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都江堰摘抄
發(fā)布時間:2017-01-15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文化苦旅都江堰摘抄篇一:文化苦旅經典語句摘錄
文化苦旅經典語句摘錄
1、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么世間學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為了什么呢?如果輝煌的知識文明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擔,那么再過千百年,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chuàng)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精神和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識和游戲總是對立,那么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文化苦旅·自序》
2、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引發(fā)出人生滄桑感。
——《文化苦旅·自序》
3、這些在生命的邊界線上艱難跋涉的人物,似乎為整部中國文化史做了某種悲劇性的人格奠基。他們追慕寧靜而渾身焦灼,他們力求圓通處處分裂,他們以昂貴的生命代價,第一次標志出一種自覺的文化人格。在他們的血統(tǒng)系列上,未必有直接的傳代者,但中國的審美文化從他們的精神酷刑中開始屹然自立。
——《遙遠的絕響》
4、在李白時代,中華民族還不太沉悶,這么些詩人在這塊土地上來來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樣覺得是件怪事。他們的身上并不帶有政務和商情,只帶著一雙銳眼、一腔詩情,在山水間周旋,與大地結親。寫出一排排毫無實用價值的詩句,在朋友間傳觀吟唱,已是心滿意足。他們很把這種行端當作一件正事,為之而不怕風餐露宿,長途苦旅。結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貴妃,不是將軍,而是這些詩人。
——《三峽》
5、只要是智者,就會為這個民族產生一種對書的企盼。他們懂得,只有書籍,才能讓這么悠遠的歷史連成纜索,才能讓這么龐大的人種產生凝聚,才能讓這么廣闊的土地長存文明的火種。
——《風雨天一閣》
6、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過來說,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沒有這種東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輕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輕。
——《風雨天一閣》
7、可惜,群體性的文化人格在中國歷史上日趨黯淡。春去秋來,梅凋鶴老,文化成了一種無目的的浪費,封閉式的道德完善導向了總體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進,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鶴羽,像書簽一樣,夾在民族精神的史冊上。
——《西湖夢》
8、不能把志向實現(xiàn)于社會,便躲進一個自然小天地自娛自耗。他們消除了志向,漸漸又把這種消除當作了志向。安貧樂道的達觀修養(yǎng),成了中國文化人格結構中一個寬大的地窖,盡管有濃重的霉味,卻是安全而寧靜。
——《西湖夢》
9、.社會污濁中也會隱伏著人性的大合理,而這種大合理的實現(xiàn)方式又常常怪異到正常的人們所難以容忍。反之,社會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犧牲人本體的許多重要命題為代價。單向完滿的理想狀態(tài),多是夢境。人類難以掙脫的一大悲哀,便在這里。
——《西湖夢》
10、中國文化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位可稱之為“貶官文化”。隨之而來,許多文化遺跡也就是貶官行跡。貶官失了寵,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就爬上了心頭;貶到了外頭,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與山水親熱。這一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得不壞。過了一個時候,或過了一個朝代,事過境遷,連朝廷也覺得此人不錯,恢復名譽。于是,人品和文品雙全,傳之史冊,誦之后人。他們親熱過的山水亭閣,也便成了遺跡。地因人傳,人因地傳,兩相幫襯,俱著聲名。
——《洞庭一角》
11、我最不耐煩的,是對中國文化的幾句簡單概括。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脈,拿來統(tǒng)攝全盤總是霸道,總會把它豐富的生命節(jié)律抹殺。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還牙,舉著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統(tǒng)的霸座迸發(fā)。其實,誰都是渺小的。無數(shù)渺小的組合,才成偉大的氣象。
——《洞庭一角》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來迎接困難的,看到了一個個困難,心里就特別踏實,因為這才像活著。
人生在世,可以沒有功業(yè),卻不可以沒有友情。以友情助功業(yè)則功業(yè)成,為功業(yè)找友情則友情亡,兩者不可顛倒;”
人生不要光做加法。在人際交往上,經常減肥、排毒,才會輕輕松松地走以后的路。
人的一生要接觸很多人,因此應該有兩個層次的友情:寬泛意義的友情和嚴格意義的友情。沒有前者未免拘謹,沒有后者難于深刻;
愛永遠是互相的事,因此必然是自由互通,信心互增,光輝互照。
來一次世間,容易嗎?有一次相遇,容易嗎?叫一聲朋友,容易嗎?仍然是那句話--學會珍惜,小心翼翼。
就人生而言,應平衡于山、水之間。水邊給人喜悅,山地給人安慰。水邊讓我們感知世界無常,山地讓我們領悟天地恒昌。水邊讓我們享受脫離長輩懷抱的遠行刺激,山地讓我真正屬于心靈的財富,不會被外力剝奪,唯一能剝奪它的只有心靈自身的毛病,但心靈的毛病終究也會被心靈的力量發(fā)現(xiàn)、解析并治療。
中華文明至少在一點上既符合最低標準,也符合最高標準,那就是:自己好好活著,不去招惹別人。
不要為人生制訂太多歸宿性的目標。一切目標都是黑暗的,至少是朦朧的,只有行動才與光亮相伴。
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窺互監(jiān)、互猜互損,有人則把生命釋放于大地長天、遠山滄海。
希望世間能有更多的人珍視自己的每一步腳印,勤于記錄,樂于重溫,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讓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夠互相灌溉,互相滋潤。
每天早晨,雁群起飛了。橫過朝霞,穿越白云,沖出陣風,投入暮靄,最后,在黑夜的蘆葦蕩中棲息。能說它們天天以黑暗作為歸宿嗎?
人格尊嚴的表現(xiàn)不僅僅是強硬。強硬只是人格的外層警衛(wèi)。到了內層,人格的天地是清風明月,柔枝漣漪,細步款款,淺笑連連。
與貧困和混亂相比,我們一定會擁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麗的安適,也就是哲人們向往的詩意地居息。
誠懇坦然地承認奮斗后的失敗,成功后的失落,只能變得更沉著 。
任何文明的洞窟,不管藏有多少實物,冠有多少美名,總有一個開啟它的小小鑰匙孔。中華文明的鑰匙孔,叫“君子”。
就人生而言,應平衡于山、水之間。水邊給人喜悅,山地給人安慰。水邊讓我們感知世界無常,山地讓我們領悟天地恒昌。水邊讓我們享受脫離長輩懷抱的遠行刺激,山地讓我們體驗...
有了朋友,再大的災害也會消去大半。有了朋友,再糟的環(huán)境也會風光頓生。 再高的職位,再多的財富,再大災難,比之于韶華流逝、歲月滄桑、長幼對視、生死交錯,都成了皮相。北雁長鳴,年邁的帝王和年邁的乞丐一起都聽到了;寒山掃墓,長輩的淚滴和晚輩的淚滴卻有不同的重量。
如果被別人嫉妒的是你,那么,暗暗地把自我夸獎一次吧!如果被別人造假的是你,那么,再狠狠地自我陶醉一次吧!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能夠看得很遠卻并不陡峭的高度。
人生的追求,情感的沖撞,進取的熱情,可以隱匿卻不可以貧乏,可以恬然卻不可以清淡。
文化人不要在地域上敏感。
人格尊嚴的表現(xiàn)不僅僅是強硬。強硬只是人格的外層警衛(wèi)。到了內層,人格的天地是清風明月,柔枝漣漪,細步款款,淺笑連連。
詩人比美人更加自我,他們用詩情筑造了又一堵尊嚴的城墻。
當代大都市的忙人們在假日或某個其他機會偶爾來到江南小鎮(zhèn),會使平日的行政煩囂、人事喧嚷、滔滔名利、爾虞我詐立時凈化,在自己的鞋踏在街石上的清空聲音中聽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會走進一種清空的啟悟之中,流連忘返,可惜終究要返回,返回那種煩囂和喧嚷。
大家都希望成為強者,崇拜著力量和果敢,仰望著膽魄和鐵腕,歷來把溫情主義、柔軟心腸作為嘲笑的對象。善良是無用的別名,慈悲是弱者的呻吟,于是一個年輕人剛剛長大,就要在各種社會力量的指點下學習如何把善良和慈悲的天性一點點洗刷干凈。男人求酷,女人求冷。面無表情地像江湖俠客一般走在大街上,如入無人之境。哪一座城市都不相信眼淚,哪一扇門戶都拒絕施舍和同情;慈眉善目比兇神惡煞更讓人疑惑,陌生人平白無故的笑容必然換來警惕的眼神。 善良,這是一個最單純的詞匯,又是一個最復雜的詞匯。它淺顯到人人都能領會,又深奧到無人能夠定義。它與人終生相伴,但人們卻很少琢磨它、追問它。
社會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繹,秀麗山水間散落著才子、隱士,埋藏著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華和郁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點。
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雪峰是偉大的,因為滿坡掩埋著登山者的遺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為處處漂浮著船楫的殘。坏窃率莻ゴ蟮,
因為有“挑戰(zhàn)者號”的殞落;人生是偉大的,因為有白發(fā),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
書海茫茫,字潮滾滾,紙頁喧囂,墨色迷蒙,這是市場化、多元化的現(xiàn)代文化景觀,我們企盼了多年的,不要企盼來了卻手足無措,抱怨不迭。解除過度的防范敏感,降低高昂的爭辯意識,減少無謂的筆墨官司,讓眼睛習慣雜色,讓耳朵習慣異音,不太習慣就少看少聽。一切自己做主,看一點悅目的,吸幾口新鮮的,嘗幾味可口的,稍感不適就輕步離去,我沒有義務必須接收我不想接收的一切,哪怕有人直呼姓名在門口喊陣也關窗拉簾,閉目養(yǎng)神,順手打開柴可夫斯基或瞎子阿炳。人們都說身處現(xiàn)代社會必須學得敏銳和迅捷,我卻主張加一份木訥和遲鈍。人生幾何?好不容易碰到一個比較正經的年代,趕快省下精神來做點自己想做的事,哪里還有時間陪著陌生人胡亂折騰?門外的風,天邊的云,一陣去了一陣來,當不得認真,哪怕這些風這些云是白紙黑字組成的,也是一樣。
我看到,最容易和解的是百年血戰(zhàn)。
我看到,最不能消解的是半句齟齬。
我看到,最低俗的友情被滔滔酒水浸泡著越泡越大。
我看到,最典雅的友情被無知的彩筆描畫著越描越淡。
羅丹說,什么是雕塑?那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東西。我們自身的雕塑,也要用力鑿掉那些異己的、卻以朋友名義貼附著的雜質。不鑿掉,就沒有一個像模像樣的自己。
一個混濁的中游不可能帶來一個清澈的下游。
真希望世間能有更多的日珍視自己的每一步腳印,勤于記錄,樂于重溫,敢于修正,讓人上的前前后后相互滋潤。
文學一進入考場已經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創(chuàng)作。
要的原因是,韓國藝術家不知道中國評論家,而超女根本不在乎評論家的存在。
我只是肯定:學者、教授們失去人格的吹捧習慣,助長了某些領導人的自以為是,目空一切。這就是文化所起的負面作用。我還記得某某大學一位教授的發(fā)言:“良宇上個月所說的這句話,雖然德國啟蒙主義哲學家也說過,但更有新意。”
此生就是來解謎的,人生的吸引力主要由懸念構成。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誠懇坦然地承認奮斗后的失敗,成功后的失落,只能變得更沉著。
文化苦旅都江堰摘抄篇二:《都江堰》讀后感
2009-2010年第二學期《大學語文》科目考查卷
專業(yè):模具設計與制造 班級:模具08-2班 任課教師: 姓名: 學號: 成 績
《都江堰》讀后感
看到《都江堰》這個標題時候,它立即吸引了我的眼球,這名字多么的熟悉!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督造者是秦代的四川郡守李冰。對它的了解僅限于此。但它到底是怎么樣的?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里的《都江堰》,他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解析了都江堰的始末,運用淵博的歷史知識和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向我們詳細剖析了它的人文底蘊和政治意義。文章讀罷,我被余大師靈活的思維和獨到的理解所深深折服。隨即想到了我們現(xiàn)今的工程、現(xiàn)今的社會,感觸頗深。
文章在寫都江堰之前先描述了一下長城,在多數(shù)人心里,長城才是我們民族的象征,我們文化的精髓。但余大師筆鋒一轉,來了句“但長城是死的,只愣愣地站在那兒,被風沙吹塌了,人們再重修起來。而都江堰不是,它驕傲地在風浪中矗立了兩千多年,堅固得如同中國的歷史” ,“它的水流不像萬里長城那樣突兀在外,而是細細浸潤、節(jié)節(jié)延伸,延伸的距離并不比長城短。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xiāng)間母親,只知貢獻!蔽恼轮型ㄟ^它與長城的這一系列對比,都江堰那充滿靈性的形象便躍然紙上。透過這鮮活靈動的都江堰,我已被李冰父子深深的感動。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李冰建造都江堰的本意,也是他的座右銘,這和我們黨“領導干部要甘做人民公仆”的從政準則是相似的。
李冰原先并不懂水利,但任蜀郡守的他卻領悟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擾是旱澇,那么四川的統(tǒng)治者必須成為水利學家。自此,他以使命為學校,苦鉆幾載,終于總結出至今仍在水利科學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的治水三字經“深
淘灘,低作堰”、八字真言“遇灣截角,逢正抽心”。他憑著踏實的心態(tài)、務實的做法和誠實的作風率領當?shù)匕傩諝v盡千辛萬苦終于建造了都江堰,造福當?shù)匕傩?一座都江堰,成就了他名垂青史,也成為后來為官者的一個路標。
龐大的工程的成功是方方面面的結合,僅有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是不夠的,還需要尊重客觀實際、科學事實和實事求是。都江堰之所以持續(xù)兩千多年仍在為人類服務,關鍵在于一直遵守“深淘灘,低作堰”和“遇灣截角,逢正抽心”這科學結論,這結論來之不易,是李冰深入工程一線,通過自己的實踐經驗和請教百姓得來的。正是李冰尊重事實,科學取證和不懈努力才留下這偉大的工程。
我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的同時,也對于現(xiàn)在社會的某些存在現(xiàn)象感到痛心!時隔兩千多年后的我們在物質和精神方面都比古人有了巨大的進步,那時零星的知識現(xiàn)在都已被總結為系統(tǒng)的理論指導著我們的發(fā)展?扇缃竦墓こ探ㄔO卻令我們擔憂,“豆腐渣”工程屢次被電視、新聞所曝光,每次付出的代價都是慘重的。為何在百年、在千年前的工程,至今仍造福人類,而號稱現(xiàn)代化高科技的工程,卻如此不堪?這讓我們產生一種很無奈的感慨。這些“豆腐渣”工程進行刨根到底,還是當權者急功近利心態(tài)在作祟,為搞政績,惘顧事實!不尊重客觀事實,未經細致周到科學論證就貿然動工,不愿意做些為百姓有利但短期內又無法體現(xiàn)政績的實事!現(xiàn)在的某些當權者就沒有像前人李冰那樣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使命,在心態(tài)上沒有擺正,分不清是對物質占有的欲望重要還是自己身上應有的使命更重要。
我們不能活在名與利的陰影中,一心想著追逐名與利,只會一味的增加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及相處上的阻礙罷了,于民于國均百害而無一利!水利給人的感覺就是厚實、默默無聞、奉獻。希望我們都能有出土石人透出的那種精神:“沒淤泥而藹然含笑,斷頸項而長鍤在握”。
文化苦旅都江堰摘抄篇三:都江堰 (余秋雨)
都江堰 余秋雨
重慶市墊江中學校 張孝蓮
教學目的:
1、理解文章對都江堰水流的生動描述
2、理解文章運用對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寫法
教學重點:
文中對都江堰的描述。
教學難點:
文章運用對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寫法。
教學安排:一課時
[導讀材料]
1、名人零距離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藝術理論家,散文家,12歲離
家到上海求學,入上海晉元中學,學業(yè)成績優(yōu)秀(該校90周年校慶
時,他與丁關根、翁史烈等一起列入該校英才榜)。后考入上海戲劇
學院戲劇文學系。因成績優(yōu)秀留校執(zhí)教。
他治學嚴謹,著述宏富,早年寫有《戲劇理論史稿》65萬字,
后又撰寫《中國文化史述》和《藝術創(chuàng)造工程》,從戲劇理論研究轉
入人類文學的研究。80年代中期,他開始了散文的寫作,出版《文
化苦旅》和《山居筆記》!段幕嗦谩繁憩F(xiàn)了余秋雨散文獨特的文化
特質。評論家說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語言之舟,負載著思想的
重量,把現(xiàn)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2、都江堰簡介及李冰
都江堰在四川省灌縣城西北岷江上游,距成都市59公里。是我
國古代創(chuàng)建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早已聞名中外。在歷代興建的千
百座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中,至今還完好地使用著的,也首推都江堰。
都江堰大約興建于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戰(zhàn)國秦昭王時
蜀郡守李冰領導當?shù)厝嗣裢瓿闪诉@一巨大工程的建設。岷江水流湍
急,波濤洶涌,進入成都平原后,流速陡降,易淤易決。這項工程建
成后,化險為夷,變害為利,不但能夠防洪和灌田,還能行船和漂運
岷山木材。晉代人所著《華陽國志》在評價這一工程時說:自從修了
都江堰,川西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沃野千里,世號陸!,被稱為“天府之國”。
李冰,戰(zhàn)國時期水利家,約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詔王任為
蜀郡守,他征發(fā)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多項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為著
名,他還主持了鑿平青衣江的溷崖(四川夾江縣境內)。
3、名家點評
馬力:余秋雨散文之所以在當代中國,包括港臺地區(qū),擁有巨大
的讀者群,而且屢屢高懸于海內外暢銷書之榜首,……余氏散文創(chuàng)造
性地在歷史與文學之間找到了契合點,在文化學者與人民大眾之間架
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
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縱橫捭闔地進行了富于時代意義的思想馳騁。他是我們這個時代里真正被大
眾認可的作家、學者。《余秋雨現(xiàn)象批判——也是一種遺憾》
[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一遍,給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jù)音節(jié)寫漢字。
勁厲( )邈遠( )汩汩( )庇護( )濡養(yǎng)( )浸潤( )........
修繕( )驚悸( )騷動( )伏龍觀( )可掬可捧( )惱怒......
( )強悍( )遴選( )浚理( )長鍤( )圭臬( )韜略.......
( )澄徹( )蠻嚇( )詰問( )怦然心動( )袞袞諸公( ) ......
tuí( )壁殘yuán( ) 眾目kuíkuí( ) 廢chí( )
典jí( )胡guàng( )ǎi( )然
2、通讀課文第二遍,劃出各部分的中心句,并為每部分擬一個
小標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都喜歡游覽名勝古跡,是什么吸引了我們呢?是風景嗎?不
全是,吸引我們的更多的是當?shù)氐拿利惖膫髡f與相關的故事,而在所
有這些后面都寄托著一種精神。文物也好,古跡也好,都寓含著一種
精神,一種文化。打開我們的美術鑒賞這本書,同學們會發(fā)現(xiàn)有關建
筑方面的圖畫,介紹某種建筑的特點和意蘊,這就是建筑文化。如果
說故宮是皇權政治的符號,那么周莊則代表平民生命的形態(tài);如果說
布達拉宮是虔誠宗教崇拜意識,那么揚州個園則是淡泊雅致文人情
懷;如果說天一閣能讀出文化保存和流傳的悲壯,道士塔能讀出文明
被銷毀的悲哀,那么讀了都江堰,你又有何感受呢?它的文化精義又
是什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隨著余秋雨的筆觸,走進四川灌縣,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蘊。
二、檢查預習
1、通讀課文一遍,給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jù)音節(jié)寫漢字。
勁厲(jìng)邈遠(miǎo)汩汩(gǔ)庇護(bì)濡養(yǎng)(r.....
ú)浸潤(rùn)修繕(shàn)驚悸(jì)騷動(sāo)伏龍觀(gu.....àn)可掬可捧(jū)惱怒(nǎo)強悍(hàn)遴選(lín)浚理.....(jùn)長鍤(ch。┕玺╣uīnia)韜略(tāo)澄徹(ch?ng).....
蠻嚇(ha)詰問(ji?)怦然心動(pēng)袞袞諸公(gǔn) ....
tuí(頹)壁殘yuán(垣)眾目kuíkuí(睽睽)廢chí(弛)典jí(籍) 胡guàng(逛)ǎi(藹)然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分角色朗讀課文最精彩的部分)
[中心句]
第一部分: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第二部分:看云看霧看日出各有勝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
第三部分: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會消散,李冰的兒子就會代代繁衍。
[標題]
第一部分:都江堰的價值——最激動人心
第二部分:都江堰的水——更壯麗馴順
第三部分:都江堰的建造者——李冰的精魂
三、精讀課文第一、二部分,鑒賞其藝術手法。
1、李笠翁在《閑情偶寄》里說,“開卷之初,當有奇句奪目,使之一見而驚,不敢棄去!蔽恼乱婚_頭就說:“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弊髡呤窃鯓颖憩F(xiàn)都江堰是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的?
[明確]:用長城作參照,從修建時間、規(guī)模、影響(占據(jù)的是)、社會功用、形態(tài)、文明特征、品格等方面進行對比,更加鮮明地突出了都江堰文明的特征。
附:為什么選擇長城作參照?
不僅因為它的修建時間與都江堰相近,而且更因為長城的知名度高于都江堰。在一般人看來,長城無論如何要比都江堰有價值得多,
而作者的看法恰恰相反,作者選擇長城來與都江堰相比,絕不是矮化長城,拔高都江堰,而是為了凸顯本文的主題。文章的新意由此而生,深度由此而來,文章總體構思的基點由此立穩(wěn)并得以漸次生發(fā)。正是在長城文明的映襯下,都江堰文明的特質——歷史悠久、造福千年、影響深遠、靈動、謙和無私等就更為鮮明地顯現(xiàn)了。
附二:在這些特征中哪一個是核心?為什么?
2、具有這樣特質的都江堰當然要去看看。可是作者在第二部分的開頭卻說“我去都江堰之前,以為它只是一個水利工程罷了,不會有太大的游觀價值”,并且覺得他還不如葛洲壩、青城山?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欲揚先抑。游覽前作者沒有體會到都江堰的價值,參觀后作者對其高度贊美并深為陶醉。既深刻地表現(xiàn)了都江堰難以抗拒的無窮魅力,又使文章波瀾起伏。
3、在第二部分結尾,作者說“看云看霧看日出各有勝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那么都江堰的水又有怎樣的魅力,作者是如何描寫都江堰的魅力的?請舉例說明。
[明確]充滿野性,雄渾壯闊,既壯麗又馴順。
側面烘托,層層鋪墊,先聲奪人,氣勢磅礴。
比喻,如“如地震前兆,如海嘯將臨,如山崩即至,渾身起一種莫名的緊張,又緊張得急于趨附”“就像一大撥翻越各種障礙的馬拉松健兒”;
擬人,如“也許水流對自己的馴順有點惱怒了”“吃夠了苦頭也出足了風頭”;
排比,如“如地震前兆,如海嘯將臨,如山崩即至,渾身起一種莫名的緊張,又緊張得急于趨附”“把最強悍的生命付之于規(guī)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眾目睽睽”。
運用多種修辭,語言生動形象,從而達到了作者抒發(fā)對都江堰的熱愛和對李冰的敬慕的感情,及實現(xiàn)對都江堰巨大社會功用的贊嘆的目的。
對比,將海水與都江堰的水進行比較,突出都江堰的水充滿野性、雄渾壯麗、壯麗的馴順等特點。
四、品讀課文一、二部分,賞析名句(選講)
你認為最有韻味的句子:
1、長城當然也非常偉大。 .
2、他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 ..
3、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 ..........
4、看云看霧看日出各有勝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 ......
五、拓展延伸
岳 樺
任林舉
第一次去長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只有從那時起,才知道岳樺是一種樹的名字。那是一種只在長白山上才有的樹。
那時的長白山,還沒有進行大規(guī)模的旅游開發(fā),所以并沒有什么所謂的“景點”,許多人去長白山,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們大概也是那個樣子,所以一爬上汽車,人們的心和飛旋的汽車輪就達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盤旋而上,直奔峰頂。盡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樹、好景色層出不窮,似乎都與我們無關。過后,當我重新翻閱那天的記憶時,除太陽未出時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還算清晰,中間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紅綠交錯、模模糊糊的虛影,如一張張焦距沒有對準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樺樹對于我來說,卻是一個意外,也是一個驚奇。接近山頂時,我無意地將疲憊的目光從嘈雜的人群轉向車外,突然,我感覺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發(fā)生或已經發(fā)生。那些樹,紛紛地沿著山體將身軀匍伏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樹梢吃力地翹起。在透明的,微微顫抖的空氣里,我仿佛看到一種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這些樹的軀干之上,使這些倔犟的生命在掙扎中發(fā)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這些樹的名字,就叫做岳樺。
本來,樹與樹并立于一處時應該叫做林或森林,但許許多多的岳樺樹并存一處時,我們卻無法以“林”這個象形字來定義這個集體。因為它們并不是站立,而是匍伏,象一些藏在掩體下準備沖鋒或被火力壓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樣,集體臥伏于長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給它們一個詞匯不可的話,或許叫做“陣”及“陣營”更合適一些。那么,構成這個巨大陣營的,到底是怎樣的一支隊伍?它們到底肩負著怎樣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樺和岳樺在血緣上有什么聯(lián)系,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同一種植物,但我堅信,它們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當初它們的生命基因都來自同一課白樺樹上的同一顆種籽。
相關熱詞搜索:都江堰 摘抄 苦旅 文化 余秋雨文化苦旅摘抄 文化苦旅摘抄點評
熱點文章閱讀