義路線,既是戰(zhàn)后國際社會的形勢使然,也是日本自身告別過去的選擇?v使國際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日本被置身于面臨重新選擇國家道路的關頭的話,其能否成為一個核國家依然有諸多不確定性因素,需從政治、技術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等方方面面做出冷靜的分析、評估和判斷。
“政治正確”,殊難成立
談論政治上的可能性,要具體分析日本的國內形勢及其所處的國際大環(huán)境,這二者又是相輔相成的。如果要對在最近的將來(譬如5年之內),日本的國內情勢做一番預測的話,“核武論”成為國內輿論主流的可能性可謂微乎其微。如果朝鮮被證明確實擁有核武器,并以某種形式對日本構成了明確的核威脅的話,其時只要日美安保條約未被廢止,基于美國核保護傘的、包括報復性攻擊的可能性在內的遏制力就是可期待的,那么日本自身便無須擁有核武。即使臺!坝惺隆保毡尽氨黄取本砣胲娛聸_突,中國也不大可能以核武來威脅日本。而縱使日本受到類似威脅,日美安保依然值得期待。
作為世界惟一被核彈攻擊過的國家,日本一向以大力提倡“核棄絕”并為之努力奔走而著稱于國際社會,參觀過廣島、長崎的原爆紀念設施的人,大都不會相信那只是日本的一種和平“姿態(tài)”。而如此的國家,當它試圖向核擁有“轉型”的時候,除非彼時的國際環(huán)境已然能容忍這一點,否則將是危險和徒勞的。譬如,日周邊國家、地區(qū)(如朝、韓(或統(tǒng)一后的朝鮮半島政權)、臺灣,甚至菲律賓、越南等)都已普遍擁有核,即核擁有不再是一種“特異”的狀況。這樣一來,如果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對于核擁有能“脫敏”,變得“寬容”起來的話,那么日本國民在核問題上的考量也許會發(fā)生某種“化學反應”。但更大的可能性是,即便如此,它也無法選擇核武裝道路。因為,畢竟日本面向21世紀的國家戰(zhàn)略目標是以“總保守化”下的“普通國家”為最終指向的政治大國,其謀求的是在國際社會的發(fā)言權、影響力,而并非是“核大國”的國際地位。日本深知,沒有比一個潛在的核國家卻始終貫徹“無核”原則更能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和實惠的了:正是由于對NPT-IAEA(“核不擴散條約”和國際原子能機構)體制的遵守和維護,才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信賴,使日本不僅成為能源高度依賴核電(全國55座核電站,約占總發(fā)電量的三分之一)的國家,它還是五大核國家(中、美、英、法、俄)以外,惟一被允許合法從事核廢料的濃縮、再處理的國家。而一旦日本列島上空升起核試驗的蘑菇云,它立馬就會化為眾多核國家中最弱小無依的“孩子”。
換句話說,在尚未形成對核擁有普遍“寬容”的國際輿論和“政治正確”環(huán)境的情況下,日本如若鋌而走險,“試水”核武裝道路的話,那不啻冒天下之大不韙,必將徹底孤立于世界。這對戰(zhàn)后靠“貿易立國”取得成功的日本來說,無疑是個過于沉重的代價。進而言之,只要日美安保的法律框架持續(xù)有效,美國絕不會輕易讓日本核武化,這也是戰(zhàn)后日美安保的初衷之一。
技術層面,問題不大
就技術層面的問題而言,眾所周知,核材料和提。饪s)技術都是現(xiàn)成的?捎米骱宋淦魅剂系奈镔|,主要有兩種:高純度钚(92%以上)和高濃縮鈾(93%以上)。前者,將核反應堆使用過的核廢料再處理,提取钚元素,然后通過位于青森縣六所村的核廢料再處理裝置加以提純,即可產出能生成臨界反應的高濃度钚燃料;
后者更簡單,只需單純重復濃縮過程,就能把核電反應堆使用的低濃縮鈾變成用于核武器的高濃縮鈾燃料。
盡管日本鈾礦儲量極少,但只需躲過IAEA國際核查人員的耳目(朝鮮在宣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NPT)之后,即趕走了IAEA核查官,拆下了核查攝像頭),把此前進口的鈾礦石和經過再處理工藝提取的钚物質加以濃縮或提純,便可獲得可用于核武器的核分裂原料,并能確保相當?shù)牧俊?/p>
核爆裝置的加工技術,為美國早在60年前就已然實現(xiàn)的成熟技術,對日本來說早已不在話下。今天“Made in Japan”的高性能數(shù)控機床和精密測定裝置更是謀求核開發(fā)的國家暗地里拼命要搞到手的“尤物”。
運載裝置是核武器的“腿”和“翅膀”,常見的有導彈、炸彈、魚雷等,日本都已擁有。想要自己制造的話,技術上完全沒有問題。更不用說,此次朝鮮導彈危機之后,日本順應形勢發(fā)展,利用同盟資源,大力推動尚處于實驗階段的“MD”(導彈防御系統(tǒng))裝備,事實上,其部署已經提速。
現(xiàn)實瓶頸,突破不易
問題是,作為物理的、現(xiàn)實的條件,核爆裝置(彈頭)須做爆炸試驗(即核試驗),而試驗場所的問題如何解決?
核試驗的實施有兩個目的:其一是對技術有效性的確認——到底能不能爆炸;
其二是向世界宣布切實擁有了有效的核彈頭。從技術上來說,不同的起爆方式,有的即使不做核試驗,也基本上“萬無一失”(肯定會爆炸);
可有的則因在理論和技術上極其復雜,不試爆便不足以確認其性能,換言之,不試驗便難以成為“實用武器”。據(jù)說,美國目前正嘗試開發(fā)可不經過核試驗的高可靠性核彈頭,而這是由于其擁有此前歷次核試驗的龐大數(shù)據(jù)庫,才具有現(xiàn)實可行性,但卻未必適合其他國家。
宣稱已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客觀上還需要向世界證明你的武器真的“好使”。當然,也有像以色列那樣,做沒做核試驗誰都不清楚(一說是1979年與南非一道實施了共同核試驗),但卻讓國際社會覺得它的確擁有核武器,通過這種形式獲得其核威懾力的國家。但是,這種情況之所以“有效”,是因為核國家畢竟還很少。如果真到了隨便哪個國家都擁有核的那一天,日本要想獲得有效的核威懾力量的話,就必須向國際社會亮一亮你的“真家伙”。
但是,眾所周知,日本狹長的國土既沒有浩瀚無垠的沙漠地帶,也沒有可供實行地下核試驗的場所。日本列島分布著眾多的活動斷層,火山、地震活動頻仍,如無視自然條件限制,冒險實施地下核試驗的話,將導致何種惡果殊難預料。同時,日本雖然是群島國家,但卻缺乏即使實施核試驗,也沒有誘發(fā)地震的擔心的無人離島;
更不可能借用他國的場所;
而大氣層內和海洋核試驗早已為國際條約所禁止。
自己開發(fā)有問題,那么,從現(xiàn)有核國家采購、引進又當如何呢?假定有愿意向日本出賣核彈頭的核國家(美國以外的國家),且日本自身的法律瓶頸(“無核三原則”和盟國美國的諒解)也已獲得突破,但那個賣核給日本的國家和買核的日本,雙方都有必要向世界宣布核(彈頭)擁有狀況,否則意義不大。但那樣做的話,無異于打開潘多拉的魔盒,靠NPT-IAEA體制才好容易勉強維系的國際核秩序就會崩潰,日本不惜代價實現(xiàn)核裝備的價值無疑將大打折扣。
日核武裝的4個階段
假定上述政治、技術和現(xiàn)實的瓶頸均能一一突破,日本已完成向一個核國家的“轉型”,核擁有只是時間的問題的話,那么,日本的核武之路大約會經歷4個階段:1、擁有數(shù)枚核武器;
2、擁有數(shù)百枚戰(zhàn)術核武器;
3、部署戰(zhàn)略核武器;
4、擁有可與美匹敵的核戰(zhàn)略體系。
讓我們來看一下如此“四段論”會遇到哪些問題:首先,第1階段。即使一些技術性、現(xiàn)實性問題(諸如核試驗手段等)均能化解,日本必將遭遇國際輿論和政治的反制:美國等國家會中止鈾燃料和技術的對日出口,連已出口的核材料也會要求返還——在能源需求上被人扼喉,日本經濟必將陷入空前的混亂。更有甚者,說不定還要受到美和周邊國家的貿易制裁。高度依存于國際貿易體系的日本何以承受孤立于國際社會的代價?又何以承受日美關系因此而受損的代價?如此看來,區(qū)區(qū)數(shù)枚核彈,除非是想要“自殺”的國家,否則很難說對其防衛(wèi)有多大的幫助。
第2階段。假定核試驗場所能從他國有償借用,鈾原料也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提供……即使這些非現(xiàn)實性條件均能一一滿足,或可望在有限的將來(譬如10年之內)逐漸實現(xiàn)的話,就安全保障而言,不啻為最糟糕的選擇。
第3階段。假定日本憲法相關條款被順利修改,輿論得以“統(tǒng)一”,國民也具備為“國家利益”長期吃苦的“覺悟”和心理承受力的話,也許經過十幾二十年的“臥薪嘗膽”,未嘗不可能實現(xiàn)。但這期間,美國的軍事技術越發(fā)發(fā)達,日本緊趕慢趕才好容易實現(xiàn)的來之不易的戰(zhàn)略核部署,很可能在實效上還不如美國的淘汰品。
至于第4階段,誰都明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笑柄,根本就沒有討論的價值。
美炒日核,所緣為何
7月13日,美《華爾街日報》發(fā)表社論指出:對于朝鮮的挑釁,“如國際社會不做出反應,采取適當應對的話,那么包括核武裝在內,日本的軍備擴張將勢所難免”。因為,倘以此為契機,導致日本國內“民族主義沖動”劇烈抬頭的話,恐難將其封殺。
美國輿論關注日核問題,此非頭一遭。早在1994年第一次朝核危機前夕,英國報紙公開披露了一則英國防部的所謂“秘密文檔”,日本核開發(fā)的可能性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雖然是多少有些令人生疑的材料,但美國迅速反應:佩里國防部長在國會聽證會上說,“日本、韓國、臺灣如看到北朝鮮的核武化,均有向核擁有轉型的可能”;
共和黨出身的美上院軍事委員會主席薩姆•南也聲稱,“日本具備核開發(fā)的能力、技術,也擁有钚原料!睂Υ,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美《外交》雜志上撰文,憂心忡忡地說,“日本一旦決定涉足核武化,世界將難以使其覆水回收。因為,美國連北朝鮮的行動都難以阻止!
北朝鮮的核武化,帶來東亞安全局勢的動蕩,為日本的核開發(fā)制造正當性借口,最終導致日本的軍事大國化……其實,這才是美國最大的噩夢。美情愿為日提供一切可能的軍事援助,但肯定不樂見一個軍事上再度崛起,并且武裝到“核”的武士獨步亞太,這不僅是戰(zhàn)后日美安保體制的出發(fā)點之一,更是其近年來被一再重新“定義”、強化,終于成為“日美全球同盟”的目的所在。不消說有歷史宿怨的日本,即使對于臺灣的核問題,美國也絕不姑息遷就:上個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美國曾兩度察覺并攪黃了臺灣當局的核開發(fā)計劃,使蔣氏父子兩代人的核夢想功虧一簣。
事實上,美國對于日本核開發(fā)的技術可能、法律問題、現(xiàn)實瓶頸及核武化前景一向了如指掌,從來不曾誤判。但既然如此,美為什么還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把日核問題拎出來議論不已呢?一個重要的理由,是美鷹派的戰(zhàn)略需要:讓國際輿論對日本保持警戒,以強化美自身在亞洲軍事存在的正當性、合法性。其次,是否有意而為不得而知——每次日核問題進入國際輿論視野,日本政府絕少去正面回應,甚至做出強硬姿態(tài),刻意強化國際社會對“日本是一個潛在核國家”或“核門檻國家”的印象(實際上很可能是誤導)——這讓人覺得日本多少有些因受壓抑而形成的“變態(tài)”性格,同時也是對戰(zhàn)后日本特有的、一種愈演愈烈的“普通國家”訴求的“集體無意識”詮釋。此次朝鮮導彈危機時亦然,日本政府高官公然放出了不惜“先發(fā)制人”的狠話。當然此次話語官司的背后,肯定不乏在9月自民黨總裁選舉中挺安倍勢力對朝輿論強硬牌的成分。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盡管日本的核武化從理論上和技術開發(fā)上具有一定的可能、可行性,但從現(xiàn)實層面出發(fā),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也是日本在戰(zhàn)后經過數(shù)次論證后,自主放棄核擁有的主要原因。(南風窗)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