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驥:致山中老農(nóng)
發(fā)布時間:2020-06-17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一年前,我在有關“5.12” 的一篇文章中寫了這樣一段文字:
興許細節(jié)才最有質(zhì)感,不僅令人久久揮之不去,而且還會反復地咀嚼著。它們有時像娟娟細流,匯集在一個池塘里,折射出許多東西,時而像一張張素描,過著電影,仿佛受了磁力的影響,最后又都聚合在一個支點上。而這個支點的性質(zhì)是什么,底蘊是什么,我一時還弄不明白,耳畔只不時聽到一個聲音,像塤的悲鳴,悠遠,蒼涼,并漸漸向我走近……
北川在開始封“城”了,防疫隊伍已經(jīng)進入了,余震的余威遠未平息,但是,三三兩兩的農(nóng)民還在“城”邊裂開口子的公路上行走著。進山是不允許的,只有偷偷地趁亂混入。
他們?yōu)楹尾活櫳街械碾U情呢?有個被擋住的老農(nóng)回答道:
“該怪我走得忙了點,當時陣仗大,他個舅子搖得兇哦!腳根都站不穩(wěn)當吶,所以說,就沒顧得上牲口死活。這陣都隔兩三天啦,我得趕忙回去一趟,把牛放了,還有豬羊,讓他們自投生路……唉,這輩子沒緣份吶,要有緣份么,他們還會回來的……” 他捂住臉面,固執(zhí)地向著破碎的大山深處走去了,誰也攔不住他。
老人的執(zhí)拗使我想起了遙遠的巴顏喀拉。我曾在色達高原見到過這樣的生命禮贊:藏胞常常把馱運一生的老牦牛,默默地牽到水草豐美的遠處去放生,并且獻上哈達與祝福。即是說,在這片莽莽蒼蒼的土地上,仁愛與大善總是不分種族的,骨子里都有。雖然,我從未用虛無的目光漠視我們這個民族,但是,對于值得尊重的精神本底卻是注意得不多的。
此刻,我應該向回到大山深處的那個老農(nóng)下跪了,他是冒著時時刻刻的死亡威脅去拯救并非同類生命的生命的,他在大難中把大愛拓展了……
當日下午,幾乎就在同一地點,未能進入唐家山堰塞湖采訪的央視記者李小萌走在回頭路上,她不經(jīng)意地攔住了另一位進山的老農(nóng),告知前面危險,勸告道:“大爺,你還是回綿陽九州體育館吧,同我們一道,好嗎?”
瘦矮的大爺擱下?lián),訴說著他必須回“家”的理由:
“我地頭的菜籽還沒收得完,麥子也該割了,接下來就該栽秧子了……”
“危險呀,大爺,您晚上住哪?一個人!” 小萌姑娘緊鎖眉頭。
“我會有法子的……” 大爺仰起皺紋深刻的古銅色的面龐,十分憂傷,但卻剛毅,臉上分明寫著我們中華民族一個特有的刀刻的大字:韌!他們似乎并不知道苦難為何物。我早就看慣了這樣的臉堂,鏤刻在蜀水巴山的懸?guī)r上,還長滿了青苔。
此時,又走來了三位出山的農(nóng)民。小萌趕緊向他們打聽各“家”的情況。
“沒有了。我們是掩埋親人才偷偷跑回去的! 老的一個說。
“險得很!山上到處都在垮……” 中年農(nóng)民說。
“我的一家老小都死完了,只剩我一個了,啥法子?還得活下去唷。隔一陣子,我還會出去打工的……” 青年農(nóng)民說,他肩上挑著幾塊刨出耒的臘肉,神色還算堅強,突兀的胸肌顯得很有力量。
“哥子,你就聽我一句勸,莫要回去啦。我們?nèi)齻是連手回去的,好歹有個照應,忙進忙出,不像你一個人。要說么,哥子,里頭硬是險得很哦!你就不要拿命去拼吶,不就一季莊稼么,只要留得青山在,接下來,啥話都好說,你看咧,哥子?” 老農(nóng)在向老農(nóng)說,情意切切。
“大爺,您都聽見了嗎?這位大爺說得有道理喲!大爺,您就同我們一道回綿陽吧,好嗎?”小萌姑娘趁機加強著對進山大爺?shù)膭褡琛?/p>
但這位大爺仍然不為所動,執(zhí)抝得像一塊石頭。接著是一個特寫:大爺擔子一頭的小袋子是發(fā)放的方便面、餅亁和礦泉水,它們是老人向大山重新索取的初始動力,猶如“第一桶金”;
另一個小袋子裝滿了小銻鍋之類的生話器具(估計“家”中的鑄鐵鍋已被砸爛了),至于生産工具么,他會在“家”中慢慢刨出來的,一定會有的!所以他才說了“我會有法子的”。
無奈中,小萌姑娘瞥了瞥偏西的日頭,說道:“那好吧,大爺,既然這樣,你就趁旱走吧……” 并趕緊跑過去幫大爺扶起不重的擔子。
小萌姑娘顯然是在遏止著心中的潮水,用了這個下意識的動作向老人表達著無法言傳的敬意,還有憂傷。
當老人行至十步開外時,他回過頭來向小萌說道:“謝謝你們關照啰,費心了哈,謝謝哦……”
老人的背影漸行漸遠了……
此時,小萌姑娘卻突發(fā)哭聲,不,是從心靈深處迸發(fā)的嚎啕,好像把山都搖動了,把我的心也搖碎了,覺得她代表了我們?nèi)w,向《父親》的背影,向龍門山的背影,向中國《父親》們的背影,向飽經(jīng)憂患的中華民族不可泯滅的精神之根,發(fā)出了由衷的禮贊,和崇高的敬意。
至今,也許今生,我都不會淡忘這個背影和這種哭聲的。我覺得這是央視最感人的一次“訪談”節(jié)目,沒有預先的設定,只是路遇中的一次偶然,像一張白描的畫,像一首無詠的詩,沒有一句官腔,沒有一句豪言,沒有牽強附會的政治主題,苑如小萌姑娘的素面向人,但卻格外美麗,格外感人,令人深思,在深思中愈覺震撼,思緒如潮,不禁想得很多很多……
那是一支古老的歌,距今2.3億年前,四川地塊躁動不安,海水幾度進退,最終才留下了一個內(nèi)陸湖盆,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充滿野性。到了侏羅紀末期的燕山運動中,直至恐龍相繼告別地球,也告別巴蜀大地的時候,這個萬獸聚集的湖盆就只剩下了兩萬多平方公里了,僅存于如今的成都平原上;
到了距今0.7億年前的喜馬拉亞運動中,四川盆地才最終奠定了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格局,而仁慈的造物主則開始在西部橫斷山區(qū)編織著一個個溫馨的搖籃,將眾多物種攬入懷中。當全球遭遇冰河時期的嚴酷時段里,大致在三百五十萬年前吧,岷山及龍門山區(qū)就向全球的大熊貓張開了臂膀,召喚到了她底懷抱之中,同時庇護著原先古老的梭羅和珙桐,年年綻放著 “鴿子花”。
在花開花落中,龍門山漸漸孕育出了一條條天使之河,岷江、沱江、涪江……給人類的遠古始祖提供了一個個避難場所。流年經(jīng)月,這片平疇與丘陵也漸漸變得厚實、肥美而無垠了,像一個童話世界。涪江的源頭就是瑤池仙境黃龍寺。而在盆周山區(qū)演練著的智慧生命,則不僅舉起了銅鑄的“通天神樹”,而且還編織了盤古與女媧的愛情故事(女神“補天”的業(yè)績留存在如今的雨城雅安)。他們最杰出的子孫是大禹,相傳誕生在汶川,另說在北川禹里。當古蜀先人從莽莽山林呼嘯而出之后,他們首先在平原脊地高處輾轉(zhuǎn)定居。田疇上,蜀王“望帝教民務農(nóng)”(《 華陰國志》),子民們紛紛放下了手中的弓箭,脫掉了身上的獸皮,播下了西川農(nóng)業(yè)文明的第一粒種子……從此,蜀水巴山造就了與土地結(jié)緣的萬千農(nóng)民,代代相傳,豐衣足食。天、地、人三者,日久情深,諧如一體,更有杜鵑聲聲,啼血贊美。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詩仙李白留給古蜀大地的這支壯歌煥發(fā)著永恒的悲壯。
在數(shù)千年的蜀地人文歷史中,何時少過“頓成澤國”,或“赤地千里”的悲慘記憶,但,生命仍在行走著,歷史仍在行走著,因為,無論平原、丘陵和大山中,都有盤古與女媧留傳的子孫,那就是我們的《父親》,和他們傳承在骨子里的堅韌,猶如參天大樹的根,緊緊地抱住了巖石。
所以,我不會淡忘向大山深處走去的背影,一個,兩個,三個……
好幾夜,我老在夢中聽見小萌姑娘的哭聲,想著這個老農(nóng),想著龍門山中被磨難刻上韌字的這個族群,和這個傳承著原生態(tài)精蘊的《父親》。
* * *
一年過去了,這個向大山深處走去的背影,向頻頻余震呼嘯著的死亡之地走去的背影,愈發(fā)叫我心情不安,揮之不去了。又到麥收時節(jié)了,面對仍舊斑駁的大山,聽見耕者仍在揮著牛鞭,打著唿哨,潑刺刺地翻耕著月芽狀的梯田時,間或聽見幾聲渾濁而蒼涼的山歌時,尤其看見巖端上,或云端上,又綻開了高山杜鵑時,龍門山的不變的笑靨,這姹紫嫣紅的笑靨,卻反倒叫我更加愁悵,憑添了更多的不安。你真是煞過來了嗎?你真是煞過了常人根本無法想象的那一個個世界末日的嗎?在頻頻的余震中,四級、五級、六級……搖晃中的成都己足夠叫人膽寒了,但你卻在靠近震源的大山的搖動中,在推倒山巖和拋撒石頭的呼嘯中,在遮天蔽日的煙塵中,不顧一切地守護著己成廢墟的“家” !這是怎樣的執(zhí)拗啊,這是何等樣的堅韌!莫非就只是為了山坡上那一兩畝待收的麥子和菜子?
不!“爾來四萬八千歲”, 歷經(jīng)磨難的蜀地祖先,歷經(jīng)磨難的華夏祖先,不就是這樣行走著的么!他們何時遠離過災害?他們何時遠離過人禍?他們何時遠離過苦難!但,憑著骨子里的自強不息,他們行走著,行走著……這個老農(nóng)的執(zhí)拗,他的背影,他的堅韌,他對土地和根的依戀,就是證明,甚至還證明著更多的東西。本來,他完全可以呆在十分安全的地方,安心享用一兩個月的救濟,然后住進帳篷,住進板房屋,住進統(tǒng)一安排的新家,另謀生路的。但是他卻走了,走回了被毀滅的“家” 。
如果他真的走回家了,如果他真的活出來了,那該是怎樣的一支歌,那該是怎樣的一首詩,那該是怎樣的一幅畫,那該是怎樣的一座浮雕,鐫刻在杜鵑又綻又唱的山巖上!
真的,我簡直不敢細想他在“家” 的第一夜、第二夜、第三夜……在推倒山巖的呼嘯中,在遮天蔽日的煙塵中,在飛禽走獸的的驚叫中,在這個絕對孤獨的人類世界里,您就沒有一絲膽怯嗎?大爺!即使沒有了余震,您在搭起的窩棚旁邊,守著一輪明月時,心中就沒有一絲悲涼了嗎?大爺!這一年,您吃的是什么?就是坡地上的那片麥子嗎?您又在開始播種了嗎?您已經(jīng)忘掉了“5.12” 的苦難了嗎?您站在一手搭建起的小木屋旁邊,吧嗒著葉子煙袋時,又在想著攢錢買頭小牛犢了嗎?……噢,大爺,令人尊敬的大爺,一輩子就像一頭牛的大爺!
還有那個大爺,冒死進山放生的大爺,您的;貋砹藛?他仍在同您相依為命嗎?也許,正在揮著鞭子,打著唿哨,潑刺刺地翻耕著層層梯田的老農(nóng)中,就有您,還有您的牛,與農(nóng)民相伴一生的牛,與農(nóng)業(yè)文明相伴千年又千年的牛。祝福您啊,我衷心地歌頌你們?nèi)w。文人在紙上寫出了天人合一,你們在梯田上寫出了天人合一,而且更美,那是原生態(tài)的真善美,是山中的風雨霜刀雕刻出來的。
500原子彈的能量摧毀了你們的小茅屋,但卻沒有摧毀你們的意志!
這是一支悲愴的歌,這是一首粗獷的詩,這是一幅蒼涼的畫,這是一組殘缺的摩崖浮雕,鐫刻在杜鵑又綻又唱的山巖上——還有倒懸的樹,和逆掩斷層帶上長出的新草……
她,就是我心中的根,我心中的祖國的根。
這根的本性時常令我驚訝,但有時也令我困惑。從《華陽國志》等古籍獲知,最早為“辟沫水之害” 而修都江堰者并非秦人李冰,而是篡了望帝之位并另立開明王朝的叢帝,他治水功績卓著,經(jīng)考證認定,今大渡河樂山大佛處的離堆,和都江堰離堆,皆為他和他的子孫率眾所開。在尚未發(fā)明火藥之前,其艱險勞頓可想而知。既然功勞如此之大,為何后世竟將其遺忘或刻意抹去了呢? 暴政!與“通天神樹”, 與“縱目面具”, 與“太陽神鳥”, 與天人合一完全相悖的暴政!及至第六代保子帝曠日持久、涂炭生靈的“帝攻青衣,雄張獠僰” 時,民怨已將其淹沒,故被強秦所滅。同時留下了一個半拉子工程都江堰。當蜀郡守李冰在公元前236年將其續(xù)建完畢后,功勞就全都記在李冰頭上了,后世及至今人也只記得“李冰父子” 了;
其實李冰無子,杜撰一“子” 也類似如今的“媒體放大”, 可多少佐證古蜀百姓對倡導天人合一的李冰頗有好感。而功過兼有的開明王朝卻被后世所遺忘了。在紀念都江堰建成2250年時,為恢復歷史真象計,在有關辭條中才特別添了“開明肇其端,李冰終其業(yè)。” 此事令我頗生聯(lián)想,后在“5.12” 中看見本文開頭所記的那兩個細節(jié)時,才會非有感于古蜀百姓的堅韌不拔和愛憎分明。盡管今人已對叢帝的功過混淆作了局部澄清和“改正”, 但在望、叢古祠年年祭祀春播時,蜀地子孫還是只記得“教民務農(nóng)” 的望帝杜宇,同他遁入青城的魂靈對歌,及至呼喚和吼叫,變成了“望叢吼歌”, 吼來了啼血的杜鵑,望帝的精魂……感恩的百姓只想活得像個人。或許這只是歷史的慣性。他們本來不是順民,他們本來沒有太多的媚骨。但是,當這“歷無饑饉” 的“萬姓糧倉” 也在毛的“天堂路上”, 和奉為“廣大貧下中農(nóng)” 的政治神壇上,被活活餓死了36萬之后,這個階級似乎都傻眼了,在川西大壩子上找不著北了。他們的祖先敢于否定暴君叢帝,即使叢帝開鑿都江堰的離堆還有功勞;
而到了他們這代人呢?間或聽他們講起“過糧食關” 的地獄情景時,幾乎都麻木了,這真不得不佩服愚民政策和話語壩權(quán)的厲害。
從大寫的人變成小寫的人很容易,從小寫的人變成大寫的人就很困難了。最初的蜀地祖先從盆周山區(qū)呼嘯而出時,那是何等地悲壯,那八面的威風可供你任意想象,誰知最后只留下了一聲嘆息。幸好龍門山中還保留了根的原生態(tài),而且如此感人。向您致敬,龍門山。您維系著我心中的根,和刻骨銘心的愛。
行筆此處,一年前大地驚變的那一刻已是行將來臨了……
2009-5-12 疾書于成都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