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與懷:曲折離奇的人生,,正直高尚的詩品——悼念文曉村先生
發(fā)布時間:2020-06-07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驚悉臺灣著名詩人、詩論家文曉村先生因腦中風及心肺衰竭等疾病已于去年12月25日下午在臺北榮民總醫(yī)院逝世,真是不肯相信。2004年9月,由于參加西南師范大學(現(xiàn)稱西南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和中國新詩研究所舉辦的“首屆華文詩學名家國際論壇”的緣故,我得以在中國重慶和文先生相識;
前年4月我到臺北時,文先生和夫人邱淑嫦女士熱情萬分特地在市中心“英雄館”設宴招待,并以精致的《拈花惹草.攝影集》相贈,又請詩界朋友相陪,我總以為這些只不過是愉快的開頭,日后見面機會尚多,還可以慢慢地細細地向文先生請教,不料現(xiàn)在人天兩隔,已成永遠不能彌補的遺憾了。
一
我知道文曉村先生在臺灣詩界的地位。他1957年開始發(fā)表詩作,1962年7月與友人創(chuàng)辦《葡萄園》詩刊,任總編輯,辭世前任名譽社長。詩壇馳騁五十年,著有詩集《第八根琴弦》、《一盞小燈》、《九卷一百首》等六種;
評論集《新詩評析一百首》、《橫看成嶺側(cè)成峰》、《輕舟已過萬重山》等五種。據(jù)有關資料,大陸、臺灣、香港等地的詩選中有八十八本選錄有他的詩作。1988年獲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93年離職退休后,對兩岸詩歌文化交流不遺余力,是當今活躍于海峽兩岸三地的著名詩人。2007年8月,即是去世前四個月,他還偕夫人赴青海參加了“首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jié)”……
但如果只憑以上這幾句簡單的介紹,以為文老和臺灣許多文化人一樣,是一位一生平靜只知專心致志于詩創(chuàng)作詩評論的文人,那么就錯了。請讀讀下面這幾段文字:
……在山上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從山脊的棱線,到山谷的小徑,不知走了多少天,就是走不出敵人的地區(qū),不幸,一天夜里,摸到一處山谷,闖上了敵人的哨兵,又跑散失蹤,少了兩個伙伴。
就這樣,我們在敵后的山上,晝伏夜行,瞎闖亂摸了一個多月,得不到結(jié)果。后來,在一處半山腰中,發(fā)現(xiàn)一個可以避雨的石崖,索性住了下來,等待志愿軍發(fā)動第六決戰(zhàn)役時,自然就有歸隊的機會。
……大約是六月的某個早晨,我們四個人還躺在石崖外面睡大覺,忽然,「卡嚓!卡嚓!」一陣拉槍栓的聲音,睜眼一看,一群美國兵,用槍尖對著我們,大吼大叫:「God damned,son of bitch!get up bet!」當時我們不懂什么意思,后來知道,這是美國兵罵人的臟話,意思是:「王八蛋,狗娘養(yǎng)的!滾起來!」
我們被押送到山下一處軍營,把滿身虱子的棉軍衣脫掉,換上印有P.W(prisoner of war)戰(zhàn)俘字樣的軍服……
這是小說嗎?這是寫別人嗎?不。這是文先生寫自己——這是他的長篇自傳《從河洛到臺灣——河海憶往》中的一段文字。原來他有人們想象不出的一段曲折的人生,離奇的經(jīng)歷。
文曉村先生是河南省偃師人,1928年出生。1944年日軍侵占豫西,年僅十六歲的他,熱血沸騰,赤腳日行八十里,奔赴抗日游擊隊,成為少年隊員。后來從八路軍成為解放軍,又成為志愿軍,于1951年渡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任志愿軍一八○師機要科長。第五次戰(zhàn)役中,彈盡糧絕,突圍未成,隱居于深山老林,以野菜充饑,山水解渴,歷經(jīng)種種艱難困苦,最后被美軍俘虜。上面的文字就是他戰(zhàn)敗被俘的回憶。
1954年3月,文先生被美軍押送臺灣。因所謂“思想問題”可疑,被臺灣當局視為異端,被遣送到新店大崎腳和綠島接二連三“感訓”“再感訓”,只差未被投入大海。最后,他總算領到了一枚“軍人身份證”,階級是“暫支準尉薪”,這樣,身份一百八十度轉(zhuǎn)換,便在臺灣生活了下來……
文先生怎么又成了詩人呢?他回憶曾以最初的薪水所剩,買了一本《唐詩三百首評析》和一本余光中的詩集《藍色的羽毛》。這兩本書,是他在臺灣第一次親自選購的書,對他日后走上寫作之路,具有相當?shù)囊饬x。就他當時的境況和他對詩的理解來說,《藍色的羽毛》那種浪漫感傷的情調(diào),自然很合他的口味,很能引起他的共鳴。文先生讀到高興的時候,甚至常常在原詩的下面和上一首。究竟和寫了多少首,他也記不清了。但可以肯定,文先生下了苦功,而剛好《藍色的羽毛》成了他習詩的第一面也是上佳的一面鏡子。他反復研讀,自然從中摸出詩味。
二
知道文曉村曲折的人生,便不難理解為何他的詩作中,懷鄉(xiāng)思親的作品很多。例如:
讀二十世紀的春望/面對破碎的山河/不敢陪花朵濺淚/十六歲時少年郎/毅然奔向救亡的戰(zhàn)場//生命在戰(zhàn)火中淬練/苦難是唯一的冠冕/以致天涯羈旅五十年/只能在夢中謁詩圣/聽母親紡紗的歌聲//而今 有鄉(xiāng)卻無土/不知夢魂歸何處/海天茫茫 但見/一只飄飄的沙鷗/伊水洛水向東流。
文先生這首詩,感慨時事,如泣如訴,讀來不禁黯然神傷。
最為人稱頌的是他的〈想起北方〉。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編輯出版的《臺灣愛國詩鑒》、詩人鄒荻帆與北京大學謝冕教授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大系》、南京東南大學姜耕玉教授編選的《二十世紀漢語詩選》、河南大學張俊山教授主編的《遠方的星群》等大型詩選,都選錄有這首詩。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臺灣還處于“戒嚴時期”,“反共”、“光復”是當時臺灣最響亮的口號,然而,詩人表達的,卻是絕然不同的另一種情懷:
在島上 想起北方/就想起楊柳樹下的倩影/伊水河畔的蘆笛/以及母親的紡紗車/譜出的那些搖籃曲//以時間的長影 丈量北方/時間與空間的長度/已經(jīng)是長長的馬拉松的距離了/但從我的脈管中/仍能聽及黃河奔騰的呼聲//所以在島上 想起北方/我的懷戀的歌聲/還是帶著蘆笛的氣息/如同母親的紡紗車/唱出熟稔的韻律
詩中的“倩影”、“蘆笛”、“搖籃曲”,夠牽動思親懷鄉(xiāng)的情感了;
而當詩人“以時間的長影 丈量北方”時,讀者更為之震撼,并深刻理解為何詩人脈管中“仍能聽及黃河奔騰的呼聲”,為何詩人的歌聲,“還是帶著蘆笛的氣息/如同母親的紡紗車/唱出熟稔的韻律”。正如眾多論者所言,此詩意象巧妙,結(jié)構簡潔,具有藏而不露的含蓄美,高雅親近的意境美,由親情而家國,把個人情懷升華到歷史與詩歌的崇高境界里。
文曉村先生因苦難走向文學創(chuàng)作。似乎文學史上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大凡這種境況的作家詩人,其文品詩品人品多為正直高尚。
例如,文曉村先生對“陰影”的鄙視:
忽焉在前,忽焉在后/忽焉在左,忽焉在右//白天,在太陽面前/它陰在一邊//夜晚,只要有光/它就躲躲藏藏//也曾追逐天上的月亮/也曾妄想陪星星做夢//它喜歡跟兔子賽跑/也不嫌烏龜太慢//它依靠高樓大廈生存/也依附茅廬小屋//它繞著大樹兜圈子/也不放棄小小小小的草//有時,它像個龐然大物/有時,卻在針尖下活動//鬼鬼祟祟,行動神秘/卻從不發(fā)聲//它是誰?是誰?/不要怕,陰影而已(〈陰影〉)
而他于1974年所作的〈一盞小燈〉,則表達他對光明的贊美和向往,并以此明志:
在荒漠的曠野/野狼的嗥叫令人毛發(fā)聳動/遠方那一閃/ 熒熒的亮光/可是一盞小小的燈?//在深夜的海上/黑色的風浪撞擊著水手的心/遠方那一閃/ 淡淡的亮光/可是一盞小小的燈?//在濃霧的島上/風平浪靜星兒也跌入夢境/遠方那一閃/ 朦朦的亮光/可是一盞小小的燈?//縱然是白晝/都市和鄉(xiāng)村歡笑般的/炫耀著春花秋月的風景/我的心靈啊依然渴望/那一盞小小的燈//而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那一盞夢幻的小燈/是永遠無法接近的/便只有默默地/把心貼了上去
三
詩界朋友們不能不稱頌文曉村先生。他雖然一生曲折坎坷,但不怨天尤人,不悲觀失望,而是努力追求正直高尚的人生,充滿夢想,充滿對人生與藝術的熱愛。這樣的胸懷自然使他具有一種人格魅力,也讓他的詩作出現(xiàn)一種獨特的魅力——他總是致力抒寫向上的人生情懷,抒發(fā)真實的人生體驗,關心國家、民族,視野開闊,樸素明朗,總是給人健康向上、正直高尚的感覺。事實上,“健康,明朗,中國”,就是他一向倡導的詩風。他以此建樹他的詩論,許多是經(jīng)驗之談,以感悟的方式談論詩歌藝術,總結(jié)藝術規(guī)律,談得真切,令人信服。當然,這首先是因為他的實現(xiàn)自己詩學主張的詩作本身就是成功的范例。
毋庸諱言,文曉村先生當年提出“健康、明朗、中國”的詩學主張,是有感而發(fā),是有針對性的。他就是針對當時臺灣詩壇一股過于晦澀難懂以致于被以“惡性”來形容的西化詩潮,深感到要特別彰揚中國民族傳統(tǒng)、民族風格。不過,另一方面,也正如許多論者所指出,文先生襟懷若谷,待人友善謙和包容,在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的同時,他從來不故意貶低其他詩人及其藝術主張。例如,他在談論同時代創(chuàng)辦的《現(xiàn)代詩》、《創(chuàng)世紀》等詩刊的時候,對它們的藝術影響和歷史地位都給以客觀、公正的評價。
文曉村先生作為三個當代臺灣重要詩刊之一的《葡萄園》的創(chuàng)辦人,對臺灣新詩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葡萄園》又成為海峽兩岸詩歌交流的重要平臺,而他自己更不斷奔走于海峽兩岸,致力于臺灣與大陸詩歌文化交流活動。的確,文先生對中國現(xiàn)代新詩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這是有目共睹的。正因為如此,他的辭世,引起臺海兩岸許多詩界朋友的沉痛哀悼。
重慶文聯(lián)主席、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創(chuàng)辦人呂進教授寫出〈哭曉村〉:
青海一見竟成追憶/最美好的兄長/最誠懇的詩句//曲折的人生/多難的路途/畫出正直的軌跡//好些年沒有這樣悲痛過了/好些年我沒有哭泣/兄長啊,你安息//我們會一切都珍惜/你留下的記憶/你開唱的詩歌旋律。
華僑大學文學院教授、西南大學詩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詩人毛翰在文曉村先生辭世后第三日寫出的一首悼詩,將先生個人的悲劇和中華民族的悲劇相聯(lián)一起,非常深刻獨到:
內(nèi)戰(zhàn)中,你是忠誠的小卒/一直將敵帥拱到孤島/命運卻偏偏將你俘獲/投入殘敵的老巢//在島上,你脫下戎裝/種下一園詩的葡萄/你希望那葡萄晶瑩圓潤/像儒,像釋,也像道//葡萄藤畢竟柔弱/架不起跨海的長橋/如今,你已魂歸天國/看海峽分割的中華,苦笑
而詩人傅予有感于文先生一生的為人、貢獻,他的人品詩品,有感于他的〈一盞小燈〉,作了一首〈一盞不滅的小燈〉,懷念、頌揚先生:
在宇宙中/有一盞不滅的小燈/它是太陽//在海峽的兩岸/有一盞小燈/從河洛燃燒到臺灣/它也是一盞不滅的小燈/因為他在詩壇上,點燃了/十盞,百盞,千盞小燈……/如同午夜的繁星/閃爍在黑夜的天空/直到黎明
四
文曉村先生生前曾哀痛地談到他十六歲時見到父母親為他找來的一個十六歲大姑娘,后來在軍旅戰(zhàn)亂中和他成婚并為他生了一個兒子;
談到因為他去了朝鮮戰(zhàn)場后,生死不明,斷了聯(lián)絡,這位善良淑賢的妻子只好改嫁了。這當然是刻骨銘心的傷心悲劇?尚宜髞淼呐_灣太太邱淑嫦女士,開朗,豁達,精力充沛,常陪左右,善解人意,又有藝術品味,朋友們看到,也深感欣慰。
文太太特喜拍攝,她優(yōu)美的照片,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開頭說他們贈我的《拈花惹草·攝影集》,就是邱淑嫦的攝影專集,而文先生則為集中每幅照片配以詩作,真可謂夫婦互唱相隨,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例如:
文太太為“龍吐蝦”奇花攝得一幅美照,文先生題詩戲曰:
披上龍袍的小龍女/可是魔術師的后裔?/居然也能玩一手/嘴里吐蝦的把戲
文先生深為“醉蝶花”的美感所打動,也帶著幾分醉意贊道:
是蝴蝶喝了酒/還是花兒不勝飲/這一臉嬌羞欲滴/倒是真的有幾分酒意
在“酒泉蝴蝶花”前,文先生表現(xiàn)出憐香惜玉的柔情:
請不要責備/請不要深究/她們只是在酒泉公園/多喝了一點點水酒
文先生深感奇花何止是香甜——這是“白香果奇花”:
沒看過這花中的奇花/終不免有幾分遺憾/看過這花兒的絕妙/百香果何止是香甜
有一幅題為“淡水夕陽”的風景照,文先生生發(fā)了這樣的想象:
夕陽卸下晚妝/返回她的寢宮/幾只小漁舟/卻想到海上去尋夢
文先生面對“蘭州黃河母親像”,感嘆博愛的偉大:
敦煌飛天女神/以張開的雙臂為翼/飛向蒼蒼茫茫的天空/把愛憐的花朵/散布大地 散于眾生
“大葉蓮”形狀,讓文先生獲得不同凡響的聯(lián)想:
圓圓田田的大葉蓮/如同佛祖化身的渡船/渡你渡我渡眾生/渡 人生最后的一程
而“觀音蓮”美中的純潔,使他豁然得道了:
什么叫拈花微笑/什么叫拈花惹草/坦坦然然地面對我/你就會知道其中的奧妙
人世間,事理人情紛雜,有時外界的印象和自己的本意可能不盡相符,“粉撲花”對不實之詞并不在意;
無意間,透露了自己的志趣,純真又無私:
為別人擦脂撲粉/好像是我們的本分/其實 我們所要展出的/只是一份純?nèi)坏奶煺?/p>
“向日葵”更讓文先生道出了“不問東西,只問高低”的微言大義:
我從來不在意/說什么東方或西方/我只是非常地珍惜/我所端出的宴席
同樣,“一葉蘭”顯示了平凡的真知灼見:
葉多葉少不重要/只要有根/就能展出/美麗的青春
臺北一零一大樓是世界第一高樓,多少人引以為榮,但文先生看得更深刻:
一個迷戀數(shù)字的風騷兒/一心一意要與云天比高低/他哪里知道 這個世界上/高與低 并非唯一的真理
“美人蕉”的外形,讓她受了些冤枉,文先生看著看著便有些微辭:
一位淳樸的鄉(xiāng)下姑娘/不知是否受到劈腿族的影響/怎么一登臺 就亮出/三心兩意的姿態(tài)
“老樹生花”卻很讓文先生心生喜悅、備受鼓舞:
老樹長出了新花?/這么艷 這么麗/賞花的人兒只賞花/哪有閑情究端的
而在“中橫夫妻樹”下,文先生更發(fā)出了直截了當?shù)男裕?/p>
挺身于天地之間/宣言生命的永恒/這就是我們的愛/這就是我們的情
…………
我當時接過《拈花惹草》這份禮物,就愛不釋手,深為集中情趣和哲理所打動。現(xiàn)在,文曉村先生溘然長逝,那一番夫婦互唱相隨、相映成趣的詩情畫意從此也成了只待追憶的絕響。但愿文太太節(jié)哀。
。2008年1月于澳洲悉尼,發(fā)表于《澳洲新報.澳華新文苑》2008年2月16/17日、23/24日第311、312期。)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