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上下五千年》浮雕
發(fā)布時間:2018-07-05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位于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的百科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以百科全書為主題的博物館,作為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的《上下五千年》浮雕是怎么來的?這座浮雕講述了什么?
《上下五千年》浮雕的來龍去脈
《上下五千年》是一幅陶浮雕壁畫,立于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主樓和東側裙房之間,已經30多年了。
1984年3月18日,隨著胡喬木等領導人掀動第一鏟泥土,百科編輯大樓開始建造。1985年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與中央美術學院聯系,請美院為編輯大樓創(chuàng)作一件藝術品。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侯一民先生應下了這件事情。
侯先生在一張略大于A4的紙上畫出了整幅畫稿。然后,由他的兩位學生來幫助完成后期制作。一位是邯鄲陶瓷所的郭福庭,他研究生畢業(yè)于中央工藝美院,專攻釉料,侯先生將他借調出來;另一位就是杜飛。他還找了一家合作工廠,安徽鳳臺縣鍋碗廠。這家廠子規(guī)模很小,況且,做鍋碗的,離高大上的藝術壁畫似乎遠了點。但事出有因。一方面,那時粗陶花釉壁畫在中國還是新生事物,遠不如現在這樣得到普遍的欣賞,所以,幾乎沒有對口廠家可找;另一方面,粗陶花釉壁畫制作不但生產要求規(guī)范,且因為是定制,工藝上面臨眾多實驗和創(chuàng)新,而廠小、工藝落后,革新轉型反倒比那些工藝成熟的大廠容易些。鍋碗廠同意通過《上下五千年》的制作對工藝做引導式改造。雙方談妥,就這么定下了。
郭福庭進廠,在侯一民先生指導下開始了高溫釉料的研究。釉料必須適應陶坯體,研制者首先得掌握坯體的化學組成、膨脹性能、成品性能,其次還要把控好釉料原料的純度,釉料本身的透明度、色彩、化學性能和機械性能等!渡舷挛迩辍贩婢薮蟆⑺茉煺Z言粗放,要制成適配的釉料,以及掌握掛釉的厚度,需要一次次反復實驗。
杜飛則負責泥稿塑造。先是放樣,那時沒有復印機、放圖機等設備,是將畫稿拍成膠片,用幻燈機將影像放大,制出與成品等大樣稿。然后,工人們將陶泥鋪陳于地,拍實,做成一整塊泥板,杜飛再將樣稿在泥板上完成浮雕塑造。之后,分割若干塊,略干燥后于背面鑿出燕尾槽,以備組裝懸掛時用。
浮雕分塊晾干,放進還原焰窯爐(俗稱饅頭窯),溫度800~900℃,素燒30小時,熄火,冷卻10小時后出窯;然后施釉(掛釉),再入窯,以1200℃高溫再燒36小時。
以陶泥為板基,運用繪畫雕塑藝術與陶工藝技術相結合,經過一系列工序而生產出的粗陶花釉浮雕,已不是原畫稿的簡單復制,而是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
《上下五千年》陶板一塊塊用粗麻繩捆綁,裝了整整一大卡車,從鳳臺運進京城。卸下后在馬路邊堆起一座小山。工人們按標號一塊塊組裝、懸掛。就這樣,《上下五千年》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大樓落成了。
作品講述中華文化故事
侯一民先生以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選取中國特有的場景、人物、符號、材質、色彩,用中國繪畫大寫意的表現手法,生動展現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一脈相承、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
畫面下方,一位手持陶罐的勞動婦女,一名拉弓射箭的狩獵男子,展示自遠古起中國的農耕文化、狩獵文化。人民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左下角是約為公元前4300~前26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陶鬶,陶鬹側旁、向上分布有巖畫、原始象形文、甲骨文、金文、青銅禮器等。以場景、人物以及典型的文化符號梳理、陳述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時期中的文化起源、演變及發(fā)展。
畫面中部,也有兩位人物?孔笳玖⒄邽槟媳背瘯r期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人物上方有古觀象儀器。祖沖之一生鉆研自然科學,他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點后第7位,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研究有重大貢獻,直到15世紀,這一紀錄才被阿拉伯數學家打破。他創(chuàng)制的《大明歷》是當時最科學最先進的歷法,首次引入“歲差”概念,使得歷法更加精確,為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居中獨坐者是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詩人仰首向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淺唱低吟遂成千古名句。李白游歷名山大川,將想象、夸張、比喻、擬人眾多手法綜合運用,謳歌祖國美麗的自然風光。他的詩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李白詩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人們世代吟誦至今不衰。正是歷朝歷代無數如祖沖之、李白這樣杰出的科學家、文化巨匠,創(chuàng)造了中國文化一個又一個高峰。
畫面上方,一少年俯臥在地,一少女遨游在天。還有北斗星、太陽、和平鴿、船、火箭、衛(wèi)星等。表現中華民族進入新時代以來的文化成就以及美好憧憬。和平年代的幸福少年,目光追隨著揚帆起航的船兒,看它沐浴陽光乘風破浪駛向遼闊的海洋。造船業(yè)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脊虐l(fā)現了公元前5000~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時期的槳,說明至少那時已有舟。明代已能建造大型遠洋海船,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強大物質保障。造船業(yè)開創(chuàng)了近代民族工業(yè)的先河。新中國成立后,建成了門類齊全的船舶工業(yè)體系,至20世紀70年代,已先后自行研制出萬噸輪、遠洋探測船、核潛艇等。如今,中國已能夠建造符合各種國際規(guī)范、航行于任何海域的船舶,已發(fā)展成舉足輕重的世界造船大國。 翩翩遨游的少女,在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的樂曲聲中飛向太空。從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到莫高窟的飛天壁畫,從戰(zhàn)國詩人屈原的《天問》,到明朝萬戶飛向空中的首次嘗試,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滄桑而悠久。1970年4月24日,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升空,宣告中國進入航天時代。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成功進入太空,成為首位叩訪太空的中國航天員。2007年10月24日,中國首顆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準確入軌,實現了中華民族奔月的夢想。
《上下五千年》整幅構圖謳歌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光輝璀璨,以及中華民族的美好憧憬。那些憧憬如今已經或正在一一實現。
作品材質為何選粗陶掛釉
采用粗陶有兩重意義。首先是藝術表現力。粗陶是用含沙量、含鐵量較多的黏土加熟料燒制的陶器,肌理感強,不同于瓷器的精美華貴,粗陶的滄桑感,是一種自然的、返璞歸真的美。其次是歷史悠久。粗陶是人類最古老的文化形態(tài)之一,是人類最早利用化學變化改變天然性質的開端,是人類社會由舊石器時代發(fā)展到新石器時代的標志之一。中國制陶術有令人引以為傲的悠久歷史和成就,原始陶器不僅是我國古代藝術的瑰寶,在世界文化藝術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粗陶具有獨特的美學特征和審美意義,成為表現民族生命情調與人文特質的文化符號。
釉是覆蓋在陶瓷制品表面的無色或有色的玻璃質涂層,是用數種礦物原料按一定比例調配、研磨,制成釉漿,施于坯體表面,經高溫煅燒而成。能增加制品的機械強度、熱穩(wěn)定性和電介強度,還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塵土腥穢侵蝕等特點。
浮雕色彩為何為青銅綠
色彩在陶壁畫的成功與否中舉足輕重,它可以完滿詮釋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境,同時,也最能吸引觀賞者的眼球。作品的釉色選擇了花釉中的銅綠。綠,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種主色調,寓意生機、生命的延續(xù)。同時,審美上,綠色等冷色調呈現收斂、沉穩(wěn)、溫潤、莊重大氣。青銅綠,是空氣長期作用于青銅器,使之發(fā)生氧化反應而自然產生的銅銹顏色。商周時代的青銅禮器,既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又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青銅器在那時被稱為“吉金”。青銅綠,斑斑駁駁的銹蝕,散發(fā)出沉穩(wěn)溫潤、深奧精微的色澤,有著美學意義上的延伸,寓意中華文化的悠遠、滄桑、生生不息。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