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司法體制改革真是改革嗎?
發(fā)布時間:2020-06-15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3月13日,全國人大對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的工作報告進行表決。高法報告贊成2172票,反對519票,棄權192票,總計711票,約占25%;
高檢報告贊成2210票,反對505票,棄權162票,總計667票,約占23%,大大高于政府工作報告及其他報告的相應比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比例在過去幾年似乎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008年,高法報告的反對票與棄權票占總投票數的22%,高檢報告的反對票與棄權票也占總投票數的22%;
2007年,兩個比例分別約為18%和16%。而且,棄權票相對保持穩(wěn)定,左右這個上升趨勢的主要是反對票。
從這三年的比例中也可以看出另外一個趨勢:人大代表對最高法院工作報告的滿意程度始終低于對最高檢察院報告的滿意程度。這些數據實在應當引起高檢、高法、尤其是最高法院的高度關注了。
我們無從知道,代表們投反對票或棄權票究竟僅僅是針對報告本身,還是針對報告所要反應的實際工作狀態(tài)。大體可以推測,這兩個因素兼而有之。
關于兩高報告,法學家梁慧星作出了一個很直觀的評價:他給最高法的報告打50分,給最高檢的打80分。比如,關于如何確保司法人員的廉潔公正,沒有提出具體措施,而且似乎有意回避腐敗問題。相反,最高檢察院的報告則提出,注重用正反兩面的典型加強反腐教育,還提出將10起例子加以分析、剖析,通報下去作為反面的教材,要具體一些。還有政協(xié)委員不滿意最高法報告的原因是,去年最高法院副院長黃松有涉嫌腐敗被查處,但該事件在最高法報告中沒有絲毫體現。
當然,兩個司法部門的現狀,同樣決定著人大代表們對工作報告的態(tài)度。法院系統(tǒng)去年查處違法違紀行為的712人,其中判刑的有105人,檢察院系統(tǒng)被查處的有258人,追究刑事責任的24人。前者大大多于后者。全國去年查處賄賂犯罪13000多人,其中司法機關2620人,占全國賄賂犯罪的1/5,這2620人中,法官占了32%,檢察官占10%。
從這個角度看理解,這么高的非贊成票比例可以被理解為,人大代表對司法現狀不滿,提出了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的明確要求。前些年,有些人大代表試圖對司法過程進行個案監(jiān)督,那純粹屬于胡鬧。但現在,人大代表通過連續(xù)幾年的投票,表達了自己對司法現狀的態(tài)度,最高法院、最高檢查院對于國家權力機關的這種表態(tài),該做出點認真的回應了,也就是說,該認真地、系統(tǒng)地推進司法體制改革了,只有通過體制改革,才有可能改變司法的現狀,杜絕種種令人無法滿意的現象頻繁發(fā)生。
當然,“兩高”的報告都表示,要積極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我們需要追問的,“兩高”所設想的那些措施,是否屬于真正的改革?是否有助于達成改進司法體制的目的?
在中國,改革是一個具有太多包容性的詞。比如,農民自發(fā)地創(chuàng)造了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政府予以認可,從而增進了農民對土地的權利,擴大農民的經營自由,這當然屬于真正的制度變革。有趣的是,政府提出把國有企業(yè)做大做強,在《反壟斷法》中明確規(guī)定,國家保護某些企業(yè)的壟斷地位,有關部門把這些措施也稱為“改革”,或者當初政府在公立醫(yī)院引入商業(yè)化模式,也曾經被宣稱為“改革”措施。
類似地,今天,在“司法改革改革”的名義下,其實存在著兩個不同的方案。換言之,其實有兩個司法體制改革。
年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積極推進“二五司法體制改革綱要”。基調是推進司法職業(yè)化,這個方案早在2002年開始起草,2005年底公布。這分文件提出“改革和完善訴訟程序制度”、“改革和完善審判指導制度與法律統(tǒng)一適用機制”、“改革和完善執(zhí)行體制與工作機制”、“改革和完善審判組織與審判機構”、“改革和完善司法審判管理與司法政務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司法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人民法院內部監(jiān)督與接受外部監(jiān)督的制度”及“繼續(xù)探索人民法院體制改革”八個大項,共50條。
很顯然,這個改革方案基于對程序正義的重視,側重審判方式改革,強調法官職業(yè)化、司法專業(yè)化、審判獨立,并提出,用通過改變經費劃撥、法官任命等制度,解決司法地方化、行政化等問題。
令人奇怪的是,這個改革方案很快就無聲無息了。從2008年開始,最高法院似乎啟動了另外一場司法體制改革。它特別強調司法要服務大局,司法要走群眾路線,法官在解決糾紛時,堅持調解優(yōu)先、裁決為輔的原則。張立勇在河南推行的諸多改革,就是完全按照這樣的方案進行的。最高法院今年的工作報告強調的也正是這樣的改革。
也就是說,現在的改革與二五司法體制改革綱要的改革,是兩個取向大相徑庭的改革。既然兩者是沖突的,我們或許可以說,這兩個中間,必然有一個是改革,一個不是改革。現有司法調整方案明確地否定過去若干年司法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的改革取向。司法機關負責人及部分法學專家甚至斷言,近些年來日益嚴重的司法腐敗問題,就是司法職業(yè)化、專業(yè)化造成的,因為這樣一來,法官就不受監(jiān)督了。因此,必須走回頭路,重回司法群眾路線,甚至干脆回歸馬錫五審判方式。
問題是,司法腐敗果真是司法職業(yè)化所致嗎?問題是,司法真的已經職業(yè)化了嗎?問題是,在提出司法職業(yè)化之前,就沒有司法腐敗嗎?在那種體制下,種種徇私枉法、法院工作人員——那時不叫法官——踐踏法律之事還少么?問題是,法官的工作方式回到馬錫五審判方式,還是司法嗎?
人們其實還可以提出很多疑問,所有這些疑問涉及對現有司法體制現狀、尤其是問題的準確評估,對司法的性質及其在社會治理結構中的功能的認識,它與政治、立法、行政、社會自治過程的區(qū)別,等等。如果有關方面果真誠心推動司法體制改革,那就該對這些問題進行深思熟慮,尤其是鼓勵學界進行認真討論,鼓勵輿論參與,當然也應當將其提交全國人大進行審議。畢竟,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司法體制,對于國家的長治久安,干系甚大。
現實卻是,這些公開地、理性地辯論、思考的過程被省略了,司法部門自己猛然掉了個頭。問題是,前路是什么,有關部門想清楚了嗎?現在所出臺的那些措施,果真能夠解決令民眾、人大代表們不滿的司法領域的諸多問題嗎?最高法院的工作報告在人大投票中之所以獲得那么多非贊成票,其中當大有深意焉。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